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的十六字心要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禅门的十六字心要,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禅的特质。

达磨大师《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禅门的十六字心要,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禅的特质。

1、教外别传

教外别传,意思是在如来言教、传统教派以外的特别的传授。“别传”不是不传,而是“特别的传授”的意思。

禅宗传法,最注重的就是机锋,是心心相映。禅的“机锋”,就是具有智慧之眼的禅门大师,通过独特的言语、动作来勘验学人的见地功夫。禅的机锋,犹如上阵交锋,短兵相接,当机不让,犀利无比。“掣电之机,不劳伫思。”一有思索,就立即错过、落败了。

禅门经常用“箭锋相拄”来表示禅机的迅捷激烈。禅师们非常注意训练门徒的论辩功夫。有两座禅院比邻而居,各有一名小沙弥负责采购。其中的一个每天早上到市场买菜时,总会与另一个碰面。

其中的一个问:“你到哪里去?”另一个回答:“脚到哪里,我到哪里。”

这个小沙弥感到难以回答,就向他的师父求教应对之术。师父说:“明天早晨,你遇见他时,如果他再这样答你,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这样你必胜无疑。”

次日清晨,两个小沙弥又相见了。前一个问道:“你到哪里去?”另一个回答:“风到哪里,我到哪里。”这句话又难倒了他,他又向师父求教。师父说:“明天你问他:‘假如没有风,你到哪里?’”

第三天早晨,这两个小沙弥又相遇了。前一个问道:“你到哪里去?”另一个回答:“我到市场去!”这下子,第一个小沙弥彻底傻眼了。

禅门在接引学人时,注重机锋棒喝,所谓“棒如雨点,喝似雷奔”。来果禅师说:“欲修用心之法,必求棒喝加持。……要知毒棒之疼,打落千生重障;猛喝之痛,吼开万劫痴迷。故古云:七尺棒头开正眼,一声喝下息狂心。”又:“香板头上出祖师,大喝声内出菩萨。”“禅堂棒喝,其为母也;见性成佛,其为子也。”(《来果禅师语录》)

当头棒喝是禅宗祖师接化弟子的特殊方式。禅宗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在接引学人时,师家为了粉碎学人的迷情,或考验其悟境,或用棒打,或大喝一声,以暗示与启悟对方。相传棒的施用始于唐代的德山,喝的施用始于马祖道一,故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百丈曾说:“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日参马祖,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暗。”(《景德传灯录》卷六)

有理无理三顿棒,是禅的独特的教学法之一。

古时候,有一位刚出家不久的僧人出外参访求学。一天,他来到一座寺院想挂单。他来到客堂,拜见负责客堂的知客法师。知客师问:“谁叫你来的?” 挂单僧回答:“我自己来的。”知客师说:“不经师父允许就擅自出来。”拿起香板就打了过来,问:“到底是谁叫你来的?”挂单僧马上改口说:“师父叫我来的。”知客师说:“师父叫你来你就来,师父不叫你来你就不来参学吗?大丈夫一点主见都没有,再吃我三香板!”

2、不立文字

与教外别传紧相联系的,是不立文字。宋代契嵩《传法正宗论》卷二说:

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是岂使人执其教迹耶?又经曰:“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中间五十年,未曾说一字。”斯固其教外之谓也。然此极其奥密,虽载于经,亦但说耳。圣人验此,故命以心相传。而禅者所谓教外别传,乃此也。

这段话中上半部分引的是《圆觉经》中的文字。“修多罗”就是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佛经如同指示月亮的手指,如果见到了月亮,就要清楚指月的手指的本身,并非月亮。由此告诫学禅的人,不能执着于语言文字。

佛教用“指”比喻语言文字,用“月”喻佛法真谛。《楞严经》卷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运用语言宣说佛法,如同用手指指月亮。手指是语言,月亮是真理。痴迷的人,却把手指当成了月亮的本身,岂非大谬不然。明代瞿汝稷曾搜集了大量禅宗的公案、语录,汇编成巨着《指月录》,至今仍是了解禅风禅法的重要参考书。

“不立文字”是禅在传承、语言方面的显着特色,以致于很多人认为“禅不可说”。于是,一提起禅,首先浮现于我们意识中的,就是禅不可说。但是,当我们翻开禅的历史,就会发现禅师们留下的语录浩如烟海!这说明,禅既不可说,又必须要说。那么如何来说这不可说的禅?这就意味着,禅师们不是通过一般的、概念性的、逻辑性的东西来描绘他的思想,而是通过一则则象征、譬喻来进行呈现。

禅宗注重的是以心传心,批评拘泥于语言文字而不解实义者,是“守株待兔”。

禅宗认为语言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仅凭语言文字不能圆满地领悟真理,因为真理存在于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之前。为了避免“口是祸门”的危险,禅师在回答学人时往往说:“叮咛损君德,无言最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古尊宿语录》卷四十)

禅宗主张参活句而不要参死句。参透活句而开悟,才会有真正的受用。

3、直指人心

《圆悟录》卷十四:“达磨西来,不立文字语句,唯直指人心。若论直指,只人人本有,无明壳子里,全体应现,与从上诸圣,不移易一丝毫许。所谓天真自性,本净妙明,含吐十方,独脱根尘。”禅宗初祖达摩来到中土,用的就是“直指人心”的法门。

禅宗主张心性本净、见性成佛,主要依据就是达摩的“理入”学说。达摩的“理入”学说认为,凭借佛经的启示,深信众生都具有共同的真如本性,只是由于被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通过禅修,舍妄归真,修行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除一切差别相,就可与真如本性相符。这种学说,是禅宗的理论基础。

六祖慧能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坛经》)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只要认识了这个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这就是“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

4、见性成佛

见性,就是见到自己原本具有的佛性。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说:“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达磨大师《血脉论》:“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禅宗认为,见到了人人本具的佛性,当下就与诸佛无异,这就是“见性成佛”。

当我们见到了本心本性,当下就可以获得觉悟。“悟”这个字,从字形上看,就是“吾的心”。“吾”就是“我”,但它不是被妄想遮蔽的那个“我”,而是不受污染的原真的“我”。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认识了这颗心,认识了本心本性,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智慧的生命,觉悟的生命!

禅门的十六字心要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禅门的十六字心要,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禅的特质。

达磨大师《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禅门的十六字心要,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禅的特质。

1、教外别传

教外别传,意思是在如来言教、传统教派以外的特别的传授。“别传”不是不传,而是“特别的传授”的意思。

禅宗传法,最注重的就是机锋,是心心相映。禅的“机锋”,就是具有智慧之眼的禅门大师,通过独特的言语、动作来勘验学人的见地功夫。禅的机锋,犹如上阵交锋,短兵相接,当机不让,犀利无比。“掣电之机,不劳伫思。”一有思索,就立即错过、落败了。

禅门经常用“箭锋相拄”来表示禅机的迅捷激烈。禅师们非常注意训练门徒的论辩功夫。有两座禅院比邻而居,各有一名小沙弥负责采购。其中的一个每天早上到市场买菜时,总会与另一个碰面。

其中的一个问:“你到哪里去?”另一个回答:“脚到哪里,我到哪里。”

这个小沙弥感到难以回答,就向他的师父求教应对之术。师父说:“明天早晨,你遇见他时,如果他再这样答你,你就问:‘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这样你必胜无疑。”

次日清晨,两个小沙弥又相见了。前一个问道:“你到哪里去?”另一个回答:“风到哪里,我到哪里。”这句话又难倒了他,他又向师父求教。师父说:“明天你问他:‘假如没有风,你到哪里?’”

第三天早晨,这两个小沙弥又相遇了。前一个问道:“你到哪里去?”另一个回答:“我到市场去!”这下子,第一个小沙弥彻底傻眼了。

禅门在接引学人时,注重机锋棒喝,所谓“棒如雨点,喝似雷奔”。来果禅师说:“欲修用心之法,必求棒喝加持。……要知毒棒之疼,打落千生重障;猛喝之痛,吼开万劫痴迷。故古云:七尺棒头开正眼,一声喝下息狂心。”又:“香板头上出祖师,大喝声内出菩萨。”“禅堂棒喝,其为母也;见性成佛,其为子也。”(《来果禅师语录》)

当头棒喝是禅宗祖师接化弟子的特殊方式。禅宗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在接引学人时,师家为了粉碎学人的迷情,或考验其悟境,或用棒打,或大喝一声,以暗示与启悟对方。相传棒的施用始于唐代的德山,喝的施用始于马祖道一,故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百丈曾说:“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日参马祖,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暗。”(《景德传灯录》卷六)

有理无理三顿棒,是禅的独特的教学法之一。

古时候,有一位刚出家不久的僧人出外参访求学。一天,他来到一座寺院想挂单。他来到客堂,拜见负责客堂的知客法师。知客师问:“谁叫你来的?” 挂单僧回答:“我自己来的。”知客师说:“不经师父允许就擅自出来。”拿起香板就打了过来,问:“到底是谁叫你来的?”挂单僧马上改口说:“师父叫我来的。”知客师说:“师父叫你来你就来,师父不叫你来你就不来参学吗?大丈夫一点主见都没有,再吃我三香板!”

2、不立文字

与教外别传紧相联系的,是不立文字。宋代契嵩《传法正宗论》卷二说:

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是岂使人执其教迹耶?又经曰:“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中间五十年,未曾说一字。”斯固其教外之谓也。然此极其奥密,虽载于经,亦但说耳。圣人验此,故命以心相传。而禅者所谓教外别传,乃此也。

这段话中上半部分引的是《圆觉经》中的文字。“修多罗”就是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佛经如同指示月亮的手指,如果见到了月亮,就要清楚指月的手指的本身,并非月亮。由此告诫学禅的人,不能执着于语言文字。

佛教用“指”比喻语言文字,用“月”喻佛法真谛。《楞严经》卷二:“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运用语言宣说佛法,如同用手指指月亮。手指是语言,月亮是真理。痴迷的人,却把手指当成了月亮的本身,岂非大谬不然。明代瞿汝稷曾搜集了大量禅宗的公案、语录,汇编成巨着《指月录》,至今仍是了解禅风禅法的重要参考书。

“不立文字”是禅在传承、语言方面的显着特色,以致于很多人认为“禅不可说”。于是,一提起禅,首先浮现于我们意识中的,就是禅不可说。但是,当我们翻开禅的历史,就会发现禅师们留下的语录浩如烟海!这说明,禅既不可说,又必须要说。那么如何来说这不可说的禅?这就意味着,禅师们不是通过一般的、概念性的、逻辑性的东西来描绘他的思想,而是通过一则则象征、譬喻来进行呈现。

禅宗注重的是以心传心,批评拘泥于语言文字而不解实义者,是“守株待兔”。

禅宗认为语言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仅凭语言文字不能圆满地领悟真理,因为真理存在于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之前。为了避免“口是祸门”的危险,禅师在回答学人时往往说:“叮咛损君德,无言最有功。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古尊宿语录》卷四十)

禅宗主张参活句而不要参死句。参透活句而开悟,才会有真正的受用。

3、直指人心

《圆悟录》卷十四:“达磨西来,不立文字语句,唯直指人心。若论直指,只人人本有,无明壳子里,全体应现,与从上诸圣,不移易一丝毫许。所谓天真自性,本净妙明,含吐十方,独脱根尘。”禅宗初祖达摩来到中土,用的就是“直指人心”的法门。

禅宗主张心性本净、见性成佛,主要依据就是达摩的“理入”学说。达摩的“理入”学说认为,凭借佛经的启示,深信众生都具有共同的真如本性,只是由于被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通过禅修,舍妄归真,修行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除一切差别相,就可与真如本性相符。这种学说,是禅宗的理论基础。

六祖慧能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坛经》)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只要认识了这个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这就是“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

4、见性成佛

见性,就是见到自己原本具有的佛性。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说:“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达磨大师《血脉论》:“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禅宗认为,见到了人人本具的佛性,当下就与诸佛无异,这就是“见性成佛”。

当我们见到了本心本性,当下就可以获得觉悟。“悟”这个字,从字形上看,就是“吾的心”。“吾”就是“我”,但它不是被妄想遮蔽的那个“我”,而是不受污染的原真的“我”。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认识了这颗心,认识了本心本性,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智慧的生命,觉悟的生命!

【一生需读多少书】

贾柯

爱阅读是一件多好的事,不必多说。
“读书破万卷”,“读万卷书”,“博览群书”,“学富五车”,这些古代留下的老话被时间打上印章,至今人们也认为是有理有效的。
这些,当然是好的。
这会儿,想梳理一下对阅读量这回事儿的一点认识。

这里,先想说的是人因书籍阅读数量可能引起的吸收与消化问题。

阅读像吃饭一样,是需要时间的。
一口口进食需要时间,通过肠胃吸收与消化需要时间,一口吃不下一个西瓜,是个朴素的道理,放在阅读上也一样。
每每看见那种整个房间通天接地用一大面墙木架放藏书的场景,就忍不住叹,这才像读书人的家啊。
没有什么,比用书来装点一个家更好看的了。当然,还有花。

接着,忍不住猜,这是放了有多少书啊?
五千册,还是上万册,还是几万册?
似乎,也没有一个这样多书的主人能说出自家宝贝的准数,头发多了,数不清,书多了,也数不清。藏书家喜欢用几间屋或几个几十个书架书柜这些容器来表述自己的书籍量。
就如好酒之徒,跟人斗酒,不说斤两,只看他拿起小杯还是端大碗,那器物的阵势就足以说明酒量。

叹为观止之后,又会想,这么多书,书主是全读过?还是只读过一部分?或是某些书读过百遍,某些书一直静静地蒙灰,从未没被拿出来,成为藏书中永远簇新而哀怨的处子。
这么多书,读起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一目十行,还是,一目一页?
眼前出现杜甫《饮中八仙歌》的一个情境:“饮如长鲸吸百川”,对数以万计的藏书者,恐怕真得拿出鲸吸海水的架势,一副五尺七尺之躯,在饮食劳作生活之外有余力紧赶慢赶地在字的风沙里穿行,昼夜不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有毕生读完所有藏书的可能吧。

还真问过几回算得上坐拥书国的藏书者。
书国里的书,全读过么?
有人说,一本书不用全读,取其为自己所用的那些页就可以了。有时,读过即忘,在别处再看见时,竟像没见过,以为是新的,拿起的一瞬间,忽而生涩。
有人说,读的时候,一本一定会通读一遍,之后,再启新书。有的书看完之后,深深喜欢,还会时不时拿出来再看,一本觉得不满足,还会去收集不同的版本比照着看。
有人说,后来发现,书和人一样,不是认识的越多就越好,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对自己无用的书,根本想不起看,留着成了障眼法,挡了有用之书的道。于是,有些书干脆送人了。
有人说,买书的冲动常有,读书的冲动不常有,所以书越来越多,怎么也控制不住手,读书的时间反而越来越少了,常常觉得没多少时间看。
总之,没有人说,自己把所有的藏书都读过一遍。
未读之书,像未竞之业,半完之梦,未见之人,放在那里,成了一种淡泊的念想,一种有意识的遗忘,或一种彻头彻尾的装饰。

一生究竟需要读多少书,才算够用?或者,才算是一个读书人?

至今为止,最让我诧异和感动的是黑塞。
“十二本。”在《阅读随感》某一页,关于读书量,黑塞轻轻地说出这个数字。
十二,这个数字,个人理解不是一个绝对数字,或是高高在上的象征,它更像一种触手可及的随身物。类于中国古代“一言九鼎”的“一”和“九”,“如隔三秋”的“三”,“白发三千丈”的“三千”,“万夫莫开”的“万”,这些数字,无论是代言少还是多,读到的人是能理解的,不会拘泥于数字本身。
黑塞并没有对“十二本”这个数字作太多解释,为什么不是十三或十一,而是十二。大约,十二也就是一定数量的意思,它意味着不一定需要成千上万,数量不是最重要的。
当某一本书真正进入到一个人的视野心灵、知识系统、价值系统、审美系统、情感系统,以至信念意志,一本书才算是被真正地阅读过。

阅读,和识人一样,都有潜在地拣选与相遇的奥秘。人不能在一条路上遇见所有的人,同样,也不能在一个庞大的图书馆里去读遍所有的书。
人与书之间,有命运。
有时会这样那样的原故,擦肩而过。
有时看一眼名字就掉头,终生不见。
有时一次次拿起来又放下,真正翻开第一页已过了许多年。
有时像去那类指定到此一游而后不想二游的名胜风景旅行,读过一遍,有了向人说起的谈资,内心却并无感受,并且铁了心不会看第二遍。
这些,明月照沟渠,不多提也罢。

不过,一生当中,总有特别的某一本或某些本,让你在该读的时候,笔直地走过去,没有曲折,没有迂回,没有犹疑,没有错过,一走过去它就在你手里,而你的手、眼、心都恰恰做好了准备,一读入心,再读入心,直到反反复复地起身想起打开它来,终成老友。
同一个人,同一本书,一期一会。
这种阅读体验,如同一次次去见同一个人,每一回见时都欣欣然,想彼此了解对方还是不是当初的模样,如今又有了哪些自自然然的成长与变化。
每一次读罢又有一丝怅然,读到最后一页最后一句,已看不到字,看到的是:舍不得。
这种心情,东坡先生描述自己读陶渊明时有过,“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读尽天下书的东坡先生,竟每每病中反复读陶诗,每回还只读一篇,舍不得多读。这哪里是读书,有的书,分明是苦味人生的糖或药啊。
“我一生中读的书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重读”。诗人博尔赫斯失明之后成为图书馆馆长,谈及阅读,他这么说。
又记起一次读到对北岛的访谈,一些年里,他不断地在不同版图里迁徙,搬家复搬家,辗转复辗转。后来,他身边一直带着的书,不到十二本,是七本。这七本,是怎么辗转都会跟着走的。七本,在特定的境遇下,也够用。
看来,彩虹是有的,流星是有的,自从一读终不悔,在阅读这条道上也是有的。

一生需要读多少书?
一本,十二本,还是上万本?
哪里会有适于所有人的答案,没有的。也许,的确并不需要有某个绝对数值。
如果说,一个人是一个阅读容器,一生该容纳多少书,也是一种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少了,继续加,多了,也装不下。多与少,需要的只是两个字:适宜。
好书对于人,也许类似一种光来的照见,经过阅读之路,真正影响到一个人的生命。 https://t.cn/RDUnNFD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不知道是因为我希望让自己成为他情绪容器,让他可以找到一个发泄点才会做这样的梦,还是平行世界里的我们就是在这样书写着故事。 ps:最后两张图给钟哥一点小彩蛋,在
  • 若此境界非我所求,则任他起灭,佛魔尽抛。即坐禅者,释迦亲现,又于我开悟何干。
  • 感情方面大多时候是受主动,因为攻是一个有些游离的人,甚至可以称得上出世,类似世界的旁观者,所以追他受是真的花了好大功夫,事不过三,三次被看到的念念不忘,他终于还
  • Pia ji 箭步变滑跪,抱枕也没抓住……给您拜个早年[允悲][允悲][允悲]唉……然后两个膝盖都黑青了……这可能就是心思不正的现世报吧……唉计较JI    J
  • 《初春微醺》作者:紫苏鱼 ——————内容简介:金丝雀失忆后上位成功的故事“请问……你是我的男朋友吗?”眼前的男人矜贵非凡,与病床上的她天上地下。一场车祸
  • 很多时候,自己不能自已,慈他人之悲,怜他人之悯,见花开遍,见月又圆,偶有欢喜亦随风远去,时有轻愁随霜钟入眠!站檐前等雨霁,倚窗畔待天明,一盏灯火,见过几多浮华和
  • 向这位朋友提问@NBA裁判官方账号”那么,你说这个球到底是提前犯规还是投篮犯规?美女,腾讯视频会员,爱奇艺会员,微博热搜,第一,优酷会员,支付宝 ​​​,宋仲基
  • 土耳其银行于8月初加入了Mir支付系统网络,以允许俄罗斯游客在该国购买商品。上周,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 (OFAC) 宣布,准备对俄罗斯以外使用Mir支
  • 3、从节约本钱视点:现在修建行业的人工本钱至少涨了2倍,竞赛日益剧烈的当今社会,谁能更好的控制本钱,谁便是赢家,在工程中使用钢筋网片可以大大的降低了人工成本,钢
  • 他们如果知道我和一个富二代在一起,还有我怀孕的事,估计会让我跪在家里。他们如果知道我和一个富二代在一起,还有我怀孕的事,估计会让我跪在家里。
  • 一款好的茶,除了产地要好,后面的保管和护理也是很重要,如果后续做的不好,这款茶就不值钱了今天我发现一个项目,自己看了真的不错,推荐你来看看!这一款2013年的茶
  • 大早上就把我捣鼓醒,兴致勃勃的拿出一套女郎的qqny,还是条绒面料的,材质还不错,也不多说话,就开始给我换…衣服没太有弹性有点紧,完全的勒在身上,我肚子那里显得
  • 今天中信共加多单2269手,尤其是对小票的加多力度较大,这也是今天题材赛道类回归的原因,昨晚就说了中信持续对小票加多,必然会要开始大幅反弹,今天就如期而至,从今
  • 孔子之时,“礼乐崩坏”“尔虞我诈”于是他重新把“信”提高到君子必备的品德。“礼”与“信”为对立范畴,前人未及,此密未睹,今试言之。
  • 武汉佳视美眼镜万松园路店负责人称,抽查人员以“神秘顾客”抽样,最后将结果公示出来,这样倒逼眼镜店注重产品质量,有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质量水平。武汉市质监局相关
  • 后面买菜自己付钱也解释的通了;6.买菜回来,他其实已经忙活了一天了吧,加上昨天车马劳顿嗨到半夜,我代入一下已经累烦了吧,结果他竟然又去马不停蹄做了那么多菜,而且
  • 生活中有某个特别的人挺重要的,因为共享快乐是双倍快乐,而悲伤也有人帮你承担一半。进入下半年,属鼠人运势方面会有什么好消息呢,首先是财运方面,通过业绩突出得到脱颖
  • 面对层出不穷的营销短信,网友们调侃道:“今天收到的促销短信保守估计上百条”“‘双11’也‘内卷’了吗,今天被短信轰炸的同时竟然还接到了电话”……天津的唐女士经营
  • #毕业季#伴随夏天的风一同拂来#持棠#【时光香境礼盒】以无花果,辅以椰子和雪松启合之间,点燃回忆,融入时光给仲夏带来一抹清凉甘甜的风愿这一份夏天的风[太阳]吹散
  • 而冉雍是以德化民,内在有态度,这个态度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外在处理事情总是很云淡风轻,所以孔夫子称赞冉雍,可使南面。我们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心中有敬畏,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