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禅如何能够开启灵性智慧的五大法则

  顿悟法,就是“祖师禅”。

  从“祖师禅”这个角度,我想我们今天作一个说明,我想说以“开启灵性智慧的五大法则”作为一个基础。当然,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五大法则是什么呢?就是六祖大师见性的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其实这五句是对自性的赞叹,就是我们开启灵性智慧的五大法则。

  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佛性本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说自性本自清净。

  我们修禅首先就一定要有一个绝对的自信,要完整地接纳自己。只要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完美,自己不够好,自己有好的部分有不好的部分,那个时候你就活在大脑思惟里面。我们的教育把我们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了一个社会人,所以像古人所说的“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为什么说“圣人不仁”呢?因为他教化人,他另外有一个什么?他会建立这个世间的秩序,他一定会告诉你“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而你一旦接受教育以后,你一定会展现你好的一面,隐藏你不好的一面,而一旦你一直隐藏你不好的一面的时候,你的能量一直在流失,去维持那个二元分裂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凡夫不能觉悟的根源。因为我们的能量水平一直很低,一直在流失。所以,首先一定要有绝对的自信,深信自己本自完美。从灵性生命来说,一切都是灵性生命的游戏,从这个角度来呈现。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见五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明白,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弟子来,“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你看看,这个是何等的胸襟和气度,就求作佛。我们如果见师父的话,一定是说:“哎呀,我求我身体好,我事业遇到困境。”有没有谁敢说“唯求作佛,不求余物”啊?有没有这样的担当?当然你现在鹦鹉学舌,那么说就已经不是了,那已经是知识的碎片,而不是当下的智慧了。所以一定要有这个样的顶天立地的心胸,这个是我们禅修的基础。

  第二句是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个我们很容易理解,这是“八不中道”,科学进步了,我们更容易理解了,实质上也就是指物质和能量互相转化,尤其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以后,我们都知道了。微小微小的物质如果把它彻底转化为能量的时候,核能是非常巨大的。那么无形的能量转化为有形的物质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物质生起来了,实际上它并没有新生;当有形的物质转变成无形的能量的时候,我们认为灭了,灭实不曾灭。

  这个“本不生灭”,我们其实可以借助一些简易的禅法来修,比如说,我们可以修一个“幻变三摩地”。她的修法就是三句窍诀:昼修幻身,夜修梦幻,后修光明。“昼修幻身”就是你要自己独处一个静室,沐浴焚香以后,对着一面大镜子来坐好;第二步就是你仔细地观察,不停地赞美这个镜子里面的自己每一处的优点,一直到你能够假戏真做,你真正地喜欢自己,而一旦你生起这个喜欢的心就马上要停止。又开始批评自己,挑这个镜子里面的这个影像自己的每一处的毛病,一直到真的讨厌这个我。那么在这个赞叹与批评之间,你一直这样去修的时候,你就会醒悟:实际上镜中的我只是一个影像。同样的,我们这个身体也只是一个影像,只是我们的灵性生命所幻现出来的、自显现出来的一个影像而已。这个时候可以契入到“身如幻”,一切外境皆如幻。

  实际上她的修行可以包含现分、明分、空分这三部分。我们是讲前面的现分这么一点点。打个比方,像我们在看电视,电视里面种种人物,我们看到他是幻,是虚幻的,对不对?种种人物都是虚幻的。如果我们融入到,我们以为自己就是镜中的人物的时候,我们会起实执心,会有种种的忧悲喜乐。我们在外面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那些都是如幻的,更进一步知道电视机外面的自己也是如幻的,更进一步,知道实际上内外都是没有差异的,都是如幻显现的。如果深入地说的话,就是大圆满“三自解脱法”里面的“心性自解脱、法性自解脱和平等性自解脱”。

  第三句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佛性中本自具足无量的光明,无量的福德。我们这个法界和宇宙是本自具足的,匮乏只是一个幻相。当我们切断跟灵性生命的联系的时候,跟我们存在的本源的联系被切断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不足,我们会觉得匮乏。所以,大脑思惟就会使我们跟本自具足的灵性能量切断了。因此我们开始担忧自己的生存,因此成为掠夺者。

  其实宇宙之中从来不缺乏能量,缺乏的只是有效的关注和运用。我们如果开启灵性智慧的时候,我们当然知道整个法界的能量不可以被灭,也不可以被创造,本自具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其实本质上都是能量。能量是不灭的,不过是形式在转化而已,既不能被创造也无法被销毁。这个我们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就已经是经过印证的事实了。但是同时,能量是可以转换的。我们的修行从法相上来说,就是从振动频率低的,密度大的能量,能够升华到振动频率高的,密度小的能量,这样就能够超越凡夫身和心的束缚,一直到彻见本来面目,亲见本来面目。

  所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我们跟灵性智慧、跟灵性生命重新连接以后,我们就知道,匮乏只是一个幻相,只是大脑思惟所产生的幻相。由于这种幻相我们信以为真,就产生了恐惧,因此成为一个掠夺者,成为一个永不满足者,就不能够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而觉醒的标志之一,就是心彻底满足了,不再去追寻了,不再去向外追寻,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解脱。

  第四句就是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八不中道”里面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对我们树立见地是非常好的,但是其实除了《中观宝鬘论》比较容易入之外,其他都不是容易的。尤其是在《七十空性论》里面,她怎么样来透过缘起来层层显空,是有完整的修证次第在其中的。有完整的显空,空不可以被证,而只是显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有一个入手的方便,就是像提婆菩萨的《中观四百论》,像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都是我们能够入中观的方便。

  我们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其实就是指自性的“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本无动摇”其实就是指这一些。我们且说一个“不常不断”好了,现在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但是我们领悟了,不代表我们证得了。我们领悟了,我们听明白了,这个只是一种知识而已,是大脑的识性运作。那么,什么是“不常不断”呢?比方说,我们过去做了一件事,无论是善事还是恶事,这个事情的现象都消失了,对不对?为什么到后面,我们还会招感恶果呢?为什么?因为虽然现象消失了,但是它的作用力还在,它的作用力还会留下来。现行熏种子,熏在阿赖耶识里面,熏在含藏识里面。所以的话,从现象消失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说是“不常”;从它的作用力留下来这个角度,我们说它“不断”。所以其实觉醒的人就是洞见了诸法实相,这个时候他的心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能够深刻地洞见到:灵性生命是永恒的,没有出生没有死亡,不经创造而存在,不受小我的身体的束缚,也不受小我的人格结构的束缚。

  第五句就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其实我们修行是要怎么样?是要证得我们佛性的“体、相、用”。实际上“体”是空,“相”是明,“用”就是觉,空、觉、明。所以不要错误地认为,听到空性智慧就总是偏到“空”的这一边,那么你在禅修实修的时候一定会产生障碍的,“空、觉、明”都应该要去修持。从“觉”这个角度来说,在佛就称之为大悲德、悲德,其实就是指万事万物的生机,万事万物的生命力。当我们超越了我们的大脑思惟模式的局限、行为模式的局限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开始契入到心性自解脱的阶段。

  所以说,如何去展现我们的勃勃生机,展现像万事万物一样的勃勃生机,这个实际上就是开启我们内在不断涌现的鲜活智慧,那当然就是灵性的智慧。所以说,心性自解脱契入法性,法性自解脱契入平等性,平等性自解脱成佛。这样的修持,她的次第先是从心性的解脱开始,不被我们自身的人格结构、人格的局限性、大脑思惟方式的局限性所限制,能够契入万事万物的法性。

  像禅宗里面的青原惟信禅师上堂的时候所说的:老僧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得个入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今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前面的第一个阶段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他是被他的思惟方式所局限,只看到万事万物的相,看不到法性;后来能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候,是看万事万物都是看到法性,但是还有一个法性在,所以会被这个法性束缚住,所以要超越这个;更进一步是契入到平等性,契入平等性的时候就是真正的清净,不是那个清净和染污相对的清净,而是绝待圆融的清净,这个时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平常心是道”。在教理上面来说的话就是清净地菩萨,八、九、十地菩萨,但是仍然还是要修持平等性自解脱。

  这是我们略说祖师禅如何能够开启灵性智慧的五大法则。

~大愿法师《亲见本来面目》

祖师禅——开启灵性智慧的五大法则

  从“祖师禅”这个角度,我想我们今天作一个说明,我想说以“开启灵性智慧的五大法则”作为一个基础。当然,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五大法则是什么呢?就是六祖大师见性的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其实这五句是对自性的赞叹,就是我们开启灵性智慧的五大法则。

  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佛性本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说自性本自清净。

  我们修禅首先就一定要有一个绝对的自信,要完整地接纳自己。只要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完美,自己不够好,自己有好的部分有不好的部分,那个时候你就活在大脑思惟里面。我们的教育把我们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了一个社会人,所以像古人所说的“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为什么说“圣人不仁”呢?因为他教化人,他另外有一个什么?他会建立这个世间的秩序,他一定会告诉你“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而你一旦接受教育以后,你一定会展现你好的一面,隐藏你不好的一面,而一旦你一直隐藏你不好的一面的时候,你的能量一直在流失,去维持那个二元分裂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凡夫不能觉悟的根源。因为我们的能量水平一直很低,一直在流失。所以,首先一定要有绝对的自信,深信自己本自完美。从灵性生命来说,一切都是灵性生命的游戏,从这个角度来呈现。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见五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明白,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弟子来,“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你看看,这个是何等的胸襟和气度,就求作佛。我们如果见师父的话,一定是说:“哎呀,我求我身体好,我事业遇到困境。”有没有谁敢说“唯求作佛,不求余物”啊?有没有这样的担当?当然你现在鹦鹉学舌,那么说就已经不是了,那已经是知识的碎片,而不是当下的智慧了。所以一定要有这个样的顶天立地的心胸,这个是我们禅修的基础。

  第二句是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个我们很容易理解,这是“八不中道”,科学进步了,我们更容易理解了,实质上也就是指物质和能量互相转化,尤其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以后,我们都知道了。微小微小的物质如果把它彻底转化为能量的时候,核能是非常巨大的。那么无形的能量转化为有形的物质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物质生起来了,实际上它并没有新生;当有形的物质转变成无形的能量的时候,我们认为灭了,灭实不曾灭。

  这个“本不生灭”,我们其实可以借助一些简易的禅法来修,比如说,我们可以修一个“幻变三摩地”。她的修法就是三句窍诀:昼修幻身,夜修梦幻,后修光明。“昼修幻身”就是你要自己独处一个静室,沐浴焚香以后,对着一面大镜子来坐好;第二步就是你仔细地观察,不停地赞美这个镜子里面的自己每一处的优点,一直到你能够假戏真做,你真正地喜欢自己,而一旦你生起这个喜欢的心就马上要停止。又开始批评自己,挑这个镜子里面的这个影像自己的每一处的毛病,一直到真的讨厌这个我。那么在这个赞叹与批评之间,你一直这样去修的时候,你就会醒悟:实际上镜中的我只是一个影像。同样的,我们这个身体也只是一个影像,只是我们的灵性生命所幻现出来的、自显现出来的一个影像而已。这个时候可以契入到“身如幻”,一切外境皆如幻。

  实际上她的修行可以包含现分、明分、空分这三部分。我们是讲前面的现分这么一点点。打个比方,像我们在看电视,电视里面种种人物,我们看到他是幻,是虚幻的,对不对?种种人物都是虚幻的。如果我们融入到,我们以为自己就是镜中的人物的时候,我们会起实执心,会有种种的忧悲喜乐。我们在外面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那些都是如幻的,更进一步知道电视机外面的自己也是如幻的,更进一步,知道实际上内外都是没有差异的,都是如幻显现的。

  第三句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佛性中本自具足无量的光明,无量的福德。我们这个法界和宇宙是本自具足的,匮乏只是一个幻相。当我们切断跟灵性生命的联系的时候,跟我们存在的本源的联系被切断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不足,我们会觉得匮乏。所以,大脑思惟就会使我们跟本自具足的灵性能量切断了。因此我们开始担忧自己的生存,因此成为掠夺者。

  其实宇宙之中从来不缺乏能量,缺乏的只是有效的关注和运用。我们如果开启灵性智慧的时候,我们当然知道整个法界的能量不可以被灭,也不可以被创造,本自具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其实本质上都是能量。能量是不灭的,不过是形式在转化而已,既不能被创造也无法被销毁。这个我们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就已经是经过印证的事实了。但是同时,能量是可以转换的。我们的修行从法相上来说,就是从振动频率低的,密度大的能量,能够升华到振动频率高的,密度小的能量,这样就能够超越凡夫身和心的束缚,一直到彻见本来面目,亲见本来面目。

所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我们跟灵性智慧、跟灵性生命重新连接以后,我们就知道,匮乏只是一个幻相,只是大脑思惟所产生的幻相。由于这种幻相我们信以为真,就产生了恐惧,因此成为一个掠夺者,成为一个永不满足者,就不能够知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而觉醒的标志之一,就是心彻底满足了,不再去追寻了,不再去向外追寻,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解脱。

  第四句就是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八不中道”里面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对我们树立见地是非常好的,但是其实除了《中观宝粑论》比较容易入之外,其他都不是容易的。尤其是在《七十空性论》里面,她怎么样来透过缘起来层层显空,是有完整的修证次第在其中的。有完整的显空,空不可以被证,而只是显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有一个入手的方便,就是像提婆菩萨的《中观四百论》,像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都是我们能够入中观的方便。

  我们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其实就是指自性的“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本无动摇”其实就是指这一些。我们且说一个“不常不断”好了,现在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但是我们领悟了,不代表我们证得了。我们领悟了,我们听明白了,这个只是一种知识而已,是大脑的识性运作。那么,什么是“不常不断”呢?比方说,我们过去做了一件事,无论是善事还是恶事,这个事情的现象都消失了,对不对?为什么到后面,我们还会招感恶果呢?为什么?因为虽然现象消失了,但是它的作用力还在,它的作用力还会留下来。现行熏种子,熏在阿赖耶识里面,熏在含藏识里面。所以的话,从现象消失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说是“不常”;从它的作用力留下来这个角度,我们说它“不断”。所以其实觉醒的人就是洞见了诸法实相,这个时候他的心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能够深刻地洞见到:灵性生命是永恒的,没有出生没有死亡,不经创造而存在,不受小我的身体的束缚,也不受小我的人格结构的束缚。

  第五句就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其实我们修行是要怎么样?是要证得我们佛性的“体、相、用”。实际上“体”是空,“相”是明,“用”就是觉,空、觉、明。所以不要错误地认为,听到空性智慧就总是偏到“空”的这一边,那么你在禅修实修的时候一定会产生障碍的,“空、觉、明”都应该要去修持。从“觉”这个角度来说,在佛就称之为大悲德、悲德,其实就是指万事万物的生机,万事万物的生命力。当我们超越了我们的大脑思惟模式的局限、行为模式的局限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开始契入到心性自解脱的阶段。

所以说,如何去展现我们的勃勃生机,展现像万事万物一样的勃勃生机,这个实际上就是开启我们内在不断涌现的鲜活智慧,那当然就是灵性的智慧。所以说,心性自解脱契入法性,法性自解脱契入平等性,平等性自解脱成佛。这样的修持,她的次第先是从心性的解脱开始,不被我们自身的人格结构、人格的局限性、大脑思惟方式的局限性所限制,能够契入万事万物的法性。

  像禅宗里面的青原惟信禅师上堂的时候所说的:老僧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得个入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今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前面的第一个阶段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他是被他的思惟方式所局限,只看到万事万物的相,看不到法性;后来能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候,是看万事万物都是看到法性,但是还有一个法性在,所以会被这个法性束缚住,所以要超越这个;更进一步是契入到平等性,契入平等性的时候就是真正的清净,不是那个清净和染污相对的清净,而是绝待圆融的清净,这个时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平常心是道”。在教理上面来说的话就是清净地菩萨,八、九、十地菩萨,但是仍然还是要修持平等性自解脱。

  这是我们略说祖师禅如何能够开启灵性智慧的五大法则。

---选自大愿法师《亲见本来面目》

[鲜花][鲜花][鲜花]
只会慢慢地读懂:认知水平低的人,再努力也没有用

前几天重温电影《1942》,里面一句对白让我很是震撼。

财主范殿元在家破人亡时,对着自家长工说了这样一句话:

“等我到了陕西,立住了脚,那就好办了。

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

长工拴柱说:“好啊,东家,我到时候还给你当长工!”

同样是一穷二白,十年后,财主仍旧是财主,而长工无论怎么努力,到头来依旧是长工。

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认知如果永远停留在脚下,不往高处看,无论走了多远的路,都只能是原地打转。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芭芭拉为了搞明白美国底层穷人,能否通过辛勤劳动摆脱自己的命运,做了一个社会实验。

她和所有朋友断绝联系,化身普通的劳动女工,深入美国社会底层,终日和那些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的工人生活在一起。

在接触了各种社会背景的低薪群体之后,她得出了结论:
几乎不可能。

她说,很多人之所以一直呆在社会底层,不是社会的迫害,而是认知水平受限。

芭芭拉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实验期间她遇到一个女服务员盖尔,盖尔每天的收入约40--50美金。

而她所住的临时旅馆,每天房租是40美金,且需要日结。

这也就意味着,她交完房租后,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芭芭拉很奇怪,问她为什么不去租一间更加便宜的公寓。

按月租的话,每个月能省下不少钱,久而久之,可以用这笔钱去学一门技术,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改善自己的财务状况。

女同事听完之后翻了个白眼说:
“租公寓要先交一个月的定金,少说也要1000美金,我上哪去弄那么多的钱去?”

其实,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无论是储蓄还是去借款,1000美元都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天文数字,但盖尔不愿意做出改变,也不愿意承受任何风险,只能困守当下。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管窥效应。

当一个人的眼睛,只能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那么他只能看到管子里面的东西。

就像故事中的盖尔,她的视线中,只有捉襟见肘的日薪,即便有无数改变现状的方法,她也无法看到。

最后的结果就是,每天用交完房租剩下的钱填饱肚子,日复一日既不安于现状,又觉得无力改变,只能得过且过。

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真正能限制一个人的,从来不是经济上的贫穷,而是认知上的困顿。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

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努力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没有方向的努力是无头苍蝇,没有思考的勤奋会是四处碰壁。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条路边有两个花园。

其中一个花园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另一个花园花草繁茂,鸟语花香,一片勃勃生机。

花园里两个园丁的状态也迥然不同。

第一个花园里的园丁,一边拔除杂草,一边咒骂着,累得满头大汗。

而第二个园丁好像毫不费力,此刻正悠闲地躺在一棵树下,悠闲地哼着小曲。

为什么同样的环境和努力下,花园差别会这么大呢?

原来,漂亮花园的园丁最早也在不停地除草,兢兢业业,一刻也不得闲。

但后来他发现,无论他再怎么辛苦地拔,杂草都拔不完,等他处理完一边的杂草,另一边的又长起来了。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去市场上找到一些比杂草生长速度更快的花草植物。

这些植物生长起来,很快就挤占了杂草的生长空间。

从此,他再也不需要为杂草烦恼了,过起了悠闲的生活。

同样面对困扰,第一个园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未解决问题,而第二个园丁,勤于思考,找到问题的本质,不费吹灰之力,药到病除。

《让你的时间更有价值》一书中,提到了“ 低水平勤奋 ”与 “ 高水平勤奋 ”的区别。

低水平的勤奋者,就如同下面这张图里,往返运送货物的人,忙于简单重复的运输,却从未低头看看脚下的轮子。

而高水平的勤奋者,可以通过思维的升级,方法的转变,工具的辅助,以同样的努力取得倍数的回报。

思考不到位,所谓的勤奋都是扯淡;认知不到位,所谓的努力都是白费。

只有真正有效的勤奋,才能带来真正有效的成长。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和铸造者。

很多事情光靠努力是不够的,导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认知,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根本是思维。

雷军曾向晨兴资本的刘芹讨教投资问题。

“ 我一直认为你做投资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你能告诉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吗?”

刘芹回答:
“ 我相信天道一定能酬勤,如果勤奋的话,你一定能做一个非常好的投资者。”

刘芹本以为这个答案至少能得到雷军的部分认同,但雷军当即反驳说:“ 天道不一定酬勤。”

几乎所有认识雷军的人,对他都有一个相同的评价:勤奋。

雷军曾是名校毕业学霸,在金山工作时,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十年如一日,被称为“中关村劳模”。

然而他的聪明勤奋并没有换来相应的成功。

微软迅速发展,他所在的金山公司,发展缓慢,当时比他晚出道的马云,已经狠狠地把他甩在身后。

他痛定思痛,辞掉金山总经理的职位,当他从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出来时,才看到新浪、网易、搜狐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

那时,他深刻地认识到,他不是输在了勤奋上,而是输在了战略上。

如果没有认知的转变,雷军可能现在还是那个在中关村夜以继日工作的“打工人”。

回顾这段经历,他颇为感慨地说: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现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比拼,不再是努力程度的较量,更多的是对事情的理解和对行业的洞察。

猎豹CEO傅盛曾经说:“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呢?三个建议送给你。

1.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想让思维发生质变飞跃,知识储备作为量变就是必不可少的。

而帮助我们拓展知识库的方法,无非两种,如果不能行万里路,那就读万卷书。

苏轼有句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 博观 ”,就是广泛涉猎,大量阅读,“ 约取 ”,则是一个去芜存菁、去伪存真的过程。

只有当你大脑中存的知识足够多、足够深刻的时候,才能和世界碰撞出火花,从而形成“厚积薄发”的思维跃迁。

2. 心怀敬畏,保持空杯。

一个人知道得越多,越会觉得自己所知甚少,不知道的东西更多。

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已知的永远是一小部分,未知的才是海面下看不见的冰山。

所谓的成长就是保持高度敏感,对新事物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大量吸收新的知识,向外探寻,向内思考,不断打破自己,升级自己。

3. 历事炼心,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知识如果不实践,永远无法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只有敢于行动,去经历,去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解。

古人说历事炼心,从事上悟理,在理上改行,长此以往,才能实践出真知。



有句话说得好:“ 认知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

想要实现人生的逆袭,必须提高认知,拼命努力,洞穿事物本质,见大通简,才能迎刃破局 。。。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几十块钱乐趣多多续航时间长达24H,自带流量的炒气氛小能手非他莫属[赞啊]日本原装进口二手钢琴保值上的优势[星星]日本原装进口二手钢琴比国产钢琴在很多方面有较大
  • 无副作用❤️❤️您值得信赖❤️当你瘙痒难忍或灼热难熬——霉菌滴虫在咬你当你月经紊乱颜色异常,当你白带量多有异味——妇科炎症找上你当你同房有血丝、疼痛——宫颈糜烂
  • 非常有代入感了其中点名表扬一个暴躁医生 在踢柜子的时候基本踢的恰到好处 让人心里一跳这边要说一声抱歉 因为我有点紧张 突然在旁边看到人下意识叫了一声hi 有点让
  • 另外,美国股市的熊样也让投资者对今年的经济比较悲观,而这还是在缩表没有落地的情况下产生的效果,6月份缩表开启之后,美元流动性会进一步降低,油价还能不能撑住,这才
  •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万物可爱等你熬过所有的苦,就会遇见所有的甜小时候我们拼命想长大,长大后才发现还是童年最无暇人的一生总是在喜怒哀乐中成长,我们要走的路,有着太
  • 领导说我发脾气,当场表示要找我谈话呢假期最后一天本来就心情不好,还要在这边说我这样那样我真是给你脸了,tmd搞得我现在晚饭没得吃还要码字,是我太没骨气了,我应该
  • 蒂阿博27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与所罗门群岛签署的安全协议属于两国主权事务,具体就该事而言,该协议有利于所罗门群岛的利益,“我不认为中国是南太
  • (夏至→秋分→冬至太阳运动投影图)然后将圆盘和游表转180°,将游表转到定表的北边(目的可能是说明太阳的运动轨迹在天空上开始了相反的过程,正午时的太阳在天上的高
  • 有时候觉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并不是想要一个完美无瑕的结果,而是想要和你一起经历这世上的万事万物~虽然有时表现得内向,但我仍然觉得我是一个内心有力量且热情的女生
  • 人活的朴实,生得问心无愧,人生也就如此简单,知我者近我,疑我者远我,信我者懂我,恨我者气我,凡此种种,皆为因果,所以感恩生命中相遇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有备而来
  • [鼓掌][鼓掌][鼓掌][强][强][强] 【带陌生女孩回家住结果她却是“中山狼”】前段时间,北海的王先生的女儿认识了一位无依无靠的重庆籍女性“朋友”一家人觉得
  • 当推宠物车上电梯人多的时候要随时回避一下人流,因为你是推车进电梯的“休闲人物”多少发扬一点礼让的精神,这样会使我们的邻里生活越来越和睦!但是,在我们的记忆里却留
  • 在她知道了婆婆不肯泡脚的原因是第一次参加节目很害羞,不好意思在摄像机面前泡脚的时候,她也立刻就选择了尊重婆婆,并没有强行让婆婆参与活动。虽然郭晓东在社交平台上,
  • 就这样被我征服[嘘]还是少女般的有许愿,要努力实现,都有天庇咯[作揖]下雨路滑好几次只顾说话,差点摔跤砸到其他人[污]小雨多雾,山顶的风景很多没看到,愿下次天
  • 最近,天津大学教授,“90后”院士彭一刚先生的四张手绘图在朋友圈火了。彭一刚先生的设计手稿堪称艺术品,从教68年笔耕不辍,鲐背之年,他仍然坐在画板前设计未来。
  • P4&P6:名场景复刻([打call]超还原!)P7&P9:名场景复刻([打call]超还原!
  • ”章松向记者介绍称,望江县、宿松县是“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县”两县纺织服装产业总体规模已突破百亿,望江县已在华东地区打响了“做服装、到望江”的品牌和口号,并被安
  • 紫米都给我聪明点,妹妹路人粉和剧粉很多,不明白这里面弯弯绕绕,磕cp,这个很难控制,但是如果你带着杨紫头像还在那里磕这磕那,真的还是走吧,人家河北F4是真的,手
  • 如果前生的业因虽坏,感得今生的环境也坏,那也未必是决定的坏;只要注意内心的修养,身体的健康,知识的增长和智慧的开发,就会改变原有的命运。可是从佛家的立场说,人的
  • ”1.⑴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方面批评他生活奢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