#SCI##期刊论文##毕业论文#
研究生回复审稿意见的门道

学术论文需要经过同行评议(审稿),才能在正规的学术刊物发表。经过审稿,如果论文没有被直接“枪毙”,那作者就得按照审稿人的意见修改论文,再把论文发回给刊物编辑。
老师平时工作很忙,修改论文和写答辩信(回复审稿意见)的任务就落在研究生身上。但问题是,很多研究生不擅长写答辩信。
以下,就是我这个发表过160多篇科研论文、为100多个学术刊物审过近600篇论文的复旦教授告诉你的写答辩信的奥妙。
逐条回复审稿意见
假设一篇论文有三个审稿人,那么作者应该按照审稿人1、审稿人2、审稿人3的顺序,依次回答审稿人的意见。针对每一个审稿人的意见,要按照“一段意见、一段回答”的形式,逐条回答。
不要把几个审稿人的几条意见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再回答。这是因为,作者把不同审稿人的意见“综合”在一起,难免有自己的主观取舍,有“避重就轻”之嫌。编辑读到答辩信时,不清楚作者是否把审稿人的所有意见都考虑到并回答了。
逐条回复时,要简短地向审稿人解释,并说:已经在第几页第几段进行修改,在文中已经用红色标出修改的部分。作者还需要在答辩信中重现修改的段落和句子(新增或者修改的内容用红色标出),甚至给出有变动的图表。这样,“一本账很清”,审稿人看完答辩信,马上就能向编辑建议接收该论文,而不必重新审读文稿。
但问题是,很多“菜鸟”费了好大的劲儿向审稿人解释,既没有说清楚自己根据审稿意见补充了什么实验,也没有说清楚这些修改体现在第几页、第几段。这就使审稿人怀疑作者没有吸取审稿意见,只是在搪塞。如果作者进行了有效的修改,那为什么不大大方方地说出在哪里进行了修改呢?如果有些补充的数据不方便放在论文的正文,那么可以作为“支撑信息”发给编辑。论文正式发表时,这些“支撑信息”会作为论文的附件,放在出版社的网上。
还有的作者长篇大论地向审稿人解释,并把修改过的段落附上,但长篇解释和新增段落的内容几乎一样,这就没有必要了。逐条回复要务实、干脆利落,要不惊不乍,而不要让编辑觉得“问题很大”以至于作者需要用很大的篇幅来解释问题。
审稿意见的第一段往往是审稿人对论文的定性评价,比如“这篇论文有新意,有重要价值,建议小修改后刊用”。无论审稿人的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作者写答辩信时都需要完整地呈现审稿意见,而不可隐藏第一段定性评价。这是因为,审稿人复审时,也会看到别的审稿人的意见和作者的回复。如果审稿人在初审时都说这篇文章好,那作者为何要把这些好评删掉?审稿人就会想:莫不是作者得到差评,硬着头皮把稿子重新“塞”给这个杂志吧?并且,人往往有从众心理。本来给出差评的一个审稿人在复审时看到另外两个审稿人在初审时给了好评,他就会倾向于让修改稿“过关”。
如果初审时审稿人的定性评价很负面怎么办?那也得如实呈现。既然编辑决定让你修改论文,只要你认真修改,论文最终发表的可能性很大。修改后,最好的情况当然是几个审稿人都同意接收论文。也有可能原本建议“小修改后发表”的审稿人这次同意接收论文,而原本建议“退稿”的审稿人这次提出了新的修改意见。那么再经过一轮修改,论文便可被接收。
对审稿人不要犟,而要有策略
很多作者都希望审稿人说好话;一旦收到负面的审稿意见,便怒火中烧,写答辩信如同吵架。他们以为用强硬的抗辩能给自己带来好的结果,但往往给人留下不礼貌的印象。
审稿人总是认为自己有道理。他提出了修改意见,你就要采取行动澄清问题、补做实验、修改论文,而不能犟头倔脑。你有了行动,审稿人就有台阶下。相反,你在答辩信中质疑审稿人的学术水平,说他说的都是错的,那么他也不会给你台阶下。
我认为,对学术问题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作者要有礼貌、讲策略。
如果审稿人认为你的论文创新性不强,那么你可以回复说:“谢谢你的意见。我们这篇论文的确没有‘震惊宇宙’,并且原稿的引言部分没有把新意、重要性写清楚;有鉴于此,我们已经加强了引言部分,把创新性强调出来。本文的创新性就在于……”
如果审稿人误解了你一句话的意思,那么你不应该在心中骂审稿人愚蠢,也不应在答辩信中费唇舌解释,而应该这样想——审稿人是读者的代表,既然审稿人读了文章,产生误解,那么其他读者读了这篇文章也会产生误解。于是,可以把涉及的句子重新变换一下,写得清楚一些,并在答辩信中写:“谢谢提醒。我们原本的写作的确会引起歧义,现在我们根据审稿人的意见修改如下……”
如果审稿人要你补充一个实验,那么你就得做这个实验。如果实验结果能说明问题,那么要把实验结果写到论文里去。如果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问题,也要在答辩信中展示、分析数据,告诉审稿人已经做了要求的实验,但没有得到有价值的结果,原因是什么。甚至可以把这些数据放到“支撑信息”部分,让审稿人觉得作者并没有心虚。
如果审稿人要你补充一个实验,但你没有实验条件,或者不能在短时期内做出这个实验怎么办?有的作者回复说:“审稿人建议的这个实验不重要,和本文无关。”但其实,作者应该静下心来分析——审稿人要求补充这个实验,是要了解什么信息或者达到什么实验目的(比如知道样品的元素含量)?如果作者没有审稿人提及的那个实验仪器,那么用别的仪器能否得到这个信息?作者应该想法设法补充实验,满足审稿人的要求,让审稿人“无话可说”。

万一还是无法满足审稿人的要求,那么作者也应在答辩信中诚恳说出原因,并且在修改论文时有所行动。比如,审稿人问:“反应机理是什么?”你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弄清反应机理,那么应该在论文的讨论或者结论部分加上:“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开发新的催化剂,但反应机理不清楚。这些催化剂的后续催化应用和反应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你对实验现象提出了一种解释,但审稿人提出另一种解释,怎么办?我们要懂一点科学哲学。对于一个现象,当然可能有几种解释,我们不能执拗地说别的解释一定是错的,而要用实验数据来说话。如果实验数据说明审稿人的解释是合理的(作者原先的解释也没错),那么可以在修改论文时把新的解释加上,并且说实验数据和这个解释吻合,但两个解释究竟哪个更合理,有待于进一步验证。而如果实验数据说明审稿人的解释不合理,那么在修改论文时,可以写:“对于以上数据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但我们的实验结果并不支撑这种解释。”这么做的“原理”就在于:审稿人代表读者来读你的稿子,如果你只是在答辩信中告诉审稿人他的解释不成立,而没有把相关内容写到论文里,那么读者读到你的论文,同样会产生困惑。

如果审稿人要你针对文中某一个论断引用几篇文献,但你发现审稿人指定的这几篇文献和这个论断无关,怎么办?人非完人,审稿人的心中也有“自我”,甚至会“自私”。他要你引用的几篇文献,有可能包含着他自己发表的论文。作者处理这样的事情就要讲究“艺术”——这些论文引用在这一段不贴切,那么能否贴切地引用在别的段落?如果找不到现成的段落,那么能否阅读了这几篇文献后,想出一两句贴切的句子,增补在论文的某处,并引用这几篇文献?如果实在找不到引用这几篇文献的地方,能否甄别出这些文献的作者,并搜索这些作者别的文献,把这些“替代文献”贴切地引用到你的论文中,并告诉审稿人在哪里进行了修改?

【红星观察|成德眉资进入都市圈时代,人口将流向哪里?“虹吸”如何变“红利”?】#成德眉资人口未来将流向哪里# 近期,“成都都市圈”是个热词。作为继南京和福州之后,国家批准的全国第三个、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中的一组数字被反复提及: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966万人。在逼近“3000万”档的人口总量中,成都占了约七成,随着都市圈建设目标逐渐明确,成都集聚更多目光的同时也衍生出一些担忧:会不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虹吸效应”?

“在发展初期的人口‘虹吸效应’是无法避免的,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势必会向核心城市集聚,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集聚和辐射这一对关系。”在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看来,都市圈时代的人口“虹吸效应”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中心城市在不断集聚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发挥出溢出效应。

事实上,在《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虹吸效应”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问题。“在《规划》中明确提出,成都和周边城市要突出中心引领、强化区域联动,就是要利用《规划》的导向,既解决中心城市的‘大城市病’问题,又从一定程度上减弱虹吸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都市圈的区域尺度上让要素的布局配置更为均衡。”参与《规划》制定的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强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集聚到溢出,推动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未来的成都都市圈很有希望承载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产业。

01、都市圈时代
是否会加剧中心城市人口“虹吸效应”?

迈入城市群时代,考察人口流向及空间结构特征,对透视区域发展潜力意义重大。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目前成都都市圈目前经济、人口等要素仍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市,也就是成都。

梳理2020年的数据,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约2966万人,这其中成都人口占了2093万,可以说是占据了“圈”内人口的大半壁江山,随着都市圈时代的到来,是不是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虹吸效应”?

“都市圈时代不可避免会出现人口‘虹吸效应’,但这并不可怕。”长期研究区域发展的杨继瑞认为,在都市圈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虹吸效应”是无法避免的,但应该正确理解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处理好合作和竞争的关系。杨继瑞和团队曾经研究过长三角、珠三角城市之间人口和经济的布局、流向,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依托中心城市的带动,部分城市群或者都市圈在人口结构变化和产业分工上实现了进一步调整,“中心城市在发展的初始时期,集聚是形成其自身实力的必由之路,但当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周边城市也希望得到它的辐射。由此,中心城市产生溢出效应,一如上海边上的苏州,深圳边上的东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上海、深圳的溢出下发展起来的。”

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从另一侧面佐证了这一观点。从全国人才流动趋势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同时城市群内人才流动取代2019年的京沪间人才流动,成为主流。“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城市对上海的人才分流作用显著,上海人才流入流出前十城市多位于长三角。”智联招聘相关负责人表示,尤其是从去向看,上海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杭州、苏州、北京、无锡、南京、深圳、郑州、合肥、扬州、西安,长三角城市就占到了6个。如果把对人才的吸引力扩大到全国来看,在排名前十的城市中,长三角城市就占据了5席。

02、如何看待“虹吸”和“反虹吸”?
要素再布局过程中形成正面效应

那么,对于成都都市圈内的各城市而言,应该如何看待“虹吸效应”?

“实际上,我们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也认为‘虹吸效应’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区域的发展规律,用空间布局的优化来支撑整个都市圈的格局进一步提升。”在王强看来,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市集聚是符合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然而,随着集聚效应的进一步加速,将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交通拥堵、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相对短缺,等等一系列的“大城市病”,这也恰恰是《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王强进一步解读,比如在《规划》中明确提出,中心城市成都和周边的德眉资三市要突出中心引领、强化区域联动,实际上也是超越城市的尺度,用一个区域的尺度去解决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大城市病”,避免要素在中心城市过度聚集,减弱“虹吸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王强看来,“虹吸效应”并不可怕,更应该要客观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虹吸效应”也有正面效应。基于“人随产业走”的基本逻辑,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本质上是各种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再布局、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发挥好“虹吸效应”的正面影响,尽可能避免不利的影响。

一个鲜活的例子是,上海因为转型第三产业,不再重点发展制造业,但是上海保留的企业总部、研发、营销、商务等却需要和周边城市形成互动。受此影响,昆山、太仓、常熟、苏州、无锡等地主动扮演上海的“生产车间”,形成深度的产业分工。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被上海虹吸成“贫困区”,反而发展成了全国排名前列的发达地区。

如何激活“虹吸效应”的正面影响?在对于中心城市成都而言,王强认为关键还是要重点关注适合成都的高端智能,把金融资源配置、全球贸易服务、对外交往门户等等功能进一步做优做强,对于一般性的制造业、物流、商贸服务业等功能可以在德眉资三市来做更多的布局,引导优质公共服 务资源向周边辐射延伸,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这实际上就是利用《规划》的导向,既解决了中心城市成都的’大城市病’问题,又在都市圈的区域尺度上,让要素的布局配置更为均衡。”

03、如何把“虹吸效应”变为“辐射效应”?
共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是切入口

事实上,在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虹吸效应”到来的还有另一个词——“溢出效应”,从“虹吸效应”到“溢出效应”,成都都市圈内城市还要走多久?

王强认为,从上海大都市圈、广州都市圈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汲取经验。比如,这些都市圈内的城市联系都比较紧密,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好的良性发展态势,最大的亮点是已经形成了产业分工合作的格局。比如,广州都市圈中,包括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在内的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均为跨区域产业集群。

“近年来,成都都市圈虽然在产业分工协作方面有非常明显的进展的,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成熟都市圈相比,还存在中心城市外溢效应不明显、产业协作配套不强等问题。”王强说,在《规划》中也明确强调了未来在发展模式上,在成都与三市交界地带优先来打造“三区三带”,共建跨区域的产业生态圈,在王强看来,这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口。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规划》中明确勾勒了三条产业带,以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为核心,四市共建都市圈高能级发展空间载体。同时,还要构建“研发+转化”“总部+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产业分工模式,促进成都都市圈内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

王强提醒道,在这一产业生态圈的建设过程中,各个城市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突出自己的长板,“比如说,德阳做重型装备制造,那么眉山就要突出新型显示、食品加工等产业,资阳更多要突出口腔医疗服务、口腔装备等等。”王强认为,德眉资三市更多的要突出长板效应,做好自己擅长的事。而从成都而言,疏解一般制造业将是最近几年的重要任务,这对于其他三市来说就是机遇。

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是王强着重提到的一项内容。在他看来,目前成都都市圈内人口、经济等要素分布是不均衡的,通过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改革,可以促进人口、产业、经济等要素的布局,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在成都、德阳、眉山、资阳更为均衡的去配置资源,那么成都都市圈凭借着先天的自然条件优势,加上便捷的交通、优质的公共服务等等,将吸引产业资本流入,成为人口净流入的重要区域。https://t.cn/A6xR7jv4

福克斯体育的记者Melissa写了一篇关于库里追梦友谊的采访,挑了主要内容翻译一下:

追梦一开始不觉得和库里会成为朋友
“根本没想过,我们俩完全不同。”追梦笑着说。库里是谦逊的娃娃脸,追梦脾气火爆。库里身为NBA球星的儿子在富足的家庭里长大,而追梦在相对贫困的单亲家庭长大。库里是进攻型球员,而追梦更擅长防守
不过不久两人就意识到这些不同反而让他们很互补。库里说“如果有两个我,可能有时候更衣室的声音不会像我们所需要的那么响亮。如果有两个追梦,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安静下来。就是很完美的平衡。”

即使在勇士无缘季后赛的两个赛季,库里和追梦依然互相支持,两个人进行了很多次主题差不多的谈话。“我们不能继续这么干了,总是被人打败,不能再这样了。所以我们彼此都明白我们想要继续努力尽全力回到正轨。”
对于这个赛季球队的转变,两人都归功于对彼此的热爱和感恩。“就像创业公司,你有一些创始人,一般他们不是很讨厌彼此就是很喜欢彼此。从来不会是’还不错,他们还可以。‘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爱,我们很喜欢彼此。”

这样的关系是慢慢发展起来的。2018年,追梦和KD在与快船的比赛中发生口角,库里当时由于腹股沟伤病留在了湾区。球队回到奥克兰后,库里去了追梦家,两人交谈了两个小时,以至于库里错过了他赛前的午睡直接去了球馆。
“没必要讲述对话的全部细节。库里就是说‘你错了吗?我觉得你可以处理得更好。’这出自一个我喜欢和尊重的人,我会接受。‘我觉得你能处理得更好,但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会在。’我觉得这对我意味着很多。”追梦说道
库里来到追梦家对追梦来说很重要,库里最后也和KD聊了,是帮助球队度过那次插曲的重要一环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这没关系。但最重要的是我有没有支持你。知道他会来和你聊两小时,找到下一步的解决办法,告诉彼此内心的感受,这很重要。”追梦说
库里说去追梦家是他下意识的反应,整个体育世界都在讨论这件事,他知道他的朋友在为此心烦意乱。库里说“这不会定义我们,也不会定义他。他知道我支持他,他知道他可以做得更好,可能我们都可以做的更好。但这就像一个家庭:出现了争执要结果解决,而不能任其发酵。”

同样的,追梦也有一些让库里印象很深的时刻。库里30岁生日的时候,阿耶莎为他举行了惊喜派对。派对上追梦把库里叫到一边,给库里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五瓶精选的红酒和追梦写的一封信,讲述了追梦多么敬佩库里这个男人、丈夫和父亲
这让库里很感动。“他分享了一些从没说过的话。篮球和胜利都很棒,你不愿意为任何事放弃这种经历。但信里关于场下对于我们生活很重要的东西以及我们在差不多时候拥有了自己的家庭,这是我们一直能聊的东西,对我意味着很多。”

2016年和雷霆比赛的半场,当追梦就要和科尔起争执的时候,库里拉住了他。科尔说库里是能稳定追梦情绪的人。“他们能相处如此融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库里喜欢追梦的脾气并能接受它。在球队里他是能让追梦冷静的人。某种程度上他们就像阴阳两极,用各自的方式领导球队。”
库里说“当我们交谈的时候,我们之间有种不一样的联系。是另一级别的尊重和信任,即使有时是不同的观点。他可以信任我说的,知道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他们也知道什么时候不该听从彼此的话
在勇士成为超级强队,库里重新定义三分投篮之前,追梦有时会对库里的投篮选择感到沮丧。早些时候科尔几次都能看到追梦对库里那些荒唐的投篮选择吼叫。科尔说“库里就会点点头说好的好的,然后接着远投。最后追梦和我一样,明白了对于库里每一个出手都是好的选择”

在过去十年间,他们在一起的时间甚至比和家人的时间都长。追梦知道库里全部的喜好,“他早饭如果可以选的话会吃华夫饼,他喜欢爆米花和鸡翅。如果你和一个人待在一起十年,如果不知道这些你会羞愧的。“
库里说“休赛期的时候我们没有太多待在一起的时间,但你会想念的。很奇怪,就像你有两个不同的家庭。”

十年的时间,他们共同经历了胜利和失败,一起站上联盟之巅,也一起经历过谷底,见证着彼此从20岁出头的男孩长成了成熟的男人。这个过程中,他们一直是彼此最大的支持者。“如果不是,我们无法待在一起十年的。”追梦说

#库里还差2个三分成为三分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 #战沁[超话]#105又来惊喜啦[好爱哦]好开森[爱你]不愧是保密局的[打call][打call]夜空中最亮的星✨希望未来的每一天,都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爱自
  • 听着大风吹看着写给星期五早上不看海的人突然想起面试官问我学的啥意思被我理解成最近看的什么书我居然脑子里蹦出冯唐 十八岁给我一个菇凉哒咩 哒咩“现在看的啊 刚刚看
  • 在浮华的尘世,独辟一隅心灵的桃源,这是灵魂的归处,让自己的心在这里栖息,从此岁月静好,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浮华的尘世,独辟一隅心灵的桃源,这是灵魂的归处,让自己的
  • #任嘉伦一任千面[超话]# [兔子][绿丝带]#任嘉伦一生一世# [兔子][绿丝带] [兔子][微风]#任嘉伦周生辰# [兔子][绿丝带] 我总会不经意想你
  • 我随口说的一句话被你记在心上,记着我的喜好,会给我做好吃的,带给我的是不经意的惊喜们被爱的感觉就像是我被全世界催着长大,突然你告诉我,我可以做回小朋友。回想我们
  • #经典语录# [微风][微风][微风] [心] 1、最深沉的暗恋: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2、春天最想做的事: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3、
  • 佛曰:柳枝沉默,却不拒绝东风的呼唤,菊蕾沉默,独喜欢秋阳的暖!佛曰:人生苦短,名利是绊,一颗心被名利捆缚,就远离了优雅、从容与平淡。
  • 장맛비가 시작된 날, 여진구는 기말고사 시험을 마치고 늦은 저녁 인터뷰를 위해 달려왔다. 어머니와 함께 나타난 여진구는 부모님을 쏙 빼닮은 성품
  • あおぞら は おおきくて、きもち が いいからね」「我觉得,取『青空』这个名字不错,蓝色天空广大辽阔,令人相当舒畅。かぜ に ふきとばされて しまうよ」「但是,
  • 爱你呦[心][心][心][心][心][心](我滴妈,这几张图真的是美到天际了……)#刘昊然[超话]#粉你的第七年,从《最好的我们》中的余淮让我一见倾心,到现在的
  •   【义贯】  “若”如着“魇”魅、只能见闻而不能动用的区宇之过“咎”已休“歇,其心” 便得“离身”且能“返观其面”得意生身,“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
  • :huttelihut :gobabygo #萌娃日常#宝宝穿搭#秋冬穿搭#儿童穿搭#宝宝手套#兔耳帽#帽子这是想去南京的第三个秋天,还是未能如愿,我无数次幻想
  • 所以说,如果你向来性格强势,那就必须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否则,母夜叉类型的你只会把男人推到别的女人身边。其实,每个人的婚姻都会有很多的矛盾,比如:婆媳关系不融洽
  • 과학자들은 「인체의 조혈모세포를 정조준하여 파괴하는 방법」, 일명 표적지향 줄기세포 공격(targeted stem-cell attack)을 테스
  • 风雨太大,但你想要的生活便在前方,所以我们需要风雨,需要生活的恶意…… 陌生人,也许这世界并没有晴天。对精致生活的执意追求,便成就了宋瓷经世之美!
  • 【#江西将抗旱二级应急响应调整至三级应急响应#】鉴于当前抗旱形势,根据《江西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规定,经省防指总指挥同意,省防指决定自10月9日20时起将抗旱二
  • 【轩美优品】告诉你什么是敏感肌肤: 1、角质层薄、对很多护肤品过敏(发红、发痒) 2、用到过酸、过碱的化妆品,会有刺痛感 3、遇到阳光、或者温度过高过低时,脸会
  • 其次就是你找的人,你也得信任,然后做咨询过程中,不论有什么结果答案,你都会吸收并且做深度的思考,然后自己选择应该如何做! 其次就是你找的人,你也得信任,然
  • 有人不在意你,你却在珍惜;有人在伤你,你却在原谅。真心对你的人,会把你牵挂在心,绝不会因忙碌而去忽略;真正在乎你的情,会把你捧在手心,绝不会忽冷忽热让你去猜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