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我为杨振宁先生塑像”】上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了为中华杰出人物塑像的文化工程。杨振宁先生是我十分希望要塑的对象。

真巧,1997年5月25日,“杨振宁星”命名大会在南京举行,我应邀参加。当时,我向杨先生介绍了我部分作品的图片,他极敏锐地看到我受红山文化、罗丹、贾科梅迪的影响,并写下“吴为山的雕塑极有创建性”。之后,他在来信中评价了我所塑造的鲁迅像、费孝通像、吴作人像。先生对雕塑艺术形与神,以及像与艺术性的问题的阐释的深刻性使我对科学大师深厚广博的人文底蕴和对艺术的直觉感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关于我为他塑像的问题,先生表示:等我们熟识后再塑。不久,他寄来了他的著作《读书教学四十年》和论文《美与物理学》。

熟识,我的理解是相知。而人之相知,贵心相知。要能知杨先生,对于我这个高考物理只得69分的人而言,是不可及的。然而,令我好奇与兴趣的是,杨先生谈美。在《美与物理学》文中,先生剖析了科学家论文的风格,谈科学实验中产生的美,以及物理方程与诗的共同点。他认为对美的准确规律的把握增加了实验室工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美的认识;学物理的人了解了像诗一样的方程意义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又十分复杂的。在谈论科学家的论文风格时,他通过狄拉克(P. Dirac, 1902—1984)的论文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与海森伯(W.Heisenberg,1901—1976)朦胧,不清楚,有渣滓,有时似乎茫然探索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感悟到杨先生对风格与研究方式,对结构的美和妙的不同认识,对美与创造性的内在联系的洞见。在杨先生看来,每个创造性活动都表现为一种风格,风格的强烈决定了创造者的贡献。

杨先生精辟的论述也适用于对美术家的艺术风格之理解,从很大意义上道破艺术表现的天机。我所力倡与不断实践的写意雕塑便是在模糊中、在光影浮动中、在形体的隐显凹凸中塑造生命的内在结构,与海森伯阐释世界的方法与文风颇有相似之处。

所以,我确信杨先生对我雕塑的看法是入骨的。果然,他在多种场合发表讲话、撰写文章,其核心内容为:“吴为山一次又一次从中国三千年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中探索着中国二字的真义。他的雕塑打造了一种神似与形似之间的精妙平衡,而这种平衡是中国艺术的立足之本。”

杨先生如此“熟识”我,他以平衡二字妙释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关系,他的点化使我在对着这位“知音”塑像时,充满自信。因为我已知,他懂我,他对我是满有信心的。

我想,他所讲的“熟识”乃指彼此之间的熟识吧。

记得第一次是在南京大学我的工作室,我面对面塑他。熊秉明先生在场,他建议“你要把杨振宁的数理性做进去”。我汗流浃背。杨先生一会儿微笑,一会儿严肃,一会儿沉思,他甚至说,“你可以摸我的头,你可以感受”,他很懂艺术家的心。等泥塑稿出来后,杨先生拿着照片一点一点地琢磨,像是发现科学真理。他让熊秉明看,又特意请他的弟弟看,他说:“秉明虽是我的老友,但他是哲学家、雕塑家,他可以从远处看,我弟弟是近距离看的,从生活方面更了解我。”

时隔十年,在北京我的工作室,同样是面对面塑他。翁帆和我夫人在场,杨先生泰然自若,也许他从翁帆的眼神中得到肯定。二小时后,面对塑就的胸像,杨先生对待已熟识的自己,没有提任何意见,也没有询问在场的任何人。他已超然。正如他所言:“塑像是一个三度空间的东西,是一个静止的,可是一个雕塑家要把它制作出来,成为一个超越时空,而且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可以想象是非常困难的。……当然我知道这雕像还有一个特点,再过几十年以后,大家觉得这个就是杨振宁应该的样子。”

以客观自然规律和历史逻辑看待自己的人生,评价雕塑的价值,在艺术与现实之间,在塑者与被塑者之间,杨先生以豁达的态度,以诗化的哲学,在宏宽的多向维度,品味着艺术与艺术作品,人生与人生境界……

自1997年至今,我先后为杨先生塑过头像、胸像、全身像。有青铜铸就的,也有汉白玉雕琢的,分别立于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塑像中那脸型,饱满的天庭,富有数理逻辑的方正脸型,一丝不苟的发型,儒雅内敛的嘴角,永远向世界发出疑问又获得肯定的敏锐而深情、仁厚的双眼……或立于图书馆的大厅,或伫立于大学绿色草坪,或在博物馆展厅,在灯光或自然光的照耀下,单纯、清晰,雕塑的线条和块面,受光面与投影,构成利落大方,客观本然的艺术形体。随着光线的移动,产生无数的韵律,它还原了艺术创作过程中手指与刀痕的节奏变化,时浅时深,时捷时缓,时曲时直,十指连心,大拇指顺着形体结构的滑动,推压所形成的轨迹。在微妙的神情中,展示了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无限可能,仿佛宇宙万象也在光的晃耀中进入科学家探索真理的心灵。其实,这心灵在融通有形与无形,连接客观与主观世界中,表现为“性灵”,正像杨振宁先生所喜欢的高适(700年-765年)的诗句:“性灵出万象”。它包涵了儒家关注现实的人世之道,也包涵了道家超然出世的“逸”境,这是中华人文精神所在,在杨先生的气象里,还辉映着科学理性之光。这性灵遥接中国古圣贤思想智慧。杨先生在评述我创作的孔子像时这样写道: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遵循孔子的教导,创建了世界上最悠久持续,最多人口,最有坚韧生命力的和谐文化传统,所以中国人尊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可见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之魂渗入其脉。因此,拳拳赤子心,殷殷家国情在他的精神深处,且时时流露。在他的塑像落成清华大学时,他说:“我出生在中国,生长在旧中国,现在定居在清华大学,我对新中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不能想象的变迁,而且这个变化还在继续进行着。我自己觉得能够在晚年参与这样一个重大的变迁而感到非常幸运。当然,这个里面也包含了很多朋友的促成,这个雕像放在这里也就是许多促成当中的一个……”。

由此可知,雕像在杨先生心中的份量。因为,从雕像可以看到立体的自己,可以看到他人的评价,不仅可以“吾日三省吾身”,还可让历史、未来“三省”其身。记得,2001年,杨先生看我为他所作的泥塑像时,曾意味深长地对他的老友熊秉明先生说:“我想,如果把每个人看自己塑像之前的心理状态作一番记载,那将是很有意义的。”

其实,塑像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真的塑像是自我塑造。正如我曾给杨先生的信件中所写:“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您用自己的人品、学识自塑了一尊雕像……因此我想底座上还是只写‘杨振宁’三个字,不要任何后缀(头衔),且最好你自己来写”。

回顾与杨振宁先生的交往,1998年他第一次到我工作室便题写“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2002年为熊秉明先生的《孺子牛》题写“秉明塑造出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在谈到他一生的成就,他说:“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这些近乎于公理、定律的思想精粹折射了他的学养、道德、修为。令我十分崇敬的是他将珍藏的熊秉明三件代表作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变家宝为国宝。近二十年来,我时常去清华园杨先生家中,聆听其真切、睿智的预言和真理。所感动者,近百岁的大哲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与期待。

写到这里,敬仰之情,由内而外。

我们将真性可以比喻成天空,云之上,一片澄明。杨先生,一个世纪走过来了,这是无数次吐故纳新的生命历程。他在自己的汉白玉像前伫立,凝神,那微笑可算是这世界上返璞归真的最纯真、最灿烂的笑!#杨振宁# https://t.cn/A6MVLUHj

【阅读力:生命茁壮的关键能力——读程载国《由理解到创造》】 阅读,似乎人人皆会,好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识字就能读、会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际上,社会大众的阅读素养大相径庭,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说:“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箓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

如今,许多人已经逐渐认识到,阅读素养是一种对人后天发展影响巨大、需要着力培养的关键能力。近年来,各类指导阅读的书籍登上了各类排行榜,可谓风靡一时,但就中小学生而言,这些书籍尚缺乏必要的针对性。近日,程载国的《由理解到创造——中学生阅读力的有效提升》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可以说适逢其时。

《由理解到创造》提出了“中学生阅读力”这一极具统整性的核心概念。2017年,聂震宁在其《阅读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阅读力”这一概念:“阅读力指的是对所读图书的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程载国则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学生阅读素养发展的实际,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发掘,根据能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将阅读力分解为“专注力”“理解力”“批判力”和“表达力”四项要素,进而建构了有关“中学生阅读力”培养的较为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一整套方便实施的操作路径。

一、阅读力的发展必须以“我”为主,从深入理解抵达冷静批判。

关于读书,王阳明主张:“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了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程载国执教于王阳明故里,对阳明心学有深切的领悟。他认为,理解不局限于读出来、读准确,而要以“我”为主,从自己出发,以自己为主体。诚然,读书就是“读自己”:不是为了记住人家说了什么,也不单是想知道人家说了什么;而是要积极地、以平等的姿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最终目的在于成就最好的自己。

因此,程载国在提倡“理解一部作品有外部解读和内部解读两条路径”之后,特别指出我们对一部作品的理解的多寡“与我们的提问意识”很有关联。他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明确指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赋予的”。至于如何解决疑问,他提出了三条路径:回到作品,联系生活,求诸专家。这样做,无疑回归到了阅读的本意,也可以达成对作品的深度解读。这样定位“理解力”,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启示。

近年来,批判性阅读已成为一种热潮,程载国也把“批判力”作为精读阶段重要的发展目标。他认为:“批判性阅读是一个‘理解—思考—超越’的过程。”他从朱熹等中国古代先哲身上汲取了有关阅读的智慧,提炼形成了“批判力”训练的三条途径:自我反思,与作者较量,和读友辩论。

二、阅读力的高阶是“说、评、写”等输出,是阅读能力的综合表现。

程载国把“表达力”作为中学生阅读力四要素之一,极具创意。面对可能存在的质疑,他回应说:“合上书卷之后遐思品味书中的情节人物,打开笔记本来为该书编写内容提要,在知乎、豆瓣等网络平台发表读书感言,甚至读完该书之后有了写作冲动,从而为该书写就评论文章,这些活动怎能被排除在‘阅读’之外呢?”

的确,阅读绝不是一种单纯的视觉活动。他考察近年来PISA国际阅读素养评价题型的转变后,敏锐地发现它已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表达,从静态的识记阅读逐渐走向动态的运用阅读”,因为“输出”暗藏着“对自主整合分析、独立筛选判断等思维素养的要求”。于是,他提出要“扭转传统阅读以‘听、读、记’等输入性能力为本的阅读教育,代之以更高层次的‘说、评、写’”。可以说,这种主张把握了阅读学研究的风向,切中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充实了“中学生阅读力”的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实际上,《由理解到创造》一书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程载国撰写的30篇文学评论性文章,如《王阳明〈黄楼夜涛赋〉赏读》《鲁迅的“故乡情结”》《〈哈姆雷特〉:生命之轻与责任之重》等,这是他阅读“表达力”的精彩展现,也是对中学生读者的亲身示范。值得一提的是,程载国评析的多是课本上的文章或是学生课外爱读的书籍,他如何“理解”?如何“创造”?显然对广大中学生而言,更加具有启发价值。

三、阅读力的养成须提升阅读的专业化水平,要注意书籍适切的打开方式。

清代《魏叔子文集》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蓄积学问像富人积财,金玉、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无不豫贮,初不必有所用,而蓄积多了,酝酿沉浸久了,及其有故临文,大小浅深,各以类触,沛乎若决陂池之不可御,当其必需,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玉同功。”中学生阅读,亦是如此,贵在兼收并蓄,博闻广识。成长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不断拓宽阅读的边界,阅读不同体例,不同门类,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语种的文章。但也需注意,不同的书籍应采取适切的方法,依体而读,因文而读,须切记“每一卷书,都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程载国说:“学生在阅读方面应该实现由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由休闲阅读到专业阅读的飞跃。”的确,真正的阅读力,应该是一种专业化的阅读能力。《由理解到创造》除“导读”外,共有六辑,分别谈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人物传记和学术著作的阅读方式。每一辑先用一篇文章谈这一文体总的阅读方法,再用三五篇文本评论性文章具体示例。如第一辑“诗歌:语言的魔方”,《诗歌阅读漫谈》一文,从顾随、周啸天、叶嘉莹等人诗歌阅读的经验中,提出鉴赏诗歌应从语言入手,强调“只有准确把握了一首诗的语言收敛性、多义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特征,我们才能说自己读懂了这首诗”;接着,用《元稹与他的悼亡诗》《从〈李凭箜篌引〉中见李贺“奇峭”诗风》《惠特曼〈草叶集〉:向劳作者致敬》《像孩子一样——重读〈海子的诗〉》等评论性文章,具体演绎了如何从语言入手,准确理解一首诗。

程载国认为,“优秀的传记作品以其丰富的思想价值助益青少年的成长”,他专门用一辑来谈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并推荐了《富兰克林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西潮·新潮》等几本传记作品。近年来,高中语文教材上专门提出了学术著作研读的要求,这无疑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深造。程载国说:“阅读学术著作时,我们额头上的一道道皱纹都是美丽的。”在书中,他用一篇《学术著作阅读漫谈》和三篇相关评论文章,以及一则《乡土中国》的教学回顾,全面地介绍了这一崭新文类的阅读门径,极具开拓价值。

阅读,需要有一种闲静之心,这样才有望悟得天机,尽享书海泛游的无穷趣味。《由理解到创造》则是最佳的伴读之作。 (作者:欧阳凯 系浙江省慈溪中学语文教师)

【阅读力:生命茁壮的关键能力——读程载国《由理解到创造》】发布时间:2021-08-18作者:欧阳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阅读,似乎人人皆会,好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识字就能读、会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际上,社会大众的阅读素养大相径庭,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说:“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箓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

如今,许多人已经逐渐认识到,阅读素养是一种对人后天发展影响巨大、需要着力培养的关键能力。近年来,各类指导阅读的书籍登上了各类排行榜,可谓风靡一时,但就中小学生而言,这些书籍尚缺乏必要的针对性。近日,程载国的《由理解到创造——中学生阅读力的有效提升》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可以说适逢其时。

《由理解到创造》提出了“中学生阅读力”这一极具统整性的核心概念。2017年,聂震宁在其《阅读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阅读力”这一概念:“阅读力指的是对所读图书的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程载国则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学生阅读素养发展的实际,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发掘,根据能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将阅读力分解为“专注力”“理解力”“批判力”和“表达力”四项要素,进而建构了有关“中学生阅读力”培养的较为严密的理论体系和一整套方便实施的操作路径。

一、阅读力的发展必须以“我”为主,从深入理解抵达冷静批判。

关于读书,王阳明主张:“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了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程载国执教于王阳明故里,对阳明心学有深切的领悟。他认为,理解不局限于读出来、读准确,而要以“我”为主,从自己出发,以自己为主体。诚然,读书就是“读自己”:不是为了记住人家说了什么,也不单是想知道人家说了什么;而是要积极地、以平等的姿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最终目的在于成就最好的自己。

因此,程载国在提倡“理解一部作品有外部解读和内部解读两条路径”之后,特别指出我们对一部作品的理解的多寡“与我们的提问意识”很有关联。他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明确指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赋予的”。至于如何解决疑问,他提出了三条路径:回到作品,联系生活,求诸专家。这样做,无疑回归到了阅读的本意,也可以达成对作品的深度解读。这样定位“理解力”,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启示。

近年来,批判性阅读已成为一种热潮,程载国也把“批判力”作为精读阶段重要的发展目标。他认为:“批判性阅读是一个‘理解—思考—超越’的过程。”他从朱熹等中国古代先哲身上汲取了有关阅读的智慧,提炼形成了“批判力”训练的三条途径:自我反思,与作者较量,和读友辩论。

二、阅读力的高阶是“说、评、写”等输出,是阅读能力的综合表现。

程载国把“表达力”作为中学生阅读力四要素之一,极具创意。面对可能存在的质疑,他回应说:“合上书卷之后遐思品味书中的情节人物,打开笔记本来为该书编写内容提要,在知乎、豆瓣等网络平台发表读书感言,甚至读完该书之后有了写作冲动,从而为该书写就评论文章,这些活动怎能被排除在‘阅读’之外呢?”

的确,阅读绝不是一种单纯的视觉活动。他考察近年来PISA国际阅读素养评价题型的转变后,敏锐地发现它已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表达,从静态的识记阅读逐渐走向动态的运用阅读”,因为“输出”暗藏着“对自主整合分析、独立筛选判断等思维素养的要求”。于是,他提出要“扭转传统阅读以‘听、读、记’等输入性能力为本的阅读教育,代之以更高层次的‘说、评、写’”。可以说,这种主张把握了阅读学研究的风向,切中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充实了“中学生阅读力”的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实际上,《由理解到创造》一书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程载国撰写的30篇文学评论性文章,如《王阳明〈黄楼夜涛赋〉赏读》《鲁迅的“故乡情结”》《〈哈姆雷特〉:生命之轻与责任之重》等,这是他阅读“表达力”的精彩展现,也是对中学生读者的亲身示范。值得一提的是,程载国评析的多是课本上的文章或是学生课外爱读的书籍,他如何“理解”?如何“创造”?显然对广大中学生而言,更加具有启发价值。

三、阅读力的养成须提升阅读的专业化水平,要注意书籍适切的打开方式。

清代《魏叔子文集》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蓄积学问像富人积财,金玉、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无不豫贮,初不必有所用,而蓄积多了,酝酿沉浸久了,及其有故临文,大小浅深,各以类触,沛乎若决陂池之不可御,当其必需,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玉同功。”中学生阅读,亦是如此,贵在兼收并蓄,博闻广识。成长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不断拓宽阅读的边界,阅读不同体例,不同门类,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语种的文章。但也需注意,不同的书籍应采取适切的方法,依体而读,因文而读,须切记“每一卷书,都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程载国说:“学生在阅读方面应该实现由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由休闲阅读到专业阅读的飞跃。”的确,真正的阅读力,应该是一种专业化的阅读能力。《由理解到创造》除“导读”外,共有六辑,分别谈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人物传记和学术著作的阅读方式。每一辑先用一篇文章谈这一文体总的阅读方法,再用三五篇文本评论性文章具体示例。如第一辑“诗歌:语言的魔方”,《诗歌阅读漫谈》一文,从顾随、周啸天、叶嘉莹等人诗歌阅读的经验中,提出鉴赏诗歌应从语言入手,强调“只有准确把握了一首诗的语言收敛性、多义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特征,我们才能说自己读懂了这首诗”;接着,用《元稹与他的悼亡诗》《从〈李凭箜篌引〉中见李贺“奇峭”诗风》《惠特曼〈草叶集〉:向劳作者致敬》《像孩子一样——重读〈海子的诗〉》等评论性文章,具体演绎了如何从语言入手,准确理解一首诗。

程载国认为,“优秀的传记作品以其丰富的思想价值助益青少年的成长”,他专门用一辑来谈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并推荐了《富兰克林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西潮·新潮》等几本传记作品。近年来,高中语文教材上专门提出了学术著作研读的要求,这无疑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深造。程载国说:“阅读学术著作时,我们额头上的一道道皱纹都是美丽的。”在书中,他用一篇《学术著作阅读漫谈》和三篇相关评论文章,以及一则《乡土中国》的教学回顾,全面地介绍了这一崭新文类的阅读门径,极具开拓价值。

阅读,需要有一种闲静之心,这样才有望悟得天机,尽享书海泛游的无穷趣味。《由理解到创造》则是最佳的伴读之作。

(作者系浙江省慈溪中学语文教师)

作者:欧阳凯

《中国教育报》2021年08月18日第4版 版名:读书周刊 https://t.cn/RyhoNEq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华天科技公司7m封测产品已量产南大光电公司正在研发的AF光刻胶可以满足90nm-14nm技术节点的制造工艺。至纯科技公司将实现年产12英寸硅再生晶圆84万片的产
  • 回程顺丰只能够发到付,没办法到付可以选择韵达普快(但是发货时间不定,会比较慢,且普快快递公司不接受指定)】6⃣️【本月妆期一律为一个月内(大量雨水情况下会有酌情
  • 李娜每天晨起十公里跑,说只要一停再开始就难了;村上春树在他觉得今天不想跑步的时候对自己说“你可以在喜欢的时间一个人呆在家里工作,既不需要早起晚归挤在满员的电车里
  • 李娜每天晨起十公里跑,说只要一停再开始就难了;村上春树在他觉得今天不想跑步的时候对自己说“你可以在喜欢的时间一个人呆在家里工作,既不需要早起晚归挤在满员的电车里
  • 问安石家庄征文专栏:为职工成为安全生产“监督员”叫好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2019年12月31日石家庄日报4版 作者: 浙江省长兴县热心读者 费伟华
  • [憧憬] [星星] 礼物二:带话题#试出圈,玩真的# @屈臣氏中国 晒出你最喜欢的自然堂好物+小橙序首页截图,小屈还将随机揪小可爱送出【麦麦同款好物】!#080
  • 后来有人告诉我,她有白血病,而我又一厢情愿的像是破了案一般的自我建立起联系:怪不得她要舔雪吃,白血病需要雪白的雪当药吧。我想在那个雪夜,它肯定听到了我的呼唤,却
  • 我们从以下4个方面增强对“高级感”的理解:1、触手可及的“艺术品”为了增强整体空间的价值感,设计师们使用了具有奢华感但价格并不是十分昂贵的装饰品或艺术周边产品。
  • 上海电视节今日揭晓了10部年度精品网剧,恭喜以下获奖网剧,你曾经追过哪部? [憧憬]《不完美的她》周迅 黄觉 《长安十二时辰》雷佳音 易烊千玺《重生》张译 赵子
  • 这个节目经常会邀请一些非常火的明星做游戏,这档综艺节目迄今为止播出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上快本的明星都是没有片酬的。因为《快乐大本营》是一个明星很好的宣传个人的平
  • 挽回初期,面对挽回对象的拒绝时,也不必因此信心崩溃,因为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也不必因为如此,让自己陷入卑贱、低下的状况中,这往往是你自己把你自己代入到这个情
  • 撒贝宁说:“抗击疫情,让我们认识了真正的英雄。他们‘有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的决绝;他们有‘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的赤诚;他们有‘驱驰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
  • 安利PS.Cafe家的超级色拉,量足管饱。且是我吃过的第一家放枸杞的色拉,养生指数⭐️⭐️⭐️⭐️⭐️P5-6:上海新晋潮流打卡地——淮海TX。
  • 一池淡墨画流年,再细细地咀嚼,细细品味……好梦[月亮]公司团建大餐,吃完海鲜,还是海鲜,想过这样的生活,加入我们的团队,北海市最大的地产公司代理商,我们做的是品
  • 素素和我说,他们去的次数要比我多很多[允悲]我应该是唯一一个骑着山地车去做眉的人吧,果然我就是帅到爆炸。后来我就一直泡在工作室啦,有了工作后我就是一工作狂魔,老
  • 真实反馈信息:最后在甲子月开始联系结婚准备,酒店定好了,结婚金银首饰都准备好了。~双12到了,官网和淘宝都有满减活动,折扣码可叠加使用,还有额外赠礼;淘宝【双十
  • 【羊】 이튿날 아버지와 어머니는 다시 학교에 나를 찾아왔다.이번에 엄마는 거의 눈물을 머금은 듯 두 눈이 부셨다.애는 애타게 한바퀴 돌아보았지
  • (直播入口:1、天猫直播——搜索lamarzocco旗舰店,2、复制淘口令¥9oPu1CUoIuw¥)探店 | 上海 GABEE ☛ ☛ ☛ 半淞园路387号
  • 乘竹筏泛游漓江,可观奇峰倒影、碧水青山、牧童悠歌、渔翁闲钓、古朴的田园人家,享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情境。【阳朔世外桃源景区】阳朔“世外桃源”主要有
  • 可惜,这一切并不是靠前期的比较挑选就能决定终身,还要后期的漫长磨合,信任培养,以及学会尊重,保持宽容,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拥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来应对不可预知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