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界的程序里,儒释道扮演了什么角色?

佛教慧日 2022-04-11

因缘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儒释道三教各自修行的

理论基础是什么呢?

儒释道三教,佛教讲修行,实际上儒家、道家也讲修行。这三教各自修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道教的修行更像是改程序,就是改变这个游戏的玩法。比如你本来是人的角色,把程序一调动后,变成天人了;而儒家的修行呢,是让你在这个程序里从坏人变成好人,扮演好一个好人的角色。

佛教里修行的概念是什么?佛教不是在这个游戏规则里选一个程序,把自己编个角色出来,而是直接就说这个游戏是假的,你看到的所有的都是假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假的。

《黑客帝国》第四集就是讲这个的。但这个转变是不是很艰难?影片中当尼奥这位程序员怀疑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大概得了忧郁症了。这时墨菲斯来救他,叫他赶快回入真实世界,他却不愿意,他认为回到他的办公室有可能这是他的真实世界。

也就认识了这个锡安的这个世界之后,从所谓的程序里跳出来后,他才觉得他也要再回到程序里去把崔妮蒂唤醒。事实上崔妮蒂比他醒得快,她说:“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你才出现?”有时候女性的第六感很厉害,结果程序里安排她的孩子、丈夫来了。所以女性修行跟男的修行相比,弱点就在这里,对她来说,这就是冰冷的现实。

所以,这部影片里安排,在她就要被她的先生拉走之前,竟然她的内心深处那个声音,她会拼命的呐喊出来,她说:“我是崔妮蒂。”这个影片在这里安排这个角色,安排这样的觉醒,听从了心灵的那种感觉,能够回到崔妮蒂的角色里来,崔妮蒂这个角色还是很厉害的。

她比尼奥要觉醒得快,非常坚定,就知道我跟着你走,冲出这个假象,就已经是一名勇士了,这就像佛教里讲的顿根之人。在我们现实中修行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个程序一旦编好,就是一个循环,这个循环本身就是地狱,无穷无尽。所以我不再在这里面扮演任何角色。这就是佛教。

以三界的程序为喻,详析三教的差异,与儒家相比,道教在修改程序上更具有长远眼光。儒家也有道,但儒家的道很遥远,很朦胧。道教的道就显得清晰而真实,它就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由一阴一阳组成的,这一阴一阳也可以理解成零、一,零、一。

《周易》是儒家的“群经之首”,但孔夫子直到天命之年才研究“易”,解读“易”。到了道家,就把这个“易”放大了,从两仪、四象、八卦,最后推到一阴一阳。这一阴一阳,阳里面有阴,阴里面有阳。

又找到它根本的东西,就是无极,讲到底就是零。零只要一变,只要一动,就形成波,波就变出仪来。波就是本体,本体就是波,零、一,零、一,零、一……道教已经研究到这个了。道教的庄子也好,老子也好,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

这个世界不管是人、万物、有情、无情,用统一语言表述就是道。再错综复杂的世界,高楼、天空、大海、道路、普通的生活,都是像程序一样编出来的。森罗万象,从道家的智慧来看,无非就是那个零和一。

但从佛教来说,这零和一也是假的。佛教和道教就这一点区别。我们每天放蒙山的时候都会念那句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这么简洁,高度概括。

在《黑客帝国》这部影片里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概念——二元对立的世界,所谓的一元世界也还是概念,其实概念也是程序的一部分。所以修行人如果真的能够进入原始的状态、佛性的本来面目,从这个程序里一路破解下来,解脱出来。

佛教有个专有名词叫“大地平沉,虚空粉碎”,描写的就是三界这个程序整个崩塌的过程。直观这个程序是假,不要再建立概念,佛教里,小乘只教你解剖的方法,不去追求境界,甚至也不去建立一个所谓的果位,就连这个概念也不能建立。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

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

《金刚经》里,世尊问须菩提,阿罗汉能说自己证阿罗汉果吗?不能。因为你一旦认为有“阿罗汉果”这个名词,就又变成里面的一个程序了。所以你要想跳出这个程序,就直观这个程序是假的,不要再建立概念,建立概念又会变成程序里面的一部分。

佛教就是要跳出这个程序之外,叫“当体即空”,“一假一切假”。既然是编成的,实际上就是不存在的。所以《中观》里很重要的一句话叫“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既然是因缘生的,组合在一起的,所以它是不存在的,“当体即空”。

佛陀教给我们照见五蕴皆空的方法,照见色空、受空、想空、行空、识空。这是佛陀借给力量来接引我们的,没有接引我们很难出去。佛教的修行人,从佛教来说,在修行上可以涵盖儒家和道家。佛教认为万法从本体上是空,但是从缘起上是有。

佛教的修行能够让你做一个儒家观念里的好人;也能去修,成就一个道家的人;可以成为一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自净其意、人天增上的人;还可以是一个能解脱出三界的人。

这样的人,对人间来说他又是个菩萨。一个菩萨在人间,既有超越的智慧,又有艺术的人生,很完美。除了自己出三界,他会把所有有缘的众生都接引出三界。他既没有破坏人道的次序,也没有破坏人天的次序,却完美地转人间成净土,这就是佛教的修行人。

——三参法师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其实这是一句暗语,
怎么样,
开悟了吗?

惠能回答 :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米已经舂好了,
但是还有点不干净,
需要筛。

什么意思呢?

见道了,
但是还不透彻。
  
惠能大师没有广学经教,
到了
“ 本来无一物 ”的境界,

也就是教下所讲的法我空境界,
类似的说法,

还有
“ 若人识得心,
大地无寸土 ”

“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 ”

“ 泥牛入海无消息 ”,

讲的都是禅宗的重关境界,
这时能够泯一切相,

一切现象不再是障碍,
但是还有无相的执著,
所谓还有微细的能所。

惠能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知道那还不成熟、
不透彻,

完全不以为意。
  
《 坛经 》的后面,
惠能大师针对大通和尚给智常禅师的开示,
有一首偈颂,

讲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局限性 :

“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不见一法,
还有无相境,

就好比还有一层薄云,
遮住了本有的智慧,
不得透彻。
  
“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不知一法,
住于这样的空知当中,
就好比太虚中有闪电一样,

有极微细、
极迅猛的妄念流注。
  
如果认此为了义的佛之境界,
认为这就是到家了,

那就会错认路头,
错失提升机会,
不会再有更透彻的境界。

所以叫
“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
  
这个时候应该如何用功呢?

“ 汝当一念自知非 ”,

这时应该反观己心的过患,
就能够破除无明,

打开本有的灵光,
让它念念现前。

这是六祖大师彻悟以后对智常禅师的开示。
  
当时六祖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以他自己的能力,
不能够马上进一步突破。

但是他以自己的宿慧,
知道这个境界还不行,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六祖大师彻悟此心的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用锡杖拄地板三下,
就离开了。

惠能大师心知这是一个信号,
于是晚上三更,
他悄悄来到丈室,
这时五祖大师正在等着他,

然后
“ 以袈裟遮围,
不令人见 ”。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传法因缘,
直接涉及到释迦牟尼佛教法下,

三大语系佛法中受众最广的汉传佛教的高度,
直接涉及到整个汉地众生的法身慧命。
  
五祖大师
“ 为说《 金刚经 》,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讲到《 金刚经 》的三分之一,

第十品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时候,

惠能大师
“ 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时自性与万法才彻底统一,
打开了佛智,
真正地彻悟。
  
于是他就向五祖大师汇报,
来表达他的悟境 :

“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
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

何期,
就是
“ 原来 ”或
“ 谁曾想 ”的意思,

原来自性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本自具足,
本无动摇,
能生万法!

这时惠能大师,
全身揽入法界,
法界即自身,
自身即法界。

《 楞严经 》中讲
此时的境界,
用了一个比喻,

“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
起灭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是对
“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的

“ 此心 ”
最好的注解。
  
“ 祖知悟本性,
谓惠能曰 :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师、
佛。’”

五祖大师这时知道卢行者彻悟了,
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
到家的境界。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不识本心,
学法没有真实利益。

这是站在成佛第一义的高度来说。

因为佛性本自具足,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关键在于打开本心,
其他的都是因缘法。

但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
对于我们来说,
一瞻一礼都有功德,

所以
“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

哪怕我们以妄想心到了寺院,
称诵一句佛号,
都是成佛的因。

这是从两个层面来讲的,
不可偏废。

《 坛经 》里面讲的
很多都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知识、
概念、
结论,

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种种的邪见,
非常活泼,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执于一端。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发明
“ 此心 ”、

彻悟
“ 菩提自性 ” 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当于禅宗三关 ——
初关、
重关、
牢关。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也经常引起误解,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开示。
  
六祖开示智通禅师说 :

“ 三身者,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法报化三身,
是我们修行总的目标,

那么六祖大师如何来开示禅宗所成就的三身佛的内涵呢?
  
“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我们本有的菩提自性就是清净法身;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打开菩提自性,
彻悟自性的智慧,
即圆满报身;

“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利益众生的菩萨行,
一切身口意的运作都是我们的化身。
  
那么本性与三身的关系呢?

“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如果离开本性说三身,
那么三身就没有智,
此时就谈不上什么三身。
  
“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如果了悟三身并非实有,
也就是没有遍计所执自性,
那么就证得了四智。

对于报身无有自性可以这样理解 :

报身有两种,
一个是他受用,
一个是自受用。

前面讲的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

是自受用报身,
是证悟法身的智慧;

菩萨的色身,
是他受用报身,
不同的福德因缘,
感得不同,

与众生的缘不同,
众生看到的也不一样。

千百亿化身,
指的是我们利益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运作。
  
能够了知三身无有自性,
就能够打开法身所具备的四智菩提,

所以叫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

禅宗所成就的三身,
是自性三身。

直接发明自性,
然后打开四智。

诸佛所具有的四智,

就是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它对应我们凡夫的八识。

以肉身直入佛智,
这叫
“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
这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法门。
  
对于四智的内涵,
六祖大师接下来又开示说 :

“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是指我们清净的本心;

“ 平等性智心无病 ”,
这时第七末那识已经转变了,

不再有一切凡夫所共有的根本心病 ——
我执;

那么妙观察智呢?

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
它清净无染,
观察一切事物没有执取,
见一切法而不起分别想;

前五识则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利益众生的悲用。
  
一定要打开大圆镜智,
“ 在千人万人中,
不背一人,
不向一人 ”,

这才能称为禅师。

如何成就四智?
  
“ 五八六七果因转 ”,

“ 六七因中转,
五八果上圆 ”。

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在因地转成智慧以后,
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在果地才能圆满。
  
若依教下唯识宗的教理,
第六意识第一次转智是在初地;

第二次转智是在七地末八地初,
证得无生法忍;

第六意识彻底转成妙观察智是在佛智境界。

那么第六意识一转,
末那识跟着转,

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
第七末那识同时跟着转变成平等性智。

此时,
阿赖耶识才转成大圆镜智;

前五识,
跟着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八识转智的次第,
是基本规律。
  
那么禅宗的祖师,
于转处不留情,

念念亲见本性,
不管动静,

都恒与法身相应,
处于那伽大定之中,

这时八识同时圆成四智,
这是禅宗不共的修行路线。

菩提自性在何处?
  
《 坛经 》中六祖大师这样开示 :

“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我们生命的真性是本有的觉知之性,
菩提妙心我们本有。

但是,
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它,
所以
“ 起心即是妄 ”,

起心动念都是妄念。

“ 净心在妄中 ”,
我们清净的本心就在我们的妄念中。

那么如何来把它发明呢?

“ 但正无三障 ”,

只要把我们的种种妄心、
邪见都止息,

就能够打开我们本有的觉性,
破除三障。
  
《 坛经 》中还开示 :

“ 真如有性,
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正是因为有真如妙心,
所以我们才能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 ——

我们的根身世界当时即坏。

我们之所以有
“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

这样的生命基本特征和能力,

正是由于我们有无限自由、
无限广大的觉性。

这是不可复制的,
不是进化而来的,
不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也不会死去。

人工智能再发达,
也不可能有佛性,
这是我们学禅之人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认知。
  
《 坛经 》中还开示 :

“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如果能在我们的妄心中见真心,
打开了真心,
也就是发明了此心,

“ 有真即是成佛因 ”,
这才是成佛的正因,
直了成佛。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 #阳光信用#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步,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觉”,和“觉他”的德行。佛性,最讲一个“善”字;禅境,最讲一个“淡”字。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 善心,点亮心灯;慧心;使心灯长明!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为此,#化太岁#之目的就是为了化解犯太岁年份的不利影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旨在减少不好事情发生的概率,以期年运逆袭、及时止损、平安渡过犯太岁的流年。2022
  • 他坚信自己可以证明,阿根廷足球仍然是南美顶尖的,哪怕自己的球队此前从未在顶级联赛夺冠,只有7年的顶级联赛历史,在阿甲历史积分榜排名低至第42位。”克雷斯波提及了
  • 经岁以来,感君之情;一夕之谈,重君之德。经岁以来,感君之情;一夕之谈,重君之德。
  • !2019-2021,投入了很多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热爱与支持小凤凰们!
  • #AC建筑[超话]# #AC建筑# 【西京湾田园餐厅,1406 STUDIO】田园餐厅座落于西京湾,位于苏州西部,太湖的一处触角,有非常优越的自然生态景观,项目
  • 我无法像故事的女主角一样神奇的玛丽苏开展,我只能一辈子呆在这个角落,到死守住我这个秘密。之所以写在这里是没有知道我是谁,而我也一直把微博当做自己的小树洞:嘘,我
  • 出檀干园,过许氏宗祠可见“高阳桥”(图5)此桥最初为双孔石墩木桥,明弘治年间(1502)许克云始将其改为石拱桥,嘉靖三年(1524)许冕独资再修,嘉靖三十六年增
  • 小城镇,慢生活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享,一份初秋的绿还有,那穿越在林间的阳光人生的累,都是在忙忙东忙西,忙的忘记了自己我们是人,不是机器是有感触,是有思想的人不能为
  • 同时Baird Mcnutt也是爱尔兰亚麻协会Irish Linen Guild的核心成员之一,Baird Mcnutt向世界销售的每块面料都有来自爱尔兰亚麻协
  • 当时阿爸有甚么工作都接,我们也在片场见证爸爸拍戏的辛苦,就是为了养家,他真的很伟大,冇得顶!11年来,有时都会唔开心,最不开心是我对自己的音乐太大期望,但外间没
  • 今天出期末成绩,这学期感觉儿子的成绩像在坐过山车,忽高忽低,熬+盼,终于有了结果,也不枉费老母亲一个月以来的坚持和努力,如果我再严格一些,他的成绩是不是会更好[
  • 你的最后一条朋友圈是:2019又接近尾声了,本想着今年能咸鱼翻身的,不料粘锅了,糊了。不过也还好夏天过去了,裙子烂了就烂了,明年会有很喜欢的。
  • 刚开始认识小章鱼的时候 我对他始终是回避的 他比我小一岁 我觉得肯定不成熟 长的花里胡哨 我觉得肯定不靠谱 我原以为他是蹦迪夜场小王子 结果打篮球看动漫才是他的
  • 终有一天,你会静下来,像个局外人一样回顾自己的往事,笑着摇摇头山高路远,看世界也找自己。 最近真的是大学最焦虑的一段时间了…连续半个月每天都会掉眼泪 后悔自己以
  • 不管几岁,快乐万岁!所以,以后就跟大姨妈saygoodbye了,跟生娃这件事也无缘啦。
  • 在资本潮涌农业过程中,部分企业盲目跟风投资,对农业基本属性、农业投资的复杂性、长期性和风险性等缺乏深入认识,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经营压力较大,有的难以维持,
  • 大事记 | #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的 Anil K. Gupta 教授和Haiyan Wang MBA '95两人最近再次入选 2021 #Thinkers
  • 可是,相比她女子出身的状况,如果她能够在黄泉关挣一份军功,受到嘉奖,在京都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府邸,那是她唯一的出路。所以他们的痛苦是真实而有重量的,一旦共情了这种
  • 第八年跟你过生日了,之后每年都会跟你过生日。跟20岁的易烊千玺说一声告别,祝21岁的易烊千玺生日快乐~提前祝易烊千玺21岁生日快乐!
  • 第一次想让我抱时我随口说到:妈妈陪你疯玩一天也很累,我抱你我的腰和背会很疼,还要妈妈抱吗?还好有你 幸好有你[心]谢谢你没放弃 让我看到这样的易烊千玺鼻子又发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