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行孝道能成仙#?有关忠孝神仙不可不知的五个层面!
百善孝为先,道教强调人要回归一种“孝道”的本性,人若尽孝,上天将“移其命籍,著长寿之曹”。并且,践行以孝道为本的美德,可以成为种民,《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记载:“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行孝是成为“种民”的内在要求,通过行孝等内在价值的扩充,我们不仅积累善功,还能泽及子孙。

道教的孝道思想,在家庭方面,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在个人方面,有助于个人的心性修炼;在社会方面,维系社会秩序,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自然方面,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在修行方面行善积德,最终位列仙班。

有关忠孝神仙不可不知的五个层面
1个人层面
《行孝歌》记载:“自古神仙把道传,孝道成为百行源”。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神仙将道代代相传,孝道成为各种善行的本源。在人间的秩序里,孝道也是五伦之首,《太上感应篇集注》中说:“父母为五伦之首,孝亲乃人道之先”,孝顺亲人是人们生活里首先应该学会的德行。

2社会层面
通过行孝道,逐渐增长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之后,我们应该将这样的美好品德推广出去,“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一个有爱心的人,应该把别人的老人,当做自己的老人尊敬侍奉;把其他人的小孩作为自己的小孩关照爱护。
这样的德性显发和德行的积累,不仅有利于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更良善的社会,更重要的是德性的充分显现和德行的积累可以使我们复归自己的道性,积善成德,积德成仙。道教的这种着眼于现实的济世利人的教义贯穿于其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
《道德真经》记载:“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想尔注》中说:“百行当修,万善当着。”各种善行和善功都是我们应当修行的,这是天道的要求。《感应篇图说》中说:“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虽至微,亦系生命。”所以人们应当常怀慈悯之心,不断扩充和积功累德,将行孝推广到行道,不但爱护人民,也爱护世间万类。

3、自然层面
爱护世间万物,爱护自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法则。道教认为,从世俗层面来说,人秉气血于父母,受教化于师父。但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来说,则天地是人的父母。
《太平经》记载:“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主治理之,称子”。天地是人的父母,那么人要对天父地母尽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伤害天地。人应该尽力养天地所欲生,《太平经》记载:“天地乃是四时五行之父母也,四时五行不尽力供养天地所欲生,为不孝之子,其岁少善物,为凶年。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养天地所为,名为不孝之子也。故好用刑罚者,其国常乱危而毁也。”

作为天父地母的子民,能尽力养天地所欲生才是孝子。天地生万物,人只是万物里的一种,在天地之间的职责是治理万物,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破坏大自然的和谐,不然就会惹怒天地父母而使文明陷入危乱之中。

5、修道层面
修道登仙是修道成功的典范,也是人性完善的极点。通过行善积德我们还能明证道位,位列仙班,《抱朴子内篇》中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一千二百善。”所以有志于超脱生死,积德成仙的人们,应当积极地向善积德。

《抱朴子内篇校释》:“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成仙的基础在以孝道等美德推己及人。否则,则如《抱朴子内篇校释》所记载的:“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不修德行,只学方术,不念“百善孝为先”而推己及人,缺少因忏悔而皈依受戒、专心奉行,都是得不到长生的。正如清代刘一明大师谆谆告诫修道之人说:“欲学仙道之长生,必先修人道之孝行,人道未了,仙道难全”。

功德从哪里来,又应该如何去积累呢?功德正来自“慈悲仁爱”,所以《感应篇图说》中说:“慈者,万善之根本。”《想尔注》强调修长生成仙之道必须敬道、信道和法道,并进一步提出人们需要“臣忠子孝,出自然至心”。行孝道是人性自然而然的表现,至诚则能感动上天,但不能因迷于“伪伎”而耽误,《想尔注》:“但逐邪学,倾侧师门,尽气诵病,到于穷年,会不能忠孝至诚感天。”孝道行为是至真至诚的感情流露,不以功利为目的,所以《想尔注》反复强调忠孝应当“嘿而行之,不欲见功”。出自自然本心的“孝”和“孝”的扩充推演,不仅能积善积德,还能显发本来光明的心性。

为何行孝有如是功德
《洞玄灵宝道要经》系统地对“孝”作出了解释:“孝出于无,乘元受生,生形法孝。无名曰道,处于无上,玄应无下,名行高远,利益弘大,神通无碍,不终不始,故名孝道。有形之类,非道不生,非孝不成。万灵之中,大道最尊,仁孝尊道,故名孝道。道为万物父,亦名万物母,万物得道则昌,失道则亡,精微柔弱,忍辱慈孝,进修中道,心无懈惓,以孝自牧,上报元恩,玄父玄母二亲大恩,故名行孝道。奉道者,当先行孝,而后行道,故名孝道。”

“孝”出自“无”,万物禀受元气以化生,有生命形质者都效法“孝”的规律。孝道本于无极大道,利益众生,恢宏远大,神通无碍。有形的众生都离开了道不会化生,离开了孝不能化成。在万灵之中,大道最为尊贵,仁孝以尊道,所以名为孝道。修道者进修不偏不倚的中道,内心没有懈怠疲倦,以孝道培养自己,上可以报玄父玄母的二亲的大恩,所以称之为行“孝道”。奉道修行者,应当先行孝,而后行道,所以称之为孝道。
在这里我们看到“孝”本自“道”,有形有情者莫不取法“道”“孝”以生长、化成;行仁孝以尊道,是孝道的体现;道是万物父母,万物得道则生,失道则亡;行道者修行中道,以“孝”来指导和约束自己,上报玄父玄母的大恩,下报世间父母的恩情;奉道者应先行孝,而后行道,这是行孝道的次序。

《太上灵宝首入净明四规明鉴经》在解释“孝”与道的关系的时候记载道:“道者性所有,固非外而铄。孝弟道之本,固非强而为。得孝弟而推之忠,故积而成行。行备而道日充,是以尚士学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矣。”道是本性所固有,并非外力所致。孝悌是道之本,所以不是使人强力而为。得孝悌之后推广到忠,所以日积月累而成德行,德行全备则道德日益扩充,因此高尚之士学道,用忠孝来建立大本,本立之后则道德日益生发。

欲行无为,先行有为;欲得道,先修德;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本文作者:齐谐子

千顷楚南禅师杭州千顷山楚南禅师,福州张氏子。初参芙蓉,蓉见曰:“吾非汝师。汝师江外黄檗是也。”师礼辞,遂参黄檗。檗问:“子未现三界影像时如何?”师曰:“即今岂是有邪?”檗曰:“有无且置。即今如何?”师曰:“非今古。”檗曰:“吾之法眼,已在汝躬。”住后,上堂:“诸子设使解得三世佛教,如瓶注水,乃得百千三昧,不如一念修无漏道,免被人天因果系绊。”时有僧问:“无漏道如何修?”师曰:“未有阇黎时体取。”曰:“未有某甲时教谁体?”师曰:“体者亦无。”问:“如何是易?”师曰:“著衣吃饭,不用读经看教,不用行道礼拜,烧身炼顶,岂不易邪?”曰:“如何是难?”师曰:“微有念生,便具五阴三界,轮回生死皆从汝一念生。所以佛教诸菩萨云:佛所护念。”师虽应机无倦,而常寂然处定。或逾月,或浃旬。文德元年五月迁化,塔于院之西隅。大顺二年宣州孙儒寇镜塘,发塔,睹师全身俨然,爪发俱长,拜谢而去。鸟石灵观禅师福州鸟石山灵观禅师,﹝时称老观﹞。寻常扁户,人罕见之。唯一信士每至食时送供,方开。一日,雪峰伺便扣门,师开门,峰蓦胸搊住曰:“是凡是圣?”师唾曰:“这野孤精!”便推出闭却门。峰曰:“也秖要识老兄。”铲草次,问僧:“汝何处去?”曰:“西院礼拜安和尚去。”时竹上有一青蛇,师指蛇曰:“欲识西院老野孤精,秖这便是。”师问西院:“此一片地,堪著甚么物?”院曰:“好著个无相佛。”师曰:“好片地被兄放不净污了也。”引面次,僧参,师引面示之,僧便去。师至暮,问小师:“适来僧在何处?”小师曰:“当时便去也。”师曰:“是即是,祇得一橛。”﹝玄觉云:“甚么处是少一橛。”﹞问:“如何是佛?”师出舌示之。其僧礼谢。师曰:“住!住!你见甚么便礼拜?”曰:“谢和尚慈悲,出舌相示。”师曰:“老僧近日舌上生疮。”僧到敲门,行者开门,便出去。僧入礼拜,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适来出去者,是甚么人?”僧拟近前,师便推出,闭却门。曹山行脚时,问:“如何是毗卢师法身主?”师曰:“我若向你道,即别有也。”曹山举似洞山,山曰:“好个话头,祇欠进语。何不问为甚么不道?”曹却来进前语,师曰:“若言我不道,即哑却我口。若言我道,即謇却我舌。”曹山归举似洞山,山深肯之。罗汉宗彻禅师杭州罗汉院宗彻禅师,湖州吴氏子。上堂,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骨剉也。”﹝师对机多用此语,时号骨剉和尚。﹞问:“如何是南宗北宗?”师曰:“心为宗。”曰:“还看教也无?”师曰:“教是心。”问:“性地多昏,如何了悟?”师曰:“烦云风卷,太虚廓清。”曰:“如何得明去?”师曰:“一轮皎洁,万里腾光。”相国裴休居士相国裴休居士,字公美,河东闻喜人也。守新安曰,属运禅师初于岭南黄檗山舍众入大安精舍,混迹劳侣,扫洒殿堂。公入寺烧香,主事祇接。因观壁画,乃问:“是何图相?”主事对曰:“高僧真仪。”公曰:“真仪可观。高僧何在?”主事无对。公曰:“此间有禅人否?”曰:“近有一僧,投寺执役,颇似禅者。”公曰:“可请求询问得否?”于是遽寻檗至,公睹之欣然曰:“休适有一问,诸德吝辞,今请上人代酬一语。”檗曰:“请相公垂问。”公举前话,檗朗声曰:“裴休!”公应诺。檗曰:“在甚么处?”公当下知旨,如获髻珠。曰:“吾师真善知识也。示人克的若是,何故汨没于此乎?”寺众愕然。自此延入府署,执弟子礼,屡辞不已。复坚请住黄檗山,荐兴祖道。有暇即躬入山顶谒,或渴闻玄论,即请入州中。公既通彻祖意,复博综教相,诸方禅学咸谓裴相不浪出黄檗之门也。至迁镇宣城,还思瞻礼,亦创精蓝,迎请居之。虽圭峰该通禅讲,为裴之所重,未若归心于黄檗而倾竭服膺者也。又撰圭峰碑云:“休与师于法为昆仲,于义为交友,于恩为善知识,于教为内外护。”斯可见矣。仍集黄檗语要,亲书序引,冠于编首,留镇山门。又亲书大藏经五百函号,迄今宝之。又圭峰禅师著禅源诠、原人论及圆觉经疏注、法界观,皆为之序。公笃志内典,深入法会。有发愿文传于世。长庆安禅师法嗣大随法真禅师益州大随法真禅师,梓州王氏子。妙龄夙悟,决志寻师,于慧义寺出家。圆具后南游,初见药山、道吾、云岩、洞山、次至岭外大沩会下,数载食不至充,卧不求暖,清苦炼行,操履不群,沩深器之,一日问曰:“阇黎在老僧此间,不曾问一转话?”师曰:“教某甲向甚么处下口?”沩曰:“何不道如何是佛?”师便作手势掩沩口。沩叹曰:“子真得共髓。”从此名传四海。尔后还蜀,寄锡天彭堋口山龙怀寺,于路旁煎茶普施三年。因往后山,见一古院号大随,群峰矗秀,涧水清泠。中有一树,围四丈余。南开一门,中空无碍,不假斤斧,自然一庵。时目为木禅庵,师乃居之十余载。影不出山,声闻于外。四方玄学,千里趋风。蜀主钦尚,遗使屡徵,师皆辞以老病,署神照大师。上堂:“此性本来清净,具足万德,但以染净二缘,而有差别。故诸圣悟之,一向净用,而成觉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没溺轮回。其体不二,故般若云: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僧问:“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师曰:“坏。”曰:“恁么则随他去也。”师曰:“随他去。”僧不肯。后到投子,举前话。子遂装香遥礼曰:“西川古佛出世。”谓其僧曰:“汝速回去忏悔。”僧回,大随师已殁。僧再至投子,子亦迁化。问:“如何是大人相?”师曰:“肚上不贴榜。”问:“僧甚处去?”曰:“西山住庵去。”师曰:“我向东山头唤汝,汝便来得么?”曰:“不然。”师曰:“汝住庵未得。”问:“生死到时如何?”师曰:“遇茶吃茶,遇饭吃饭。”曰:“谁受供养?”师曰:“合取钵盂。”庵侧有一龟,僧问:“一切众生皮裹骨,这个众生为甚骨裹皮?”师拈草履龟背上。僧无语。问:“如何是诸佛法要?”师举拂子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尘尾拂子。”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是我自己。”曰:“为甚么却是和尚自己?”师曰:“是汝自己?”问:“如何是大随一面事?”师曰:“东西南北。”问:“佛法遍在一切处,教学人向甚么处驻足?”师曰:“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问:“父子至亲,歧路各别时如何?”师曰:“为有父子。”问:“如何是无缝塔?”师曰:“高五尺。”曰:“学人不会。”师曰:“鹘仑砖。”问:“和尚百年后法付何人?”师曰:“露柱火炉。”曰:“还受也无?”师曰:“火炉露柱。”行者领众参,师问:“参得底人唤东作甚么?”曰:“不可唤作东。”师咄曰:“臭驴汉!不唤作东唤作甚么?”者无语。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赤土画簸箕。”曰:“未审此理如何?”师曰:“簸箕有唇,米跳不出。”问:“僧讲甚么教法?”曰:“百法论。”师拈杖曰:“从何而起?”曰:“从缘而起。”师曰:“苦哉!苦哉!”问:“僧甚处去?”曰:“峨嵋礼普贤去。”师举拂子曰:“文殊、普贤总在这里。”僧作圆相抛向后,乃礼拜。师唤侍者取一贴茶与这僧。众僧参次,师以口作患风势,曰:“还有人医得吾口么?”众僧竞送药以至,俗士闻之,亦多送药。师并不受。七日后,师自掴口令正。乃曰:“如许多时鼓这两片皮,至今无人医得。”即端坐而逝。

1934年,42岁的妻子因为难产而死,儒学大家梁漱溟却在妻子的悼词中说:“我和她结婚十多年,我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我。”10年后,他娶了北大才女陈淑芬,却开始拼命怀念前妻:“只有她配做我的妻子!”

那么,梁漱溟思想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男人都会怀念前妻吗?

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

年轻那会,梁漱溟天天想出家。然而,父亲突然跳湖自尽,深深地刺激了避世的梁漱溟。

一天,他随手翻阅《明儒学案》,读到“百虑交锢,血气靡宁”八个字,不觉发出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感慨。

吾辈不出,老百姓们可怎么办啊?

带着“拯救苍生”的使命,梁漱溟决心入世,献身于儒学,同时体尝人世百态。

于是,28岁的梁漱溟,终于有了娶妻生子的打算。

朋友伍伯庸立马给他做媒,将自己的小姨子黄靖贤介绍给他。

不过,梁漱溟嫌弃黄靖贤体格健壮,打扮老气;

“所有女人身上吸引男人的地方,她完全没有!”

伍伯庸又好气又好笑,自己的小姨子哪有那么差?

然而,没多久梁漱溟还是跟黄靖贤结婚了。

为什么呢?

因为梁漱溟想尽快组建家庭,所以“在年龄上,在容貌上,在家世上,在学识上,我全不计较”,只要女方“宽和、仁厚,有点魄力”就行了。

如果是这个标准,黄靖贤倒是挺符合的。

可是婚后,两人实在没有共同语言,缺乏精神上的交流。

因此,梁漱溟平时在家里不苟言笑,他常常一言不发,回到家就打坐、思考问题,陷于冥想而不能自拔。

对此,黄靖贤表示宽容。

并且,她爱惜照护梁漱溟,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丈夫专心学问,没有后顾之忧。

虽然相处不甚融洽,两人还是共同生活了14年。

黄靖贤生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均先后夭折,后又生两个儿子培宽、培恕,抚养成人。

之后,黄靖贤提出不再生孩子了。梁漱溟一开始同意,过了几年却想要一个女儿:

“我们有两个男孩,本已满足;但我更希望得一小女儿,到我年老时侍候我。”

结果,因为这次怀孕,1934年,42岁的黄靖贤难产而亡。

梁漱溟写下一篇《悼亡室黄靖贤夫人》,一开始说妻子读书太少,两人在意识上每每不接头,所以在婚后的10年内,彼此感情都不算顶好。

“我和她结婚十多年,我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我”。

后来又说,过了40岁,自己渐渐发现妻子为人的长处——黄靖贤是当之无愧的贤内助,所以彼此爱情倒增加起来。

于是,黄靖贤去世后,梁漱溟发誓不再娶妻!

但是,在1944年,梁漱溟有了第二次婚姻,娶了毕业于北大、在桂林做教师的陈淑芬。

此时,陈淑芬47岁,但从未婚配。

51岁的梁漱溟,完全忘记了过去的誓言,热烈地爱上了陈淑芬。

在婚礼上,他说起两人的约会过程,不像黄昏恋,倒像是少男少女的初恋般纯情:

“我曾给她写过信,约她在天气好时一起去经山村的河边散步。但那天却恰逢阴天小雨。她是否会应约前来呢?我犹豫了一会儿,拿把伞就出门了。如我所料,在半路上遇见了她。因为还在下雨,我们仍然无法去散步。于是我们终于只是在路边的小亭子里坐了一会儿!”

然而,陈淑芬个性强烈,脾气暴躁。

婚后,陈淑芬从不惯着梁漱溟,哪怕在公众场合,她也是想吵就吵,常常让丈夫下不来台。

两人一直在龃龉中过日子,直到陈淑芬1979年去世画上句号。

这时,梁漱溟开始堂而皇之地怀念黄靖贤,写下《纪念先妻黄靖贤》。

在这篇文章里,梁漱溟表露了埋藏多年的真实想法:

“只有黄靖贤配做自己的妻子!”

原来,梁漱溟娶了陈淑芬之后,经常会拿她与黄靖贤相比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一般来说,前妻总是对自己付出最多的女人。比来比去的结果,就是现妻不如前妻。

于是,梁漱溟失落了,想起前妻的好了。

不过,梁漱溟的次子梁培恕,却说了句公道话:

“在父亲的生活里,家庭生活始终不重要,无论是第一个或第二个配偶都不重要。我料想,如果他回顾一生,会对她们两人觉得歉然。”

#新星v计划#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特朗普将公开肯尼迪遇刺机密文件,或揭穿史上最大阴谋案|铁血时评2017.10.25(周三)
  • 网曝郎永淳酒驾被拘 他会面临怎样的处罚?附最新酒驾处罚标准
  • 上海无人面馆被叫停
  • 老年人已成KTV主力军!被他们“拯救”的行业还有这些
  • 麦当劳改名金拱门了?纪梵希第一个表示不服!
  • 载入龙胜史册|见证桂三高速全线通车!从此拉近你我的距离!
  • 倒车几次不入坑?昆明出现“女性专用车位”! 你怎么看?
  • 女孩遭萨摩耶袭击!爷爷寻错仇,二哈主人无辜被打委屈哭了
  • 中国留学生在澳洲被群殴,伤势严重,中国大使馆发文介入调查!
  • 儿媳送婆婆到法院告自己 到底孝还是不孝?
  • 清理僵尸粉被转账 清粉工具其实就是一个骗局
  • 尼泊尔一大客车坠河造成47人死亡
  • 麦当劳改名金拱门后,保险公司纷纷改名……
  • 42岁钟汉良晒素颜自拍,简直就是不老童颜啊,皮肤比女人还水嫩!
  • 又是别人家学校!南开大学推出学生夫妻宿舍
  • 小女孩遭萨摩耶袭击,家长却打了哈士奇和主人!哈士奇表示,我也很无奈啊……
  • 在澳中国留学生被围殴 中使馆谴责并促澳方调查
  • 主播打女友被拘留!死亡宣告女友YuCX个人资料图片微博介绍
  • 刘涛跟王珂发飙 怒摔工具拒绝跟他说话
  • 【明星娱乐】刘烨录节目怒摔手机,疑似与章子怡争吵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