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33万!#郑州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二#】又一个历史性的时刻!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相比2021年增加16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由此,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再次浮出水面:谁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01在校大学生数量排名:广州郑州武汉居前三

近日,各大城市陆续发布2021年的统计公报,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各大城市在校大学生数量(本文表述中的“在校大学生”是指在校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排名第一的“大学城”是广州,共有155.83万在校大学生;

排名第二的是郑州,共有133.16万在校大学生;

排名第三的是武汉,共有128.83万在校大学生;

此外,还有成都、重庆、北京三座城市的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

南京、西安这两个科教大城的在校大学生规模也接近百万。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排名第一的为啥是广州?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广东人多啊,全省常住人口达到1.27亿,差不多是湖北省的两倍,而且广东人读大学不太愿意出省,作为省会的广州,承接了绝大多数省内考生。

而且,广州的高职院校也非常多,大多分布在从化、增城、白云这些区域,这些毕业生也是比较适应广东的产业结构。

排名第二的为啥是郑州?

郑州虽然只有一所211大学,但在校大学生数量仅次于广州,达到133.16万,超过武汉、南京、西安等科教重镇。

郑州能排名第二,也和强大的人口腹地有很大关系,河南省常住人口达9883万人,仅次于广东和山东,远超江苏、湖北、陕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郑州大学生数量能够超过武汉、南京、西安三个教育大城。

排名第三的为啥是武汉?

湖北的人口总量不算太大,但武汉这个城市在科教领域的影响力比较大,吸引了大量省外考生涌入武汉。

2021年,湖北的常住人口为5830万,比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四川都要少很多,但武汉的在校大学生数量达到了128.83万,排名全国第三。由此可见,武汉高校对全国的吸引力比较大,武汉有83所高校,其中“双一流”大学7所,科教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

仅次于武汉的是成都。

成都背靠四川这个人口大省,再加上自己在全省的首位度也很高,2021年成都以110.2万的在校大学生数量排全国第四位。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第二人口大省的山东,其省会济南的在校大学生只有69.4万人,远远少于同为人口大省省会的广州、郑州、成都,这说明济南在省内的首位度,真的需要提升。

另外,杭州的在校大学生只有58.5万人,相比南京、武汉、西安等同类省会城市的1/2,这说明杭州的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020年,深圳在校大学生只有15.9万人,数量在主要城市中几乎垫底,只与佛山、东莞相当。毕竟,深圳不是省会城市,不曾担任高等教育中心的功能。

与深圳情况差不多的还有宁波、厦门,在校大学生数量都只有十几万。青岛、大连的在校大学生相对多一点,但仍然远低于同省省会。

近年来,深圳正在努力填补其高等教育方面的短板,包括哈工大、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众多名校都在深圳开设分校区,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排名近年来也显著提升。

2022年,深圳还告别“双一流“大学挂零的历史,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成功升级为“双一流”大学。

据广州日报报道,深圳在高校建设上的投入堪称全国之最,深圳在2018年曾透露,未来10年深圳计划投入1500亿元办大学,力争到2025年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

02海陆空三大港口之后,还有大学这个人才港

细看这份榜单,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呢?

省会城市几乎全部都是科教大市,承接了绝大多数的省内考生,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专科院校,表明我国的专科教育主要由省会城市主导,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在专科院校领域涉足不多。

另外,计划单列市在大学生数量上完全不是省会城市的对手。毕竟,计划单列市设立的初衷,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科教文卫没有太大的要求。

所以,这是省会城市相对计划单列市的一个结构性优势,那就是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省会天然就是一个省的人才中心。

大学的聚集效应,也可以视为现代城市的一种“港口功能”,来自全省、全国的高考生源源不断来到一座城市上学,在这里逗留几年后又各奔东西,这实际上承担的就是一种人才的集散功能。

如果把货物的集散枢纽称之为海港、空港,那么人才的集散枢纽就可以称之为“人才港”。

所以,现代城市不仅有海港、空港、铁路港、信息港,还应该有“人才港”。现在是科技金融时代,“人才港”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海陆空等传统的客流和物流港。

这两年各大城市打响的人才争夺战,也反映出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03在校研究生数量排名,北京上海武汉居前三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在校大学生这个总量指标,不能反映一个城市的高等教育质量。

针对这个情况,那我们就来看看各大城市在校研究生的数量排名。

相较于本专科生,在校研究生则反映一座城市的大学质量。毕竟,不是什么大学都能招收研究生的。

在校研究生的数量排名,和科教实力的排名基本一致。

北京遥遥领先,在校研究生数量达到41.3万人,比上海的2倍还要多,以一骑绝尘的优势领先其他所有城市。

排名第二的是上海,共有19.1万在校研究生。

排名第三的是武汉,共有18.27万在校研究生。

紧随其后的是西安、南京两个科教大市,在校研究生数量分别为16.44万、16.1万(南京为2020年数据)。

广州、成都的研究生数量分别为14.57万、12.1万,分别排在全国第六、第七。

比较特殊的是郑州,本专科数量达到127.4万,排名全国第二,而研究生数量只有5.76万。有分析认为,河南的高考人数虽然全国最多,但整个河南只有郑州大学这一所211大学,而且全省的一本大学录取率也比较低,大量的考生只能选择上高职大专院校。

所以,郑州大学生的总量虽然很高,但整体的科教实力与武汉、长沙、合肥等中部科教大市存在结构性差距。

与郑州不同,北京和上海虽然在校本专科生数量都只有50多万人,但两市在校研究生数量比较庞大,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十分明显。

04双一流大学数量排名,北京上海南京居前三

既然谈到大学的含金量,就不得不提今年公布的新一轮“双一流”大学名单。

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名单,共147所大学上榜,下面是省份分布:

与上一轮(2017年)相比,今年新增7所“双一流”大学,分别是南方科技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山西大学、湘潭大学。

其中,广州增加2所,分别是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新增1所(南方科技大学);上海新增1所(上海科技大学);南京新增1所(南京医科大学);太原新增1所(山西大学);湘潭新增1所(湘潭大学)。

再来看看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城市分布

北京、上海、南京是双一流高校最多的城市,紧随其后的是西安、武汉、广州、成都。

总的来说,北京、上海,再加上几个强省会,共同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强阵营。
https://t.cn/A661Z8a5

【超133万!#郑州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二#】又一个历史性的时刻!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相比2021年增加16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由此,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再次浮出水面:谁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01在校大学生数量排名:广州郑州武汉居前三

近日,各大城市陆续发布2021年的统计公报,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各大城市在校大学生数量(本文表述中的“在校大学生”是指在校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排名第一的“大学城”是广州,共有155.83万在校大学生;

排名第二的是郑州,共有133.16万在校大学生;

排名第三的是武汉,共有128.83万在校大学生;

此外,还有成都、重庆、北京三座城市的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

南京、西安这两个科教大城的在校大学生规模也接近百万。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排名第一的为啥是广州?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广东人多啊,全省常住人口达到1.27亿,差不多是湖北省的两倍,而且广东人读大学不太愿意出省,作为省会的广州,承接了绝大多数省内考生。

而且,广州的高职院校也非常多,大多分布在从化、增城、白云这些区域,这些毕业生也是比较适应广东的产业结构。

排名第二的为啥是郑州?

郑州虽然只有一所211大学,但在校大学生数量仅次于广州,达到133.16万,超过武汉、南京、西安等科教重镇。

郑州能排名第二,也和强大的人口腹地有很大关系,河南省常住人口达9883万人,仅次于广东和山东,远超江苏、湖北、陕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郑州大学生数量能够超过武汉、南京、西安三个教育大城。

排名第三的为啥是武汉?

湖北的人口总量不算太大,但武汉这个城市在科教领域的影响力比较大,吸引了大量省外考生涌入武汉。

2021年,湖北的常住人口为5830万,比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四川都要少很多,但武汉的在校大学生数量达到了128.83万,排名全国第三。由此可见,武汉高校对全国的吸引力比较大,武汉有83所高校,其中“双一流”大学7所,科教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

仅次于武汉的是成都。

成都背靠四川这个人口大省,再加上自己在全省的首位度也很高,2021年成都以110.2万的在校大学生数量排全国第四位。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第二人口大省的山东,其省会济南的在校大学生只有69.4万人,远远少于同为人口大省省会的广州、郑州、成都,这说明济南在省内的首位度,真的需要提升。

另外,杭州的在校大学生只有58.5万人,相比南京、武汉、西安等同类省会城市的1/2,这说明杭州的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020年,深圳在校大学生只有15.9万人,数量在主要城市中几乎垫底,只与佛山、东莞相当。毕竟,深圳不是省会城市,不曾担任高等教育中心的功能。

与深圳情况差不多的还有宁波、厦门,在校大学生数量都只有十几万。青岛、大连的在校大学生相对多一点,但仍然远低于同省省会。

近年来,深圳正在努力填补其高等教育方面的短板,包括哈工大、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众多名校都在深圳开设分校区,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排名近年来也显著提升。

2022年,深圳还告别“双一流“大学挂零的历史,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成功升级为“双一流”大学。

据广州日报报道,深圳在高校建设上的投入堪称全国之最,深圳在2018年曾透露,未来10年深圳计划投入1500亿元办大学,力争到2025年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

02海陆空三大港口之后,还有大学这个人才港

细看这份榜单,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呢?

省会城市几乎全部都是科教大市,承接了绝大多数的省内考生,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专科院校,表明我国的专科教育主要由省会城市主导,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在专科院校领域涉足不多。

另外,计划单列市在大学生数量上完全不是省会城市的对手。毕竟,计划单列市设立的初衷,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科教文卫没有太大的要求。

所以,这是省会城市相对计划单列市的一个结构性优势,那就是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省会天然就是一个省的人才中心。

大学的聚集效应,也可以视为现代城市的一种“港口功能”,来自全省、全国的高考生源源不断来到一座城市上学,在这里逗留几年后又各奔东西,这实际上承担的就是一种人才的集散功能。

如果把货物的集散枢纽称之为海港、空港,那么人才的集散枢纽就可以称之为“人才港”。

所以,现代城市不仅有海港、空港、铁路港、信息港,还应该有“人才港”。现在是科技金融时代,“人才港”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海陆空等传统的客流和物流港。

这两年各大城市打响的人才争夺战,也反映出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03在校研究生数量排名,北京上海武汉居前三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在校大学生这个总量指标,不能反映一个城市的高等教育质量。

针对这个情况,那我们就来看看各大城市在校研究生的数量排名。

相较于本专科生,在校研究生则反映一座城市的大学质量。毕竟,不是什么大学都能招收研究生的。

在校研究生的数量排名,和科教实力的排名基本一致。

北京遥遥领先,在校研究生数量达到41.3万人,比上海的2倍还要多,以一骑绝尘的优势领先其他所有城市。

排名第二的是上海,共有19.1万在校研究生。

排名第三的是武汉,共有18.27万在校研究生。

紧随其后的是西安、南京两个科教大市,在校研究生数量分别为16.44万、16.1万(南京为2020年数据)。

广州、成都的研究生数量分别为14.57万、12.1万,分别排在全国第六、第七。

比较特殊的是郑州,本专科数量达到127.4万,排名全国第二,而研究生数量只有5.76万。有分析认为,河南的高考人数虽然全国最多,但整个河南只有郑州大学这一所211大学,而且全省的一本大学录取率也比较低,大量的考生只能选择上高职大专院校。

所以,郑州大学生的总量虽然很高,但整体的科教实力与武汉、长沙、合肥等中部科教大市存在结构性差距。

与郑州不同,北京和上海虽然在校本专科生数量都只有50多万人,但两市在校研究生数量比较庞大,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十分明显。

04双一流大学数量排名,北京上海南京居前三

既然谈到大学的含金量,就不得不提今年公布的新一轮“双一流”大学名单。

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名单,共147所大学上榜,下面是省份分布:

与上一轮(2017年)相比,今年新增7所“双一流”大学,分别是南方科技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山西大学、湘潭大学。

其中,广州增加2所,分别是广州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新增1所(南方科技大学);上海新增1所(上海科技大学);南京新增1所(南京医科大学);太原新增1所(山西大学);湘潭新增1所(湘潭大学)。

再来看看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大学城市分布

北京、上海、南京是双一流高校最多的城市,紧随其后的是西安、武汉、广州、成都。

总的来说,北京、上海,再加上几个强省会,共同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强阵营。
https://t.cn/A661Z8a5

#三联美食# 在北方外卖平台的热销榜单上,高居销售前三甲的是永恒的辣物。烧烤、麻辣烫和麻辣小龙虾顽固地守护着华北粗糙、重口味的势力,居于第二梯队的,则是一些地方名吃,例如桂林米粉、扬州炒饭、陕西凉皮、肉夹馍等。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凉皮,它的身份曾是肉夹馍的“保镖”,如今却也在饮食的迭代中摇身一变,独立门户,进化成流脍人口,并且能够引流的主食单品。

凉皮和酿皮子是亲戚,关于二者的分类,常有含糊不清的定义,一说因为口音,造成了不同的写法,再者是成分的不同。我在走过山西、陕西、甘肃的一些专售这“皮”的小馆子后,得出一个不算准确的结论:凉皮的名字确有可能来自酿皮,不同的称谓,代表着这门手艺的新旧世界观,如同今日葡萄酒的“新旧世界”之说。单一品种如米、麦制作而成的统称为凉皮;混合的谷物,如荞粉、绿豆杂面等制成的,或带轻微发酵的,则大多称为酿皮子,这似乎也能解释得通“酿”字的由来。

出没在北上广的凉皮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用大米做的叫米皮,小麦做的叫面皮。在汉中地区颇为流行的筋道面皮,却大多止步于关外,或许是因为它厚重的口感与面制主食雷同,又或许是它复杂的分类和体系,阻碍了传播。白、黄、黑,是人类最常见的三种肤色,米制凉皮也是如此,大米、黑米和黄米制成的凉皮晶莹剔透,薄而宽的条状物,吃起来清爽、软糯。在这其中,要数陕西秦镇的米皮最为出名。

秦镇本身叫秦渡镇,古镇坐落在陕西西安的鄠邑区,沾上秦字,也便有了历史感。当地褐色的土质,奠定米皮的色调,也滋润了这一带一年一茬的稻米。那里有个修建于东晋的草堂寺,不过当地人相信,凉皮的历史要比宗教悠久。据西安的朋友说,秦镇的凉皮越来越辣,甚至有更辣的趋势,那曾经的一抹红油,如今成了碗里的重头戏。他所说的辣子,名叫“线线”,是秦镇凉皮的灵魂。

“皮”的形状决定了吞咽的姿态,当碗端上桌时,举筷瞬间即可决定囫囵吃下,还是吸吮咀嚼。竹笆市的岐风烙面皮,要凉到温热时再举碗拨筷,尽可能地塞下一大口,用牙齿和舌头在口腔内完成搅拌、打碎等工序,才会感到酣畅淋漓的爽快;若是在宝鸡的擀面皮店遇见荞麦的“呱呱”(形状不一,年糕块状居多),便要摆出一副沉稳的架势,像《孤独美食家》里的井之头五郎一样细细品尝。

2016年,我到山西阳泉出差,一个当地朋友请我吃饭。坐在饭馆里,他点了四个菜,分别是耳朵米皮、头肉凉粉、面皮炒牛肉和三合一炒酿皮。我问他怎么点的都一样,他答道,这不凉菜热菜主食都有了。四盘菜在桌上呈现出相似的形态,看不出是凉菜还是主食,朋友说,那些碳水化合物在西北人的不同的盘子里,是蔬菜,是肉,也是主食,甚至是“甜品”。

后来我辗转到了西安,随着这位朋友在工作的间隙中走访了翠华路上的老肖家热凉皮、永绥街店张韩凉皮、子午路张记肉夹馍、吴鑫米皮店、秦镇吕家米皮老店、清真盛志望麻酱酿皮铺,尚有很多记不住名字,只记得那些藏匿在后街的店铺难找到令人发指,当我们路过连锁的魏家凉皮时,朋友还不忘补上一句“这家不用去”。北街钟楼向北150米路东,是户县曹家面皮店,这家店铺令我印象深刻,原因有三:服务差、不太干净、人满为患。印象中的蒜香凉皮和香椿野菜凉皮,都颠覆了我对于凉皮的认知。

我的同事老艾来自陕西,他向我提起过老家的擀面皮,蘸水、蒜水、辣椒、黄瓜、腐乳,娓娓道来。他心目中的世界第一擀面皮店没有名字,只因坐落在卷烟厂附近而得名“卷烟厂擀面皮”,这自然在“大众点评”上搜寻不到。

走出中国西部的酿皮世界,即可看到简单的凉皮占据了各城市的各个角落。从超市到档口,厨师们只会抓一把凉皮,一把面筋,依次堆上豆芽、芝麻酱、蒜汁、五香水、黄瓜丝,最后撒上白芝麻。随后,服务员喊号,招呼着食客来取走这碗没有灵魂的凉皮,这是北方陕味快餐店最常听见的声音。

记得有个陕西导演,某年他为自己的新电影造势,观影后,他载着我们七拐八拐开进了雍和宫附近的陕面屋。一走进门,只见服务员托举着各式凉皮穿梭于人群之间,大肆咀嚼和“吐噜”的吞食声不绝于耳,我立刻联想到了他电影中某些画面的由来。如今那个小馆已经不复存在了,导演后来也销声匿迹了

北京超市热销的凉皮大多是芝麻酱系的,而唯有带着辣子和小醋包的凉皮,才是我山西朋友们的至爱,在有限的选择中,他们认定“7-11”所售卖的7.9元一碗的凉皮,才是唾手可得的正品。

西北的凉皮,的确是从熬醋开始的。我曾经在长治目睹过一场醋的熬制:那是一次临时的出差,疲惫的我趴在床上打着呼噜,清晨5点时,从酒店楼下传来浓郁的醋香,顺着窗户飘进房间,掀开我的被子。我随即被饿醒,迷迷糊糊走到楼下,只见一名妇女,正拿着巨勺搅动铝锅,旁边倒着两桶熏醋塑料桶,紧接着她将大蒜、生姜、香料、白糖,还有一盒看起来像是自制的酱汁,一股脑地倒入锅中。约莫有20分钟,妇女关上火,打开了铺子的大门,迎来了当天的第一位客人,我。坐在店里,吃上一口酸掉牙的早餐,不由得想到,这醋才是山西的灵魂。

出身凉菜的凉皮总给人一种清新、健怡的假象,粗略地算一下,如果掺上麻酱,那一碗凉皮的热量,也不亚于一枚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厨师总喜欢给每条米皮都裹上亮晶晶的色拉油,为的是好看,也为了保持水分。这水分,也对凉皮起了决定性作用。西北人认为越干越地道,而事实上,水分越多,流传得越广。流传到南方的凉皮已经和广东的肠粉口感无二,而据说巴黎的温州人早早地开启了凉皮生意,味道也分甜咸两种。

凉皮进了城,也便有了些城市属性,要说它是白领们的中式沙拉,也不为过:酱汁有酸辣的传统和甜腻的新派两种选项;面筋长得颇像希腊沙拉中的面包干,而口感更像考博沙拉中的马苏里拉奶酪;黄瓜丝和豆芽,替代了沙拉叶菜,也清香四溢;软糯的凉皮,无疑增添了其中的口感。

事实上,我们早就忘记了凉皮曾经只是夏日的专属食物。而每到入秋,我的太原朋友们便会感伤起来,因为那是凉皮销售最为惨淡的一段时间,楼下“7-11”的上货量也从每日5份减到3份了。

《冷死了,但还是想吃凉皮》文 | 黑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突发!楚雄武定4.5级地震!朋友圈还有这个震感更强烈...
  • 胡歌评论区被催婚
  • 琼州海峡货船失火!
  • 罗PD谈湖南台抄袭综艺节目《尹食堂》一事 表示到:我们节目并不贵!
  • 雅鲁藏布江滑坡断流,大峡谷、苯日神山、巴松措等景区关闭通告、解除国道318线芒康至巴塘段交通管制的通告!!
  • 邀请函┃常德市妇幼保健院世界更年期关怀日活动
  • 【关注】滴滴试行 “黑名单”功能
  • 苹果盗刷门新进展 因这点疏忽几百位用户损失惨重
  • 像陈学冬这样回应手滑点赞的明星不多了! 新剧开机女主是她!
  • 文娱快讯|电影《大轰炸》取消上映;福斯传媒买下于正《皓镧传》海外独家版权
  • 宁泽涛回应诈伤传闻! 好消息:国家队一直没有放弃他
  • 特斯拉9.73亿上海拿地 汽车工厂落地
  • 钱塘江漩涡原因真相
  • 男子逆行伸腿挑衅逼停公交车和私家车 被警方这样处理
  • eBay起诉亚马逊 非法挖走卖家|| 投资“机会区” 美投资者有望获得再度减税
  • 足协杯亚军卖烧烤 白天还教小朋友踢球
  • 鳄鱼与牙签鸟杀青,又一神剧即将上映
  • saya爷爷被气去世? 网红saya殴打孕妇事件升级
  • 延伸阅读|美韩暂停联合军演 “双暂停”影响几何
  • 西安马拉松本周六开跑,好羡慕那些有信仰的奔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