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临床前实验一般分为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研究者基于这些前期数据,从无数候选者中选择最具潜力(zuiyouguanxi)的前几名进入临床,大大提高了科学效率。然而,不同实验室对各自开发的候选疫苗或抗体的评估方法、检测单位乃至统计方法都各不相同,包括使用的细胞系、病毒株、动物种类和实验条件之间的差异,即使看似相同的检测手段,其细节(如接种的病毒量、孵育时间)不同,也可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这导致这些候选者之间很难真正的进行横向比较。

由于无法在理想状态下直接检测其预防或保护效果,科学上通常使用血清或抗体的中和性来代表其保护能力(有效性)。如接种疫苗A的志愿者血清比接种疫苗B的志愿者血清的抗体滴度高、中和能力强,那么疫苗A的效果则可能潜在强于疫苗B,当然同时也要长期追踪抗体的动力学反应以及结合III期试验的保护性结果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Miles Davenport前两天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上发表了一篇综述,对该问题进行了讨论,大致总结如下:

(一)体外实验检测方法

在体外,可以通过检测抗体抑制RBD和hACE2的结合能力来对此进行研究,但抑制结合能力与抑制病毒的实际感染水平不能等同。因此很多研究者开发了各种测定方法来检测中和感染细胞的能力,通常利用包含SARS-CoV-2 S蛋白的假病毒或SARS-CoV-2真病毒与抗体(或血清)共同孵育一段时间后,再用该混合物感染细胞,通过检测感染细胞的数量、病毒RNA(或感染性病毒)或病毒的细胞病变作用来对抗体的质量进行量化。抗体的抗病毒活性一般用IC50来表示,指中和50%的病毒所需的抗体浓度,但也受剂量、培养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接下来将对几种常见的检测手段进行讨论。

1. 单周期病毒中和试验(Single-cycle virus neutralization assays)

大多数SARS-CoV-2假病毒都是将S蛋白嵌入具有复制缺陷的病毒载体内,如VSV、MLV等,同时还可以添加荧光蛋白或荧光素酶编码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可以直接读出体外感染水平。具有复制缺陷的假病毒通常用来检测单个感染周期感染的细胞数量,将病毒和抗体进行共孵育,一段时间后感染细胞,通过报告信号和抗体浓度之间的关系来估计抗体的IC50(通常24小时后)。但该系统不能反映真实病毒的S蛋白状态,如折叠、裂解、密度和结构,这些都会影响病毒进入细胞的机制和能力。

2. 多周期病毒中和试验(Multi-cycle virus neutralization assays)

如果要检测抗体在几天内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通常会利用基于复制型病毒载体(如复制型VSV)嵌入S蛋白的假病毒或SARS-CoV-2真病毒(限于实验室条件),通过量化报告蛋白的表达、感染细胞中的病毒抗原或上清液中的游离病毒,来代表孵育数天后的感染水平,并绘制抗体浓度与抑制感染之间的关系。同样,假病毒仍然存在S蛋白质量不同于真病毒的问题,另外,在这一嵌合病毒中,除了受体结合外,其余都是由载体病毒的蛋白介导的,所以其复制动力学也不同于真病毒。

与单周期试验相比,多周期试验引入了至少两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1)需要保证病毒复制增长一直处在对数期,即仍有大量的细胞未被感染,未出现饱和的情况。否则后期会由于缺少未感染的细胞而限制病毒生长,由于病毒为指数型扩增,即使减少初始接种量仍然不会降低病毒的最终水平。这会使得该测定对低水平的中和不敏感,无法与单周期试验相比较;
2)抗体是只作用于初始接种的病毒,还是作用于整个检测过程中的所有病毒。如果是后者,那么抗体除了中和初始病毒,还会抑制病毒的后续扩增,多个周期叠加,情况就会变得很复杂。因为病毒每个周期的微小变化将会导致最终感染率发生很大变化,IC50在不同的抗体之间可能无法比较。该考虑可以通过在孵化过程中去除抗体来避免。

多周期试验的优势是可以用来检测不同时间点的病毒量来检测病毒生长的抑制水平,可以比较在体外达到给定的病毒生长抑制水平所需的抗体(或血清)浓度。但中和与抑制病毒生长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系统中可能有所不同,能否反映其在人类感染中的复制和抑制的动态变化也未可知。

3. 噬斑中和和极限稀释试验(Plaque neutralization and limiting dilution assays)

多周期试验旨在测量试验结束时的感染水平,噬斑中和和极限稀释试验则可以直接可视化和量化对初始SARS-CoV-2病毒的中和情况。噬斑中和试验中,在凝胶中固定和孵育后,由于固体介质的限制,复制产生的病毒只能由最初感染的细胞向周边扩展,经过几个增殖周期,会形成一个局部病变细胞区域,即为“噬斑”,通过计数感染细胞的噬斑来量化感染性病毒的数量。从理论上讲,一个噬斑是由最初感染细胞的一个病毒颗粒形成的。IC50为能使噬斑数量减少50%的抗体浓度,但该试验需要在凝胶中形成单层细胞,且受主管计数和孵育期间抗体持久性的影响;极限稀释试验用以检测初始病毒中剩余的感染性病毒量,细胞病变效应作为感染性的反映。病毒和抗体孵育后被分成几个孔,每个孔的结果为"感染 "或 "无感染",IC50表示在50%的孔的病毒生长被抑制时的抗体浓度,高度依赖于初始接种量。

这两种方法的目的是在孵育开始时检测中和的感染单位的数量(即使需要病毒生长才能最终读出感染情况),依赖于单个感染性单位在检测开始时形成可见的噬斑,或在检测结束时介导细胞病变效应的能力,也就是病毒复制。如果抗体在检测过程中仍然存在且能够抑制病毒复制,那它将具有与初始病毒完全中和相同的外观(假如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产生10个感染性病毒,那么一个抗体中和每10个病毒中的9个多,就可以防止病毒生长和细胞病变)。

小结

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如单周期检测适合于评估预防能力,因为它们测量的是抗体对“小剂量”病毒的“保护效果”;多周期检测适合于测量病毒生长的抑制能力,可用于评估暴露后预防或治疗。此外,单周期假病毒检测最适合于高通量筛选,因为对生物安全要求程度较低。但真病毒试验更接近于生理状态下的感染情况。

重要的是,以上所有方法的IC50无法简单进行对比,在一种检测中具有最高IC50的抗体不一定在另一种检测中具有最高的IC50,因为抗体浓度与 "抑制病毒的比例 "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的形状可以有很大差异。因此,一定程度的标准化有助于评估血清和抗体的水平。

(二)体内动物模型检测

建立动物模型希望可以将感染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如如病毒复制,发病机制和免疫反应)更好的展现出来,以模拟人类感染。其目的旨在引起病理结果(通过评估预防和治疗手段),或是研究对相关病毒学问题进行研究,而不是设置临床终点来评估治疗效果,对不同的研究问题也应采用不同的实验设计。

1. 预防干预措施的体内评估(Assessing prophylactic interventions in animal models)

在目前的大多数模型中,通常采用104-106 TCID50(50%的组织细胞感染所需的剂量)剂量以不同的接种途径诱导呼吸道感染。事实上,这些接种剂量可能比感染的最小剂量或实际自然感染剂量高出许多数量级,所以防止完全感染所需的抗体浓度可能被高估。此外,接种高剂量可能会导致与新复制出来的病毒无法区分,应使用亚基因组mRNA来检测病毒载量。低剂量感染虽然更符合生理条件,但也可能会使一部分动物不受感染,因而降低实验效率。

此外,动物体内没有检测病毒复制并不一定表明初始接种的病毒已被完全中和,还有可能是阻止了感染从细胞到细胞的传播,如果体内被感染细胞产生的感染性病毒比初始接种病毒少,则也可能会出现“无菌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的情况。所以,不同物种间的病毒复制和传播的差异可能导致无菌免疫所需的病毒抑制程度不同。

2. 暴露治疗和预防的体内评估(Post-exposure treatment or prophylaxis in animal models)

动物模型还可以模拟人类与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即在动物模型感染后、病毒血症高峰前这段时间),用以研究接触后的预防措施,防止或控制早期病毒生长,减少疾病可能的继续发展。此阶段的干预效果取决于每一轮复制中传染性病毒滴度的降低,以及病毒所经历的复制轮数。如将每个感染周期内的病毒复制减少50%,那么在8轮感染中,体内的病毒滴度将减少256倍。

动物自然传染、或人类的潜伏时间大约为4-6天,相比之下,大多数动物模型接种后的病毒峰值为感染后2-4天,这种病毒的高接种剂量缩短了感染后和高峰前的时间(和病毒复制周期轮数),因而限制了一些干预方法的潜在效果。因此,对于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更可靠的检测指标应为干预与未干预组中的病毒生长率比较。

3. 治疗措施的体内评估(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in animal models)

动物模型中的治疗通常以减少病理学或降低病毒载量作为指标。但动物模型与人类感染的病理学模式有很多差异,人类COVID-19患者开始出现症状时往往发生在感染后第二周或病毒的复制高峰期之后。然而,临床上病情进展往往发生在病毒载量下降的同时,可能和免疫病理学相关;而大多数动物模型,最明显的病理学变化是在感染的第一周内观察到的,在初始病毒感染后几天。这种差异表明动物的病理生理学、免疫反应及感染模式与人类有一定差异,对人类治疗的提示有限。

此外,病毒载量下降的机制也较为复杂,可能是新感染和已经被感染的细胞死亡的综合结果,而不是游离病毒的清除。因此,使病毒滴度更快的下降可以通过增加感染细胞的死亡率、降低感染细胞产生病毒的速度(通过细胞因子抑制病毒的产生)、或阻断正在进行的细胞感染(通过中和或抗病毒作用)等机制来实现。因此,病毒清除率的改变不能完全视作临床结果受益,同时也因为COVID-19重症患者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免疫病理学而不是病毒感染细胞本身。

4. 免疫相关结果的体内评估(Immunity, immunopathology and immune recall in animal models)

动物模型中的早期感染高峰会影响病毒和免疫动力学之间的相对时间关系,动物中的病毒感染高峰期比人类感染更早出现,可能降低了获得性免疫反应(通常需要7-10天才能形成)在早期的抗病毒作用;人类感染中病毒峰值时间较晚,获得性免疫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高病毒载量和高免疫反应同时存在可能有助于免疫病理,这些时间上的差异也可能对动物模型的免疫病理有所限制。

此外,动物模型中感染动力学的改变也可能影响疫苗诱导的召回反应对病毒峰值水平的抑制能力,因为召回反应的激活和放大可能会在感染后延迟几天。病毒峰值来得越早,召回反应对其起作用的时间就越少,所以病毒的高接种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接种疫苗抑制病毒峰值水平的能力。

小结

研究者同样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动物模型和方法,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时间、成本和可获得性。控制下呼吸道的病毒载量是目前衡量干预手段有效性的业内共识(即使病理表型很弱),上呼吸道的病毒载量的控制更可能有助于抑制传染性。

目前,仓鼠模型的肺部表型与人类更为一致,但其遗传多样性相对有限;非人灵长类模型在生理上与人最相似,但普遍疾病较为轻微,能否准确模拟人类感染还未可知;因此,获得一个能够有效模拟COVID-19的动物模型,仍然是长期需要关注的重点。

总结

SARS-CoV-2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研究飞速进展,检测方法是其中的关键,要注意方法对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相匹配的重要性。此外,无论如何精确地检测体外和体内干预效果,都不能完全的代替其在人类中能够得到等同的效果。无论一个实验系统多么完善且有效,在人类身上可能仍然效果有限,因此评估一种手段是否有效,应在考虑其假设和预测、理论机制基础、体外细胞实验、体内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真正)择优(多管线)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对SARS-CoV-2感染人类的有效性。希望本文能够给广大研究者,以及对研究者施以“压力”的广大网友带来理解和思考。https://t.cn/A6G4tMqX

#科学抗击疫情#

秋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气温每降低1摄氏度,心脏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加2%,是时候该绷紧“预防心脏病发作”这根弦了。

想要防治心血管疾病,一定要了解心脏的“脾气”,投其所好。前段时间,我院内科主任医师王燕教授做客BTV记忆谈心脏病突发可别乱吃药。今天,小编有幸请到她跟大家详聊下心血管病的相关讯息,我们先从了解它开始。

[星星]认识下心血管疾病[星星]

王燕主任提醒大家,心脏是维持生命的永动机,对于人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常人一天心脏跳动在8-10万次,每天输出6800公升左右的血液,是身体中最为辛苦的器官。

她指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力衰竭、心率失常、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心包炎、感染性心膜炎、主动脉和周围血管病等等。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依然处于上升阶段。《中国心血管报告2017》显示,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冠心病110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4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7亿。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过去被认为是“老年病”的心血管病已将魔爪伸向了少年儿童。

心血管病负担日益加重,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缓。

[星星]心血管病早期征兆要当心[星星]

1、劳累或紧张时心前区突然出现压榨样、紧缩样、憋胀样、烧灼样的胸痛,有时伴有左肩、左上肢或颈部、咽喉、下颌酸胀不适,常伴有出汗,停止活动后几分钟可以缓解。此种情况提示发生了严重的心肌缺血,应立即就诊,否则易发生心梗,危及生命。

2、体力劳动时,有心慌、气短、乏力和呼吸困难现象。上楼时比别人更容易胸闷、心悸。此种情况多提示存在心肺功能不全,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3、睡眠时感到憋气,需高枕后才好转。此种情况多提示心力衰竭,及时就诊,纠正心功能并明确心衰病因。

4、反复出现脉搏停顿、不齐,过速或过缓。此种情况多提示发生了心律失常,应到医院及时查找病因并治疗。

[星星]中医治疗三大优势[星星]

中医是治疗心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中医学中虽无心血管系统各种疾病的病名,但很早以前就有了相关记载。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心痛”,这与心绞痛类似。经过千年传承,中医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王主任治疗时,讲究辩证施治,借助现代诊断技术,结合时间、地点、地域,因地因时制宜,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状态,她强调,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以下三大优势。

一、携手合力攻敌

高血压、冠心病和心绞痛的患者,很多吃了西药之后,还会有种种症状。可以服用中药来配合调理,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

二、提高生活质量

有的心血管病患者做完支架之后,过了一年,或者过了三五年,支架内又狭窄了,或者其他地方又狭窄了,所以说做了心脏支架不等于一劳永逸,术后中医调理很重要。

心脏支架术后临床辨证错综复杂,不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并见,更有气血阴阳诸虚并存,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互相掺杂,治疗时需权衡轻重,分清主次,不可拘泥。

三、减少入院及复发

心力衰竭的患者,心脏越来越大,泵血无力,会出现疲乏、胃口不好、脚肿等现象。住院吃利尿剂消肿后,出院后,很快又会卷土重来,治不了根!用中药对证调理,可以减少再次住院和复发的频率。

心血管疾病,如何未病先防?

王燕主任告诉大家,想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首先需要强调对危险因素的防控,让心血管的老化过程减缓一点,减慢一点,其次需要做到四个不。

一、危险因素要远离

1、如果体检发现胆固醇、甘油三酯高,高了之后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硬化之后血管会变窄,这和中医讲的痰阻有关。

2、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疲乏、口干等症状,这和阴虚燥热有关。血糖高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3、身材变形,肚子越来越大,也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4、晚上睡觉打呼噜,睡眠呼吸暂停,早上起来觉得没劲,自觉口干口苦,需要做血氧的监测。这种状况持续时间长了,也会诱发高血压,血脂异常等问题。

5、血压高,说明血管硬化了,或者是心跳快,没休息好。

6、家族有心血管病史,也属于危险因素。

二、日常生活做到“四个不”

1、不要大吃大喝,吃过于肥腻的食物,吃多了之后消耗不掉,会导致胆固醇水平升高。

2、不要太宅,要适量运动,有氧运动是改善心脏健康的关键之一,可以让心脏逐渐“强壮”起来。

3、不要熬夜,否则可能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4、不要过用生命,日常生活中少喝点酒,别让自己压力过大,过度消耗自己,总是很紧张,不光可以让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还会把体内的气血搞乱,出现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血脂高等等一连串问题。

[星星]专家介绍[星星]

王燕,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分会
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审。

出诊时间:周三周六下午

擅长治疗:擅长用中西药物治疗高血压,脑梗塞,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临床常见内科疾病。尤其擅长用中药治疗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头痛,多汗,周身乏力,怕冷,月经不调,食欲不振,失眠,便秘,尿频,各种不明原因水肿,肢体活动不利,胸闷,咳嗽,抑郁,周身瘙痒,心悸等疑难杂症。

预约咨询可拨打:010-68871182

【#2020通信展# 中国电信:“云改数转”赋能高质量发展】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民云上生活成为新常态,提速新基建、推动“上云用数赋智”成为激发经济新动能的社会共识。作为数字中国建设主力军,中国电信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扎实推进“云改数转”,充分发挥云网融合优势,服务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赋智千行百业,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赋能高质量发展。

“2﹢4﹢31﹢X﹢O”云网融合打造数字化底座

随着新基建战略推进,大数据、5G、云计算、AI等新技术正在成为驱动创新与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数据资源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承载着海量数据的“云”将是各行业基础服务的底层保障。数字经济需要云网融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在各行各业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新基建战略布局的背景下,云网融合已经成为通信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之间的黏合剂,是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底座。

作为基础电信运营商和数字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电信在加快5G基础建设的同时,基于5G核心网的云架构,持续加快“网是基础,云为核心,网随云动,云网一体”的云网融合进程,打造数字化底座。

广覆盖的5G网络筑牢基础。中国电信在5G网络建设上一直坚持SA的组网目标,积极推动5G SA的商用进程,实现移动网络性能的全面提升,充分体现出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的5G特性,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差异化、个性化的业务和服务。自2019年与中国联通开展5G共建共享以来,双方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超30万站,5G网络覆盖扩大至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布局云资源池提升核心能力。中国电信表示要全力做强云网能力,打造基于云网融合的数字化平台和开放生态,最终实现一体化云网基础设施、一体化云网产品和一体化云网运营体系,赋能全社会向数字经济转型。中国电信在云网融合领域深耕多年,持续优化云资源布局,打造信息基础设施底座,夯实云网融合基础优势。

当前,中国电信正在推进“天翼云”向“2﹢4﹢31﹢X﹢O”的层次化布局演进。“2”是两个服务全球的中央数据中心;“4”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陕川渝4个重点区域节点;“31”是指每个省(区、市)都有一个数据中心;“X”指广泛分布的边缘节点,部署在离用户最近的层面;“O”是指海外节点。目前中国电信的存储总量超2000PB。

在云网服务能力方面,目前,中国电信在全国拥有315个云资源池,在中国混合云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在全球运营商云市场份额排名第一,IDC业务国内综合排名第一,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云网融合资源优势和突出的服务能力。同时,中国电信天翼云整合自身差异化资源禀赋及技术服务优势,构建了以资源能力、技术能力、应用能力、生态能力为核心,以安全防护及贴心服务两大体系作为“护城河”的数字化转型“4﹢2”能力体系,多维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数据中心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汇聚点,是数据、内容和算力的承载平台,是数字经济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在“2﹢4﹢31﹢X﹢O”布局引领下,中国电信正在全国各地加快数据中心建设步伐,积极布局云计算基础设施,助力云网融合不断升级。

5月18日,湖南电信信息园大数据中心投入使用。中心可容纳近1100个IDC机架,能按需提供骨干出口带宽能力,将为政务、教育、医疗、制造等各行各业提供大数据支撑服务。

5月22日,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1.3期土建工程开工。工程包含A2生产指挥调度中心,A9、A10数据中心,B3动力中心和室外工程。建成后能提供5000个机架约5万台服务器的承载能力。

5月30日,湖北(国家)宽带研发中心二期工程封顶仪式在武汉未来科技城举行,标志着本次工程主体结构全部完工。该工程将进一步提升湖北(国家)宽带研发中心的核心地位,并有效缓解IDC机架资源紧张的现状,满足湖北省持续快速增长的IDC业务需求。在5G、大数据及物联网时代,武汉将成为中国电信集团华中地区数据中心重要建设基地。

5G时代是云和网相互融合的时代,5G加速云网融合,云网融合为5G赋予更多内涵。中国电信勇立数字化转型潮头,致力于打造云网融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助力千行百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按下5G建设快进键 夯实云网融合根基

从疫情防控阻击战,到抗击洪峰的保卫战,5G在2020年异军突起,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贡献了通信力量。丰富多样的5G应用正在走入千行百业,走进百姓生活,5G所描绘的智慧生活画卷正在你我眼前慢慢展开,让人们对美好信息新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知。这一切,都要得益于中国电信5G建设的快速推进。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电信人提速度、抢进度、补损失,稳步推进5G建设项目有序复工复产,按下5G建设快进键。

9月9日,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在北京举行了5G网络共建共享一周年工作回顾总结暨全面深化共建共享合作推进会议。一年来,双方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共建共享,5G共建共享各项工作的推进速度、质量、效果均超过了预期。据统计,截至9月,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超30万站,5G网络覆盖扩大至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实践证明,5G共建共享有利于整合双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快速建成覆盖广、技术优、投资省、感知好、体验佳的5G网络。

同时,中国电信坚定SA组网的技术路线选择,与中国联通达成共建共享协议后,双方坚持以独立组网(SA)为5G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架构,坚决打造技术领先的5G网络,积极推动网络升级部署,持续开展SA共建共享组网性能验证与SA网络协同优化工作。为推动SA终端与网络同步商用,双方进行专项攻坚,协同各芯片、终端厂家开展端到端交叉组网兼容性测试验证,共同推动SA产业链成熟完善。

与5G建设创造的中国速度相对应,5G用户数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电信公布的2020年8月运营数据显示,5G套餐用户数已达到5714万,天翼超高清、云游戏、云VR等5G应用用户规模不断上升,信息消费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5G好不好,用户说了算。为了让广大用户获得更好的网络体验,今年“5·17”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期间,上海成为“三千兆”首批示范性智慧城市之一,中国电信“三千兆”——千兆5G、千兆宽带、千兆WiFi组合,实现了屋内屋外、有线无线全场景千兆网络覆盖。

乘着新基建的浪潮,中国电信的5G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一张连接广、速度快、体验佳的5G网络正在神州大地铺开,5G构筑的美好信息新生活值得期待。

勇立转型潮头“云改数转”动起来

后疫情时期,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在新一轮数字化浪潮中,千行百业面临革新。作为中国领先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中国电信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扎实推进“云改数转”,加速实现自身数字化转型和全面上云。同时,切实履行央企担当,以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

对内“云改数转”,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电信自2018年提出云改至今,通过适应云化需求的内部改革、外部合作等不断丰富其内涵。今年,中国电信在年中工作会上提出从云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开放合作、内部数字化四个方面“加快云改数转、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信的企业云改战略包括业务上云、系统上云、网络上云,其中最基础的环节是系统上云。7月16日,中国电信召开视频会议,对系统全面上云工作进行部署,明确提出“新建系统100%上云,存量系统三年上云”的工作目标。系统上云后,大数据的融合运用和企业智能化改造将全面启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为推进“云改数转”战略,从集团到各省级公司,中国电信自上而下落实“云改数转”工作,以“一张网、一朵云、一个系统、一套流程”为目标,积极制定落实“云改数转”相关举措,加快推进云网融合和数字化转型。

打造上云生态,用数赋智千行百业。作为云建设、云应用的先行者和引领者,中国电信对内“云改数转”促进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同时,积极落实国家发改委与中央网信办推出的“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对外发挥云网融合优势,提供上云咨询方案、迭代IaaS/PaaS产品和运维能力,推动业界优秀SaaS产品上天翼云,提供上云全流程、端到端的专家级服务与产品,帮助行业客户系统上云,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

助推企业上云,带动经济发展。中国电信“暖春行动”推出了“1云﹢1平台﹢N应用”的云服务体系,基于中国电信天翼云,搭建中小企业专属服务平台,持续推出多个企业云应用。今年2月至6月,中国电信面向全国千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为期3个月的免费上云服务。

9月3日,中国电信以现场﹢云会议的方式召开 IT全面上云合作伙伴对接会,通过与各行各业合作伙伴深入合作、优势互补,中国电信致力于打造开放、互信、共赢的上云生态体系,共享上云新经济红利。

推动政务上云,优化治理能力。面向政务和公共服务需求,中国电信助力各地政府加快数字政府、数字政务建设。依托国家、省、市、县、村的五级渗透模式,天翼云在全国各地落地政务云项目超2000个,包括10个国家级政务云、12个省级综合政务云、15省级政务行业云,地市级政务云覆盖172个城市,服务范围涵盖综治、司法、税务、教育、文化等多个部门。

赋能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中国电信携手众多合作伙伴,与工业行业领先企业联合创新,发挥5G﹢云网优势,赋能智能制造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基于中国电信的云网融合应用,在浙江正泰低压电器数字化车间,一眼望去已看不到工人伏案工作的流水线,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灵活的机械手臂、焊光闪烁的焊接机器人、上下翻转的自动包装机台……

共建医疗云生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8月,中国电信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发布整体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涵盖数字医共体平台、全绩效系统、云HIS、医疗云桌面、5G远程医疗、云HRP系统六大领域,进一步夯实医疗云专区的底座能力。

当前,数字经济正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已步入快车道。中国电信正乘势而为,扎实推进以云网融合为基础的“云改数转”发展战略,服务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

中国电信Hello 5G亮点纵览

◆ 5G“云监工”上线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电信第一时间开通火神山、雷神山医院5G网络,开启24小时不间断的4K高清、360°全景VR直播,全民“云监工”两大医院建设进度。

◆ 首例新冠肺炎患者远程超声诊疗成功实施

2020年2月,利用中国电信5G技术,浙江省人民医院远程超声波医学中心的专家远程控制武汉黄陂体育馆“方舱医院”的超声机器人为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运用5G远程诊疗技术为患者实施救治。

◆ 中国电信5G二期工程建设部署启动

2020年3月12日,中国电信召开全国5G二期工程建设任务部署会,计划在第三季度完成全国25万个5G基站共建工作,力争率先实现5G SA商用。

◆ 《5G消息白皮书》发布

2020年4月8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共同发布《5G消息白皮书》。

◆ 珠穆朗玛峰5G云直播

2020年4月14日,中国电信联合央视频推出5G“慢直播”,通过4K高清画面,以VR视角带广大网友看珠穆朗玛峰日升日落的24小时。

◆ 全球首架5G航班起航、“中国5G·24小时”全国在线联播

在2020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5月17日),中国电信重磅推出5G创新系列活动,包括全球首架5G冠名航班起航、“中国5G·24小时”全国大联播、5G创新终端合作行动、5G音乐和游戏的生态合作等活动。

◆ 大带宽5G共建共享标准发布

7月3日,3GPP TSG第88次全体会议正式宣布R16标准冻结,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牵头推进立项的2.1G(50MHz)大带宽5G共建共享标准随R16 一起发布。双方牵头立项5G共建共享系列标准项目,突破了15项关键技术,形成技术研究报告34册、专利簇33项、CCSA行业标准7项,为国内5G共建共享提供行业标准。

◆ 5G套餐用户数突破5000万

根据中国电信公布的2020年8月运营数据,中国电信5G套餐用户数已达到5714万。

◆ 5G网络实现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覆盖

5G正式商用后,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积极开展共建共享,至9月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9月30日前具备SA商用基础网络能力。

◆ 成功实现5G与云一体融合

中国电信研究院成功在天翼云上部署了轻量级5GC,并完成与现网厂家基站的对接。天翼云5GC成功实现了5G与云的一体融合,有助于按需灵活部署,打造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力,可为垂直行业提供更加灵活、随需定制的应用方案。(作者:张佳丽 张鸣 摄影:张松延)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当初起臭屁甜崽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希望自己能多一些自信,能做一个被人夸赞的甜崽(小孩心性——“差一分完美”也是因为我的名字首字母用九键按出来是“99”不过现在我不
  • 葛志强表示,平台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进一步攻关,攻克技术关、数据整合关,特别是观念关,真正打通堵点,把数字山东、数字政府建设的要求落地落实,运用数据助推资金
  • 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全力打造广西“东融、南向”通道重要节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大与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国际知名花卉城市开放合作,
  • #姜东昊# #蜜嗓宝藏姜东昊# 翻译组准备了几条可以在明天的vlive直播前或者直播中发的评论vlive是可以无限点赞的,大家可以多去点点心[心]1.姜东昊我爱
  • 刘文新接了部电影,文艺片,拍摄地点在长满芦苇的河边,那条河与岸齐平,风一吹过,岸上万千的芦苇杆就趴下身子,趴到河面上 刘文的经纪人让他好好表现,说文艺片是最容
  • 【主城区禁止活禽交易 延期到年底开始实施】因集中屠宰区域进行升级改造,为保障家禽供应,市政府决定原定于今年8月1日开始在清城、清新主城区全面禁止活禽交易工作延期
  • !!
  • 临时起意,租了辆车(还是租车行里的最后一辆)自己掌握节奏,慢悠悠的朝瑶里古镇开去,晒着炙热的阳光,饿了就随意找了家农家炒菜、辣椒下饭别提多香了!在独木桥上战战兢
  • 【纪录片 小喵的秘密 全两集 The Secret Life Of Kittens 1&2 双语特效字幕】本片讲述一些非常特别的小猫出生第一年的生活,从
  • 类似各种球类,圆饼状物品;代表的动物:马,狮子,大象;代表的性格品质:主动,领导力,行动力,高尚的品质,健康的状态和动力;代表的职务:元首,黄帝,总统,公务员,
  • 比方,“我们在深夜一路谈天”...26. 给你一句句子,你把它补全:“我进展能有人和我一路分享......”27. 若是你要和我成为密切的同伙,对你来讲,最必要
  • 既存シングル「XANADU / HEROIN(E)」「+ULTRA / AM I A LØSER?初回限定盤 同梱のBlu-rayには『TOUR'22"
  • 其中,网友在微博上反映,福建某县官方微信公号发布的《关于做好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紧急通告》错将“鲅鱼圈”写成了“鱿鱼圈”。其中,网友在微博上反映,福建某县官方
  • 直到有一次来给我分配任务,看到了我抽屉里的香辣牛肉和面包和牛奶,瞬间忘了任务[笑cry]盯着我的牛肉干说,你这儿有吃的是嘛。晚饭凉皮吃到撑,生无可恋的躺在床上刷
  • 我不否认每个人要看到时代,但是如果只看那些远方和框架,会活得非常辛苦,也会让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被冷落吧。大小墨迹的日常67宝呀,今天看了一眼我前几天的朋友圈,之
  • 反观现下的生活,是真的太过喧嚣嘈杂,心灵纯净之人太少,简单的景象也太少,诗中的那人那景再难以复现,幸而诗经还能保存至今,让千年后的我们有机会感受和体验着千年前的
  • 不拍了不拍了,再这样下去耽误太多事情(我的包袱)也挺羡慕能接约拍的朋友,一次好几百呢,拍的也是自己喜欢的风格。本来年初的时候想着今年多搞点绘画吧,或者其他的媒介
  • “今天看电影,看得我都流泪了,很感动,我又想起了我爸爸……”上周六电影讲述直播分享互动环节,“开心果”小朋友赵丽没有缺席,继续跟大家分享她的心情和感受。近两月来
  • 紧接着他给我回了一行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晚上就开始看他的照片和视频,问家人他睡了没有,玩的好不好。
  • 我眼—非我我耳—非我我舌—非我我身—非我我意—非我我所見—非我我所聞—非我我所嗅—非我我所嘗、所触、所想、皆非我;我非景象、亦非聲音、非芳香、亦非思想、非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