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要坚守到最后】虽然未能从军,作为军人的后代,卢抗抗心里一直藏着一种无法磨灭的“军人情结”。战“疫”打响后,在“请战书”上庄重地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他知道,这种“情结”被点燃了……
  闻令而动,“我要上!”
  “转运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这是卢抗抗请战执行的任务。65岁的卢科事后才知道,“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作为父亲,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卢科了解儿子的脾气,拦不住,他也不想拦,“家国有难,热血男儿理应挺身而出。”
  “我要上!”
  2月2日上午10时,接到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胡军的电话时,卢抗抗几乎是脱口而出。当时,他正和同事们例行道路巡查。疫情警报拉响后,从1月27日大年初三起,他们已“连轴转”了整一周。
  其实,胡军起初只是试探着询问:“河东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有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你能承担吗?说实话,虽然做了科学严格的防护和消杀,但还是有危险的……”
  “我请战!我要上!”卢抗抗没有半分犹豫。见胡军没有当场“拍板”,情急之下,他又给自己加了三个“非我莫属”的理由:一,我是年轻党员干部;二,我身体素质好;三,我开车技术熟练。
  “就让我来吧!保证完成任务!”直到胡军挂断电话很久,卢抗抗坦言,因为太过激动,依然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心跳。
  “隔离工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身为党员干部,我有责任顶上去……”为了向组织表达自己承接任务的坚定决心,一回到单位,卢抗抗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份“请战书”,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知道,这回终于轮到他了──“为国为民”扛起使命,他会像爷爷和父亲两辈军人一样去战斗。
  “未从军旅,以此报国!”
  勇于担当,“我能行!”
  卢抗抗执行第一次“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是在2月6日下午,天阴冷,津城刚刚下过一场雪。
  根据指令,他驾车先来到津塘路上的一个隔离点。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鞋套……全副武装后,卢抗抗出发了。
  从隔离点到密切接触者的住所,开车仅需一刻钟。卢抗抗突然有些紧张了,“他会不会是潜在感染者?”“这么近的距离会不会传染?”“未知”总是让人莫名担心。
  担心归担心,车还是准时抵达。此时,属地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已在指定地点等候。不久,密切接触者在两名医务人员的陪同下走了出来。
  “这是一位50多岁的男子,出门前,医务人员已为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消杀和防护。”男子独自上车,坐在后排座,与卢抗抗的驾驶座隔着一道透明的安全防护板。
  通过后视镜,卢抗抗看了对方一眼,“他比我还紧张,直挺挺地僵坐着。”本想着安慰几句,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一路上二人都沉默着。为了不加重紧张情绪,卢抗抗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开稳些,再稳些。
  隔离点的院区内有残雪。男子下车时,卢抗抗善意提醒:“地上有雪,您慢点走!”对方轻点了下头,回了句:“谢谢师傅!”
  “第一次任务圆满完成!”卢抗抗长出了一口气,紧张感一扫而空,心里既踏实又满足。
  车辆消杀,向指挥部复命,原地在车里等待下一个指令。其间,卢抗抗用手机自拍了一张照片,特别纪念这个“第一次”。
  接到第二个转运任务指令是晚上6点多,这次目的地是红星路,密切接触者是一位二三十岁的年轻男子。因为有了上一次执行任务的经历,卢抗抗不那么紧张了。
  “他问去哪儿?我说隔离点!”路不算太远,任务完成,向指挥部复命时才刚过晚上7点。指挥部告知,当天不再有任务,卢抗抗下车脱掉防护装备,消杀后进入休息室待命。
  持续应战,“顶得住!”
  接下来,是一段忙碌的日子。
  几乎每天都有转运任务。有时转运工作要持续进行五六个小时,晚上十点以后“收工”成了常态。指令不停,防护装备就要一直穿着。为了不上厕所,卢抗抗最高纪录是10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
  2月11日,是最忙碌的一天。仅卢抗抗一个人就承接了10次转运任务。从下午两点一直干到次日凌晨。
  “第95例、101例病例确诊后,需要隔离一批密切接触者,涉及住得比较近的邻居,有70多岁的老人,还有四五岁的孩子。”在转运这些密切接触者的过程中,一对70岁左右的老夫妇引起了他的注意。
  “因为过于担心,老两口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为缓解老人的紧张,一路上,卢抗抗努力让老人宽心,“大爷大娘,别担心,嘛事没有,就是换个地儿歇着。过些日子,我一准给您二老送回去!”
  谁都知道这是宽慰人心的话,但疫情之下,贴心话总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让咱去哪儿咱去哪儿,为自己好,也为大家好,咱可不给国家添麻烦……”下车时,老两口的情绪明显缓和了很多。
  老人得哄,孩子更得哄。虽然自己没有小孩,但卢抗抗总能把上车时怯生生的孩子,哄得下车时开开心心的。“有时话本身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发自内心地想给他们一些宽慰。”
  “党旗下的誓言,用行动证明”──这是卢抗抗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
  自参加转运任务以来,卢抗抗出车64次,行驶800多公里,向7个隔离点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
  坚守,还在继续!
  疫情还在,“我不撤!”
  3月1日,是个好天气。湛蓝的天,飘浮着朵朵白云。当天,卢抗抗没有转运任务,在隔离点待命。
  这天还是卢抗抗34岁的生日,不过,他谁都没告诉。父母和他通了一个视频电话,值守社区的妻子也给他发来微信,祝他生日快乐。自战“疫”打响后,这对结婚刚一年多的小夫妻各自坚守抗“疫”一线,见面次数屈指可数。
  “这是个特别的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礼物,甚至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是一辈子不会忘记。”很多人也用“逆行者”称呼卢抗抗,但他觉得与舍生忘死的“白衣战士”相比,自己只是尽了本分。
  疫情期间,为了有效隔离和防护,河东区共设置了14个隔离点,选派了包括卢抗抗在内的14人负责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工作。
  转运指令随时可能下达,需要24小时待命。反应快、转运隔离及时是必需的,转运过程中更是不能有一丝纰漏。一天下来,只要指令不停,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考虑到抗抗坚守的时间较长,上级领导本打算找人替换下他,让他好好休整一下,但被他拒绝了。”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直属一大队大队长高强与卢抗抗同事多年,深知他的“考量”,“我们单位人手少,一上一下两人,抗抗是怕自己撤下来后,还要隔离一段时间,无法回归正常工作,势必造成单位整体人员力量的减少。”
  “疫情还在,我不撤!”卢抗抗下定决心,要坚守到最后一刻。
  记者手记
  有人说过,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哪怕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坚守。
  卢抗抗爱笑,隔着口罩,也能感受到他暖暖的笑容。“温和平易”是卢抗抗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汩汩而出的还有他骨子里的坚韧。
  “高高低低的肩膀在撑着城,我只是其中之一。”卢抗抗说,在执行转运任务的过程中,他其实是被很多人温暖着的。这温暖来自医护人员,来自身边的战友,来自隔离者,也来自街边义务为他补车胎、说什么也不肯收钱的修车师傅,“我不知道您具体是干什么的,但我知道是为抗‘疫’服务的,我也要出一份力!”修车师傅的话真挚而淳朴。
  没有指令,在隔离点待命的日子,卢抗抗喜欢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天空一无所有,为何能给我安慰。”卢抗抗感慨,胜利的日子不远了,因为待命的时间长了,执行任务的次数少了,解除隔离的人多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希望。
  春天来了,万物萌动,经历过“疫魔”的磨炼,新的生活也正在生根发芽,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生长出来。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是这样的。
https://t.cn/A6z0MpI6

#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要坚守到最后】

  虽然未能从军,作为军人的后代,卢抗抗心里一直藏着一种无法磨灭的“军人情结”。战“疫”打响后,在“请战书”上庄重地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他知道,这种“情结”被点燃了……

  闻令而动,“我要上!”

  “转运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这是卢抗抗请战执行的任务。65岁的卢科事后才知道,“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作为父亲,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卢科了解儿子的脾气,拦不住,他也不想拦,“家国有难,热血男儿理应挺身而出。”

  “我要上!”

  2月2日上午10时,接到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胡军的电话时,卢抗抗几乎是脱口而出。当时,他正和同事们例行道路巡查。疫情警报拉响后,从1月27日大年初三起,他们已“连轴转”了整一周。

  其实,胡军起初只是试探着询问:“河东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有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你能承担吗?说实话,虽然做了科学严格的防护和消杀,但还是有危险的……”

  “我请战!我要上!”卢抗抗没有半分犹豫。见胡军没有当场“拍板”,情急之下,他又给自己加了三个“非我莫属”的理由:一,我是年轻党员干部;二,我身体素质好;三,我开车技术熟练。

  “就让我来吧!保证完成任务!”直到胡军挂断电话很久,卢抗抗坦言,因为太过激动,依然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心跳。

  “隔离工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身为党员干部,我有责任顶上去……”为了向组织表达自己承接任务的坚定决心,一回到单位,卢抗抗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份“请战书”,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知道,这回终于轮到他了──“为国为民”扛起使命,他会像爷爷和父亲两辈军人一样去战斗。

  “未从军旅,以此报国!”

  勇于担当,“我能行!”

  卢抗抗执行第一次“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是在2月6日下午,天阴冷,津城刚刚下过一场雪。

  根据指令,他驾车先来到津塘路上的一个隔离点。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鞋套……全副武装后,卢抗抗出发了。

  从隔离点到密切接触者的住所,开车仅需一刻钟。卢抗抗突然有些紧张了,“他会不会是潜在感染者?”“这么近的距离会不会传染?”“未知”总是让人莫名担心。

  担心归担心,车还是准时抵达。此时,属地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已在指定地点等候。不久,密切接触者在两名医务人员的陪同下走了出来。

  “这是一位50多岁的男子,出门前,医务人员已为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消杀和防护。”男子独自上车,坐在后排座,与卢抗抗的驾驶座隔着一道透明的安全防护板。

  通过后视镜,卢抗抗看了对方一眼,“他比我还紧张,直挺挺地僵坐着。”本想着安慰几句,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一路上二人都沉默着。为了不加重紧张情绪,卢抗抗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开稳些,再稳些。

  隔离点的院区内有残雪。男子下车时,卢抗抗善意提醒:“地上有雪,您慢点走!”对方轻点了下头,回了句:“谢谢师傅!”

  “第一次任务圆满完成!”卢抗抗长出了一口气,紧张感一扫而空,心里既踏实又满足。

  车辆消杀,向指挥部复命,原地在车里等待下一个指令。其间,卢抗抗用手机自拍了一张照片,特别纪念这个“第一次”。

  接到第二个转运任务指令是晚上6点多,这次目的地是红星路,密切接触者是一位二三十岁的年轻男子。因为有了上一次执行任务的经历,卢抗抗不那么紧张了。

  “他问去哪儿?我说隔离点!”路不算太远,任务完成,向指挥部复命时才刚过晚上7点。指挥部告知,当天不再有任务,卢抗抗下车脱掉防护装备,消杀后进入休息室待命。

  持续应战,“顶得住!”

  接下来,是一段忙碌的日子。

  几乎每天都有转运任务。有时转运工作要持续进行五六个小时,晚上十点以后“收工”成了常态。指令不停,防护装备就要一直穿着。为了不上厕所,卢抗抗最高纪录是10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

  2月11日,是最忙碌的一天。仅卢抗抗一个人就承接了10次转运任务。从下午两点一直干到次日凌晨。

  “第95例、101例病例确诊后,需要隔离一批密切接触者,涉及住得比较近的邻居,有70多岁的老人,还有四五岁的孩子。”在转运这些密切接触者的过程中,一对70岁左右的老夫妇引起了他的注意。

  “因为过于担心,老两口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为缓解老人的紧张,一路上,卢抗抗努力让老人宽心,“大爷大娘,别担心,嘛事没有,就是换个地儿歇着。过些日子,我一准给您二老送回去!”

  谁都知道这是宽慰人心的话,但疫情之下,贴心话总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让咱去哪儿咱去哪儿,为自己好,也为大家好,咱可不给国家添麻烦……”下车时,老两口的情绪明显缓和了很多。

  老人得哄,孩子更得哄。虽然自己没有小孩,但卢抗抗总能把上车时怯生生的孩子,哄得下车时开开心心的。“有时话本身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发自内心地想给他们一些宽慰。”

  “党旗下的誓言,用行动证明”──这是卢抗抗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

  自参加转运任务以来,卢抗抗出车64次,行驶800多公里,向7个隔离点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

  坚守,还在继续!

  疫情还在,“我不撤!”

  3月1日,是个好天气。湛蓝的天,飘浮着朵朵白云。当天,卢抗抗没有转运任务,在隔离点待命。

  这天还是卢抗抗34岁的生日,不过,他谁都没告诉。父母和他通了一个视频电话,值守社区的妻子也给他发来微信,祝他生日快乐。自战“疫”打响后,这对结婚刚一年多的小夫妻各自坚守抗“疫”一线,见面次数屈指可数。

  “这是个特别的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礼物,甚至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是一辈子不会忘记。”很多人也用“逆行者”称呼卢抗抗,但他觉得与舍生忘死的“白衣战士”相比,自己只是尽了本分。

  疫情期间,为了有效隔离和防护,河东区共设置了14个隔离点,选派了包括卢抗抗在内的14人负责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工作。

  转运指令随时可能下达,需要24小时待命。反应快、转运隔离及时是必需的,转运过程中更是不能有一丝纰漏。一天下来,只要指令不停,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考虑到抗抗坚守的时间较长,上级领导本打算找人替换下他,让他好好休整一下,但被他拒绝了。”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直属一大队大队长高强与卢抗抗同事多年,深知他的“考量”,“我们单位人手少,一上一下两人,抗抗是怕自己撤下来后,还要隔离一段时间,无法回归正常工作,势必造成单位整体人员力量的减少。”

  “疫情还在,我不撤!”卢抗抗下定决心,要坚守到最后一刻。

  记者手记

  有人说过,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哪怕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坚守。

  卢抗抗爱笑,隔着口罩,也能感受到他暖暖的笑容。“温和平易”是卢抗抗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汩汩而出的还有他骨子里的坚韧。

  “高高低低的肩膀在撑着城,我只是其中之一。”卢抗抗说,在执行转运任务的过程中,他其实是被很多人温暖着的。这温暖来自医护人员,来自身边的战友,来自隔离者,也来自街边义务为他补车胎、说什么也不肯收钱的修车师傅,“我不知道您具体是干什么的,但我知道是为抗‘疫’服务的,我也要出一份力!”修车师傅的话真挚而淳朴。

  没有指令,在隔离点待命的日子,卢抗抗喜欢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天空一无所有,为何能给我安慰。”卢抗抗感慨,胜利的日子不远了,因为待命的时间长了,执行任务的次数少了,解除隔离的人多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希望。

  春天来了,万物萌动,经历过“疫魔”的磨炼,新的生活也正在生根发芽,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生长出来。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是这样的。记者 张清 吴迪 摄(来源:津云)

那个"作死"的患者,这次真的死了!

早上一上班,就有同事对我说“那个病人又来了,刚送去做 CT 了。”

我心咯噔一跳,不会是他吧?看着同事苦笑的面容,我的怀疑得到了证实。

刚到病房,病人从CT室回来了,面色苍白得如同一张纸。他的女儿陪在身旁,眼睛红肿。

我轻轻地问了一句“又喝酒了?” 她轻轻点了点头。

我摇了摇头,心里落下一声叹息。

这个病人是我们科的老病号了,常来住院,几乎每年都要来个三四次,每次进来都是同一个原因——喝酒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上次住院是因为一口气喝了一瓶白酒导致酮症酸中毒,入院时血糖高达 30mmol/L,人昏迷不醒,呼吸都是明显的烂苹果气味。

后面经过一番抢救可算从鬼门关救了回来。醒来之后,医生狠狠地教训了他,并告诫他一定要戒酒。他信誓旦旦:“一定戒酒,否则就不是人”,结果转身又开始偷偷喝酒。就因为依从性太差,不少医生都不愿管他的床。

家里人也反复劝他少喝酒,就算把酒藏起来,他一样能找到。而且他每次喝醉酒就撒酒疯,甚至拿着菜刀追着家人喊打喊杀。听说,上个月就用菜刀将自己妻子的手臂砍伤,家里人一气之下搬了出去住,不再过问他的事。

而这次住院是家里人有事回家才发现倒在地上昏迷不醒的他,紧急送入院。很显然,他这次病情远比上次更加严重——胃分泌物潜血+,双侧瞳孔4.0mm,对光反射迟钝,血酮2.5mmol/L,血气分析:PH6.89,Lac>15.0mmol/L,电脑血糖已经高到测不出,最后检验科报结果,血糖值72mmol/L。

医生和家属谈病情时,他的女儿苦苦哀求一定要救回他的父亲,他的妻子则坐在一旁,一脸的“怒其不争”。

就在这时,病人开始不断呕出咖啡色样物,因为量太大,加上还有不少血凝块,吸痰管都吸不过来了,护士干脆直接用连接管吸。心电监护仪上显示心率 30 次/分,但血压只有 60/20mmhg,血氧饱和度才 20%。

“心肺复苏,通知麻醉科过来插管,肾上腺素 1mg 静脉注射。”医生不断下指令。

经过半个多小时抢救,病人的心率渐渐上来了,血氧饱和度和血压也慢慢上来了。抢救成功。但是病人一直没有清醒,瞳孔依然散大。我们心里清楚,这样的病人,依然很危险。在我们医院,抢救设备什么的完全跟不上,最后只有死路一条,但如果转院,可能还有一丝希望。

管床医生把意思跟家属转达之后,女儿哭着说,无论如何一定要救他,哪怕只有一丝希望。

一旁沉默不语的妻子突然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不转院了,就留在这里吧,是死是活,听天由命。”我们虽吃惊但也能理解:这个病人,即使这次抢救回来,估计这样的事情还会继续发生,他们家人早已身心俱疲。再者,即使抢救成功,因为大脑缺氧时间长,成为植物人的可能性极大,对于他们家人而言,俨然已是一种拖累和负担。

下午,病人再次出现呕血情况,血压和血氧直线下滑,经过抢救,人最后还是走了。

家人没有大哭大闹,只是默默地收拾着他的身后事。当殡仪馆将人拉走后,他的妻子默默地向我们鞠了一个躬,说:“真抱歉,给你们添麻烦了。”

我们心里也很沉重,这个病人还很年轻,不过六十岁,心脏功能还很好,如果不是依从性太差,常年嗜酒导致肝功能不好,完全可以抢救过来的。而他今天的局面,用主任的话说就是:自找的。

病人依从性,又可称为遵医性、顺应性,是指病人对医嘱的遵从执行程度,包括用药,以及生活方式、饮食、运动上的一些注意事项。良好的治疗依从性是保证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

但是在临床中,我们常常碰到很多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他们要么没有按时用药,要么感觉好点就停药,要么频繁更换医生,频繁服药,以致病情控制不理想,部分患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这类病人总是认为医生夸大其词吓唬他,或者是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过度自信,认为自己以前身体很好,而且也没有太大的不舒服,往往把医生的劝说当成耳边风,肆意践踏自己的健康。最后不仅给自己带来麻烦,也常常拖累家人。

曾经遇到过一个心梗病人,胸痛持续了四五个小时,家里人硬逼着才来住院的。住院后,还说医生是吓唬他的,长那么大,就没心梗过,让他住院不过是为了骗钱而已。医生再三告诫他一定不能下床活动,绝对不能上厕所。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他还自己去做检查,还把准备送他去做检查的护士吓得花容失色。对此,家属也是无可奈何,说根本劝不动他。当晚,他在上厕所的时候,一个用力,心梗发作,最后抢救无效,死亡。

其实如果他肯听医生的建议,或是听听家人的劝说,配合治疗,这个结果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严格遵守医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数据显示——

在我国,每年有 250 万起新发的卒中案例,其中 170 万人会因此死亡,卒中后75%幸存的人,留下瘫痪或其他严重后遗症。

2010 年,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统计——

3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超过 46% 的机率会出现并发症;
5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超过 61% 机率会出现并发症;
10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 98% 的机率出现并发症。

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依从性太差,没有严格遵医嘱用药。

周杰伦有首歌叫《听妈妈的话》,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套用在病人身上就是,听医生的话,别让自己受伤。

#健康一秋# 来源: 医联APP;作者:莲灯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腾讯大股东售股份
  • 【资讯】中国导演协会2017年度奖提名揭晓 赵薇冯小刚助阵 "芳华""战狼2"等获提名
  • 反转!俄方暗指英国栽赃:将俄罗斯前间谍“灭口”意在抹黑普京
  • 哈登21分被格里芬垫脚,火箭7连胜
  • 教育部:坚决打击和防范自主招生作假
  • 谢娜晒与姐姐童年旧照,难道是在折射自己的双胞胎女儿吗?
  • 长春喂拾荒老人喝粥暖心小伙找到了!新发小伙棒!
  • 菲总统府: 夏季不会关闭长滩岛
  • 权威|上海中考改革方案已公布,天津还会远吗?
  • 美国警官射杀黑人被控过失杀人 | 朋课英语朗读
  • 袁咏仪合影林青霞好激动!大赞青霞姐美得无法形容
  • 榆林一县长助理大骂业主“滚出去”,都上电视了!
  • 中国游客雪山救助日本人自己反被困,日本网民竟然这样说
  • 该拘!深圳一男子迟到误机 谎报机上有炸弹被刑拘
  • 8点早报:郎永淳醉驾系遭碰瓷? 美团回应偷吃吐回 iPhone X黄牛价近2万 中国又一巨头获重大突破马云要演电影了还是男一号!
  • 蓝标被辞员工再发声:不赔钱还抹黑我!你还能和职场潜规则大战几回合?
  • 党争周期下,美国贸易保护倾向如何演化?
  • 中学生为何暴打智障母亲?这件杀人不见血的事,很多孩子都在干!
  • 路怒症男子手持钢棍"教育"超车司机:不懂规矩
  • 事发淮南 | 中式婚礼接亲队抬着花轿闯红灯 这样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