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生文的
「 六念 」念佛,
與第十八願的
「 稱名 」念佛,
有何不同?

修淨業三福者,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亦可得生

上文談及,
佛滅後六道凡夫,
「 心想羸弱,
未得天眼,
不能遠觀 」,

又凡夫縱欲觀嚴淨佛土,
因心多濁亂,
神識飛揚,
不能息慮凝心,
觀就難成,

故釋尊指方立相,
別指西方,
使我等娑婆眾生能夠住想西方,
並仗佛慈力,
往生淨土!

凡夫雖然不能修定善觀行
( 修心 ),

但釋尊《 觀經 》
卻告韋提希夫人及未來世凡夫,
欲求生淨土者,

也可修散善三福 --
世福、
戒福、
行福等善法( 修身 )為正因,

將所修的淨業功德,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亦可得生。

善導大師釋云 :
「 第一福 :
即是世俗善根。

曾來未聞佛法,

但自行孝養、仁、義、禮、智、信,

故名世俗善也。

第二福者 :
此名戒善。

就此戒中,
即有人、天、聲聞、菩薩等戒。

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
或有具持不具持,
但能迴向,
盡得往生。

續云 :
「 第三福者 :
名為行善。

此是發大乘心凡夫,
自能行行,
兼勸有緣,
捨惡持心,
迴生淨土。」

可知這些憑自力修持福善之機,
或聞與不聞佛法,
或具持不具持,

但至緊要至心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亦可得生淨土。

為甚麼修業三福的人要迴願,

才可往生?

此因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憑自力修福而成佛的正因,
而不是憑他力念佛而往生的正因,

由於因果不相應,
欲修三福求生淨土者,
必須普皆迴向,

願生彼國,
方可得生!

善導大師稱之為淨土法門的
「 要門 」。

為甚麼修三福迴願往生的人少,

往生大業未能成就呢?

很多欲修三福求生淨土者理解淨土法門的
「 迴向發願心 」,

以為與一般大乘菩薩教的
「 迴向 」差不多,
以致得生淨土者少之又少。

迴向發願心是
《 觀經 》
所指的
「 三心 」--

至誠心、
深心、
迴向發願心之一。

善導大師釋言 :
「 迴向發願心者 :

過去及以今生,
身口意業,
所修世出世善根;

及隨喜他一切凡聖,
身口意業,
所修世出世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
悉皆真實深信心中,

迴向願生彼國,
故名迴向發願心也。」

由此可見,
自力修持福善之機的往生正因,
不在於其人的佛法善根,
或修持功行。

事實上,
縱使能具持五戒十善等,
憑此戒福及世福等,

只能做人生天,
尚在三界,
六道輪過,
怎能憑人天福善,

得生淨佛國土呢?

欲修三福求生淨土者的往生正因,
實是在於
「 一心迴願 」,

即捨己歸佛,
捨自力修持而憑佛力攝取,

所謂
「 迴所修業,
向所去處 」!

迴捨自力修持的諸行功德,
心向佛力施予的名號功德,

亦即「 萬行不憑憑念佛 」,
所謂「 一心迴願 」者,

一心專念彌陀佛名,
一心願生彌陀淨土。

或問 :
《 觀經 》上輩生文教
「 六念法 」的
「 念佛 」,

雖是自力修持的淨業三福等諸行之一,
但也有佛力施予的名號功德,
理應亦可往生。

就往生而言,
上輩生文的
「 六念法 」 的
念佛與第十八願的念佛,

有何不同?

修行六念中,
前三念是「 念他 」,
後三念是「 念自 」

《 觀經 》上輩生文言 :

復有三種眾生,
當得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
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二者,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
修行六念。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欲修此
「 六念法 」,
念佛求往生者必須迴向發願;

第十八
「 念佛往生 」
願指定的
「 稱名念佛 」,
是不用迴向的。

善導大師釋言 :
明「 修行六念 」者 :

所謂念佛、法、僧,

念戒、捨、天等。

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義也。

言「 念佛 」者,

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
身業功德、
意業功德;

一切諸佛亦如是。

又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
「 法 」;

並諸眷屬菩薩
「 僧 」。

又言 :
六念中之前三念是他,
後三念是自。

善導大師續釋 :
前三念是念他,

念佛、法、僧,

其中念佛,
是專念阿彌陀佛的三業功德,
同時亦念一切諸佛的三業功德。

後三念是念自,
即自我反省。

反省甚麼呢?

善導大師續釋 :
又念諸佛之「 戒 」;

及念過去諸佛、
現在菩薩等,

難作能作,
難捨能捨,
內捨外捨,
內外捨。

此等菩薩,
但欲念法,
不惜身財。

行者等既念知此事,
即須常作仰學前賢後聖
「 捨 」身命意也。

又念「 天 」者,
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

他人早已覺,
盡捨身命,
行道進位,

但自己還未醒,
惱障多,
福慧微

修淨業三福的上輩生者,

應深切反思 :
佛已三業清淨,
自己仍在持戒;

佛菩薩已捨法無量,

包括身、命、意等,

自己仍在學捨;

佛菩薩已住第一義天,
即最後身十地之菩薩所住的天,

亦即第一義諦、
妙境界相、
無為涅槃的極樂報土,

自己仍在求生三界諸天或淨天。

對比之下,

修六念者應意識到 :

今時的佛菩薩是自己過去世的同修,
大家曾同發願斷惡,

捨命行菩薩道,
他們已因圓果熟入聖道,

所謂
「 此等難行之行已過,
三祇之劫已超,
萬德之行已成,
灌頂之位已證 」,

而我呢?

善導大師續言 :

然我等凡夫,
乃至今日,
虛然流浪,
煩惱惡障,
轉轉增多,
福慧微微;

若對重昏之臨明鏡也。

忽思忖此事,
不勝心驚悲嘆者哉!

讀到這句話真是不寒而慄,
當頭棒喝!

原來以前的同修們早已盡捨身命,
行道進位,
證果取覺,

如今還來穢土,
度脫自己;

但自己還在夢中,
愈修愈糟,
福慧微微,
出離三界,
遙遙無期,

不禁自慚形穢,
稀噓不已,
羞愧難容。
  
自力修持福善者,
因堪受善法不同,
所修持的三福善業時節,

有延、
促之異,

故此其往生的品位有九品之別。

至於乘第十八願往生者,
同一念佛,
乘佛願力,
仗佛功德,

皆是彌陀正覺淨華化生,
超越品輩等分別想而得生。

《楞严经》圆满菩提不生灭性
(第四十段)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镜,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如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原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详,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佛说:阿难!有些众生,因别业所生妄见,如同得了眼病的人,看灯光就有圆影,就像真实境界一样,这是因为得了眼病才有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眚病造成的错觉,眚病即眼病,是“见劳”所致,不是色影造成的。
“见”是所见、“劳”即烦恼。意为幻相是生于无明烦恼的所见中,不是物质世界和色尘外境造成的。眼病所见之彩色圆影,比喻为五阴十八界,五阴十八界总括为身心内外世界,这身心内外世界犹如彩色圆影,层层叠叠,五花八门,使人眼花缭乱,这眼花缭乱的东西本就虚幻,若误以为实,即是非正确的凡夫知见或外道的邪知邪见。这些妄见,也不能责怪得眼病的人,因他确实不知自己的所见是因眼病所生的妄见。
佛对阿难说:如你今日,以眼观看这山河国土及诸多的众生,这些都是你无始以来就像得了眼病者所看见的幻相,能见之功能与所见之缘,相互作用,就现出了当前这些山河众生等境象。这些境象的出现是因原有的“觉明本性”“心”,被妄见攀缘于病眼,“觉见”就成了眚眼“病眼”,所见一切就都是幻相了。
而原有的“本觉明心”,“本觉”即菩提、“明心”是菩提之用。这本觉明心虽然起了攀缘,但它仍然是觉明心,而不是眚病“病眼”。这比喻众生虽然迷惑颠倒,流转生死,但那不生不死的常住真心却依然存在,存在的真心不是病眼,也并未迷惑。
觉明心虽然生了眚病“眼病”,而此“觉明心”并不在病眼中。此实为真见与妄见,觉明为真、病眼为妄。为什么又称这些真妄名叫:“觉、闻、知、见”呢?“觉”:是感觉、“闻”:是闻听、“知”:是知道、“见”:是能所二见。这些都是妄心所生。妄心所在之处,是因为你而今见到我和你自己,并诸多世间中的,如: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生、无色生、非有色生、非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等十类众生时,当你还没有明白“众生别业妄见”和“众生同分妄见”的道理时,你就会认为这些都是真实的,其实这些都是你病眼中的圆影幻相,这些所见名为“见眚”,见眚”就是妄见,妄见见到的自然都是幻相。
如果离开病眼所见的幻相,自性“真精”就显现了。“真精”之“真”为一真、“真精”之“精”为一真之体。此体即真如自性、故名“真精”。这时就会明白,真精不是“眚”,因“眚”是病;所以也不名“见”,因“见”是妄。真精不是病、也不是妄,是本来就有的菩提心。
佛说:阿难!如他处众生同分妄见中,有别业妄见,仅限于一人或一患眼病的人,同于一国都生眼病的人,所见圆影皆是眚病所生,他们所见的种种不祥,与同分妄见一样,只有多寡之分,没有所见不同,即一个人与一国人的妄见是一样的。这些妄见都是因宿世“瘴恶”所起。
“障”有“二障”、“恶”有“十恶”;“二障”指烦恼障与所知障。二障是《瑜伽师地论》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的分类。即:
1、烦恼障: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众生身心,使在三界五趣的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
2、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实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十恶”:由身体行为、语言行为、思想行为所造。恶者逆常理而行,真妄颠倒,放纵感情于身口意,动则与真理相背,而成此十恶,即:
一、杀生:杀害生命、贪食众生肉。二、盗:偷盗、抢盗、盗取公私财物。三、淫:邪淫。四、妄语:虚诳不实之语。五、绮言:杂秽不正之语。六、恶口:骂詈恼人之语。七、两舌:挑拨离间之语。八、悭贪:悭吝贪着。九、嗔恚 :嗔恚愤怒。十、邪见:暗昧迷理。此“二障十恶”简称为“障恶”。
佛说:这些障恶,从无始劫以来由妄见而生。如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及娑婆世界,并“洎”十方。“洎”拼音“ji”:作“及”解。此为并及十方之意。
佛说:娑婆世界及十方充满烦恼的国家和一切众生,本来同是觉明无漏妙心,只因“见(所见)、闻(所闻)、觉(感觉)、知(知见)”这些见闻觉知,缘于色尘而分别生出的虚妄相,在这虚妄幻相中,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如果能远离这些虚妄的“和合缘”与不和合缘,就能灭除生死之因,而圆满菩提道果。
“和合缘”指外尘六境,即:色(物质世界及天地万物等一切众生相)、声(一切从口而出的声及流水等发出的物理之音)、香(香臭等各种气体)、味(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触(接触和触摸等感觉)、法(意识形态)。能和合之因是六根,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和由六根而产生的六个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各一识。六尘是六根六识的“和合缘”;“不和合”是与心王不相应之二十四不相应法,即:
一、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指有为法)。二、命根:第八识种子,并出息、入息、暖气三者,连持不断。三、众同分:如人之类,其形相似。四、异生性:众生之妄性不同。五、无想定:心想俱灭,外道所修之定。六、灭尽定:受想之心灭尽,诸识不起。七、无想报:外道修无想定,命终生无想天,寿命五百劫,想心不行,如冰夹鱼。八、名身:依事立名,众名联合称为名身。指一个单名如太阳,叫名词;三个以上的名词如太阳、月亮、星星,叫名身。
九、句身:积言成句,众句联合称为句身。指一句话如:我正在工作,叫单句;三句话以上如:我正在工作,忙得很,分不开身,这叫句身。十、文身:文即是字,众字联合称为文身。指构成名词名句的各类字母和文字,可形成文章,称为文身。十一、生:诸法生起。十二、住:诸法未迁。
十三、老:诸法渐衰。十四、无常:今有后无。十五、流转:因果相续,流转不断。十六、定异:善恶因果,决定不同。十七、相应:因果和合,不相违背。十八、势速:诸法迁流,不暂停住。十九、次第:编列有序。二十、时:即时节。二十一、方:即方所。二十二、数:即数目。二十三、和合:不相乖违。二十四、不和合:互相违背。
此二十四法,又名无体,是指离开了自性本体,若人用这些离开自性本体之法,最精进者,可成为高级外道,能证得无想定或无色界定,但这两种定只能延长寿命,不能得究竟佛果。由于其不与色法、心法、心所法、无为法相应,故名不相应行法,是“不和合”之缘。
佛说:“和合”是因缘法,因缘是生灭法;“不和合”是与心王(第八识)不相应法,不与心王相应,就不能成为心王,心王就是佛,如此则永远都成不了佛。如能远离这些“和合缘”与“不和合缘”,就能灭除自己根本上的生死之因而圆满自性菩提,从而回归无生灭性,此无生灭性即是清净本心,是常乐我净本觉常住的清净本位。

《金刚经》菩萨为何不受福德
第三十二段(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说:须菩提!以上讲“于法不说断灭相”,讲的是中道不二的道理,在中道不二的道理中认识空性后,就要修妙有,就要修福德和功德,空、有不可偏废,只要做到修福德而不受福德就对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再做个比喻,比喻恒河很长,两岸的河沙多得无量,以一粒沙为一个世界,那么这世界也是多得无量的,如果有菩萨用金银等七宝,布满这多得无量的世界中,全部都用来做布施,这个菩萨得到的福德,将是无量的多。但是,如果有一个人,知道“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道理,那么,这个菩萨得到的功德,将胜过前一位做布施的菩萨。
后一位菩萨什么都没有做,只是知道了“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这样一个道理,所得到的功德却超过了用真金白银等无量多的七宝做布施的菩萨,实在是令人费解。这是什么原因呢?什么是“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呢?
“一切法”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世间法、另一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局限于三界内、出世间法为三界外。那么三界内有些什么法呢?三界内就因果而言、有善恶二法;就生命现象而言、有六道十二类众生;就物象和物理而言、有虚空宇宙山河大地等。
世间法都是依善恶二法而起,善法产生三善道、恶法产生三恶道,由此而形成十二类众生及六道轮回。世间法里要学的是善法,只有学好善法的人,才能生往善道;恶法是众生随缘造业的往生处,这些往生处苦海无边,是去不得的。去不得就要学善法,于是佛讲了五乘佛法。世间法里有两乘,即人乘和天乘,学好人乘与天乘,得人天福禄寿喜之有漏果报;而出世法里有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佛乘。学好这三乘,得永断生死轮回之无漏圣果。
人乘需修五戒,可保来世再得人身。五戒就是五条规范自己行为的戒律,受持后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违反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其中不邪淫戒仅为在家人受持,而出家人须受不淫戒。
大乘佛教以慈悲心为主体,悲悯恻隐一切众生,不忍伤害一切众生。释尊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九有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旁生鸟雀虫蚁等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大智度论》说:“诸余罪中,杀业最重。”因此,不杀生戒被列为五戒之首条。
五戒是远离一切恶法,生长一切善法的基础,严持五戒,即得一切戒的根本,是证得一切无漏功德和圣果的所依处。戒是佛陀从大悲心中流露出来净化人身心的甘露,是佛弟子求得出离的根本保障。若能受持五戒,则能于来世保住人身不失。
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凡受持五戒者,必感得二十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即:一、满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学而学;三、智者不毁;四、不退誓愿;五、安住于行;六、弃舍生死;七、慕乐涅槃;八、得无缠心;九、得胜三昧;十、不乏信财。
而天乘是在修行五戒的基础上修十善业,可保来世往生欲界四天王天或忉利天,若能加修四禅八定,可生往欲界四重空居天、色界及无色界诸天。十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言、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
以上所说即世间法里的人乘和天乘,所获福报依五戒十善及四禅八定而成就,修五戒十善及四禅八定者可集聚无量多的福德,这些福德是修出世间法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这些福德,就失去了修出世法的根本条件,所以五戒十善是贯穿在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出世法在五乘佛法中占有三乘,即:
1、声闻乘:声闻乘证得者必先受皈依,然后出家,受具足戒;如果是在家人,当受菩萨戒。再依四谛法而修,次第有五种证得,即:一、地证得;二、智证得;三、净证得;四、果证得;五、功德证得。
地证得有三地:一、见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证得有九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世俗智;八、尽智;九、无生智。净证得有四证净: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戒不坏净。果证得有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功德证得有: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脱神通等。
2、缘觉乘:证果为辟支佛,所修法门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之因果。作如此观行,速则四生(天上人间四次生死往返),迟则百劫,即可破无明,终悟十二因缘之理,证辟支佛果。
3、佛乘:佛乘是在成就声闻、缘觉及菩萨法的证悟后,获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身四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种种福德功德,于三觉圆满的当下一念,证得佛果。
“知一切法无我”,知道的就是以上所说的五乘佛法,对此五乘佛法尽皆通达,虽有证悟、而不作证悟想;虽有我所得、但不作所得想。上岸不需船、得月忘其指,放下一切执着,即是“知一切法无我”。
知一切法无我,得益于“忍”,忍什么?忍生生世世有我之偏执、枉受轮回之苦;忍识破无明,空却五蕴,忽然无我之空寂;忍一切法不生、忍一切法不灭,忍此不生不灭,即得无生法忍,于无生法忍中彻悟“一切法无我”,即可顿超三界,永断生死。由此可见,菩萨于无生法忍中得一切法无我之大自在,功德遍满五乘佛法中,所以佛说此菩萨所得功德胜过用无量多七宝做布施的菩萨。
佛说:须菩提!为什么说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呢?是因为这些懂了一切法无我的诸多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什么是菩萨不受福德呢?
佛说:须菩提!福德不是功德,福德从有为法修、功德于自性中有;一个有漏、一个无漏;一个有所得、一个无所得。懂了这个理的菩萨,对自己所做的一切福德,就不应贪著、不应执着,是这个缘故,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也就是说:如果菩萨接受福德,就会落入有为法中,只能得人天福报,但不能解脱生死轮回;而菩萨不受福德,就会在无为法中,成就一切功德,最终将得真实大涅槃之乐。这些就是佛阐释菩萨不受福德的道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在看一本超好看的小说《重生后我成了首辅夫人》,一起来围观吧》云濯前世以一介庶女之身嫁了光风霁月的端王做王妃,京都贵女个个都羡慕她的好运。只是那位权倾朝野的首
  • 整合街(镇)内设机构职能,迎泽区优化形成“五办两中心一站”管理模式,将长期在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干部选派到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及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 #芙因[超话]##友丽医美黄褐斑CSN[超话]# 1⃣️技术部负责操作流程以及技术售后,技术老师培训,打造属于你的技术团队 2⃣️企划部负责品牌视觉打造,个
  • 本以为这个回答是个妥妥的加分项,谁知,老板们却纷纷提出了质疑:“把情商课用在一个五岁孩子的身上,似乎还早了些。本以为这个回答是个妥妥的加分项,谁知,老板们却纷纷
  • 【JUMP番组提醒】#Hey! Say! JUMP# 明天(3月20日,周日)东京时间11:45-12:45,日本电视台播出#山田凉介# #知念侑李# #八乙女
  • 轻医美是新趋势,轻医美介于医美和普通化妆品的一类产品,主打“无手术、不注射”理念,主要针对90后对医美接受度高的群体。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Z世代美妆护肤消费洞察
  • 尊者有几个重要的表法,我们要用心体会:第一,佛问阿难出家的原因,阿难回答说因为被佛的三十二相所摄受。如是如来,换一方针,以阿难惯用耳根遂乃振威一喝,欲令向耳根荐
  • Model:H165cm B81cm W60cm H91cm S24.5cm#deicy# 2022ssLIVE in the DARK tour w/内澤崇仁
  • 许多古代的天文学家都相信恒星被固定在永恒的天球上,并且永远不会变化。★原来离星河如此之近——让孩子利用简单的家居物品,就能翱翔太空。
  • 不过IT之家查看苹果官网的系统服务状态页面发现,App Store 为绿色“可用”状态,目前苹果官方还未给出回应。不过IT之家查看苹果官网的系统服务状态页面发现
  • 這枚Daytona用上玫瑰金錶殼,最有趣特別之處,是用上日亮金色錶面,色調較淺,感覺比大家常見的香檳金色更低調;而配上黑色計時小盤及陶瓷錶圈也是用家喜愛的組合。
  • Ps这个时候被分手的内心活动,对方都说了这些话,看来对我真的负面情绪很大。Ps这个时候被分手的人内心活动是,天啊,她怎么这么绝情,这么理智,真的对我一点感情都没
  • 卷六 青原下五世石霜诸禅师法嗣大光居诲禅师潭州大光山居诲禅师,京兆人也。初造石霜,长坐不卧。麻衣草屦,亡身为法。霜遂令主性空塔院。一日,霜知缘熟,试甚所得。问曰
  • 自此,陈发树已经花费了1000万的打官司费用,面对这样的结果,陈发树的律师表示:“我们很快会有下一步的举措。这就意味着云南白药的股权要在市场抛售,股权结构方面民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梁静慈一直单身未婚,独自带着儿子甄文焯,虽然有甄子丹给的生活费,但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毕竟缺少了父爱。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们爱的高调
  • 土曜日曜に出勤、翌週の木曜金曜土曜日曜に休暇木曜と金曜は代休なりこういうライフスタイルを普通に認めてほしい本日と明日、そして週末はお休みします   許可を得るの
  • 商 玉韘 殷墟妇好墓出土这枚小小的“玉韘”穿越四千多年的时光来到我们面前,可见在那时,戒指已广泛制作和使用,只不过它并没有关于爱情的寓意,而是更多作为军事用途。
  • ‭‮以所‬‬从幼儿园走后,我就开始自己出题,‭‮自己‬答题,所以这几年我真的很幸运,我想‭‮大概‬老天爷也‭‮得觉‬‬我很努力所以让我‭‮路一‬‬平坦吧,‭
  • 6岁以下少儿读者须有一名家长陪同,共同使用一个座位,建议4岁以上儿童参加观影活动最近轮番上映的美国大片,你看了几部?6岁以下少儿读者须有一名家长陪同,共同使用一
  • 互联网被滥用的日常沟通话术 1.好哒=草 2.收到=沙雕半夜发通知 3.欢迎=又新来一个sb 4.谢谢=(md,下次赶紧自己发给我,别让老子亲自来要) 5.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