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

【共此“十” 再“启”航】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2011年12月24日,百万市民翘首以盼的崇启大桥正式通车。十年过去了,崇启大桥对启东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日前,人民网以长篇通讯回顾崇启大桥圆梦历程,对大桥开通为启东带来的“巨变”进行深度报道和全面阐释。

“跨过长江,接轨大上海”是江苏启东人祖祖辈辈的渴望。过去,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启东,因长江阻隔成了江苏交通网络的神经末梢。2011年12月24日,连接上海崇明岛与江苏启东的崇启大桥正式开通,两地从隔江相望到天堑变通途。

十年过去了,这座大桥对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改善过江交通条件,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特别是对启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非凡。启东也由此从交通末梢升级为重要交通节点,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

圆梦之桥

启东三面环水,形似半岛,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是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上海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发挥紧邻上海的优势,借力上海求发展、承接上海各类资源要素转移,启东人不知盼了多少年。

时间追溯到31年前,浦东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开发开放历程。彼时,启东的主政者通过轮渡赶赴上海,举办了一场经济发展座谈会,提出在浦东设立办事处,为加快开发吕四港争取契机。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要实现区域一体化,首先是交通的一体化。2001年,启东人终于等来了一个好消息,在当年上海市召开的“两会”上,传出了在长江口规划建设沪崇苏大通道的声音。当年4月,上海和江苏首次明确,沪崇苏大通道省际接口应该设置在启东至崇明之间。

2006年11月1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崇启大桥工程立项,启东人的百年大桥梦一朝走进现实。崇启大桥管理处负责人吴继森告诉记者,崇启大桥是沪崇苏跨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为沿线地区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出行通道,同时也促进了南通与上海的经济交往。这对启东人来说,更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吴继森介绍,崇启大桥工程于2009年2月28日开工建设,2011年11月30日全部完工,计划工期42个月,实际工期仅33个月。截至2021年11月底,崇启大桥出入口日均车流量由开通之初的1.65万辆增长至4.69万辆,日最高流量达5.62万辆,累计流量已突破1亿辆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崇启大桥由苏沪双方共建共管。崇启通道自通车以来,苏沪双方运管单位通力合作,有任务一起上,有困难一起扛,共同担负起大桥的安全、保畅职责。

惠民之桥

今年33岁的盛琳琳是土生土长的启东人,也是崇启大桥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10年10月份,刚从江苏航运学校大学毕业的她,就被招录至崇启大桥管理处工作。“那时,正值大桥如火如荼建设阶段,桥梁还没有合龙,我每天来回穿梭在大桥建设工地。”回忆当年,盛琳琳依然难掩兴奋之情。

上小学和中学时,盛琳琳常和父母一起去上海的姑妈家。“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要经过海太汽渡摆渡才能到上海。小时候的我就常常幻想着,要是有座桥将启东和上海两地连接起来多好啊。”盛琳琳说,当听闻政府要规划建设崇启大桥时,别提有多高兴了。

据介绍,崇启大桥主桥为六跨变截面连续钢箱梁桥,185米的跨径、944米的联长均为当时国内之最。其设计采用的“整跨工厂无应力制造、滚装装船、整体架设”施工技术,对我国桥梁建设向“大型化、工厂化、装配化”迈进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2017年,崇启大桥荣获中国土木工程最高奖——詹天佑奖。

提及崇启大桥给启东人带来的便利,盛琳琳更是欣喜不已。原来,她的丈夫施向南就在上海的央企中建钢构工作。“无论是从启东开车去上海,还是从上海回来,都在一小时左右。两人虽然隔着一座跨江大桥,但并不觉得遥远。”她说。

正是因为大桥的开通,两地开通了“启沪城际快线”,停靠上海虹桥、浦东等12个站点,百万启东人成了受益者。 “每天188班次,平均每4分钟一班,一个多小时就能到上海。启东有户籍人口96万人,加上外来人口有120万人,每年乘坐启沪快线的有120万人次,相当于每个人每年都去了一趟上海。”启东市交通局客货运科科长陆健健算了一笔账。

启东市民王明清晰记得,大桥开通当日,启东市政府专门组织了一场“万人喜看崇启大桥活动”,他是其中之一。“去了一趟不过瘾,我又自驾带着全家到上海游玩多次。而在开通前,我们两三年才去一次上海。我家孩子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的也是上海高校。”

今年7月,启东开通至上海的“人才专线”,凡是从上海引进的人才可以免费乘坐。医药研发人才方明海是受益者之一。“每天两趟,工作在启东,回上海很便捷,这条温情的‘人才专线’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在启东搞科研。”方明海表示。

在民生领域,崇启大桥开通后,启东不仅实现与上海公交系统的互联互通,还推动共享上海优质医疗资源,重点医疗机构医保一卡结算。2020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启东分院、启东市妇幼保健院揭牌,上海优质妇幼医疗资源引入启东。

成果之桥

崇启大桥正式通车以来,历经了“十二五”“十三五”两个五年。在这期间,启东综合实力接连攀升。

数据显示,启东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的排名,从2011年的第43位提高到2015年的第36位,再提高到2020年的第18位。2021年,当地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0亿元,总量分别是2015年、2011年的1.7倍、2.7倍,十年来年均增幅达到10%。

“崇启大桥通车十年以来,我们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机遇,在接轨上海、跨江融合过程中取得阶段性成效。”启东市发改委综合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从启东市发改委获悉,自2011年以来,该市累计承接来自上海的亿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540个,占全市落户产业项目的比重达70%,其中来自上海浦东地区的项目占比达80%。

而在近年落户启东园区的近700家外来企业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上海。广汇能源综合物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LNG分销转运站项目位于吕四港新材料产业园。该企业负责人介绍,项目2010年签约,2014年启动,2017年6月投运,至2020年底,累计实现销售173.74亿元,上缴税收14.07亿元,而当初选择启东正是崇启大桥的“联姻”。无独有偶,江苏华峰超纤材料有限公司投资的华峰(启东)产业园项目落户于此也是看中了大桥便捷的交通优势。

崇启大桥开通的十年间,启东一方面加强产业对接,另一方面不断挖掘内在发展动力。在启东,临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此外,当地本土电动工具、高端机械装备等传统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放大,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作为南通发展的重要区域,启东按照南通市委赋予的‘跑好对接浦东第一棒,百强年年进两位’目标定位,以‘跑好第一棒,奋进新征程’为工作主题,坚定不移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快建设沪苏一体融合发展窗口城市,持续推进接轨上海战略,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此外,我们深入实施向海发展战略,打造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经济带靓丽明珠。”启东市委书记李玲指出。

“崇启大桥开通后,上海的企业成群结队落户启东,启东也大力承接上海各项资源要素的溢出效应,两地逐渐实现发展的一体化。没有这座桥,启东难以真正融入上海。”南通市委党校教授季建林分析,启东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桥的开通不仅是交通上连通,更应该是理念和体制上的连通。南通定位为北上海,启东就是北上海的前客厅,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启东未来潜力无限。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在路上的时候还在想怎么才能要到大的联名袋子,没想到等到了的时候发现漫长的队伍都是朝着拿袋子去的,其实早就知道这部动漫,但直到暑假才看完第一部(一开始是抵触这种画
  • 每一个清晨,记得告诉自己:没有奇迹,只有你努力的轨迹;没有运气,只有你坚持的勇气。、有时候心里特别想要一个东西时,结果大多会让你失望;相反,心里的欲望没有那么大
  • 但专家特别指出,预制菜口味的丰富程度和添加剂不完全相关,因为很多香辛料都是天然的,虽然鱼露、酱油等调料里有添加剂,但是家庭烹饪也会用到。” 介绍,理论上说,和用
  • 她以前采访时也会说想接离家近一点的戏,事业心这东西本就是个人的选择,拍了那么久的戏也红了那么多年肯定不差钱。她以前采访时也会说想接离家近一点的戏,事业心这东西本
  • 女人如果什么事全都依着自己的男人,有可能你的生活都要被自己的男人所左右了,根本就没有了自己的任何自由了呀!你就有可能连你自己的生存都有可能会成问题了,更别说是要
  •   前面的五地,都还带有点相状,带有一点虚妄相,真正如果说是无相形现前,那是六地。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 #娃衣贩售##ob11##ob11娃衣##bjd12分#,新款娃衣上架啦![太开心][太开心][太开心]通贩版双子娃衣日与月之章,这是一套奇幻风格的娃衣(我对b
  • 熊孩子的故事20221009培训老师问大严,“小严这个字体,有点奇怪,读都读不懂”大严回复“估计受德语影响”老师恍然大悟……所以回来的路上,小严解释“培训课没那
  • 此外,这位转型官还表示,公司决定向在10月14日之前完成离职手续的员工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签字费。据报道,福特印度公司的转型官Balasundaram Radha
  • #微博新知博主#今年的夏天杭州的傍晚几乎每天都是红霞好似惊叹的自然给予人的一种力量在这YQ断断续续 历史无阳的人类氛围感中有了一丝希望今日也许代表了一段结束也意
  • “当时的订单有南美的,有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的,有俄罗斯的,当我们解释为疫情暂时停止接单时,外国客户们都非常谅解,并给我们许多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看准了未来市
  • 本周语音考察ing ​每周五背诵内容的规划,按计划背好之后,一周一次会有高分学长学姐一对一抽背,抽背的形式可以是语音,电话等等去保证抽测的效果,和背书的进度。
  • 当我们为追荐亲人供养三宝、焚香诵经时,如果能把这份爱和思念,生发成慈悲的菩提种子,帮助更多的有情众生得闻佛法,导向光明,这才是佛教倡导普度有情、自利利他的思想精
  •  宝鸡市体育运动学校女子举重队队员 孙蕊:因为我也从事举重这个项目的,已经练了四年多了,也知道这个项目的不容易和枯燥性,我这次很荣幸能担任这次的保护和加重员,也
  • [心]【#赤峰热电厂提前五天开栓供热# 】10月9日清晨,赤峰市突降中雪,最低气温骤降至0℃以下,又正值赤峰疫情严峻时期,赤峰热电厂作为赤峰市的重要骨干供热企业
  • 好吧,不仅仅是昆明市和大丽攀……国庆节,成渝经济圈及周边,也都是阴雨连绵的天气……真心希望,最好能够在10月中旬之前,四川省的水库的冬季蓄水任务,至少完成8成呀
  • 每一种功德,有一种慈悲,也有一种分心,要熟悉自己,驾驭人生的明白,感恩世人的路途,学会人生的改变,改变自己的真诚 ​#阳光信用[超话]# [太阳]#阳光信用#
  • 刚过完生日就迎来了2022年最冷的一个秋天,也是刚过完国庆节,收心准备迎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人总有一些需要突破自己的地方,如果一直做着自己最喜欢最舒服的事情我
  • 【直指人心】 1、动念和觉性是一样的吗?并不一样,因为动念会移动而觉性不会。那它们完全不同吗?也不是,因为从觉性投射而出的任何念头,是从觉性的状态现起。这可比
  • 6万股民要懵了:赛为智能实控人被调查并留置,交易所紧急关注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智又一A股实控人被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因涉嫌行贿赛为智能实控人被调查并留置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