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生的四大境界:等风来、乘风起、逆风飞翔和无所待!

《逍遥游》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其实就是等风来、乘风起,逆风飞翔,最后放弃对风的依赖,完成生命主体的自由,完成灵魂复归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后结果就是无所待,达到庄子所说的超越了人间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遥的境界。所以,人生是从有所待到无所待进化的过程,你掌握了无所待,你就能成为庄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中最意味深长的一个哲学家,他高蹈独立与众不同,他是生于那个时代但又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哲学家。在当时众多的哲学家看来,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过程。生命壮美舞姿翩跹,但也无非是在一个无法摆脱的环境中起舞而已。我们就像是水箱里的金鱼,看似自由活泼,其实那只是看起来很美。人生天地间,我们就像是一场大火中的野草,无处遁形无处可逃。儒家强调仁和礼义,其实礼义就是我们人生的界限,你不能脱离人生和社会的规则而生活,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花朵离不开阳光。这似乎是哲学家的通识。

而庄子就大不同。庄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恰恰是摆脱那些路径依赖,摆脱环境的束缚,挣开那些人性的枷锁,脱离人世间的所有对灵魂的羁绊,如他的《逍遥游》中的鲲鹏一般,扶摇直上九万里,最后走向无所待的逍遥的境界。

庄子是追求逍遥境界的思想家,他的理想不是君子不是贤人更不是帝王,哪怕是上古的帝王,也不在他的眼里。他的理想是高蹈于逍遥之境,超越我执之境,超越功利,达到审美之境、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至人、神人和圣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庄子是超越了整个时代,他是站在云端的智者,是俯瞰众生的至人,是追求无所待终极逍遥的探索者和布道者。

为何《庄子》的开篇,就是逍遥游?因为逍遥游中寄托了庄子的人生理想——无所待。因为无论是谁,有所待的话,你的人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让我们来看看庄子那篇充满奇妙幻想但又有深刻的哲学思考的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 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遥远北方,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叫作北冥。北冥有鱼。名鲲,从头到尾几千里长,没法丈量。鲲变成鸟,名鹏,背脊几千里长,没法丈量。鹏努力飞起来,翅膀 好像天际的云,鹏这种鸟,平时浮游海上,每到海水徊 流成大漩之年,便要凭藉水势升空,迁飞到南冥去。南冥在遥远南方,不见太阳,天黑水暗,同北冥一样的是海洋。

齐国有人,名谐,专门搜集怪事。谐先生是这样说 的:“鹏迁飞到南冥去哟;必须凭藉水势,努力拍打翅膀,划水三千里,才可能升空。升空脱离海面以后,还得一 圈圈的盘旋,搅动大气成一柱龙卷风,把自己抬升到九万里的高空,才可能启程向南方飞去。南飞航程遥远,又得藉助于夏季台风的推送哟。”

 看那列子,修得风仙之术,乘风飞翔,享受空中旅游,活得自由自在。列子每次乘风旅游,玩他个十五天,列子不用两脚走路,也不用马用车用船,完全解决了行路的问题。但是,列子还有所待。待什么呢?待风。乘风飞翔,必须待风,无风便不能升空飞翔了。这个困难情况,列子与鹏相同。可见列子也不是想飞便能飞的。凡是有所待的,就不能说是真正的自由自在,就不能说是真正的逍遥。

谁能够做到绝对的无所待呢?若有人能洞察宇宙万物的真相与本质,依靠着大自然的规律,掌握了天地间的阴气、阳气、风气、雨气、晦 气、明气这六气的变化,从而利用这六气、获得无穷的生命力,长存不死,那么他还需要等什么呢,他是绝对的无所待了。

他到底是怎样的人?就本体而言,他是至人,遗弃了自身的至人。就功用而言,他是神人,混灭了业绩的神人。就声名而言,他是圣人,消亡了称号的圣人。他是三位一体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神奇无比的鲲鹏的形象。鲲鹏等风来、乘风起逆风行,到最后如果能够取消对风的依赖,就能实现逍遥的境界。这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我们往往有所待,这个待,其实就是我们的欲望,但欲望既是让你起飞的风,又是束缚你的灵魂的枷锁,为了实现人生的大逍遥,我们必须放弃一些东西,因为用黄金打造的翅膀,注定无法飞翔。

庄子的逍遥游,讲的不是鲲鹏的故事,而是人生境界的故事,狡猾的庄子,把人生的四种境界藏在鲲鹏扶摇而起的故事中,让我们去细细品味。

沈海燕教授:
论一心包容宇宙万法

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相当的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个体精神上的成就。

在佛教的语境里,个体的成就是通过对心的认识和观心的实践而取得的。

本文探讨了天台智顗旨在宗教救赎解脱的有关心的理论,

并指出,个体若明了心的特性,

即能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而对于真理的证悟,端在于个体破除因循守旧的僵化教条模式,

以使其审视世界的观念和思想获得全新的视角。

一个和谐社会的建设始于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而个体灵性修持的成就则是其对建造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的保证。

个人要取得心灵上的成长,

关键在于观心,

这是因为只有当我们明了心的特性,

并具体进行观心的实践,

我们才能洞见实相真理,

以智慧克服无明烦恼,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有关心性方面,天台智顗

( 538 - 597 )的理论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 、 心的特性

在心性的问题上,智顗将心视为:

( 一 ) 、整个宇宙,因为心是诸法之本;

( 二 ) 、体、宗以及用。

( 一 ) 、心之所以是诸法的根本,

乃源自于心的作用能产生业,从业而产生苦。

同时,心也包含万法。

在智顗的体系里,十如是和十法界代表了宇宙万法。

在智顗看来,既然整个宇宙不出十法界,

而十法界即在一心中,

那么,心即是宇宙。

( 二 ) 、心也是体、宗以及用。

智顗将能产生业力的心分成三种,

谓之烦恼心,
苦果心
以及业心,

具有无明轮回的特性。

1 、“ 烦恼心 ”包括十二因缘中的三支:

无明、爱以及取。

2 、“ 苦果心 ”包括十二因缘中的七支:

识、名色、六入、触、受、生以及老死。

3 、“ 业心 ”包括十二因缘中的二支:

行和有。

当此三种属于无明烦恼之心与三种修成佛果之德

( 即法身、般若和解脱 )

相即认同的时候,

它们就成为了实相本体、成佛之宗要以及修行实践之用。

换言之,“ 苦果心 ”若与“ 法身德 ”相即,

便成为“ 心体 ”。

因为实相是不生不灭的,

而轮回之心与永恒法身不出实相的范围,

皆具有不生不灭的特性,故两者相即。

“ 烦恼心 ”若与“ 般若德 ”相即,

便成为“ 心宗 ”。

这是因为,行者由观心觉察恶事而得般若智慧,觉悟真理。

初观心是成佛之因,

观成觉悟是成佛之果,

智顗将成佛因果视为佛教宗要,故心为宗。

“ 业心 ”若与“ 解脱德 ”相即,

便成为“ 心用 ”。

显然,心是主宰个体沉浮的关键,

或于轮回道中,

或获得解脱,

皆有赖于心的作用。

故此,智顗认为,心的作用至为重要,心能地狱,心能天堂。

心能凡夫,心能贤圣。

所以心即是用。

他说,当我们有分别心时

( 联系佛教语境,即是十二因缘 ),

即有六道轮回

(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和天 )。

这是因为分别心是人有无明烦恼的结果,

因此而产生十二因缘之涉三世而轮回六道的次第缘起,

令人沉沦其中,不能自拔。

然而,众生一旦与无明远离,

便不再有分别心,于是便能证得四种圣人

( 声闻、缘觉、菩萨和佛 )

的解脱果位。

二 、 观 心

在观心的问题上,智顗强调观心的重要性,谓,通过观心,

可以达到组成“ 妙 ”的三个方面,

即“ 体广 ”、
“ 位高 ”、
“ 用长 ”。

这三个方面是放在作为根本教义的成佛因果的语境里界定的,

代表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而作为佛教本体的这一根本教义则可以总摄一切教法和义理,

因为它包含了整个修行的开始、过程和结果,

指涉的是遍虚空、尽法界的以成佛为宗旨的实相真理。

智顗称这一根本教义为“ 体广 ”,

因为它在时间纬度上不只是指向迹门中的近期在菩提树下成道的释迦牟尼,

更纵深指向本门中的久远之前早已成佛的释迦牟尼。

这一教义之用所以为长,

乃在于此“ 用 ”具体指迹门中佛陀施设的种种救度众生的活动,

而此迹门则源于久远之本门。

在这里,智顗就观心的内容提出了三种心,

是为己心,
众生心
以及佛心。

( 一 ) 、“ 体广 ”指实相真理的特性,

故从己心是否同时具足其它二心而言的,

因心体具有包容万象的特性。

故己心若不具众生心和佛心,便是体狭;

若具足,一己之心量广大,便是体广。

( 二 ) 、“ 位高 ”指契入实相真理的智慧,

故其标准由是否与最高之佛心相等来决定。

若己心与佛心不相等,心性卑劣,便是位下。

若与佛心相等,具足菩提心,志向远大,便是位高。

( 三 ) 、“ 用长 ”则从空、假、中一体的三谛三观视角来看。

若观己心、众生心和佛心,

不即空、即假、即中,便是用短。

若是即空、即假、即中,便是用长。

在智顗的实相理论里,空、假、中三谛是用来界定实相的三个方面的。

换言之,一心必须能观事物同时具有空、假、中三个面相:

诸法因缘合和而生,无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故是空;

事物虽虚幻不实,却暂时存在,故空也是假有;

事物即是空幻,亦是假有,即空即假,不落两边,这便是中道。

在智顗看来,无论是己心、众生心和佛心,皆不出诸法的范畴,

故三心一体,同时具足空、假、中三谛。

就智顗的观点而言,观心的重要性在于,

观心是契入实相的最直接的方法,

因其不但与包容万象之心相关,也与三谛密切关联。

此两种联系证明,观心是借以契入实相真理的最殊胜的方法。

从智顗的心为诸法之本的理论中,

我们可以看到,智顗是从肯定的视角来把握真理的。

而他的相即理论更从超越的高度提出了契入真理的方法。

而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肯定,

乃超越所有的区别对待,

打破人们局限于语言概念的认知模式,

进而洞察到万物终极一体的本质。

改变传统的世界观是使人们对真理达到充分体认的关键。

智顗的相即理论旨在训练人们的心灵,改造人们的思想,

使人们的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力,

以防止人们的思想易形成僵化、狭隘、生硬和教条的倾向。

具体的来说,传统佛教的世界观是将人生视为苦,

而智顗则将无明三道

( 烦恼道、业道和苦道 )

与成佛三德

( 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 )

相即,以契入终极的本体,超越二元对立。

也就是说,

烦恼道即般若德,

苦道即法身德,

业道即解脱德。

此类概念的相即是对现象世界全体的了悟,

是超越事物之二元对立的境界。

一方面,苦道和法身对于证悟的行者来说是没有区别的,

实相之境界是离言冥会的,是涵摄一切的。

所谓苦道或法身,

乃是无明众生加诸于实相上的片面的概念。

既然世间万象皆是实相的显现,

那么,
苦道即法身,
法身即苦道。

另一方面,苦道和法身之所以有区别,

只因为众生所处的认知状态不同。

一念明,苦道即是法身;

一念迷,法身就变成了苦道。

三道与三德的认同可简单地归结为超越这两组概念范畴的束缚,

而达到对实相真理的认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把烦恼道与暗的含义联系起来,

也就没有与之相对的菩提智是明的概念;

若不把业道定义为缚,

也就没有与之相对的解脱是自在的概念;

若不把苦道界定为生死,

也就没有法身是乐的概念。

如此,三道的概念就不再具有消极的含义了,

而人们也无需用“ 三德 ”来破除与其对立的“ 三道 ”之消极面了。

当人们摆脱了概念的束缚后,

“ 烦恼道 ”即“ 般若德 ”,

无需用般若破烦恼;

“ 业道 ”即“ 解脱德 ”,

无需挣脱业道才能得自在;

“ 苦道 ”即“ 法身德 ”,

无需了却生死而得成佛之常乐。

三 、 结论

智顗有关心性和观心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借以领悟真理的认知上和宗教救赎上的进路,

使行者由此能取得
心灵上的成长,
思想上的改造,
精神上的解脱。

个人的修行成就对于社会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借由了悟一心无所不包、无分无别的实相特性,

我们就能以开放的心态来包容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皆为实相的显现。

通过观心的实践,

主体便能增长智慧,
了悟宇宙真相,
从烦恼困惑中解脱出来。

面对生死轮回,经由将生死之苦与涅槃之乐相即认同,

人们便不会再感到彷徨无助,

而汲汲于所谓的脱离世间的离苦得乐,轮回解脱了。

此种对人生的洞察能使我们获得与传统佛教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使我们能积极地拥抱人生,

使我们的心灵宁静安详和平,

使我们的精神不离世俗而得到升华。

如此,我们便不会轻易被激烈竞争的环境影响而紧张焦虑不安,

也不会过分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

并能化被动地受外部环境左右为主动地去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去创造祥和安宁的气氛。

若每个人都拥有宁静的心灵,影响所至,

整个社会便自然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则人间净土的实现亦指日可待也。

一个人能走多远,除了环境的影响,还有自己的内在力量决定。你的内在有多强大,你便有多强大。

一个人,如果与自己内在、精神是疏离的,他就会企图抓住外在世界的一切,来填补内心的这种空虚感。
我们确实拥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
可内在的空虚仍然没办法停止。
从外在寻找到的快乐,始终短暂而肤浅,它无法触及你内心最深沉的渴望,于是逐渐变得失去吸引力。
接着,又去追求另一种看起来更能填补空虚感的事物。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其实,你需要找回的,是你内在的力量。

如果我们一直只向外寻求,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外在的世界。
从未关注过自己的内在,也不去看见真实的自己。
我们的内外就会失衡,空虚感和不安感将不断地吞噬着我们的心。
如果你已经觉得身心俱疲,渴望改变,渴望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渴望体验更完整的生命。
现在,我邀请你,信任你的直觉和感觉,打开心扉,进行一次美好的内在旅程。

每个人的内在都具有强大的力量: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与生俱来的神性,智慧、慈悲、勇气与爱。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进行一次。
内在的美好旅程:发现和找到我们,本来就拥有的强大力量源泉!
01信任

在我们以往的生活中,我们过多的使用头脑,怀疑、否定、猜忌。

信任是我们生命旅程的第一课。

信任灵魂的旅程,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

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相信生命会带我们体验最适合我们的成长道路,

相信所有的事件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

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如果此刻,你面对困境,那勇敢地走出困境就是你的功课;

如果此刻,你感到被伤害,那接纳和爱就是你要面对的功课;

如果此刻,你陷入迷茫,那么清晰的洞察力就是你要去做的功课。

02臣服

臣服并非认命,放弃自己,什么都不做。

真正的臣服是,在内在,全然接纳当下发生的事。

放下情感上的抗拒、愤怒和头脑里的评判、贴标签。

如此,你的心才会在宁静中升起更深的觉知,这份觉知会带给你更有效的行动。

这时候的行动是基于了解的积极能量,而不是基于恐惧、批判、抗拒的负面能量。

03觉察

观照和觉察,是最简单却最有力量的成长工具。

经由觉察呼吸我们可以进入内在的宁静空间,如果记起来,请每天多次的觉察自己的一吸一呼。

觉察微小的动作,觉察脑袋里的念头,觉察细微情绪的升起……

觉察而不批判,单纯而温柔地包容、接纳它们。

会带我们进入深深的宁静中,那是一条回家之路。

04情绪

情绪是我们内在真实的反馈。

每一个情绪的发生,都是在提醒我们:内部有问题、有需求要去处理,要被我们看见。

通情才能达理,不管遇到什么事,先把情绪处理好,所谓静治百病。

定能生慧,一颗平静安定的心才能引导智慧的行动。

允许情绪经由你充分表达它自己,但小心不要陷入头脑编织的受害者故事中,不要陷入过去和未来的时间幻象中。

当情绪升起,就在当下这一刻,让感受充分表达。

因为在当下,你是安全的,每一个情绪的升起,都是一个疗愈的机会。

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的情绪,允许它们出来,去看看自己的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

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

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出现。

不断在情绪中检查自己的信念、头脑、模式以及创伤。

05为自己的情绪和生命负起责任

我们很容易陷入自己头脑编织的受害者故事中,但如果你任由自己去当一个怨天尤人的受害者。

那么你就放弃了成长的责任,放弃了活出自由的力量。

一直待在“受害者”的位置,就永远不会好起来,也不会让任何事情变好。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负责,我们需要真正的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来。

不管别人或外在,
情境激起你怎样的情绪。

不要先去抱怨别人为什么这样,
环境为什么这样。

要问问自己内在,
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和反应。

06成长在生活的点滴中

如果你有一位很好的导师带你成长,那很好,但不要依赖。因为即使再好的老师,也没办法帮你过完你自己的一生。

我们最好的老师是我们自己,和我们内心升起的感受。

如果你的条件允许,你可以阅读书籍、参加工作坊、或者价格不菲的课程。

但那都是外在的条件,如果你不把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中。

即使你学了再多,都只是“别人的经验”而已,对你的生活没有任何帮助。

生活就是灵魂成长的教室,生命就是我们的导师。

我们遇见的每个人,生命中的每件事,都有可能向我们揭露成长的功课,只要你勇敢地去观照所有的情绪和苦难。

只要你专注当下,煮饭、洗碗、做家务,也可以成为修行。

积极投身于生活,在人生的琐碎中发现生命的奥秘,在生活的细微中探索内心的真相,远比躲在深山独善其身的人,勇敢很多。

07发现自己的天赋使命

老师说:教育就是发现孩子的天赋,并为他的天赋绽放创造空间。

有家长问:怎么去发现孩子的天赋?

老师说:观察你的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处于宁静而喜悦的状态。

那些能让你感受到内在喜悦的事,就是你真爱之事,就是你的天赋使命。

创造力在爱和喜悦的宁静中绽放,
在恐惧和功利的浮躁中枯萎。

去做让你充满喜悦的事吧,
它们会滋养你的生命。

08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

不管是因为自己的不满而试图改变你的伴侣,或者想要改变你的父母。

甚至因为别人的价值观和你的不一致而想让他们做你觉得“应该”的事情。

我们不能改变别人,我们只能经由自己生命状态的改变。

去创造一个让改变发生的空间,创造一个让改变发生的能量场。

检查我们自己的信念:我们是否希望通过改变他人来更好的满足自己?让自己过的更舒适快乐?

没有人能够去“改变”另一个人,如果对方改变了,也是因为我们自己做的足够好,成为了很好的榜样。

把目光放回到自己身上,改变自己,一切就都会改变了。

09接纳父母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有机会创造自己的人生。

父母,是我们最合适的父母,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是最恰当的方式。

如果父母无条件爱你,你选择他们是来体验世间美好的;如果父母不那么“无私”爱你,你选择他们是来让灵魂成长的。

父母是陪伴你完成人生最艰难、最深刻的功课的人。

不管父母是什么样的,是否如你所想的爱着你,你都需要从心底真心接纳你的父母。

如果你让自己陷入怨恨,
就失去了生命源头的力量,
也错失了人间最伟大的爱。

10感恩和祝福

时常感恩会让我们的生命发生奇妙的变化。

试着每天发现10件让我们感恩的事。

让自己内心富足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去感谢周围的一切;而让自己充满自信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去祝福周围的一切。

祝福,
会让你内在的爱自然流淌;

感谢,
会让宇宙的爱源源不断流向你的内在。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亚洲杯菲律宾叫板国足,能威胁到中国小组出线的只有韩国
  • 表演艺术家张连文因病去世,曾饰演过“铁人”,网友:一路走好
  • 高峰再次吸毒,网友:国足还有希望吗?
  • 大张伟承认结婚:她也不管我,我愿意跟她在一起
  • 吴昕回忆节目被砍痛哭,哭完继续前行,坚强的小姐姐时尚功力也不容小觑~
  • 【关注】在海底捞吃着火锅,电视突然播不雅画面!回应来了
  • 住客申请租金抵扣个税!房东威胁涨房租!房租是否提升?
  • 首个5G地铁站即将开通
  • 扶老人被撞成重伤
  • 喜欢张东健,最粉迈克尔·杰克逊 说了一辈子传统评书, 却是个爱看韩剧,喜欢写博客的“潮”老头
  • 临港重磅消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今天举行动工仪式!
  • 艺术升,为什么我们对系统崩溃零容忍
  • 昔日“冤家”握手言和,苹果三星达成合作
  • 阎肃妻女起诉阎肃之子,要求对财产权进行析产
  • 广西6岁男童吃花生被噎窒息,送医路上家长不停急救,但仍停止了呼吸……
  • 袁巴元回应点赞,说买热搜是张雨绮的惯用伎俩,网友:这个瓜真大
  • 送别糖丸爷爷顾方舟!他用一颗小糖丸消灭了小儿麻痹症!
  • 锤子科技再被冻结1578万元,谁来拯救罗永浩?
  • 池子退出吐槽大会, 网友: 自己作的
  • 女子面试前出车祸,请求抬她去完成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