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蚂蚁相伴80年,一生活得像孩子

  2021年12月26日,“20世纪最后一位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离世,享年92岁。
  威尔逊的研究生涯是从蚂蚁开始的,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跨越了80余年。就在2020年,已经91岁高龄的威尔逊出版了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蚂蚁的世界》。
  似乎是对生命的结尾有所察觉,威尔逊把时间留给了毕生挚爱,他精心挑选了26个蚂蚁的故事,同时也把自己重要的人生片段浓缩在了里面。
  近日,威尔逊这本遗作的中文版正式面市。

威尔逊的13岁

  早在20世纪初,红火蚁入侵了北美,而威尔逊是在北美最早意识到红火蚁入侵的人之一,那一年他13岁。入侵事件可能是威尔逊少年时代最重要的发现。
  1942年,他在美国莫比尔一块挖开的土地中发现一座约30厘米高的蚁丘,里面满是他从未见过的蚂蚁。结果发现它们是入侵红火蚁。
  对于整个美国历史来说,红火蚁都是一个宿命般的物种。
  20世纪50年代,入侵红火蚁扩散到了全美。当时,美国农业部和化工企业计划用大规模喷洒杀虫剂的方式消灭它们。
  已经成为蚂蚁专家的威尔逊非常反对这么做。因为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传统方法不仅杀不死红火蚁,还会让农药处理区的其他生物和人类暴露在危险中。
  然而,威尔逊没能阻止这个计划。结果是红火蚁又在夏威夷登陆,而后到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建立了滩头阵地,真正成为了国际性问题。
  因为蚂蚁,威尔逊参与并见证了一段环境史,这也是《蚂蚁的世界》26个故事中的一个。
  威尔逊一生写过30多本书,绝大多数是学术性的。他自认,直到这本书,才把蚁学作为一场身体和智力上的探险,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
  而这些蚂蚁的故事不仅跟科学发现有关,也包含了威尔逊在不同时间段里的人生经历。“这本书带有相当的个人回忆录的色彩,他的一生似乎都浓缩在了这些故事里。”本书译者之一、科普作家冉浩认为。
  威尔逊熟谙大众的口味和兴趣,用科学知识加人生故事的写作方式,保证了这本书最佳的阅读体验。
  “他有着一个顶尖科学家的头脑,同时也拥有一个成熟作家的文笔。”冉浩评价说,两种能力的完美结合,让威尔逊成为了科普作者中十分难得的存在。

为什么是蚂蚁

  威尔逊一生发现了约450种蚂蚁,几乎站在了蚂蚁分类学金字塔的顶端。但真正让威尔逊名声大噪的,是他在对蚂蚁的潜心研究中,把种群生物学、动物行为学以及进化理论有机融合,开创了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社会生物学”。
  冉浩介绍,在如今的社会生物学领域,蚂蚁是非常典型的模式生物,这里有着最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也构成了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蚂蚁社会几乎就是“女性”世界,雌性蚂蚁拥有完全的主导权,所有忙于劳动、忙于探索外部环境或参战(全面的蚂蚁战争)的蚂蚁都是雌性。相比雌性,雄性蚂蚁就显得格外可怜,它们一生中唯一的作用就是在婚飞时与其他蚁群中的处女蚁后交配。
  威尔逊把这样的雄性蚂蚁形容为一群会飞的“精子导弹”。“导弹”一经发射,不管成功与否,都会被蚁群遗弃,并在之后的几小时或最多几天内死于雨水、高温或捕食者的爪牙之下。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许多蚂蚁类群会吃掉受伤或死亡的同类。年老或残疾的工蚁会按照既定准则离开巢穴,不给蚁群造成任何负担。死在巢穴里的蚂蚁会被丢弃在原地,而严重受伤或垂死的蚂蚁,则会被自己的姐妹直接吃掉。
  威尔逊发现,蚂蚁还是所有动物中最好战的,同物种不同蚁群间的斗争最为激烈,通常以斩草除根为目标。
  他曾见过到处散落着“战士”尸体的战场,发现绝大多数是年老的雌蚁。成年工蚁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蚁群发展会从事越来越危险的工作。因为“对蚂蚁来说,服务蚁群就是一切。自然死亡将近时,老年工蚁在最后的日子里从事危险活动是对蚁群更有利的选择”。
  在威尔逊看来,蚂蚁利用这些超乎人类想象的社会组织策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迄今为止被发现、定名并详细研究的蚂蚁已经超过1.5万种,相当于鸟类和哺乳动物物种数的总和,地球上蚂蚁的总重量大约与全人类的体重相当。
  除了高寒地带以外,蚂蚁渗透到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各个角落。它们在1~100毫克量级陆生食肉动物中占据统治地位,是名副其实的“推动世界运行的小生物”,至少在陆生动物中是如此。
  曾有人问威尔逊“为什么要研究蚂蚁”,他反问说:“蚂蚁如此有趣,为什么不人人都来研究蚂蚁?”

他“如愿穿越到了1亿年前的那片森林”

   “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喜爱昆虫的时光,而我始终没有从中走出来。”直至人生的终点,威尔逊都没有丧失对自然界强烈的好奇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一生都活得像个孩子。
  对小时候的他来说,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探险,长大后,这场探险变成了现代生态学中一项重要的数据收集工作——全物种生物多样性编目,这也是他未竟的事业。
  这样的经历让威尔逊十分希望本书能够吸引那些有意在科学事业上有所发展的学生,在他看来,即使从十岁开始培养这种兴趣也不算太早。
   “被子植物与昆虫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协同演化关系,植物供养昆虫,昆虫帮助它们播种繁衍,因此,被子植物和昆虫互相成就了彼此。” 冉浩解释,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并不由个头大小决定,但昆虫就因为它们的外形而难以进入人们的关注圈。
  阅读《蚂蚁的世界》,有助于改变人们的认知。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威尔逊讲到了蚂蚁祖先演化的故事,其中就包括近期在缅甸琥珀研究中颇受瞩目的一类具有大颚的捕食性蚂蚁——哈迪斯蚁,它们生活在大约1亿年前。
  威尔逊问自己,如果魔法允许他前往地球史上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待上几个小时,他会选择去往地球的哪个时代和哪个地方。他的答案是——1亿年前的一片到处都是蚂蚁(包括哈迪斯蚁属)的中生代森林。
   “也许老爷子不是离开了,而是如愿穿越到了1亿年前的那片森林。”这是冉浩给偶像最真挚的祝福。

  来源:科学导报

#月嫂月平均工资15000元#
【知识改变命运】七年前,亲戚介绍一份月嫂的工作给她,谈好的价格是一个月工作26天,只管小孩,每个月工资8000块。

最终她没同意,因为她有梦想,她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她头悬梁、锥刺股,终于考上了医学院。

啃完比她个头还高的书,累的月经失调,终于研究生毕业,可以参加工作了。

参加工作,夜班收病人,加班办病历,拖班做手术,休班编论文……没空去拍拖,没空买衣服,没空理头发,没空去跑步……

继续累的月经失调,还要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春天般的微笑。忍受各种稀奇古怪的规定,应付各种胡搅蛮缠的病人。

每个月5000块,还是从国库发的。乘着晚上电话费便宜,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自己过的挺好的。

爸爸说:隔壁老王家的丫头,当年和你一起做月嫂的,现在自封金牌月嫂了,一个月15000块,还预约到半年以后。

《品味,从知识开始:日本设计天王打造百亿畅销品牌的美学思考术》品味,是使无法量化的现象,表现出最佳样貌的能力
我们常会不经意地说出「品味很好」或「品味很差」。 「运用品味」这句话也适用于各个领域。 「美感品味」一词会出现在很多情况中;时尚品味是大家最熟悉的用法;另外还有像是「击球的品味」(バッティングセンス,又译作球感)这类的说法,表示运动项目也需要品味;而工作当然也需要品味。

品味会影响经营模式及销售状况。
那么,「品味的好坏」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提到「穿衣服的品味很好」,大概就等同衣服穿得好看或很丑的区别,这样的说法大家应该都可以接受。

至于「很有经营品味」(経営のセンス,又译作经营头脑),是否就代表营业额的高低,或是业绩好坏的区别呢? 的确,公司的经营者如果具有经营品味,似乎就代表会创造很多利润,当然也非常重视数字。

不过,有些公司就算业绩好,也不免令人怀疑:「品味?嗯……有吗?」例如剥削员工或压榨客户、一味追求利益的公司,当然就称不上有品味。

反过来说,如果是业绩表现并不出色,却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打造坚实企业的经营者,说不定也会让人觉得是有品味的经营者。

或者是,将利润投资到新产品的开发,虽然获利暂时下降了,但这样的经营者可能也有很好的经营品味。

业绩跟营业额都可以量化,但所谓「有品味的公司」,却无法单纯以数字来衡量。

如果将十名顶尖棒球打者的打击率依序排列,宣称「打击率最高的人就是击球品味最好的人」,恐怕会引发争议,至少我就不认为有这么单纯。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品味其实很难以数字衡量。

所谓「有品味」,是指能够判断出无法以数字量化状态的优劣,并加以最佳化的能力。

这是我个人对品味的定义。

时髦、帅气、可爱都无法量化;但如果是同时出现在某个场合的人,我们就可以按照每个人的个性判断出服装的优劣,或做出最好的搭配选择,也就是所谓「帅气、有品味」的状态。

收集「日本最畅销服装」的资料,虽然可以做到某种程度的量化,却不表示穿上之后就会让品味变好。 就像大家应该都知道,穿上最高级的名牌服饰,并不等于品味比较好。

正因品味无法以数字衡量,所以往往被认为是难以理解的概念;但品味好坏的差异确实存在,而且标准会根据环境状况而改变。

第一步要了解「什么是普通」

「品味难以解释,是仅限于特定人士与生俱来的特质,就像从天而降的灵感……」

之所以会产生上述误解,原因之一就是品味无法用数字衡量。

这导致有些人会钻牛角尖,认为「创新的产出,一定是脱胎于前所未见的想法,而这样的想法必定是来自因品味而生的灵感启发」;一旦需要开发商品时,就只想追求「不普通的创意」。

然而,要打造出有品味的商品,「普通」的感觉非常重要;不仅如此,「普通」正是衡量「品味好坏」的唯一工具。

那么,什么是「普通」呢?

不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也不是一般常识。

所谓的「普通」,是了解什么是「好东西」。

所谓的「普通」,是了解什么是「坏东西」。

了解两者之后,才会懂得「介于两者之间」是什么。

因此,我认为「想要提升品味,就得先了解什么是普通」。

我的意思并不是要大家「做出普通的东西」,而是只要能知道什么是「普通」,就能制造出各种东西。

比普通好一点的东西、比普通好很多的东西、比普通好上非常多的东西……类似这样,把普通作为衡量所有事物的「尺」,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物品。

虽然我借用了「尺」这个单字来说明,不过既然要衡量的对象是无法以数字量化的抽象概念,也可以换个说法。 请想像一下类似「拥有瑞士刀这种多功能的工具」,包含了小刀、葡萄酒开瓶器、小剪刀、指甲刀……各式各样的工具全都组合在一起。

如果拿瑞士刀里的小刀跟菜刀相比,菜刀当然比较好切;指甲刀当然也是独立一只的指甲刀比较好用;不过,拥有一把瑞士刀,却提供了「不管什么状况都可以应付」的安心感|「了解普通」的概念,就很类似这样的状况。
或许有人会想,「是否就像是拥有多项资格认证的考照达人呢?」我想表达的意思稍微有些不同。 重点并不是「拥有很多道具,所以要做什么都可以」,而是「这个也做得到,那个也做得到,所以可以知道中间的状态是什么」。
例如当有人问到披头四,我说「他们很厉害」,跟坂本龙一先生说「他们很厉害」,两者的说服力完全不同。 身为音乐专业人士,坂本先生拥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评价披头四,如果他做出了「很厉害」的结论,当然就很有说服力。 人们通常能理解背后的关联性,也都相信「坂本先生的意见应该很精准」。 坂本先生应该是在熟悉东西方所有音乐人的情况下,才会做出「披头四很厉害」的认定。 可是对那些披头四就是一切的疯狂粉丝来说,不管滚石合唱团或B'z 都无法与披头四相提并论,他们坚信「没有任何事物比得上披头四」。
这不完全是坏事,也可说是「非常深入地看待一件事」;但无疑地,也是一种相当狭隘、偏颇的看法,所以这些人口中的「很厉害」,也缺少说服力。
我们周遭充满了无法量化的现象,如果要使这些现象呈现最佳状态,除了从多种角度及面向来评估衡量之外,也要具备辨别、设定什么是「普通」的能力。
对于这些无法量化的现象,如果我们了解越多评估方法,品味就会变得越好;如果自己认知的「普通」基准,越接近多数人心目中的「普通」,要进行最佳化作业时,或许就会变得越容易。 只要用「普通」这把尺来评估各个年龄层,就能制造出各个年龄层所需要的东西,无论制作者是男性或女性,都能制造出异性喜欢的事物。 了解什么是普通,就代表拥有更多可能性,可以制作出各种事物。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
  • 惊呆了!素媛凶手将被释放具体是什么情况?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 迪士尼收购福克斯、Netflix上位,好莱坞“新六大”重新洗牌
  • 6省份深度老龄化,两因素叠加导致,将面临什么问题?
  • 首款产后抑郁症药问世、小猪佩奇被批性别歧视、东京奥运火炬揭晓丨今日天下
  • 郑爽发布会扇嘴巴,演绎“疼痛”青春 网友:是个狠人
  • 三星长女滥用麻醉 网友却纷纷提起“凤凰男”前夫
  • 关晓彤晒清宫装造型,手拿小帕娇羞动人,话题一夜之间上热搜!
  • 阴曹地府货币发行量即将输给委内瑞拉
  • 刀锋|重磅!科创板首批名单出炉(概念股大全)
  • 沪指坚守3100点?写在跌破2440之前...
  • 流浪大师真实身份是什么?抖音流浪大师背景资料
  • 英国究竟想干啥?梅姨要求推迟脱欧日期三个月
  • 什么情况?杨幂胜诉后发声 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 五一放假四天,高速免费!但别高兴太早…
  • 首节27分,末节连得13分收割比赛,球迷不退场,全体起立致敬哈登
  • 倪萍董卿同框 央视两代当家女主持人此番跨界充满童趣
  • 全国中小学百强榜来了!广西有这些学校入选!
  • 湖人不敌篮网,无缘季后赛
  • 全联盟年薪前十的球员,只有他和詹姆斯无缘季后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