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以“出轨”为由离婚?婚姻中,不要低估了人性与尊严

如果夫妻已经不爱了,要不要离婚?
如果夫妻不仅不爱了,还各自出了轨,要不要离婚?
如果夫妻不仅各自出了轨,还把彼此当成
叕读《红楼梦》之四(下):我在“葫芦庙“有惊人发现

前文认为,在第一回,曹雪芹通过甄英莲——香菱这个人物,隐约其词地透露了自己续弦夫人、亦即“脂砚斋”副主的身世。

不同意我这个看法的,在《红楼梦》里,可以找出来很多反对的理由。


对此,我想说的是,《红楼梦》里的人和事都是实实幻幻真真假假混杂交织的。从中辩识出实与真本来就极难。再想让人相信所辩识出来的结果,几乎无人能做到。所以,没必要非要别人相信我的说法,我也没必要一一去回应别人的诘难。

下面,要说说我在第一回“葫芦庙”的隐喻中的惊人发现了。拖到本文才说,先道声歉。

甄英莲是串联起来“葫芦庙、葫芦僧、葫芦案”的关键人物。

第一回,通过甄士隐与贾雨村的遇识,《红楼梦》在虚实切换间,开启了真真假假的人间故事。甄士隐与贾雨村所遇的地方,便是葫芦庙。

对“葫芦”二字,“脂评”批注挑明了,曹雪芹谐音“糊涂也”。与之对应,第二回,贾雨村也去了个庙,叫“智通寺”。庙名倒是一点也不糊涂了。结果,进去遇到的个老僧人却又聋又昏(写作“聋肿”),根本无法正常沟通。还是糊涂。

这种叙写及批注,透露出来的,是曹雪芹及其“脂砚斋”对“庙”,有一种鄙视厌恶其“糊涂”的特别情绪。

正是糊涂庙炸供引发大火,烧毁了甄士隐好好一个家。火,即祸;大火,即大祸。葫芦庙大火毁甄士隐家业的情节,显然有着曹雪芹家世的隐喻。

请注意,甄英莲被特别交代,是元宵节那天被拐失的。都熟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说吧?可知,元宵节就暗藏着一个“火”字。由这个“火”字,甄英莲的身世其实也与“庙”及其“火”联系了起来。

如此一来,致大火毁人家业的“庙”者为何,就大有讲究了。

答案在第四回揭晓:官府里的贾雨村,判为争抢甄英莲而薛家打死人一案,徇情枉法,是门子提的醒,给出的歪主意。而这个门子本来是葫芦庙里的沙弥。回目题为“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至此,甄英莲把“葫芦庙、葫芦僧、葫芦案”前后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异常清晰的指向:所谓“庙”,代指的就是“脂评”多次提及并刻意回避的“朝廷廊庙”。

曹雪芹及“脂砚斋”谐音“糊涂”特用“庙”字所鄙视厌恶的,正是充斥着贾雨村及门子这样一些无良官吏净干伤天害理事的“朝廷廊庙”。“糊涂”是非曲直,乃“庙”核心要旨一以贯之。即便名号“智通寺”,本质仍旧还是又聋又哑的糊涂庙。

当然,“脂评”必须极力回避掩饰这个真实指向。贾雨村乱判案后,一大段“脂评”,便称道“如此等事,又何用细写”,还特别要写上“可谓‘此书不敢干涉廊庙’者,即此等处也”。

这样的欲盖弥彰,真可谓“有为无处无也有”。

还不止这些。

或者说,行文至此,并没揭晓惊人发现。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曹雪芹及“脂砚斋”对“庙”,为什么如此鄙视厌恶?


恐怕烧光了甄士隐家业的那场大火,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甄士隐的遭遇,影射的正是曹雪芹自己。

造成如此祸事的祸主,又岂是贾雨村及门子之流能做到的?曹雪芹及“脂砚斋”的怨恨,难道仅仅限于下层落井下石的走狗奴才吗?

贾雨村后面,一定还有曹雪芹及“脂砚斋”要借喻暗骂的地位更高之人。

廊庙最上,不就是皇上吗?皇上不是什么真龙天子吗?

那么,说葫芦庙炸供引发大火。“炸供”二字,有没有隐情?

“供品”除了供佛陀菩萨,也供皇上。

还有,也是“庙”的 “智通寺”,里面独自一人的那个和尚,又聋又昏。聋,谐音龙;且还“昏”。昏君之喻?

另外,有的版本写那和尚之态是“龙钟”,而“脂评”版则写作“聋肿”。

哪有什么“聋肿”之态?分明是生
造新词而刻意避讳“龙”字。是怕暴露了真意吧?

总在有谐音,总在感觉有影射,但总都闪烁模糊,无法确定。

在一处很有些莫名其妙的“脂评”中,我认为,自己找到了可以确定指向的答案。

第一回有一段,“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

在“隔壁”二字后面,“脂评”批注到,“‘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

“隔壁”不就是在甄士隐家旁边的庙方位指示吗?怎么就“极细极险”,还要特别要提醒“记清”?

另有隐情吧?

难不成,“壁”是在谐音“陛下”的“陛”?

如果真是,“隔”必须也谐了什么音才是。

“隔”,能谐什么音?

灵光一现,我想起来自己接触过满语。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满语中,说一个人可恶,说出来是“这个人真格涩”!

谐音,格涩,可恶;隔壁,格涩陛下;大火,大祸;还有那些聋啊昏啊供啊的……

由此,把“葫芦庙、葫芦僧、葫芦案”再串联起来,里面分明隐藏有大骂朝廷廊庙的明确指向:

糊涂朝廷可恶陛下及其走狗奴才造成我们曹家家业全毁大祸!

陛下也许是雍正,也许是乾隆。总不外是皇上。

……

这个发现,是不是太惊人了?

不相信我这个惊人发现?

先请回答:曹雪芹是不是旗人?曾教过旗人子弟的曹雪芹会不会也通满语、蒙语?既然如此,曹雪芹为什么不可以也使用满语、蒙语谐音隐藏寓意?要不然,“脂评”为何要特别这样批注“隔壁”二字?

会不会是我记错了满语?

应该不会。因为我愿意相信,曹雪芹有可能有必要骂致他家族大祸的祸首。

即便是我记错了满语,不能说明曹雪芹及“脂砚斋”有没有暗骂皇上,但他们鄙视厌恶朝廷廊庙这一点,也是不可否认的。

顺便,还有一句话写给专门搞红学的专家学者:请注意,研究曹雪芹及其《红楼梦》,要考虑曹雪芹通满语蒙语的因素。《红楼梦》很多密码,有可能通过满语蒙语破译。

[心] 中国最美的100首情诗[心]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
夫行逾十载,贱妾常独栖。
念君过于渴,思君剧于饥。
君作高山柏,妾为浊水泥。
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
心中念故人,泪堕不能止。
浮沈各异路,会合当何谐。
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
君怀常不开,贱妾当何依。
恩情中道绝,流止任东西。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读曹植《明月上高楼》,感受诗人心中万千愁苦。
《明月上高楼》,曹植以怨妇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兄长疏远排斥的苦闷,其中的伤感哀怨可见一斑。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明月高照时,妇人独倚高楼,那流光洒落在她身上,心里是对丈夫的无限思念。只浅浅一句关于景致的描写,便将妇人那缱绻忧伤的思绪渲染得十分细腻真切。由这些意象引起的遐思纷飞,使得妇人心中更加哀伤。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清尘水泥一浮一沉,它们永远都处于不同的位置难以相融,注定无法在一起,这一句运用“比”的手法,将丈夫比作高高在上的“清尘”,而自己则是低下尘埃的水泥,两者相差太远注定难以交汇。

最后一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将妇人心中的坚贞之意刻画得非常真切,为了见夫君一面,她不惜化作西南风,化入君中怀,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了曹植坚定忠贞的情谊。

我想我是同情曹植的,虽然他的确犯过一些过错,但是正如《七步诗》中所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如手足,如此残忍地相互斗争也确实违背了亲情的初衷。

当然关于他们兄弟俩的明争暗斗,或许只有身处其间才能真实体会到那种折磨,没有谁愿意与手足相残,除非事情的确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每个人为了自己的权利地位不惜舍弃另外一些东西,这就得看我们如何去做取舍了。
思妇被夫君遗弃,而曹植遭受兄长的遗弃,他心中郁郁难言,唯剩下西风凋残,心事残缺。我还是希望亲情是纯粹的,不会因为外界的背叛而分道扬镳,毕竟骨血之亲是无法更改的,我们都不应该擅自违背上天宿定的这份血缘。

赏析
  曹植的诗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气盛之际,以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外,更因此受尽了父亲疼爱。曹操对这个「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儿子,是「特见宠爱」 的。于是这个时期的曹植,过的是富贵无忧的公子哥儿的生活,诗歌里也就充满着少年人的雄心壮志及趾高气扬的意味,<白马篇>可作代表。而本来凭着出色的天赋与才华,曹植极有可能继承其父的霸业,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渐渐使曹操对他丧失信心。相反的,曹植的同父异母的兄长曹丕却自重自持,虽然才华光芒皆稍逊其弟,但曹操考量「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风云的终结,同时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转折点。曹丕继位以后,对这个一度曾是王位准继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备。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京城以外,使他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甚至还设了「监国使者」,以防其弟图谋不轨,威胁本身的地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的正是曹植在曹丕的胁迫下,所作的一首哀泣骨肉相残的诗歌。这首诗歌真正的渊源不可考究,流传的版本亦有不同,出于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从这首诗里,还是得以见出曹丕兄弟间相互争斗猜忌确属事实。

  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自己处处防范,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懒。被压制受监视的结果,令他后期所作诗歌多倾向于感伤哀怨一类,而以弃妇自比更是其诗歌的特色之一。除了这首<七哀>,其他如<浮萍篇>、<杂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怨妇形象的运用,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里的女性有两种形象,一是窈窕贤淑的美女如<关雎>;另一类则是现实中的弃妇,例如<卫风.氓>。到了楚辞,女子常常是一种美好的象征,用来代指美好的品性又或是借喻君主。此后的《古诗十九首》里,怨妇的形象更是运用得很普遍,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但这里面的思妇怨妇以写实居多。而发展到建安时期,诗文里的女子形象则是真实的弃妇形象与用作托讽的象喻两者兼而有之。曹植这首<七哀>里的弃妇,就是用作象喻的。

  曹植一直是有政治野心、期盼成就丰功事业的,他在<与杨德祖书>中就说:「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应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这种致君为国的理想,不仅是曹植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反映。建安时代时局动荡不安,曹操的雄才豪行、英伟气势,在当时的建安文士间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一股求取建功立业的风潮。曹植就是如此深受乃父与整个时代风潮的熏染,汲汲渴望能「名编壮士籍」、「捐躯赴国难」(<白马篇>)。

  可是抱着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曹植此时已自知功名无望,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

  刘履评<七哀诗>道「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 。此话实在总括了<七哀>此诗的内容思想。七哀,李冶《古今注》谓人有七情,今哀戚太盛,喜、怒、乐、哀、恶、欲皆无,唯有一哀,故谓之七哀 。这样阐释七哀题旨的旨意,可说非常确切合适。七情失其六,唯余一哀,这份哀伤弥漫整体,本来应有七情之别如今同为一哀,十分突显了哀伤之厚重。《文选》就将本篇归入哀伤一类,而本诗的确是笼罩在浓浓的哀戚伤痛里。

  <七哀>开头两句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手法。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往往起着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夜,常常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所以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曹植接着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着痕迹,难怪能成为「建安绝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热心路人伸腿协助特警抓人 休假特警撞见偷车贼作案
  • 王力宏为李靓蕾苦练身材,奈何老婆却只爱手机!
  • 特朗普“后院”遭FBI突袭 艰难回涨的美股“闻讯”下跌
  • 张木易张千巽禁言 发布涉未成年人低俗信息
  • 一只苍蝇76万?!奔驰尾灯里有只苍蝇,车主起诉双倍赔钱!
  • 韩东君微博向马天宇道歉,马天宇:看到我的大白眼没!
  • 陈坤长发登封面表现力获赞 狂野姿态引领潮流
  •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这张“藏宝图”请收藏
  • 丹麦爆破失误 数百名围观市民亲眼目睹
  • 逃犯听演唱会落网 网友:歌声感人引嫌犯落网
  • 足协罚单:阿兰肘击刘奕鸣禁赛8场 处罚条例能否更加细化?
  • 俄渔民出海遇海狗 不是为了要吃的?
  • 俄军已处战备状态!金银重整旗鼓,迎接终极大考!
  • 太康夫妻疑利用3岁女儿诈捐并致其死亡……
  • Facebook数据滥用悬赏计划 如何能拿到赏金?
  • 美军伞兵训练,似曾相识?
  • 张翰上错车造粉丝围堵,场面尴尬
  • 中国游客不听警察劝阻在意大利景区吃冰淇淋,或被公诉
  • 牌牌琦丨团队无人能扛大旗!牌牌琦被封,小伊伊被爆骗钱,牌家何去何从!
  • 为什么中国人特别爱喝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