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 灵丘:红色热土谱壮歌 绿水青山好生活】(赵志成 王鹏 马明清)灵丘,关山叠嶂,碧水奔流,古韵悠悠,素有塞上古邑之称,因战国时期的改革家赵武灵王葬于此而得名。

抗日战争时期,闻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县城西南30公里的蔡家峪、小寨、乔沟、白崖台、关沟一带。“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平型关大捷被写进《八路军军歌》,广泛传颂。

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大同市东南角,版图面积居山西省第四、大同市第一。“九分山水一分田”,灵丘在1991年被确定为国定贫困县。久困于穷,冀以小康。靠着党的富民好政策,加上灵丘人苦干实干,摘穷帽、拔穷根,不但在2019年4月脱贫摘帽,而且发生了“九分山水九分财、一分田地生万财”的精彩蝶变!

如今,围绕“建设面向京津冀雄宜居宜业宜游山水特色城镇”的发展定位,一个景色宜人、古色引人、红色感人、绿色养人的老区正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书写着新篇章。

山区像县城一样便利

立夏后的灵丘大地,万木吐绿,花红柳绿。出嫁到县城的杜爱莲,决定在这两天带孩子回趟娘家杨庄村。

“我现在想回娘家了,说走就走,90来分钟就到了。以前,一想到回娘家,心里就发愁。坐半天车,还得步行8里地,在村里手机没信号,虽说村子好山好水,但就是不想回。”杜爱莲说。

杨庄村是灵丘县下关乡的一个行政村,深藏在大山里,距离县城130多里。“杨庄过年听下关”是灵丘当地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说的是过去的杨庄村人不知道啥时过年,爬到村前的山梁上,听到8里地外的下关村响起了鞭炮,才知道是过年了。

“现在可好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变成柏油路,村村通公交车,车次也多了。村庄改造让村子不仅干净、漂亮了,而且也文明了,公厕就建了两处,手机也有了信号。‘移动超市’天天进村,日常用品、蔬菜瓜果肉足不出村就能买到。”谈到村子的变化,杜爱莲如是说。

在脱贫攻坚中,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难以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灵丘县坚决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高标准建设安置点13个,109个深度贫困自然村、20个行政村全部搬迁,14471名群众“拎包入住”新居。与此同时,对全县所有农村住房进行了全面排查,开展危房改造,2018年年底全县实现“危房全部清零”。

而按照“今天移民搬迁点、明日乡村俱乐部”的目标定位,结合“星级村”创建工作,打造了龙渠沟、小寨等集美丽乡村和旅游示范村建设于一体的移民安置点,实现群众居住条件从“危”到“安”向“宜”转变。这一项成效明显的工作,受到了国务院的通报表彰。

基础设施完善了,发展短板补齐了。驱车进入灵丘的山山沟沟,亮丽的红瓦房,整洁的街巷,蜿蜒的旅游公路,树木掩映的村落就像颗颗珍珠镶嵌在绿水青山间。

“现在全县村村都设置了保洁员,安装了路灯,有了公厕;全县11个乡镇,3个乡镇天然气进户;常住人口200人以上的村全部新建了公共浴室,以往县城才有的设施,现在在农村也成了标配。咱农村人的生活像县城一样便利。”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刘志田如是说。

荣誉就是最好的说明:全县49个村入选全国绿色村庄名单,12个村被评为省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乡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乡村集中连片示范区,60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

农民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

楼宇、花廊、广场,五彩村落,不必怀疑是梦幻,这是真真切切的灵丘大山深处的独峪乡张家湾村。

塑料大棚、光伏板、标准化的养殖园,进入村庄,瞬间耳目一新的感觉。

“村子里现在就没有闲人,大家都有活儿干。”驻村工作队队员小赵如数家珍地介绍,“成发养殖合作社除了资产收益分红,还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16栋食用菌大棚春秋季一天就需三四十个劳动力;扶贫车间,可以天天去。另外村子里设置清洁、护路、护林等岗位,都是挣钱处。”

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带动主体、户户有增收项目、家家有多元收入”目标,构建起了全覆盖、多元化的产业大格局。

就业有术,增收就有路。“每天8点上班,12点下班,下午2点半上班,6点半下班,工资一个月4500元,以往到外打工,一个月也无非挣这么多钱。这呢,还守家在地的。”谈到家门口就业,武灵镇石磊村村民郭云一脸激动。郭云就业的地方是村东侧的灵丘县巍山工业园,该园入驻企业27家,涉及精密制造、家具、包装等20多个行业门类。众多和郭云一样的劳动力告别先前外出务工的历史。

在灵丘,除了巍山工业园外,还有生物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同样也吸纳了很多当地人务工。

食用菌种植、水产养殖、有机苹果、有机蔬菜四大有机农业产业,135个规模以上的畜禽标准化养殖场,中药材产业园区,秦淮数据、中联心传、扶贫车间……产业带动、就业拉动、政策保障“三发力”,全县186个行政村实现了稳定增收全覆盖。

家园像诗和远方一样美丽

“京西福地、山水灵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就是灵丘。

沿着旅游公路,结伴青山松柏,抬头蓝天白云,石墙青瓦的别墅依山而建,河道边规划整齐的田块错落有致,如诗如画。这就是红石塄乡的上车河、下车河两个行政村采取“村庄改造+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的模式进行整体改造,蝶变为车河有机社区的现实体验。

“现在我们车河,那可是灵丘的一张名片,旅游季游客络绎不绝,就连非洲人、欧洲人也经常来观光!”年近60岁的村民王金向游客介绍。

2015年,车河村就地实现城镇化,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民;农村变成了景区,农业实现了产业化。202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万元,比8年前翻了近10倍。穷山沟变身“国际范儿”,小山村连续举办八届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

以车河为示范的“山西省灵丘县村级有机农业扶贫模式”被列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扶贫模式类中外减贫案例,案例照片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2018年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展出。

昔日,没有出过大山的灵丘人向往着大山外的世界;如今,山好水好空气好的灵丘处处吸引着远方的客人。

红色革命纪念地就有170多处;古色文物古迹有唐代曲回寺石佛冢群、觉山寺辽代砖塔、明代内长城等;绿色自然景观和农业乡村旅游景观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北泉景区、空中草原风景区、桃花溶洞风景区等。

锚定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奋斗目标,有机融合山水文脉、生态农业、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势头。

乡村美了,游客来了,村民乐了,农特产也不愁卖了。该县推出的“云之梦”手工编织、“灵之韵”民间工艺品、“月亮湾”苹果等有灵丘特色的文创产品深受市场好评。全县获得有机认证的农产品60多个,“灵丘有机农业”“灵秀灵丘”“农字号”品牌有力打响。

去年春季,武灵镇黑龙河村举办第一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省内外60多家客商齐会黑龙河,10天时间日平均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灵丘县文旅局局长李栓明说,进入夏季,不光是黑龙河村旅游爆棚,像北泉村大型实景演出《山水北泉》已经是京津冀众多网友的打卡“热地”,龙渠沟村实景演出《幸福的歌声飘向远方》也屡屡冲上热搜。(来源:山西日报)

【#专家谈#丨智敏: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底线】“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作为国家战略,是民生之本。在当前国际粮食格局发生变化,国际粮价波动,世界形势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为今年农业生产指明了方向。

2021年,在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极端强降雨天气的不利影响下,陕西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粮食播种面积4506.45万亩,总产量实现1270.4万吨,其他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稳定,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之下,陕西省粮食安全依然面临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如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粮食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规模化经营程度偏低等问题,粮食持续增产任务艰巨。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农业稳产增产,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社会环境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全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基础支撑

一是聚焦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粮食产量实现的前提是播种面积的相对稳定。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近年来,陕西省常用耕地面积逐渐稳定,但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要继续严格落实《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实施方案》,聚焦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现有耕地优先用于发展粮食生产,重点保障小麦、玉米、稻谷三大谷物种植面积,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油、菜等农产品及饲草料生产。严格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属性,建立健全耕地种粮情况监测评价系统,防止粮食生产功能区粮田“非粮化”。

二是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陕西省中等和低等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比重大,后备资源不足,粮食复种指数偏高,改善耕地质量任务艰巨。要继续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和新增产能的产出路径,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七大主推模式为重点,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工程,推行“小田并大田”“宜机化”改造等建设,重点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持续推进关中地区土地平整、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淤地坝和沟道工程建设、陕南地区“池塘堰”整治,实施农机深松整地,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调酸压碱等技术,加强耕地污染治理,不断提高基础地力和作业效率,为粮食产能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探索构建高效稳定的土地流转关系,推动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推动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发展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开展流转信息登记发布、合同指导、价格协调、土地产权评估、合同签订、法律政策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完善土地流转践信履约机制。强化农民土地经营行为中的权利与义务对等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农民契约精神,确保把土地持续流转到种粮能人的手里。大力推广《陕西省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细则》,提高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的比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土地流转仲裁、争议的解决方式和流程。做好前置审查,防范履约风险,做好全程监管,化解经营风险,平等保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确保种粮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对流转合同履约情况的跟踪监管和对流转土地用途的跟踪监控,防止耕地经营“非粮化”倾向,严厉查处违反“非农化”行为。

健全种粮收益增长机制,持续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是探索建立适合省情、鼓励种粮的奖补政策。根据新的粮食生产形势适度调整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探索完善差别化的粮食生产补贴体系,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种粮主体,采取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实行“阶梯式”补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机补贴政策。一方面鼓励引导企业新研发技术设备的应用推广,缩短新型农机具纳入补贴范围的周期,促进创新产品的普及应用。另一方面,从种粮主体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使用者意愿,给予地方确定品目更多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农机产品性能确定不同的补贴比例,让真正有用的产品得到推广。

二是大力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目前,陕西省的粮食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总体偏短,产品附加值较低,对种粮农户和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要坚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并重,协调推进,突出特色。围绕“关中粮油加工集群发展、陕北小杂粮产业融合发展、陕南健康粮油食品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各地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发展主食产业化和粮油精深加工,推进产业链向产前产后延伸,打造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持续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构建“省级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粮油品牌体系,着力打造优质陕派粮油食品。

三是完善种粮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渐成为稳产增粮的重要力量。完善种粮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和鼓励粮食加工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流转等方式,与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形成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促进种粮主体增收。

强化粮食生产服务,为稳定粮食产量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发展粮食生产性服务业。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要以县域为单位搭建粮食产前、产中、产后MAP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机、植保、测土配方施肥等行业的农民合作社。在增强和拓展农业公益性服务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经营性服务。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组织参与,充分满足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二要拓宽粮食生产经营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鼓励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聚焦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粮食经纪人的融资需求和粮食的生产、流通、运输等环节,积极拓宽新型经营主体抵押担保物范围,推动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探索将新型经营主体的应收账款和农副产品的订单、保单、仓单等权利,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型农机具、农业设施等纳入抵押范围,降低种粮主体融资难度和成本。同时,坚持在信贷上简化手续和流程,放活借贷还贷期限,结合粮食作物生产周期调整农民还贷时间,实行错峰还贷,不断提高粮食生产配套金融服务质效。

三是充分发挥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障作用。增加保险标的,把可能导致粮食生产损失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将优势特色农产品以及规模化生产设施设备等纳入农业保险品种范围,财政给予适当补贴。积极争取纳入中央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等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多层次多点位分担种粮风险。加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等渠道进行保险宣传,强化农民对粮食作物农业保险的认识,积极引导和鼓励种粮主体提高投保面积,让农业保险成为粮食种植的“稳压器”,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的长期经营预期和积极性。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沿河: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乡村振兴[超话]#

白墙乌瓦的土家民居错落有致,曲折蜿蜒的硬化小道干净整洁,山涧溪水潺潺,小径两旁翠竹丛丛、绿树成荫、春花烂漫……走进沿河自治县沙子街道南庄村,俨然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

如今,该村已成为一处“网红”乡村旅游打卡地。这是该县努力挖掘农业生态、休闲、文化等多元价值,引领乡村振兴,为城乡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县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重要位置,突出党建引领,紧紧围绕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坚持高位统筹大处谋篇,以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如今,在广袤的沿河大地上,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红色传承”中赓续奋进

清晨,走进谯家镇“红色美丽村庄”长征村,青山宛如画屏,溪流蜿蜒流淌,空中弥漫着各色花香。翠竹松柏间,虽然历史的硝烟已经远去,但当年贺龙、关向应、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心为民谋幸福的英雄豪气依然在这里传为美谈。

云贵高原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是长征前存在的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坐落于谯家镇长征村、白石溪村之间。2021年5月,谯家镇长征村、白石溪村被列为贵州省23个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之一。

以长征文化为主题的土地湾红色文化园,美丽乡村观光环、长征步道环、农耕体验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编制34个项目,整合中央、省市县各级资金2050万元。

“我们紧紧围绕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充分依托试点村红色资源,着力在统筹好农业农村空间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纵深推进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切实提高黔东革命老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县委书记罗洪祥说。

为确保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该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罗洪祥、县长代忠义任双组长,22家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从各单位选派10名“红村小分队”成员,全力推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

立足红色资源禀赋,挖掘红色史实和故事49个,建设可同时容纳500人的长征红色教育培训中心,规划建设2个公共厕所,发展800亩种植油菜,对农户房前屋后微果园、微菜园、微花园“三园”进行改造,完成180盏路灯村庄亮化。目前,34个项目现均已全面完工,即将投入使用。

眼下,通过党建引领,长征村和白石溪村全面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在红军街开办特色农产品商铺、地方特色饭馆、土家精品民宿,大力发展红色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奋力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部镇联动”中开创新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防贫“堤坝”。今年3月,该县“部镇联动”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改革试点动员部署会在土地坳镇召开,旨在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路径和方法,充分整合部门和乡镇资源力量,以土地坳镇作为“部镇联动”改革试点,示范推动全县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闯新路。

依托资源优势,土地坳镇在发展茶叶、养殖业、果蔬产业3大传统产业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蔬菜”种植、竹花社区育苗培育两大基地,加快构建“3+2”产业布局。

当前,土地坳镇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规模化发展种养产业,建成铁皮石斛大棚180余亩,投产大棚50余亩;建成种猪场2400头标准生产线2条,5000头原种均已投产;以集体经济形式在木坪、安坡、竹花等5个村(社区)种植黄金叶1500余亩。

荒山变“宝地”,木坪飘茶香。土地坳镇利用山地独特优势,通过科学谋划,精心选址,在木坪、安坡等村开辟出黄金叶茶“试验田”,目前产出的茶叶广受好评。

“我对黄金叶茶市场前景很有信心,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新栽种黄金叶茶200亩,把黄金叶茶发展成村里主导产业,让茶叶走向全国。”木坪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刘洪斌兴奋地说。

据悉,在村干部的示范带头下,木坪村群众种茶热情高涨,茶园面积从原来的160亩增加到1200亩。目前,木坪村集体经济收益40万元左右,作别昔日集体经济积累为零的“空壳村”。

“开展‘部镇联动’改革试点工作是县委、县政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是示范推动沿河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有益探索。”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卢忠卫如是说。

在“产业兴旺”中强村富民

走进沙子街道南庄村,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景美、村兴、民乐的和谐安宁景象。

昔日的南庄村石漠化严重,村民们只能在石窝窝里耕种刨食,常为生计发愁。但随着沙子空心李走向全国,南庄村如今已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翻阅”南庄村的奋斗史,正是小小的空心李铺就了康庄大道。

10多年前,有着敢于“第一口吃螃蟹”精神的党员黎勇、黎明等率先带头发展空心李50亩,并获成功。有了成功经验,村民们纷纷开始种植空心李。

2014年,该县党员干部广泛动员农户规模化种植空心李,同时因势利导,举办李花节、采摘节、“李王争霸赛”等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花尝果。“我是第二届‘李子王’,每年我种植的空心李还不到采摘的时节就被预定一空。”获得第二届“李子王”称号的黎勇说。

李花节、采摘节不仅成功将沙子空心李品牌打响,还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南庄人发现了商机,纷纷办起农家乐、开起小超市。

为盘活资源,提升品牌效应,南庄村围绕以“李”兴“旅”、以“旅”促“李”的发展思路,实现了生态与产业融合,由原来零星的15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1200亩,以产业发展促乡村旅游,成功创建南庄村农旅一体旅游观光AAAA级旅游景区。目前,南庄村人均纯收入为2万余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南庄村空心李园区更是成为了全县空心李核心区,辐射带动沙子街道发展4.5万亩,全县10.5万亩,使空心李产业成为全县的支柱型产业之一。

南庄村全面启动空心李果脯、果酒深加工项目,有效提高空心李产品附加值和残果、剩果利用率,成功打造空心李“遇见李”酒品牌,有效解决2000余吨空心李滞销问题,该品牌现已畅销全国。还成功申报沙子空心李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无公害绿色产品,先后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贵州省精品水果”认证,赢得“果中茅台、李中珍品”之美誉。

“南庄村通过实施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产业培育三措施,探索出一条依靠生态产业推进石漠化治理的特色之路,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了群众增收致富,开创了基层治理有效的新路径。同时,依托当地自然生态美学人文价值,打造”天赐仙李·悠然南庄“农商文旅综合体,融合发展新路径基本形成。”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统战部部长董道萍认为。

记者观察到,沿河正进一步突出“农”的生态赋能、“文”的品质浸润、“旅”的聚人引流、“体”的品牌集聚作用,升级打造一批功能复合多元的绿道型、山水型、郊野型、人文型、产业型的美丽生态乡村。制定推进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加强“美丽沿河·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开展乡村工匠、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等专业技术人才培育行动;建立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支持保障机制,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形成乡村振兴多元发展格局。

如今的沿河,正在乡村振兴路上向着美好灿烂的明天稳步前行。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男方父亲不满宋慧乔,为什么宋仲基非她不娶?
  • 吉林东丰爆炸,爆炸具体原因是怎样的?伤亡如何?
  • 库里遭遇车祸,前后被撞两次,事故包含三辆车!
  • 亚马逊黑色星期五9小时打破去年全天销量记录!已售出100万件玩具和70万时尚品
  • 冯正霖:鼓励通勤航空优先购买和引进国产飞机
  • 对话80后白发干部:作息不规律经常下乡
  • 黄牛12小时注水痛苦流泪 注水肉对人体会有影响吗?
  • 男子刷抖音刷出逃犯,举报获5万奖励 ;王源生日会上用的手机壳火了| 科技BB鸭
  • 放烟花庆祝考7分!这位爸爸要求辣么低皆是因为以前常考0分
  • X23幻彩版开售! X21S 新品开售代替X21!广州新栎通讯 OPPO vivo官方授权经销商
  • 重磅 | 云南白药今起复牌:回购预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
  • 重庆将建全国首座长江水下铁路隧道
  • 天河工程被质疑,不要成为敛财工具,人民的血汗要珍惜
  • ofo回应退押金难:称因搬家后服务器迁移出现延迟
  • 深圳海关 查获50吨走私冻鸡爪、鸡翅 已渗水发臭
  • 【影评】《无名之辈》曝天台片段 任素汐章宇情感纠葛引热议
  • 收集个人信息获刑,那些肆无忌惮的黑客应该有所畏惧
  • 薛之谦哭了:尊重自己的内心,比屈尊这个世界更值得
  • 多地试点无痛分娩:天下母亲的福音,来了
  • 邯郸一消费者让三星电子“低头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