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哪个国家会先从地图消失?答案出奇一致】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世界上再没有发生过像一战和二战这样大规模的战争。不过这并不影响人们的猜想和揣测,很多人都设想过如果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谁会是最后的胜利者,当然这个答案并不统一,大家都会给出属于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不过,虽然最终赢家的设想不一致,但在话题“谁会是最先消失的国家”中,很多国家的网友们竟然达成了出奇的一致——日本。那么为什么日本会荣登各国猜想首先灭亡的“榜首”?人们又是凭借什么理由给出这样的猜想和答案呢?

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从前两次世界大战分析中得出的结论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前两次世界大战战况十分惨烈,交战国之间避免不了的兵戎相见都是家常便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国家也是大有人在,很多还没参战的国家和地区在开战后竟然被首先抹除,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些直接被抹除的国家又具有哪些特点呢?

以前两次世界大战为例,我们查找相关资料发现,“夹缝求存”的小国在战争中是十分危险的。比如芬兰,再比如解体前的捷克斯洛伐克,这两个国家有着显著的特点,面积小,实力较弱,最主要的是处于某两个强国的中间位置,或是某强国打到另一个强国的必经之路上。

在战略上有个词叫“缓冲地带”,不要以为带有“缓冲”两个字就真的意味着和平了,往往这个地带会形成两个极端,一个就是字面的意思,两国打架中间的非战区域可以起到缓和的作用,两个国家的人都会从这里谈判或是做一些交易等等,这个现象在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就有了,比如我们常在历史资料上看到的,A国借道B国,去灭了C国,这几乎成为了频繁发生战争时期的公式,你以为最惨的是C国?当然不是,灭完了第三个国家,回来的路上顺手把借道的国家也灭了,这都是常有的事,所以你认为B和C谁比较惨?

那么“缓冲地带”解答的第二个情况就给出了答案,两个强国打仗不要缓冲地带了,大家心照不宣地把中间这个缓冲国家踏平,然后在这片土地上开战,反正一开始关于怎么打,要是有机会采访也能说真话,这两个国家肯定会说,不能在自家土地上打,不能让自家国民遭这种罪。

别以为这只是猜想,事实上这样的国家真的存在,它就是波兰,波兰不仅处于德国和苏联这两个强国中间,不巧的是它还与这两个国家都有恩怨,这也就促使着它很快就被战争的铁蹄踏上了国土。捷克斯洛伐克也是差不多的道理,靠近德国,战争发生的第一时间却是与更远的英国眉来眼去,所以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很多人会说了,这两个国家都是实力不强的小国,如果中间是实力不错的大国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甚至还会有人列举出了最早被德国碾压的法国。秉承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法国情况是比较特殊的,从当年所处的时代来看,法国实力还行,但在战斗力上却有些蹩脚,而且还敢于和英国结盟共同对付德国,所以落得个被首先“开刀”的结果。

举例分析了诸多被首先灭亡国家的案例,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次被首先抹去的国家会是哪里呢?

日本荣登榜首,原因到底为啥?

日本。估计看到问题的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给出答案,令人震惊的是这并不只是我们给出的答案,很多国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日本到底是什么情况,竟然引起了大家在这件事上的一致认可?

首先在世界格局与各国实力影响力问题上,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世界的焦点已经发生了变化,慢慢的从欧美转移到了亚太,不仅仅是焦点,在隔三差五的报道中也能看出,中美俄的影响力成为了大家眼中的重点。可这关日本什么事呢?

我们看一下地图,中美之间隔着的广阔海域,如果发生战争,那么作为中间的唯一交界点的日本,情况堪忧。当然最惨的是,日本不仅是中美的交界点,也是美俄影响力的交界冲突地带,没有事还好,一旦有点啥事,结果大家自行想象。

除了地理位置,再看一下历史根源,这一点日本就更不必说了,历史上发生的战斗它就是典型的不按套路出牌或者说不遵守规则。姑且不论国内的侵华战争,从国际上来说,看他们做的事就很让人无法理解,比如偷袭珍珠港,把当时实力强大的美国拉进了战局,加速了自己灭亡。

当然美国并不属于日本的邻国,那就从邻国问题上讲,翻一下地图,看看日本跟周边的这些邻居们相处的到底怎么样。答案对于日本来说显然有点凄凉,如果不算俄罗斯,历史上与哪个国家都有血海深仇,一旦发生战争,结果真是不好说。

那么对于日本这样选择性遗忘历史的国家来说,二战结束后,一边不承认一边又自己不断描摹,今天去参拜XX神社,明天又去,不断的刷新着周边国家的仇恨,即便是韩国如果逮到机会,恐怕也得给它一棒。

除此之外,俄罗斯和日本在历史上也并非没有矛盾,日俄战争,二战,两国都曾交手,时至今日新闻上也经常报道新闻,两个国家就某块地皮发生啥啥。就算是姑且不论这些国家与日本的关系,美国呢?与日本也并非没有仇恨,珍珠港事件也才过去几十年,虽然日本可能“忘记了”,可很多人也都没有忘呢。

在这种周边没有一个稳定、确定朋友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发生什么不言而喻的事。

第三点就是强国之间弱国的问题,可能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会提出反驳了,日本也并不弱吧,亚洲地区最先发达的就是这货了,经济什么的也不差。这话是事实不假,可还是要看位置,日本现在的位置,上面提到的周边的国家,哪个国家弱?中国和俄罗斯实力更不必多说,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这种“不弱”就很是站不住脚了,要知道,二战时期波兰也并非弱的扶不起来,不过与德国和苏联相比,也是同样的道理。

还是通过二战分析,开战前芬兰就在第一时间被德国和苏联给打了,为的就是将战场转移出自己国家,置换一下,日本是不是也处于跟当年的芬兰、波兰差不多的位置呢?

此外,今时不同往日,但很多道理是相通的,现代化战役拼的是什么?先进的军事科技?航母?核武器导弹?都不是,追根究底不过是资源,大家的实力并没有二战时候相差的那样悬殊,在科技实力上,也并非无法赶超,可在资源上,这就是硬性条件了,白刃拼杀的年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再发生战争,可能双方面对面的机会都很渺茫。

所以拼到最后大家拼的就是资源,谁的石油多,谁的物资充足,谁的地方大,谁就占优势。这么一看,即便日本可以在高科技武器对拼中熬到最后,那么最终也会因为国土狭小和资源匮乏难以为继,想要支撑的唯一办法就是像二战时期一样,迅速占领某个地方,以战养战,不过周边的国家还会给他这样的机会吗?

更何况现代战的武器威力懂得都懂,不管是百科还是电视节目中都会毫不顾忌地给出大家数据,打击范围是多大,最远打击距离是多远,日本这样处于火山地震带上国土狭小的国家能经得住几轮轰炸,万一轰炸引起火山爆发呢?万一引起了连串反应的海啸呢?

最后就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近几年关于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国际上都快说烂了,全球变暖,北极冰川融化,二氧化碳破坏臭氧层等因素让全球的温度增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平面不停升高,完全性岛国日本未来何去何从,这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科学家都纷纷断言,日本或许是最先从世界上消失的国家,也就根本不用等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

综上所述,一旦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日本这个处于海洋中,到处都不是朋友的“缓冲地带”,最终会发生什么真不好说。当然了,这些都只是猜测和推断,而现代化战争不管是武器还是各种储备大招,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至于谁会是像二战时期的波兰、芬兰、捷克斯洛伐克这样首先被拿下的倒霉蛋,也无法进行直接的论断。

【给曹丕“招黑”的两个传说】 因为“七步诗”上了热搜,曹植自然而然也被热搜了。前不久,《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封面故事《曹操·缔造魏国》,并以系列文章介绍曹操纵横捭阖的故事。这中间,都绕不开曹丕。
  曹丕即魏文帝,在位七年。他的文治武功虽然并非特别出色,但也不能说平庸无为。那为什么对他的评价偏低呢?很显然,“七步诗”“心机男”抢甄氏的故事,都一直在给他“招黑”。尽管这两个故事或被证伪,或最多“莫须有”,但因流传太广,很多人仅凭朴素的满腔义愤,就恨起他来,曹丕确实有点冤。
  曹丕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传说往往“更让人相信”
  从两个故事说起。最为人熟悉的,莫过于他逼曹植写“七步诗”了。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了这件事:魏文帝曹丕命令曹植,七步以内写成一首诗,否则杀头。没想到,曹植七步之内,吟出那首流传至今的《煮豆诗》。
  虽然不少学者从各种角度论证,这个故事应不属实,但丝毫不影响其广泛流传,并为大家津津乐道。
  这个故事形成的效果,类似如今娱乐圈里那种“虐粉”套路带来的结果,粉丝们因为同情自己的“爱豆”受到打压,反而加倍支持。那么,曹丕不挨骂谁挨骂?
  娶到甄氏的故事里,曹丕妥妥地被塑造成了“心机男”,这对他又是一个大大的减分项。
  甄氏原本是袁绍儿子袁熙的夫人,才貌俱佳,家世也很显赫。按某些“趣历史”的表述,曹操攻打邺城,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据甄氏为己有。意想不到的是,曹丕捷足先登。原来,曹丕也早已听闻甄氏貌美,借此机会率先冲进袁府,抓到甄氏,并大大方方地请求曹操,把她赐给自己为妻。事已至此,曹操也没办法了。曹丕计谋得逞,顺利抱得美人归。但是,“心机男”的称号也就坐实了。如此心机,岂能不令人鄙薄。
  围绕甄氏的故事至此并没结束。排在“建安七子”首位的孔融,因为曾拿这件事讽刺过曹操,引来杀身之祸。听说曹丕娶了甄氏一事后,孔融一本正经地对曹操说,这事再正常不过了,以前,武王伐纣,就把妲己赐给了周公。本来,曹操一直感觉此事有点夺人妻室之嫌,闻听有这样的历史掌故,非常高兴,于是,赶紧向孔融打听,语出何典?孔融回答,以今例古,应当如此。曹操这才明白,孔融是在讽刺自己,心里暗恨不已。在此之前,孔融经常对曹操傲慢无礼,早已惹得曹操大为不满,他这番“过嘴瘾”无异于火上浇油。最终,曹操借别人奏免之机,把孔融杀头了事。孔融作为一位名士,如此丧命还是引起很多人的惋惜与不平。尽管关系间接,这件事的一大块罪过,也被记到了曹丕头上。
  还有一个说法,曹植名作《洛神赋》,也与甄氏有关。据说,曹植也是非常倾慕甄氏,思慕而不得,于是以甄氏为“蓝本”,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写下了这篇辞采华茂、气度雍容的赋中名篇。当然,这也是无稽之谈,好事者附会而已。但是,那些相信这个故事而为曹植鸣不平的人,还是把责任追到曹丕那里。
  种种传说,虽不是事实,编造故事的人可能觉得有趣,像相声中甩了个“包袱”,但对于曹丕的名声来说,却极有杀伤力。这么多“黑料”,曹丕名声能好到哪里去?
选拔人才“勿拘老幼”
  按正史记载,曹丕在文治武功方面,都还能够称得上有所作为。
  曹丕去世后谥号“文”,当然与他好文、“文治”有关。《三国志·魏书》评价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曹丕之好文,一是诗文创作颇有成绩,二是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简而言之,他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开七言诗创作风气之先。文学理论方面,写出了《典论·论文》,许多观点卓有见识,影响至今。
  在文治方面,他非常重视文化和选拔人才。《三国志·魏书》记载,黄初二年,曹丕即位后的第二年,因为注意到“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睹蒸尝之位”,遂下诏设宗圣侯,奉孔子祀,并命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万户吏卒以守卫之,又于其外广为室屋,以居学者”。
  黄初三年,曹丕下诏选拔人才,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有司纠故不以实者”。这个选拔人才的标准可谓不拘一格,明确要求选才不要受年龄等条件限制,真正有才华的人就要擢拔,而且明确命令政府部门对那些“不以实”取才,仍然机械呆板按条文操作的,进行监督和纠正。
  这些政策,对文化和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文治方面的举措,曹魏政权也是一脉相承的。曹操生活的年代,鹿逸中原,群雄纷争。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最大可能地笼络人才,曹操主张“唯才是举”,提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都可以量才适用。提出这样的主张,可能也与曹操本人的经历有关。《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可见,他虽然小时候很聪明,但并未走那条由学入仕之路,反而有点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据了解,东汉官僚选拔采取“察举制”,至汉顺帝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上书“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同时要求官员考察对象必须满足基层任职“满岁”的条件,朝廷同意并颁行。汉桓帝本初元年,对基层任职时间的要求进一步延长,必须满10年才可以。按专栏作家江上苇的说法,曹操举孝廉,“时年20岁不到——无论是按照阳嘉制的很年40岁,还是按本初诏的基层锻炼10年,他哪项都不满足。”更何况,他还“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各种条件都不具备,曹操仍然被成功荐举。这样一个特殊经历,可能让曹操认识到,如果严格按照那些条条框框,许多像自己一样的人才,会被拒之门外。这与现实需要严重不符。所以,他后来颁布《求贤令》,提出要“唯才是举”;后又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要求举荐“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而且强调“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至曹丕,如上所述,同样要求“以实”取才,起到了承上启下、延续文脉的作用。
  曹叡(魏明帝)做太子时,即“唯潜思书籍而已”。即位后,认为“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曾下诏要求各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他还认为,“世之质文,随教而变”,要求选拔任用有真才实学者,“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后来,还曾专门下诏,把曹丕所著《典论》刻石,“立于庙门之外”。
  可惜,魏明帝时,已经“大权偏据”,诏令也被臣僚们当成例行公事,还有谁愿意去推行落实呢。
厚葬都是“愚俗所为”
  此外,在军事与社会治理方面的为政理念,也颇能显示曹丕与众不同的个性。
  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当了皇帝后,曹丕仍然面对诸多军事行动,包括魏国内部发生的叛乱。或许是厌倦了刀兵生涯,或许是心存悲悯,他一直希望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魏书》中记载,山贼郑甘、王照及卢水胡率众投降,时已嗣位丞相、魏王的曹丕非常得意,在众多谋士臣僚面前,接连列举出历史上很多先例,证明自己力排众议、不必用兵而让对手来降的策略有效、有功。曹丕还特别表示,“吾今说此,非自是也,徒以为坐而降之,其功大于动兵革也。”能够运筹帷幄,尽最大努力避免刀兵相见,不战而屈人之兵,确实值得称道。
  主张简葬,并以身作则。按《三国志·魏书》,曹丕将陵地选在首阳山,对于身后事,通过“终制”作了详细交代。其中,明确提出,陵墓需“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即不封土,不种树,不建寝殿,不造园林,不修神道。曹丕认为,“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葬了,就要像藏起来一样,让别人找不到。那些大造陵墓,招摇厚葬的,纯粹是“愚俗所为”。此前已经有无数实际例子说明,厚葬更容易被盗墓。一旦陵墓被盗挖,对于逝者,无异于受刑,如同“戮而重戮,死而重死”。所以曹丕反复叮嘱,如果不按他所说的办,就是不忠不孝。曹丕去世后,他的丧葬事宜即按“终制”执行。
  曹丕主张简葬,并非突然异想天开。首先,是有思想基础的,这方面与曹操一脉相承。另外,应该也有多方面的现实考量。客观而言,他有为自己打算的因素,希望百年以后,能真正入土为安。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为治国算计。毕竟,长年不断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破坏,如果再兴厚葬之风,必然会造成社会生产和财富的极大浪费,由此又会挤压其他需求。比如,军队筹集物资就会遇到更多难题。如果军队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战斗力又如何保障?倡导简葬,节约资源,类似一系列问题都能得到有效消除或缓解。事实也是如此。
  从这些政策来看,曹丕还是很有远虑的。有远虑,则大致能把握和顺应大势。但是,他当了七年皇帝就去世了,很多政策的效果可能才刚刚显现,有的甚至因为世乱而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应该也是导致他在社会评价上拿“低分”的一个原因。如果他能多在位几年,又会是什么情形?有没有可能拿出一整套令人惊叹的治国良策,直接改变天下版图?这个问题肯定又是众说纷纭。怎么想象大可天马行空,也不必较真,因为历史都已经发生,再离谱的想象也不过是图个乐而已。总之,曹丕属于那些八卦传说的受害者,反过来说,正是凭借那些传说,曹丕才为更多人知晓,这也算历史的一个补偿吧。

一曲琵琶响,你会忆起谁?

是穷途末路、悲壮至极的霸王项羽;

抑或大漠中孤寂悲伤的王昭君;

是“竹林七贤”中,以琵琶解忧的阮咸;

还是沦落天涯的白居易;

是敦煌壁画中,歌女“反弹琵琶”的优美舞姿;

或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千古名句……

近日,新疆克拉玛依

一名女生在语文课堂上

用琵琶为同学们演绎《琵琶行》

“大珠小珠落玉盘”“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诗词里的描写

在她的演绎下直观又生动,

同学们掌声不断——

传统文化以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

被演绎和传承,

为这位“宝藏女生”叫好的同时,

国粹君不禁感叹我们民族乐器的巨大魅力。

琵琶轻轻拨,千年匆匆过。

她的美,却跨越了尘封岁月,惊艳了千年时光!

01.
琵琶,名“阮咸”:落珠铮铮竹林中

琵琶,古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

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琵琶因出胡中,中原人又称之为“胡琴”,所谓“对牛弹琴”之琴,其实是指琵琶。

说到琵琶,我们就要提到一个人——阮咸。

阮咸是阮籍之侄,「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孙,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

作为“竹林七贤”成员,如果说嵇康是古琴高手,那么阮咸就是琵琶大师。

相传,阮咸深熟音律,尤善弹琵琶,代表作《三峡流泉》。

阮咸爱琵琶到什么程度?阮咸死时,以一件琵琶乐器殉葬,作为唯一的知己。

伴随阮咸长眠于地下的琵琶,经过从西晋到唐朝的五百年埋藏,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人在古墓里挖掘到一件铜制的正圆形乐器,经过弘文馆学士元行冲的考证,才证明它是阮咸的遗物。

因阮咸之功,琵琶又名“阮咸”亦或“阮”,这就是琵琶的来由。

经过时空一再的洗炼,我们虽无幸重聆阮咸的丝竹之音,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颗伟大的艺术心灵不朽。

艺术心灵的伟大纵使在地下数百年,纵使他手中的乐器弦败质朽,却仍然能在时空中放光,精灿夺目。

一不留神,和乐器一起流芳百世,不知道当年的阮咸有没有料到呢?

02.
琵琶,寻知己:相逢何必曾相识

不似古琴般沉郁厚重,不似古筝般幽微淡雅,然而琵琶的气质却是独一无二的。

转轴拨弦之间,琵琶大开大阖,不输磊落,不落俗套,有刚劲亦有柔情,不经意间就扣住了我们的心弦。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求。”这一点,“诗魔”白居易最有发言权。

一首《琵琶行》,便将一个满腹心事的琵琶女,推向了千百年哀艳的历史里。

《琵琶》(节选)唐·白居易
千万唤始呼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

他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这世间有三种相遇,如同久别重逢:一种是遇见了一个很像故人的陌生人,一种是遇见了知己,一种是遇见了自己。

白居易跟琵琶女的相遇显然是后两种。两个不相识,但是也不必相识的天涯沦落人,用音乐和诗歌搭起了沟通的桥梁,互诉悲苦人生。

漫漫人生路,陌生会变成熟悉,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生命的默契。

这种默契,足以在一刹那慰藉人的心灵。

结语:千古琵琶语,今人犹可听

既能剑拔弩张、金戈铁马,又能柔情似水、蜜如私语;

既可长袖踏歌、翩然伴舞,又能迎风出塞、惊雷马上。

素有“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之称的琵琶,

是华夏文明的声音,是属于中国的音乐。

如今,白居易《琵琶行》所描绘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已不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而是当代琵琶名副其实的演奏效果。

1975年,琵琶大师刘德海凭借自编自弹的《十面埋伏》,技惊四座,更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2003年,作曲家林海

创作的《琵琶语》,将现代语言与古韵结合,

弦音流转缠绵,曲风徘徊幽远。

近年来,

国乐大师方锦龙,复活千年五弦琵琶,

一把琵琶弹出了一个世界。

还有年轻的琵琶乐手李星星,

将琵琶玩出了中西结合的“摇滚”感……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回溯传统之韵,又再追寻他境之新,

美就成就在这些探索和拥抱的过程里。

你离千年琵琶有多远?

其实很近,你可以不是弹奏者,

但可以成为虔诚的欣赏者。

于烟尘飞扬的世俗里,听一曲琵琶,

轻捻慢拢间,清耳悦心,云淡风轻。

你会听见——

那跨越千年,最美的琵琶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小鹿鹿说:“我也这么说呀,那文化人说它不下来我就左手指月右嘴开骂!靠着门说‘小鹿鹿呀,你今天就别出去了啊,我今天守着门槛,一步也不会离开’。
  • 既然已经得到小哲的信息,那么,过往的痛苦跟眼泪,就让它随着那个号码一起结束。但是,那里却承载了太多我的眼泪。
  • “楼体这边的保温已经做好了,我的工作是给楼体‘穿新衣’。”手中的刷子在墙面上起舞,均匀地为楼体涂上了红色,随身的两个涂料桶走到哪搬到哪……粉刷好一户的外墙体,段
  •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
  • 并且价格是整个小区里 两室两卫 最便宜的了7月份可以空出来 提前几天搬进来也可以。并且价格是整个小区里 两室两卫 最便宜的了7月份可以空出来 提前几天搬进来也可
  • 在节目当中,袁立在舞台上阐述自己做慈善的艰辛,却遭来宋丹丹老师的打断,说节目还得往下边继续走。 在给袁立投票的时候也并未有太多的说辞,而是直接投给了张彤,
  • 一下子食欲就变好了[泪]下次去尝尝她家别的她看我吃的少就会惦记着给我买别的东西吃~我都要被养胖胖胖啦麦当劳新出的甜筒太好吃了!她看我胃口不好 带我去吃种草了好久
  • 艺术的价值远远不只是给予我们美感的享受,更是让我们对现实的生活有更高的要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可以七十二变,他可以把一个苹果从这里变到那里,我们曾经根本不相信这是
  • 因为他,我想吃蛋糕就能吃到一百种不同的口味,我想去哪下一秒就能出发,没有猜忌怀疑他的爱里全是安全感,因为他我开始觉得自己很漂亮,我们都在因为对方变得更好。但这半
  • #宝妈兼职创业[超话]# 18线‮城小‬市的檬妈:​‎ ͏ 在爱优喂月入+一个月赚‮上了‬班时两年‮工的‬资带娃‮收没‬入时给娃买‮西东‬省着花,辅‮都食‬舍不
  • 万事万物都有时间和节奏,急不得,使不得,你得经历时间和自己的双重发酵,然后有一天,猛然明白,那些爱而不得从来不是刁难,而是在丰富你的人生,只是当时你还小,还未读
  • 评论和私信都会查看,也欢迎各位友友们TUI荐你心仪的画手太太~(一人审稿回复会慢,希望太太们等等我下[羞嗒嗒])  要求:‼️需原创 拒绝擦边/抄袭!【吐槽】嘀
  • #今天你羞羞哒了吗##羞羞哒点潮笔# 点潮笔属于年轻人的健康私生活✏️露崽de小笔记:1⃣️头部微翘可更好的体验到乐趣2⃣️ 顶端的小触点可以很好的触碰到我们
  • 铝艺护栏一般用的比较多的地方就是在阳台上面使用,作为阳台或者楼梯过道上面,也有的作为装饰品在使用,它的特点比较鲜明,不像一般的铁艺护栏后期打理维护比较麻烦。目前
  • 另外,达丹只知道艾斯来的时候是个婴儿,路飞来的时候比艾斯小3岁,但要注意,这句话是卡普说的,在海贼王的世界里,肯定不能够依靠身高来判断年龄,所以达丹就信以为真,
  • 我觉得那种“妥当得没有任何起伏”的,很快就谈到结婚的恋爱,无法让我羡慕,对我来说真正难得的事儿是,跟喜欢的男孩子一起随心所欲。我是需要体会快乐的,如果谈着没有什
  • 从以上也能看出封魔谷的场所之多,物产丰富,并且达到的方式简单,因此也是众多玩家追求的打宝圣地!现在传奇大部分都开始讲究一刀999,送元宝,送装备,其实到头来送你
  • 有一天,維摩居士示疾,佛陀要文殊菩薩率領諸大菩薩前去探病,於是雙方就在維摩丈室裡,展開了一場「不二法門」的討論會。以出世法來看世間,是從理上來解悟;但是在還沒有
  • 以前看微微二喜得急性肠胃炎的时候觉得她好幸运啊有这么好的室友照顾她,没想到竟然有一天也被我撞上了。其实是很久很久没发过烧了,记得小时候发烧爸妈都会整夜守在床边,
  • 关于做好2022年秋季城区小学一年级划片招生工作的通知城区各小学、幼儿园:为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行为,根据《义务教育法》《湖北省义务教育条例》以及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