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事没少做,但福报越修越少,原因在哪里??
文:善知识 大悲禅寺 今天

↖↖点击上方,长期关注...

很多人都希望能修福,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过得自在一些,富足一些。因此,会去做许多的善事,诸如布施、供养、放生、施食、做义工等等。
但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一点:我们一边在积极修福的同时,是否也在不停地折损自己的福分呢?
也许,有人不断修福,经常去印经,或者做其它的善事,帮助众生听闻圣贤教诲。
可是,境遇仍不是那么顺利,有病的病不见轻,贫穷的依然贫穷,所求的皆不遂愿。
于是,便会埋怨上苍不平,为何自己这么利益他人,却还不如那些没行善事的人,便会对佛菩萨不满,认为没有照顾自己。
可是,自己积的福已在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中被折损了,自己还不知道,实在是大有人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是否注意过自己的心?
我们所说的话、我们所做的事,是否真正去观察到?
当看到别人升官发财的时候,特别是才能不如自己的人靠排斥自己而升了官的人,我们的心里是酸溜溜的?还是很反感?是在感受别人的喜悦?在为他们祝福?还是忿忿不平?或者嗤之以鼻而看不起他呢?
我们吃饭的时候,吃到不合胃口的食物时,是会生气的倒掉,或埋怨饭做得不好呢?
还是会时时去感恩种田人的辛苦,卖菜人的辛劳,或是做饭人的用心呢?
在路边看到行乞的人,你是不是认为他在假装残疾,在行骗;或给他钱的时候,自己有一种看不起他,可怜他,或者想自己是在做好事,在救人,在做善事的呢?
在看到某些人行为不端,后来生了一场大病,自已是不是在想:看吧,这就是报应,行恶的人终究是会有恶报的。
此时,会不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已在兴灾乐祸之中了呢?
此心,到底是刻薄还是仁厚?
应该清楚,在一瞬间看到别人受灾而心中大快的时候,那种兴灾乐祸的念头,已经在折损自己的福报。
不管是什么事,起心动念都会起作用,都会折损自己的福报,不是做了才算。
这样细细算来,自己的福报都不知道被自己折掉多少,实在是可惜啊!就像一个破了的桶,你不停地向桶里面倒水,而水却一直在流掉。

其实,惜福比造福更可贵。
在惜福的时候,你懂得去感恩付出的人,懂得珍惜,懂得勤俭。
可是,在造福的时候,一味地希望能多—点,再多一点,这颗贪求的心,也许已经使自己更加地堕落。
若能一面造福,一面惜福,再注意不要折福,相信福分的积累,一定是大幅度地上升。
而且,这个福来的时候,你会享受得很快乐,因为你的心是善的。
当只是用钱财来布施,回来的也是钱财,也许你的生活依然会不太舒服,因为你看别人不顺眼。
可是,若能反观自己的心,布施自己的善良、慈悲、喜悦给别人,你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财富而已。
所以,要让自己幸福一些,还要注意,不要在点点滴滴处折损自己的福分。

作为一个学生,当看到别人的成绩考得很好的时候,会不会妒忌?
做同样的生意,看到别人的顾客比自己的多,效益比自己的好,会不会酸酸的?
或者,离了婚的人,看到也有人离婚了,心里一想,也有人和我一样,稍有安慰。
又或者,时常说一些酸寒刻薄的话来刺激别人,贬低别人来显示自己,揭人家的短处,谈别人的过失。
这都是我们不够仁厚的存心,也都是在折我们的福分。
所以,一定要看到自己的心,是不是在念念希望别人好。
当看到人家有所得,会很不高兴,看到别人有失反而很安慰;或者,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受了罪,欢喜得不得了,这都有失仁爱之道,都是在折损自己的福报。
而反之,若要从这些平常的细微之处来修福,就快速多了,念念为一切众生,那么,你的心是为一切众生,你在与一切众生结善缘。
看到别人好,我们高兴,看到别人不好,我们替他们难过,并且,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哪怕与自己有过节,也义无反顾去帮助,这就是一颗仁厚之心。
有此心,就不用担心自己没有福报,量大福就大。

若能时时长养我们的善心,念念去成就他人的善行,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有能力就尽心尽力,这本身就给我们积累了大福。
在行善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心善,时时去体谅他人。
纵然是恶人,也希望他能回头改过,而非嗔恨指责与辱骂。
当你认为自己发心是好的,是想让他好,而去指责甚至打骂有缺点的人时,或者写匿名信去告发或无限上纲地诽谤他人,但是自己却认为是在挽救人家时,那不过是你自己的情绪,并非真正有利于对方向善,也会折损自己的福报。
所以,时时守护自己的善心、清净心,守护自己的一颗爱心。
先做自己的护法,保持自己不造恶,身善良,口善良,心善良。
进而再去安护身边人的心,让他们感受到舒服与自在。
遇到与自己性格、想法和愿力不一样的,不强求苟同,但也不会标新立异,只是相互的尊重与关怀。
这样您会越来越感受到修福得福,真的幸福。
有钱不是幸福,好多财富丰厚的人心灵并不快乐,仍旧在痛苦中。
如果,自己的心恶行善,或者心善行恶,苦心积的福还不够折损的,那也太不值了。 https://t.cn/R2WxHmm

《楞严经》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九十六段)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唯垂大慈,开我蒙悕!】

这篇讲因地和究竟果位,二者必得相应,才合符中道第一义谛。但如果从因地起修,因地本来空,这本来空是离语言文字的,如果离了语言文字,什么叫如来真实语呢?又如何从本来空的因地修行呢?就这些问题,阿难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在因地发起修行的初觉心,要想证入常住不变的本觉心,需要有与果位相应的名称和境界。阿难对佛说:世尊!一切法于究竟“果位”中说有“菩提”,并安立了七个果位名称,即:

一、菩提:菩提意译“觉、智、知、道。”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的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即: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这三种菩提中,以佛菩提为最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二、涅盘:涅盘就是成佛了。意为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同、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佛教认为:轮回是一切未证得圣果的众生所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人死后,“阿赖耶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等等。只有到达涅盘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摆脱轮回称为涅盘。

三、真如:真如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真”指真实:真实可以真显妄,即以真实之心,显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真如”就是永恒不变的如来藏。诸经论列有许多异名,称: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实相、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盘、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等。佛教各派对“真如”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中观派以性空为“真如”:又名诸法实相。瑜伽行派主要以“法无我”:“圣智行”为真如。唯识家以“唯识实性”为真如;地论学派立第八阿赖耶识为真如;摄论学派更立第九阿摩罗识为真如。这些都是名异义同,均以自性清净心为真如。

四、佛性:佛性有两种含义,即:1、成佛的可能性:是指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如“佛性”。2、眼见佛性:是明心之后的第二步“见性”。见性就是见道:小乘见道是证须陀洹果、大乘见道是证初地菩萨位。

五、庵摩罗识:又名阿摩罗识、阿末罗识;译名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为《摄论九识》中的第九识。旧译家以阿赖耶识之外别有此识,而建立九识;新译家称此是阿赖耶识果上之名,不别立此识。

六、空如来藏:空如来藏之“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只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犹如虚空一样不生不灭。“如来藏”就是真心,就是佛法第一义谛,是佛教重点解说的内容。如来藏是能出生万法的精神存在,是世界上唯一真实存在的法,其余的法都是由如来藏的种子现行时出生的生灭法,是因缘所生法、是虚幻之法!一切不实之法、从缘而生;一切真实之法、不从缘起。不从缘起之真实法就是如来藏、就是真心,其体空寂,故而说空。但“空”不是没有,如来藏中含藏能生万法的种子,具足无边的智慧与神通,这个“空”实质是“有”。但千万不要作“空”、“有”理解,真正的如来藏是非空非有、空有不二的实际理体。

七、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的佛智、由转第八识“阿赖耶识”而得。此智能明察三世一切诸法,万德圆满,无所欠缺,犹如大圆镜能显现一切色像,故称为大圆镜智。

以上七种名,名称虽然有别,但清净圆满的体性却是一个,都是坚固凝结所成:犹如“金刚王”。“金刚”义为金中最刚,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及宝石。以金刚比喻武器:是因其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而不被万物所破坏。如帝释天及密迹力士所持的武器,称为金刚杵,不为任何物所破坏,而能摧破一切。又以金刚比喻宝石:是取其最胜之义。因金刚石透明无色,且光耀璀璨,一经日光照射,即显现出各种光耀的色彩,于夜中也能放出荧光,而为诸宝中最胜者。经论中常以金刚宝石来比喻菩萨所证得的金刚三昧,就是取其最胜之义。这里说的“金刚王”指的是佛的法身,犹如金刚一般,永远不坏。

阿难说:以上说的七个果号,就是圆满的真如自性,犹如金刚王,是常住不坏的。这犹如金刚王常住不坏之心,能生能见所见、能听所听,但这能所二见及能听所听,一旦离开“光明、黑暗、动态、静态、通达、阻塞”这些外缘尘境,毕竟没有自己的体性,犹如妄念之心,离开“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是本无所有的。也就是说离开自性的“六根、六尘、六识”都没有自己单独的体性,都是一些幻相,六根在自性中是本来就没有的,那为什么还要将这毕竟断灭的六根用来修因呢?还想获得以上所说的,如来的“七常住果”?“常住”意为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果”在修为因、在证为果。这里所说七常住果即诸佛所证法身之果德,以其清净圆满,体性坚凝,是名常住果。七常住果就是以上说的“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

阿难又对佛说:世尊!如果离开光明与黑暗,这能见和所见就没有作用了,因“能、所二见”毕竟是空无所有的;如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相,心念意识无缘可攀,也就等同于什么都没有了。我由此进思退想,循环思维,从微细法里去推理,认为如果本来就没有我的心,也就没有我的心所了,这心与心所都没有了,那么用什么来作为因地心修行,而求证如来的无上正觉呢?如来先前说:“湛然精明的圆满常住心,是违越一切包括诚实的语言,如果但有言说,终是戏论。”那么,什么才是如来的真实语呢?唯愿世尊再垂大慈悲,开示真理,为我们除去这些蒙昧无知。

身体是海岸,念头是波浪,内在是海。如果你内在日日风起云涌,波浪越汹涌,对那海岸——身体的冲击就越大。因此,内在的平和清净心的拥有,是身体接近它自己道的基础。

如果说身体是一辆马车,那么它有四个轮子承载它的正常前行:第一个轮子叫“睡眠”,第二个轮子叫“饮食”,第三个轮子叫“情绪”,第四个轮子叫“运动”。睡眠、饮食是两个前轮。你吃得好、睡得足,两前轮气足有劲。

情绪和运动是两个后轮。宁静的心境和劳逸结合的运动为这辆车子提供强大的支持。要想让身体之车行驶更远,路上不撂摊,你就得注意保养这四个轮子,给它们充足的气。

一个生命自身携带的智慧,就足以解决它自身生成的问题。聆听心身,你自己就是自己的医生。——文摘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蔡徐坤成NBA贺岁形象大使,你怎么看
  • 最长寿男性去世 113岁的他竟有这爱好……
  • 李娜入选国际网球名人堂!她又成了中国历史第一人
  • 又一部毁经典?《情书》将翻拍中国版,也许这样就能成功!
  • 中国驻马里维和人员遇袭 联合国强烈谴责 到底谁干的?
  • 统计局回应“富士康大规模解聘”
  • 匈牙利公开赛国乒包揽五冠!陈梦女单再度封王
  • 玄彬孙艺珍恋情终于真相了&分手后的阚清子,真的让人怕了!
  • 罗斯绝杀太阳,狂砍31分第三节17分,全场球迷高呼MVP
  • 硬核物业:山西小区人工造雪,增加年味儿!
  • 小米第二次回购出手救市,因半年股价已折半
  • 2018年我国GDP首破90万亿,增长6.6%
  • 终于真相了!施瓦辛格发文悼念是怎么回事?还原背后真相详情始末令人震惊
  • 阅读理解20分,原作者仅得6分,标准答案真的标准么?
  • 马云十大思想者 是什么?马云为什么成为了十大思想者
  • 外卖送餐员平均月薪7750元 网友:我也要送外卖
  • 吴彦祖晒近照圆寸发型,发际线堪忧,网友:岁月催人老啊,真残忍
  • 三沙神秘海洋蓝洞 如何形成的?传说为南海之眼是怎么形成的
  • 2018年人均收入28228元 你达到了吗?
  • 奔跑中国取消认证 悬崖秋千后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