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您正确
烧香祈福

一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
古称丛林,
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

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
后出家修行,
在菩提树下证道。

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
是佛教的创始人,

被佛弟子尊为
“ 世尊 ”、
“ 本师 ”等。

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
感激与怀念。

去染成净,
奉献人生,
觉悟人生。

如此而行,
自然福慧具足,
心想事成。

二 、供养佛、
菩薩一定要烧香吗?

不一定。

供养佛、
菩薩方法很多,

通常用鲜花
( 表因 )
和水果
( 表果 ),

如果条件不具备,
仅供一杯清水
( 表清净平等 )也行。

但是,
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薩。

通常用
“ 香、花、灯、涂、果、乐 ”
六供养,

其中之一均可。

三 、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 、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
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 、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
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 、表示燃烧自身,
普香十方,
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第四 、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

含有默誓
“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 ”意,

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

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
定真香。

四 、烧香求财可以得到吗?

不可以。

佛经上讲 :

“ 佛氏门中,
有求必应 ”。

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
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

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
即佛门所说的
“ 布施 ”。

这启示我们 :

众生求财求福,
先要舍财种福。

财布施是因,
得财富是果。

舍是因,
得是果,
舍得不二。

所以,
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
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

佛门常讲 :

“ 命由己造,
福由己求。”

烧大香就发大财吗?

这纯属
“ 以凡夫之心,
度诸佛之腹 ”。

大彻大悟、
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薩,

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

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

当然不会。

五 、有人一定要烧香怎么办?

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
一般会限制烧大香,
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
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

浓烟滚滚,
不利环保,
也易引起火患,

如此,
求福不成,
反造无边罪业。

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
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
统一安排焚烧,

焚烧时,
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

六 、烧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

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
果能一尘不染,
获福无边。

若要许愿,
当放弃自私自利,
损人利己的念头,

发利益社会、
利益众生之大心愿,

则功德无量。

佛经上讲
“ 礼佛一拜,
灭罪河沙;

念佛一声,
福增无量 ”是也。

七 、礼拜佛菩薩,
上几支香为宜?

上三支香为宜。

此表示
“ 戒、定、慧 ”
三无漏学;

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

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

上香不在多少,
贵在心诚,

所谓
“ 烧三支文明香,
敬—片真诚心 ”。

八 、寺院里供的佛菩薩很多,

给每个佛、
菩薩都要烧三支香吗?

不一定。

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其他各殿合掌礼拜,
效果是一样的。

当然,
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
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
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九 、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确吗?

不正确。

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
第一支香插在中间,

心中默念 :

供养佛,
觉而不迷;

第二支香插在右边,

心中默念 :

供养法,
正而不邪;

第三支香插在左边,

心中默念 :

供养僧,
净而不染。

上完香后,
应对佛像,
肃立合掌,
恭敬礼佛。

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
既可能引起火患,
烧伤他人或自己,

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
更造成浓烟滚滚,

污染环境,
危害健康,
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 、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薩功德最大?

佛经上说 :

“ 一切供养中,
法供养第一。”

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
如理如法受持诵读,
自行化他,
为人演说。

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 :

“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96.破和合及非和合【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

十番显见 · 剖妄出真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O2正破和合俱非(分二)

P1先破和合 P2破非和合

P1分二

Q1总举妄惑 Q2别为破斥

今Q1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前边佛对阿难说,你还没有明白这个本觉妙明,它也不是无明和业识和合而生的,也不是不和合而生的。

现在佛又叫了一声阿难,说,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我现在再以所有的尘相、客尘来问你。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你现在还以这个世间的妄想,和外道的和合、一切因缘这种的道理,产生疑惑,说你证得这个菩提心,是从“和合”生起的。“和合”,就是两种东西融合到一起。

Q2别为破斥(分二)

R1破和 R2破合

今R1

【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现在佛又设了一个问答来问阿难。则汝今者妙净见精:那么现在你这一个既微妙而清净的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你这个见精是和“明”和到一起呢?是和“暗”和到一起呢?还是和这个“通”、“塞”和到一起呢?和哪一种相和呢?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假设你说这个见精和“明”相和了,那么就在你观“明”,这个明的情形现在你眼前的时候,在这个“明”的里边,何处和这个“见”相杂了呢?哪一个角落、哪一个地方、哪一个部分,是这个“见”呢?你给我指出来!

见相可辨,杂何形像:你这个“见”的形象如果能辨别、认识出来,那么你这个“见”和这个“明”杂到一起,究竟它是个什么样子,什么相貌啊?有什么表现啊?好像这个红的和白色的杂到一起,那就变成也不是红的,也不是白的了。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假设你说“见”不与“明”和,你看见的这个“明”,不是个“见”,你又是怎么样看见这个“明”的?若即见者,云何见见:你若说这个“明”,就是个“见”,你又怎么看见你这个“见”呢?你看见你这个“见”的时候,是怎么样看见的?这个道理,阿难又是懵头转向的。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你一定认为你这个“见”是圆满无缺,无欠无余的,那么你又怎么能搀杂上这个“明”呢?因为你这个见既然没有缺陷,无欠无余,你怎么能搀上这个明呢?夹杂不了这个明啊!若明圆满,不合见和:假设你要说这个“见”不圆满,“明”是个圆满的;那么明既然是圆满的,又怎么夹杂上这个见呢?它不应该和见相和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明圆满,也是无欠无余的,也是搀不进去旁的东西,所以你也不应该和这个见相和的。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你若说,这个“见”和“明”是两样的、不同的,那么你把它们夹杂到一起,就会失去它们本来“见性”和“明”的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你若有所夹杂,就失去这个“见性”和“明”的本性了。所以我说:你这个“见”和这个“明”相和合,没有这个道理的!这是不合理的一个看法。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明”和“见”既然不能相合,其他的“暗”、“通”,和“塞”,也像这个道理一样,也是不能相和合的。你怎么可以说,证菩提心是和合而起的呢?这是一种错觉,是错误的!

阿难以前迷惑这个“见”是一种因缘,佛给他破了;他又跑到和合上边,以为“见”是和合的。所以佛一步一步地把这个迷给他破了,可是现在他又跑到那个迷上,总找不着真正的道路。

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有的人就生了一种狂妄的心,说是:“啊,我就是佛嘛!人人都是佛嘛!”他就不知道人人也都是魔鬼,但他不说人人都是魔鬼!

说“人人都是佛”,你现在成了佛没有?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有“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这三身,你有几个身?佛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四种的智慧,你有多少智慧?佛有“佛眼、法眼、天眼、慧眼、肉眼”这五眼,你有几个眼?你一个眼睛也还没有睁开呢!就说:“喔,我是佛了!”你是个什么佛啊?佛都要有个名字,你这个佛的名字叫什么佛?连个名字都没有,那叫什么佛?没有没名字的佛!

所以有这种狂妄的人就说:“喔,我就是佛!Everybody is Buddha.(人人都是佛)”不错,人人都是佛!但是你要行持佛法,照着佛法去修行;然后你要雪山坐六年,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经过。而你一天到晚,欢喜喝酒就跑那儿喝点酒,欢喜抽烟就抽一点烟,欢喜去看电影就看电影,欢喜去跳舞就去跳舞;然后回到家里,陪着太太在床上。这就成了佛了?哈,太容易了!

你看看佛,经过多少困苦艰难才成的佛。你就一天到晚坐到自己的床上,坐在自己的家里,不要说雪山六年,连六天你也没坐过啊!就算你坐那儿,就那么如如不动,你能坐六天,我也算你是个佛;可是甚至于连六个钟头,你都没有坐呢!就说自己成佛了,这简直的!你说,这是不是颠倒啊?阿难颠倒,这比阿难更颠倒!所以我骂这种人是“魔王”,你们以后见着这种人,也可以叫他“魔王”!

R2破合

【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这个“合”字和前边那个“和”字不同。前边那个“和”,是两种东西搀和到一起了。这个“合”,就好像一个圆器上面盖上个盖,这么合起来,它就是一个了。

复次阿难:我再给你讲一个道理。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又者,现在你微妙而清净的这个“见精”的体,是和这个“明”合成一个呢?还是和这个“暗”相合到一起呢?还是和这个“通”合到一起?或者和这个“塞”合成一个呢?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假如你说这个“见”和“明相”相合成一个了,那么到暗的时候,那个“明相”已经没有了。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那么这个“见”,既然和这个“暗”不相合,为什么它又能见着暗呢?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假设你说见“暗”的时候,虽然见着暗,但是它和这个“暗”不合的;那么你若是说它与“明”合的话,也应该不会见着“明”了。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既然看不见这个“明”了,它又怎么能和这个“明”相合呢?所以你明了这个“明”,那么就不是“暗”了。那你说它究竟是和“明”合、是和“暗”合呢?

那么说出这一个“明相”来,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至于那个“暗”,和这个“通”、“塞”,也和“明”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你说究竟它和谁合呢?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见”,你也不能说它和任何的相相合,也不能说它不相合。根本这个“明、暗”是有生灭的,而这个“见性”是没有生灭的。没有生灭的,就和这个有生灭的不会相合的。阿难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就大慈方便,说出种种的比喻,来开示阿难。

P2破非和合(分二)

Q1承示转惑 Q2别为破斥

今Q1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阿难听见佛这样一讲,他又生了疑惑了,又思惟起来!所以对佛又说了,世尊!像我这么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这个妙觉元——就是这个见性,和有因缘的这种尘劳,和这个心的念虑,这种种的情形,不是互相和合吗?这“耶”字,就是不决定词。

以前他所说的话都很决定的,说这是自然哪、因缘哪,又是种种道理,这讲得都很决定的。因为都被释迦牟尼佛给破了,把他这个理论批得不成立了。所以现在他也学得有点滑头,说话不说决定的口气了。“耶”是个询问辞,说这个“不是和合吗?”问问佛究竟这个道理是这样子?或者不是这样子?

Q2别为破斥(分二)

R1破非和 R2破非合

今R1

【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见性是个不生灭的,阿难就硬想用这个不生灭的,来比这个生灭的“明、暗、通、塞”,来比“因缘”这种缘尘、心念,他总想要往这个上相合。现在他又自己想:或者不是和合的吗?所以佛言:佛就告诉他了。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以前你说这个“见觉”是和合,你现在又说这个见觉这种见精,不和合了。我现在再问问你!

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这种微妙而没有生灭的这种见精,你说它不是和合;是它不与“明”和啊?还是不与“暗”和呢?它不和这个“通”和?还是不和这个“塞”相和呢?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假设你说它不和这个“明相”搀和的话,则你这个“见精”,和这个“明的相”,一定有个边际。“边畔”,就是界限。什么是你“见”的边际?什么是那个“明相”的边际呢?你若说这个“见”不和“明”和,你找一找它们中间的界限,有什么目标来分开这个界限?

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你现在好好观察观察:哪个地方是“明”的边际?哪个地方是“见”的边际?在这个“见”和“明”,以什么地方分开它们两个的边际?你讲啊!这个见和明,在什么地方分开呢?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不相及”,就是两个不会碰到一起。要是在这个“明相”的里边,没有“见精”的话,那么“明”是“明”,“见”是“见”,这两个根本就不会碰到一起的。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既然两个不能碰到一起,它自然就不知道这个“明的相”在什么地方;连它的相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这个边畔又怎么能成就呢?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道理是这样子,那么那个“暗”,和“通”、“塞”的道理也是一个样的!那么现在你来分际,你说它们不和,在什么地方是它们两个不和的边界?你讲啊!

R2破非合

【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前边讲是那个“和”,现在又讲这个“合”。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这种微妙的“见精”,你说它是不和合的话,是它不和这个“明”合在一起啊?还是不和这个“暗”合在一起?又或者它不和这个“通”合在一起呢?或者不和这个“塞”合到一起?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乖”,就是乖舛、错了;“角”,就互相对立着。假设它不和这个“明相”相合的话,那么这个“见”和“明相”就对立而不相容了;就好像耳朵的“闻性”和这个“明”,是完全不相接触的。所以你若把眼睛捂上,用耳朵去听,你就不知道是明、是暗了!耳朵是不能分别明暗的。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你这个“见”,尚且不知道这个“明相”所在;因为它不相合的,它就不会知道这个“明相”在什么地方。那它怎么能分别出来和这个“明”,是合、或者不相合这个道理呢?既然不知道,就更谈不上合、不合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暗”和“通”、“塞”这个道理,也是和“明”合、不合的道理,是一样的。

#中医[超话]#131072

类族辨物生死徒,
天干均分地煞数;
仲吕顽猴十有三,
悟空同人菩提树。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七 章

道 常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万 物 将 自 化 。

化 而 欲 作 , 吾 将 镇 之 以 无 名 之 朴 。

 无 名 之 朴 , 夫 亦 将 不 欲 。

不 欲 以 静 , 天 下 将 自 定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八 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

下 德 无 为 而 有 以 为 。

上 仁 为 之 而 无 以 为 ﹔

上 义 为 之 而 有 以 为 。

上 礼 为 之 而 莫 之 应 ,

则 攘 臂 而 扔 之 。

故 失 道 而 后 德 , 失 德 而 后 仁 ,

失 仁 而 后 义 , 失 义 而 后 礼 。

夫 礼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乱 之 首 。

前 识 者 , 道 之 华 , 而 愚 之 始 。

是 以 大 丈 夫 处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

处 其 实 , 不 居 其 华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九 章

昔 之 得 一 者 :

天 得 一 以 清 ﹔

地 得 一 以 宁 ﹔

神 得 一 以 灵 ﹔

谷 得 一 以 生 ﹔

侯 王 得 一 以 为 天 下 贞 。

其 致 之 也 , 谓 天 无 以 清 , 将 恐 裂 ﹔

地 无 以 宁 , 将 恐 废 ﹔

神 无 以 灵 , 将 恐 歇 ﹔

谷 无 以 盈 , 将 恐 竭 ﹔

万 物 无 以 生 , 将 恐 灭 ﹔

侯 王 无 以 贞 , 将 恐 蹶 。

故 贵 以 贱 为 本 , 高 以 下 为 基 。

是 以 侯 王 自 称 孤 、 寡 、 不 谷 。

此 非 以 贱 为 本 邪 。非 乎 。故 致 誉 无 誉 。

是 故 不 欲 琭 琭 如 玉 , 珞 珞 如 石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

反 者 道 之 动 ﹔ 弱 者 道 之 用 。

天 下 万 物 生 于 有 , 有 生 于 无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 士 闻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为 道 。

故 建 言 有 之 :

明 道 若 昧 ﹔进 道 若 退 ﹔夷 道 若 颣 ﹔

上 德 若 谷 ﹔广 德 若 不 足 ﹔

建 德 若 偷 ﹔质 真 若 渝 ﹔

大 白 若 辱 ﹔大 方 无 隅 ﹔

大 器 晚 成 ﹔大 音 希 声 ﹔

大 象 无 形 ﹔道 隐 无 名 。

夫 唯 道 , 善 贷 且 成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二 章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万 物 负 阴 而 抱 阳 , 冲 气 以 为 和 。

人 之 所 恶 , 唯 孤 、 寡 、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为 称 。

故 物 或 损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损 。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

强 梁 者 不 得 其 死 , 吾 将 以 为 教 父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三 章

天 下 之 至 柔 , 驰 骋 天 下 之 至 坚 。

无 有 入 无 间 , 吾 是 以 知 无 为 之 有 益 。

不 言 之 教 , 无 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四 章

名 与 身 孰 亲 。身 与 货 孰 多 。得 与 亡 孰 病 。

甚 爱 必 大 费 ﹔ 多 藏 必 厚 亡 。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长 久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五 章

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弊 。

大 盈 若 冲 , 其 用 不 穷 。

大 直 若 屈 , 大 巧 若 拙 , 大 辩 若 讷 。

静 胜 躁 , 寒 胜 热 。清 静 为 天 下 正 。

天 下 有 道 , 却 走 马 以 粪 。

天 下 无 道 , 戎 马 生 于 郊 。

祸 莫 大 于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于 欲 得 。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

不 出 户 , 知 天 下 ﹔ 不 窥 牖 , 见 天 道 。

其 出 弥 远 , 其 知 弥 少 。

是 以 圣 人 不 行 而 知 , 不 见 而 明 , 不 为 而 成 。

为 学 日 益 , 为 道 日 损 。

损 之 又 损 , 以 至 于 无 为 。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取 天 下 常 以 无 事 , 及 其 有 事 , 不 足 以 取 天 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十 九 章

圣 人 常 无 心 , 以 百 姓 心 为 心 。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
圣 人 在 天 下 , 歙 歙 焉 , 为 天 下 浑 其 心 ,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圣 人 皆 孩 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十 章
出 生 入 死 。
生 之 徒 , 十 有 三 ﹔
死 之 徒 , 十 有 三 ﹔
人 之 生 , 动 之 于 死 地 , 亦 十 有 三 。
夫 何 故 ,以 其 生 之 厚 。
盖 闻 善 摄 生 者 , 路 行 不 遇 兕 虎 , 入 军 不 被 甲 兵 ﹔
兕 无 所 投 其 角 , 虎 无 所 用 其 爪 , 兵 无 所 容 其 刃 。
夫 何 故 ,以 其 无 死 地 。 https://t.cn/RD4C3n3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刑讯逼供嫌犯致死 派出所副所长故意伤害罪判10年
  • 造价千万的光谷有轨电车被撞裂了,很多网友问:保险赔不赔?
  • 一周事故警示【5.06~5.12】
  • 【突发】银西高速银川机场附近三车追尾,两车起火!
  • 巴西法院同意监禁前总统卢拉 美媒体:最重要性决定
  • 【黑色撞击】大韩航空801航班坠毁19周年祭
  • 你敢信?湖人赛季横扫马刺!
  • 张木易张千巽结婚:有一种爱情叫我等你长大
  • 冯提莫的变装秀,直播界的的一股时尚清流
  • EXO香港演唱会,惊现茶蛋的隐藏成员!
  • 论身材的重要性
  • 副省级丨2018年国考行测真题、答案及解析!
  • 男子走路玩手机摔死,竟被赔偿13万!
  • 女生宿舍晾头发现场,堪比恐怖片
  • “恋上大叔”现实版,miki张木易婚讯在即,甜到齁人的糖确定不来看一看吗?
  • 2018: 1993的25岁恐惧
  • 妈妈是超人:邓莎的大麟子超暖心亮相,送妈妈出门为妈妈操碎了心
  • 双色球016期走势分析继续在单数小号中掘金(烟台红星)
  • 咘咘挑食,被妈妈吼到大哭,贾静雯教育孩子的方式打脸很多父母!
  • 林允儿现身仁川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