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精進」?

「精進」,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永遠不會懈怠,那就是進;心一、念一、行一,那就是精;純一而不夾雜,這叫精進,精進生定慧。

釋迦牟尼佛如何教化眾生(第2集) 2003/10/23

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善根,這個很難得,非常不容易。『善根』是什麼?大乘經教裡常說世間善根,也就是說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從這個根生的,這就善根,能夠出生一切善法,這個善根就是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痴」,十善業道最後的意業,這三個根。出世間一切善根,大乘經教裡佛也說,「精進」,精進是菩薩一切善法的大根大本。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56集) 2011/8/24 

什麼叫精進?精就是純一、精純,一點不夾雜;進就是永遠前進,絕不會後退的,這叫精進。用我們這部經裡面所說的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真精進。這八個字做到,上品的功夫生實報土,中品的功夫生方便有餘土,下品的功夫生凡聖同居土,沒有一個不往生。所以精進兩個字要認識,我們這個心裡面有很多雜念就不精,精就失掉,縱然天天有進步不是精進,所以問題還是很多。真精進,問題沒有了,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曉得。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56集) 2011/8/24 

貪瞋痴叫三毒,世間所有一切的惡法都從貪瞋痴生出來的,那是惡根、毒根。世間善法翻過來就是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假如我們學佛,連世間的善根都不具足,出世間的善法就沒分了。出世間的善根是什麼?只有一條,只有一個,精進,出世間的善根。精,諸位要記住,是純而不雜,夾雜就不精,那就不是善根。純一不雜,這樣求進步,這是菩薩善根。

無量壽經(第10集) 1991/6

相信自己的善根,不貪、不瞋、不痴再加上精進,這樣子斷惡修善就是功德。如果沒有三善根、沒有精進,修一切善都是福德,福德跟功德不一樣。福德,六道輪迴裡面享受福報;功德,能夠幫助我們開智慧,幫助我們證聖果,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功德邊的事情,福德做不到。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56集) 2011/8/24  

我們的學業、我們的道業天天都在進步,不但進步,而且是精純的進步,並不摻雜一些別的東西。什麼叫摻雜?譬如說我們來學道,如果我學道的目的,我是希望我趕快成佛,趕快證果。成佛證果幹什麼?我將來要度廣大的眾生,有很多人尊敬我,有很多人供養我,我走到哪裡都很了不起,這就叫摻雜。雖然精進,你的目的不清淨,為什麼?你是為了名聞利養而精進,那就錯了。所以世間為名精進的人很多,為利精進的人很多,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了,這個精進才叫真精進。精進的功德是「度懈怠」。

佛說阿彌陀經(第13集) 1983 

「無有懈怠之念」,這就是精進度。懈怠這個煩惱也是很重!不容易斷除,假如我們修學都不懈怠,諸位想想還要什麼三大阿僧祇劫?一生當中當然成就。在一生當中之所以不能成就,虧吃在懈怠,換句話說,就是不能精進。不懈怠就是精進。所以這點我們自己如果發現有這個毛病,你就要想方法來對治,這是非常重要。

佛說阿彌陀經(第17集) 1983

「精進」增長怎麼樣?它的現象就是沒有懈怠,不放逸,不懈怠,不懶惰,真精進!它才能成就,真正能幫助你增高品位。「念根」增長,能破一切邪念。「定根」增長,能幫助你得一心不亂。「慧根」增長,能破一切迷惑顛倒;換句話說,在世法、出世法裡面,在一切法門裡面你都不迷惑,這才叫做慧力起用了。所以,力有斷疑、有成德,成就功德。

阿彌陀經要解(第6集) 1993/10 

當然我們的精進一定是要在佛法上,求覺,一定是要在淨念上,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是真精進。都攝六根,怎麼攝法?實在說,六根就像佛在《楞嚴經》上所說的「六根門頭」,是內外交通的一個管道。收攝六根,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意根。眼不是叫你不見,眼當然要見,見怎麼樣?見不要分別、不要執著。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24集) 1993/6 

在一切法裡頭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你所見的境界是平等的境界,這叫真平等,這就是都攝六根。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乃至於意知法,意根是對法,真正在境界裡頭去學,修就是修學,學什麼?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諸位要曉得,真正能夠做到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你就得定,你的心就定了。外面六塵境界你也看得清楚、你也聽得清楚,樣樣都清楚,那是慧。一切明瞭是慧,心是定的,外面樣樣清楚這是智慧,這叫定慧等學。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24集) 1993/6

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境界?淨宗裡面教給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也就是說把我們的意識,分別的意識,分別、執著,統統去分別阿彌陀佛、去執著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都不要分別、都不要執著,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功夫用到純熟了,純熟之後阿彌陀佛就沒有了,丟掉了,那就真的成了淨念。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24集) 1993/6

其实这是一句暗语,
怎么样,
开悟了吗?

惠能回答 :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米已经舂好了,
但是还有点不干净,
需要筛。

什么意思呢?

见道了,
但是还不透彻。
  
惠能大师没有广学经教,
到了
“ 本来无一物 ”的境界,

也就是教下所讲的法我空境界,
类似的说法,

还有
“ 若人识得心,
大地无寸土 ”

“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 ”

“ 泥牛入海无消息 ”,

讲的都是禅宗的重关境界,
这时能够泯一切相,

一切现象不再是障碍,
但是还有无相的执著,
所谓还有微细的能所。

惠能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知道那还不成熟、
不透彻,

完全不以为意。
  
《 坛经 》的后面,
惠能大师针对大通和尚给智常禅师的开示,
有一首偈颂,

讲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局限性 :

“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不见一法,
还有无相境,

就好比还有一层薄云,
遮住了本有的智慧,
不得透彻。
  
“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不知一法,
住于这样的空知当中,
就好比太虚中有闪电一样,

有极微细、
极迅猛的妄念流注。
  
如果认此为了义的佛之境界,
认为这就是到家了,

那就会错认路头,
错失提升机会,
不会再有更透彻的境界。

所以叫
“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
  
这个时候应该如何用功呢?

“ 汝当一念自知非 ”,

这时应该反观己心的过患,
就能够破除无明,

打开本有的灵光,
让它念念现前。

这是六祖大师彻悟以后对智常禅师的开示。
  
当时六祖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以他自己的能力,
不能够马上进一步突破。

但是他以自己的宿慧,
知道这个境界还不行,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六祖大师彻悟此心的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用锡杖拄地板三下,
就离开了。

惠能大师心知这是一个信号,
于是晚上三更,
他悄悄来到丈室,
这时五祖大师正在等着他,

然后
“ 以袈裟遮围,
不令人见 ”。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传法因缘,
直接涉及到释迦牟尼佛教法下,

三大语系佛法中受众最广的汉传佛教的高度,
直接涉及到整个汉地众生的法身慧命。
  
五祖大师
“ 为说《 金刚经 》,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讲到《 金刚经 》的三分之一,

第十品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时候,

惠能大师
“ 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时自性与万法才彻底统一,
打开了佛智,
真正地彻悟。
  
于是他就向五祖大师汇报,
来表达他的悟境 :

“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
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

何期,
就是
“ 原来 ”或
“ 谁曾想 ”的意思,

原来自性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本自具足,
本无动摇,
能生万法!

这时惠能大师,
全身揽入法界,
法界即自身,
自身即法界。

《 楞严经 》中讲
此时的境界,
用了一个比喻,

“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
起灭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是对
“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的

“ 此心 ”
最好的注解。
  
“ 祖知悟本性,
谓惠能曰 :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师、
佛。’”

五祖大师这时知道卢行者彻悟了,
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
到家的境界。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不识本心,
学法没有真实利益。

这是站在成佛第一义的高度来说。

因为佛性本自具足,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关键在于打开本心,
其他的都是因缘法。

但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
对于我们来说,
一瞻一礼都有功德,

所以
“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

哪怕我们以妄想心到了寺院,
称诵一句佛号,
都是成佛的因。

这是从两个层面来讲的,
不可偏废。

《 坛经 》里面讲的
很多都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知识、
概念、
结论,

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种种的邪见,
非常活泼,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执于一端。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发明
“ 此心 ”、

彻悟
“ 菩提自性 ” 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当于禅宗三关 ——
初关、
重关、
牢关。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也经常引起误解,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开示。
  
六祖开示智通禅师说 :

“ 三身者,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法报化三身,
是我们修行总的目标,

那么六祖大师如何来开示禅宗所成就的三身佛的内涵呢?
  
“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我们本有的菩提自性就是清净法身;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打开菩提自性,
彻悟自性的智慧,
即圆满报身;

“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利益众生的菩萨行,
一切身口意的运作都是我们的化身。
  
那么本性与三身的关系呢?

“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如果离开本性说三身,
那么三身就没有智,
此时就谈不上什么三身。
  
“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如果了悟三身并非实有,
也就是没有遍计所执自性,
那么就证得了四智。

对于报身无有自性可以这样理解 :

报身有两种,
一个是他受用,
一个是自受用。

前面讲的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

是自受用报身,
是证悟法身的智慧;

菩萨的色身,
是他受用报身,
不同的福德因缘,
感得不同,

与众生的缘不同,
众生看到的也不一样。

千百亿化身,
指的是我们利益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运作。
  
能够了知三身无有自性,
就能够打开法身所具备的四智菩提,

所以叫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

禅宗所成就的三身,
是自性三身。

直接发明自性,
然后打开四智。

诸佛所具有的四智,

就是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它对应我们凡夫的八识。

以肉身直入佛智,
这叫
“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
这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法门。
  
对于四智的内涵,
六祖大师接下来又开示说 :

“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是指我们清净的本心;

“ 平等性智心无病 ”,
这时第七末那识已经转变了,

不再有一切凡夫所共有的根本心病 ——
我执;

那么妙观察智呢?

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
它清净无染,
观察一切事物没有执取,
见一切法而不起分别想;

前五识则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利益众生的悲用。
  
一定要打开大圆镜智,
“ 在千人万人中,
不背一人,
不向一人 ”,

这才能称为禅师。

如何成就四智?
  
“ 五八六七果因转 ”,

“ 六七因中转,
五八果上圆 ”。

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在因地转成智慧以后,
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在果地才能圆满。
  
若依教下唯识宗的教理,
第六意识第一次转智是在初地;

第二次转智是在七地末八地初,
证得无生法忍;

第六意识彻底转成妙观察智是在佛智境界。

那么第六意识一转,
末那识跟着转,

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
第七末那识同时跟着转变成平等性智。

此时,
阿赖耶识才转成大圆镜智;

前五识,
跟着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八识转智的次第,
是基本规律。
  
那么禅宗的祖师,
于转处不留情,

念念亲见本性,
不管动静,

都恒与法身相应,
处于那伽大定之中,

这时八识同时圆成四智,
这是禅宗不共的修行路线。

菩提自性在何处?
  
《 坛经 》中六祖大师这样开示 :

“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我们生命的真性是本有的觉知之性,
菩提妙心我们本有。

但是,
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它,
所以
“ 起心即是妄 ”,

起心动念都是妄念。

“ 净心在妄中 ”,
我们清净的本心就在我们的妄念中。

那么如何来把它发明呢?

“ 但正无三障 ”,

只要把我们的种种妄心、
邪见都止息,

就能够打开我们本有的觉性,
破除三障。
  
《 坛经 》中还开示 :

“ 真如有性,
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正是因为有真如妙心,
所以我们才能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 ——

我们的根身世界当时即坏。

我们之所以有
“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

这样的生命基本特征和能力,

正是由于我们有无限自由、
无限广大的觉性。

这是不可复制的,
不是进化而来的,
不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也不会死去。

人工智能再发达,
也不可能有佛性,
这是我们学禅之人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认知。
  
《 坛经 》中还开示 :

“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如果能在我们的妄心中见真心,
打开了真心,
也就是发明了此心,

“ 有真即是成佛因 ”,
这才是成佛的正因,
直了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淨法師:什麼是正常的享受-第481集~第490集|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淨法師:什麼是正常的享受-第481集
淨法師:一句佛號,轉識成智-第482集
淨法師:為什麼過去造的業很深也不要緊-第483集
淨法師:佛法要用真心去感應-第484集
淨法師:持戒幫助我們恢復真心-第485集
淨法師:貪瞋痴慢疑沒斷,佛不現前-第486集
淨法師:什麼是妄心-第487集
淨法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業-第488集
淨法師:成佛之後還會不會再迷-第489集
淨法師:到功夫純的時候煩惱真的少了-第490集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淨法師:什麼是妄心-第487集

《華嚴經》上所說的,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從心想生。 心能生能現,想能變,想就是識,所以宇宙從哪來的?心現識變的。心是真心,識是妄心,用真心的是佛菩薩,用妄心的是六道凡夫。 凡夫成佛,大乘經上說得很清楚,只要念頭一轉,就成佛了。把妄心放下,真心就現前,這個人就成佛了。 妄心是什麼?我們在講席裡頭講得很多,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起心動念。雖然說出了起心動念,我們有沒有概念?沒有。我們的概念完全錯了,以為我現在起個心、動個念頭,不是的。這是大乘經上所說的最初一念不覺,這個一念我們也沒有概念。 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有這麼一段,世尊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佛這句話問了好幾個問題。 我們凡夫心有一念,起一個念頭,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念頭,概念當中的念頭。佛就問,這個念頭裡頭有幾念?那個幾念是微細的念頭,就是一念不覺。有多少個一念不覺,你才有一個念頭的概念,我起了個念頭。有多少個念頭,微細的念頭,這是幾念。幾相?相是物質現象,有幾個相。還有幾識?幾相識耶,相就是五蘊裡頭的色,識是受想行識,合起來就是五蘊。一念當中,我們動一個念頭,一念當中,有幾念?幾相?幾個識? 彌勒菩薩的回答,佛跟彌勒菩薩這個問答是說給我們聽的,說出宇宙的真相,諸法實相。也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句話要記住。萬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佛法也在內,沒有一法是例外的。

淨法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業-第488集

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業,起個念頭,阿賴耶裡面就含藏一個種子。 阿賴耶識種子有多少?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如果阿賴耶的種子有相,再小再小的現相,像極微之微這麼大,小到不能再小,盡虛空法界都容納不下,你就知道這個東西多可怕! 輪迴從哪裡來的?就從這兒來的。善念、善行結的善種子,感得的是三善道的果報;不善的念頭、行為,結的是惡種子,感得的是三惡道的果報,六道輪迴就這麼來的。 要知道六道輪迴根本沒有這個東西,完全從自己業報裡頭產生的。雖然產生的,它剎那生滅,一秒鐘生滅二千一百兆次。 真相只有佛說出來,今天科學家對佛教另眼相看,科學家努力四百多年才發現微中子,就是佛經上講的極微色。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講得比他還清楚,這能不佩服嗎?

淨法師:成佛之後還會不會再迷-第489集

所以一切法是從自心,這個自心就是自性,惠能大師講的自性,流出來的,真心流出來的。成佛之後又回歸到此法界,成佛是什麼?回歸到自心,明心見性。 回歸自心之後,還會不會再迷?《楞嚴經》上有,有這麼一段,這些菩薩們向佛請教,成佛之後會不會還再有一念不覺,又起了無明?佛舉的比喻很好,舉比喻金礦,經過開採提煉,提煉出真金,真金不會再回到金礦,佛用這個比喻來告訴我們。 佛陀的教育是教我們明心見性,要懂得。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古人把它分作三大類。 第一類是戒律,戒律是佛身,佛的威儀、舉止,就是有規矩。 第二個是禪,禪定是佛心。為什麼?因為自性本定,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為什麼要修定?因為你的真心是定的,你的妄心是動的,起心動念是妄心,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真心是禪。 第三類就是教,教就是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在中國大乘分成八個宗,八個宗裡頭,除律宗、除禪宗其他的都屬於教,淨土也屬於教。如果加上小乘成實宗、俱舍宗,這兩宗唐朝時候有,唐朝末年就沒有了,宋以後就斷了,南洋小乘傳的是這個。 所以中國古時候是十個宗,現在佛法要興起來,我們也希望十個宗統統能興起來。 唐朝這些祖師大德把小乘放下有他的道理,因為中國的儒跟道可以代替,是中國自己東西,學起來方便。用儒跟道的基礎再接大乘,這一千多年的實驗做得很成功。這一千多年當中,在家出家,高僧高士,有可觀成績的人很多,證明儒跟道確實能夠代替小乘。

淨法師:到功夫純的時候煩惱真的少了-第490集

真正抓到佛法的總持法門,一切諸佛的總持法門,那就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千萬不要忘記這一句,太難得、太難得了。 下面說,「陀羅尼有四種」,第一種「法陀羅尼,又名聞陀羅尼。於佛之教法,聞持而不忘也」,學了之後永遠記在心上。 初學的人切忌多,貪多嚼不爛。實在講,佛法在修學指導的原理原則上,四弘誓願,就是最高的指導原則,告訴我們怎麼做法。 首先要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度眾生你就不會害眾生,要發這樣的大願。 發這個願之後要有行動,行動從哪裡開始?從持戒下手,「煩惱無盡誓願斷」。持戒是斷煩惱的,如果持戒生煩惱,你就顛倒了,哪有這個道理,戒是清涼的。持戒生煩惱,馬上懺悔自己錯了,不是戒錯,不是經典錯,不是佛錯,你自己錯了。戒是幫助我們斷煩惱、證菩提的,所以因戒得定。 定是什麼?就是《無量壽經》上的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也分三輩九品,像佛說的八地以上,那是上上品的清淨、上上品的平等,那個覺跟如來果地上覺非常接近;也有下下品,我們真正肯修的話,下下品能得到,從下下品希望年年上升,有進步。到功夫純的時候,煩惱真的少了,月月上升,這個時候真的法喜充滿。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太燃了!习近平讲这句话时,被全场掌声打断!(附讲话全文)
  • 【提醒】刚刚曝光!这些APP上了“黑名单”,赶紧卸载!
  • 【荐读】今天告诉你,凭什么军人优先!
  • 刚刚,中国银监会原党委委员、主席助理杨家才严重违纪被"双开"!
  • 【福利】@所有人,多项银行手续费今起取消!还有这些费用以后都不用交→
  • 小投三万八,年赚百万,餐饮智能化时代如此吸金!
  • 小吃简快餐成餐饮快车道,“老司机”们的车应该怎么开?
  • 菜谱|广州长隆酒店中点总厨,六款创新点心呈献!
  • 大观|没电脑没wifi,这家92岁的餐厅也快活不下去了?
  • 借势营销5大招,餐厅宣传如何四两拨千斤?
  • 餐饮创始人一年一赴的思想盛宴,7月31日长沙见
  • 餐厅“阴阳菜单”涉嫌价格欺诈!菜单这样设计营业额也会高
  • 让顾客忍不住吐槽的餐厅,看了觉得真的不冤!
  • 武汉餐饮能打动你的,真的就只有小吃吗?
  • 连锁运营跳过四大“坑”,井格才能连得起锁得住
  • 你被骗了!揭露8个关于餐饮创业的热门谎言
  • 面对高昂融资成本:美团小贷为中小餐饮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 从汉堡定价问题,解锁餐饮定价的各种姿势
  • 菜谱|九道江湖风味菜品,味道让人难以忘怀!
  • 餐饮店长都是夹心饼?学一下这11个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