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美食# 世上最寂寞的事情,不是一个人吃火锅,而是一群人吃火锅时,你却要在大家的略带惊恐的注视中吃完一份猪脑花。

对其他人来说,猪脑花就是猪脑花,但对蜀人而言,像生煎之于上海、热干面之于武汉、螺蛳粉之于柳州、手爪羊肉之于内蒙一样,是乡愁。他们常常对脑花那种入口即化、如慕斯般的口感魂萦梦绕,很多家庭更是将脑花奉为备战高考的健脑神物。

我一直以为,吃脑花是四川人(含重庆)才懂的爱。四川人也确实将脑花吃出了百般花样:冒脑花、卤脑花、烤脑花、爆炒脑花、煎脑花、脑花面、脑花做汤等等,对他们而言,蒸、烤、煮、烧,缺一不可,且普及程度应是冠绝全球的。

去年在贵阳才知道,此地吃脑花亦蔚然成风,普及程度可与巴蜀媲美。贵阳烧烤店以及很多路边摊,烤脑花随处可见,火锅店更是必备之物。

所以关于吃脑花普及地区准确的描述应该是:“穿越半个城只为一份脑花”的情形,多在我国西南地区上演。关于“吃脑花这件事为何吸引你?”我听过最诗意的回答:“因为盛放过灵魂”。

早期四川的家常做法,有用天麻蒸脑花的,但不论怎么做,味道都难令本地人接受而逐渐消失。将脑花加入高汤或鸡汤中同炖,是有高中学子的家庭的经常做法。真正美味的家常做法,是与仔姜和青椒同炒,或与豆腐一起麻婆,或者将脑花与鸡蛋混合,一起煎来吃。年初参与年货专刊,听一位川菜大师说起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是将脑花用黄酒浸泡片刻后,与鸡蛋融合放入姜片、冰糖,隔水蒸。

烤脑花是贵阳、成都、重庆时下最火爆的吃法,是街头宵夜一景。四川、重庆是将脑花放置在锡箔纸上直接烤,有的会放片藕垫在里头,提前拌好了红油、红椒、青椒、花椒、榨菜、香菜、孜然等佐料,比例、搭配是脑花的致胜关键。

贵阳的烤脑花通常是生菜叶打底,佐料大同小异,同样是放在锡箔纸里,但将折耳根切成丁变成烤脑花的调料,是贵阳独有。

脑花置于炭火之上,细细熏烤,等待佐料丝丝入味,从脑花每一条纹路里浸泡进去。因脑髓里没有肌肉,80%都是由易碎的脂肪和蛋白质组成,所以猪脑很矫情,没烤熟和烤老了之间就那么几秒的功夫,故拿捏要准,烤的时候要手脚麻利,撒盐、撒辣椒面,要均匀、要飞快。快烤好的时候,脑花会嗤嗤地冒着小泡,颜色也逐渐变成灰白或黄色,最后至金黄。

脑花经久不衰的吃法当然是下火锅,往往是火锅的荤菜已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开始放入。如果点的是鸳鸯锅,你径直把脑花倒进白汤里,和你一起吃火锅的四川人,如果眼神能杀人,这时你早已被射穿多遍。巴蜀之地吃脑花,记住,进火锅只能到红汤。按照他们的说法,脑花像海绵,能将汤里的各种滋味吸纳进去,所以猪脑的味道并不单调,而是很丰富。

贵阳脑花下火锅是红汤白汤不忌的,当地一个朋友告诉我,在白汤里煮出的猪脑也别有风味,有一些人觉得,猪脑本来就很嫩,有点腥甜,在红汤里煮会掩盖它的本味。当然,即便从白汤取出,还有蘸水在侧,临时改主意也不是问题。贵州特有的酸汤鱼火锅,吃完鱼后用酸汤煮猪脑,亦不算少见。

葡萄美酒夜光杯,脑花葱丝盘上堆。多少人爱脑花味道的入木三分,爱它的吹弹可破,明明知道此物胆固醇极高,肠胃不适者还会拉肚子,却甘愿一博,这感觉不觉相似么?好似明知道没有结果的爱情,却甘愿飞蛾扑火;好似明知道没有酬劳的加班,却无奈欲拒还迎。

人对于脑花这玩意,与榴莲一样,有着泾渭分明的情感。其实世间食材皆是如此,爱吃的视之如命,不爱吃的视如草芥。据说喜爱之人,烤脑花三个字,都能令其垂涎三尺;对脑花恐惧者,无法直视的纹路是多数人突破不了的业障。记得前些年,6个谈脑花色变的人一起吃火锅,起哄要一起吃一口,并且已有了“共赴黄泉”般的思想准备,当煮好的脑花齐齐送到嘴巴后,两个人是吐了的。

我认识的一个成都姑娘有这样一个理论:世界上有两种人,吃脑花的和不吃脑花的,第二种人不能做朋友。后来成都姑娘去了北京,在一次次火锅局中,吃脑花时,每个人仿佛在看食人魔一般,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以至于后来每一次大快朵颐都要战战兢兢。

接受不了脑花的,北方人比南方人多,一群北方人和四川人一起吃火锅,一团颤颤巍巍的猪脑下了锅,很多人是不敢再往锅里涮菜的。

吃脑花并非西南地区专利,只是其他地区远不如他们爱之深,更谈不上普及。武汉是我见过吃脑花仅次于贵阳、成都的,但非火锅中的常见食材,多见于烧烤摊;江浙一带吃脑花虽从未流行,但渊源是有的,杭州一带有酱油蒸猪脑的做法,本地酱油淋在脑花上,恰到好处的蒸,取其嫩与鲜;广西贺州、梧州一带,有一道类似于麻婆豆腐的菜里是脑花和豆腐的结合,与四川常见的脑花豆腐差不多;广东有一道汤:天麻炖猪脑,作为炖盅的材料,猪脑确实挺合适,只是天麻的味道影响了汤的口感,现在一般用枸杞来炖,吃的时候加点胡椒粉。

河南开封,很多人打小就吃五香脑花,不过用的是羊脑。街边夜市多有出售,十几个羊头骨摆成金字塔状,是小摊常见“招牌”。买下一个后,老板把天灵盖撬开,捧着头骨拿着筷子就能吃到里面的脑花了。

虽然国内“对付”脑花的办法远比国外多,但目前真正开始在西南之外城市流行的,还是以烤为主:洛阳牡丹广场南街的霸道烤脑花,算是洛阳第一家烤脑花,那个女研究生老板还上过本地新闻;北京南锣鼓巷有家“脑子加工厂”,招牌是烤脑花和脑子沙拉;在上海,红料理、付小姐在成都、椒羞等几家以川味馆开始卖烤脑花,食客们经常蜂拥而至。看了看食客们对他们的评论,很明确的显示出,做脑花生意,无论如何也讨好不了不爱之人。
作为一名写吃的记者,对吃脑花难以下箸,我深感羞愧。火锅、烧烤乃至西餐做的脑花,我都浮光掠影的戳过一点,但头皮发麻掩盖了一切美好。只要一想到刚取出来的猪脑会抽动,会冒着热气,并且血丝密布,还有那些皱褶,我深感无力驾驭。

《暗黑料理:一碗脑花的爱恨情仇》文 | 程磊

#三联美食# 30多年来,我的记忆从未褪色。每年一开春,故乡那场盛典就会在我脑海里浮动——东湖人家以最勤劳最热闹的方式开启新一年的美好生活,全家总动员洗晒腌制春不老。

故乡的春不老是一种蔬菜,这是上天赐给湖滨人家独特的礼物。东湖沿岸得天独厚的水质、气候与土壤等因素,使得春不老只能在以东湖为中心的鄱阳镇范围内种植,出了镇子就会变种。

鄱阳春不老属于芥菜一族,但是与芥菜差别很大,和雪里蕻也不一样。春不老叶茎洁白光滑,呈羽毛状分布。叶片厚大,有锯齿和茸毛,其色墨绿。明王世懋《学圃杂疏.蔬疏》记载:“芥多种,以春不老为第一。”

春不老九、十月份播种,经霜斗雪,逢春即熟。届时,东湖之畔千家万户男女老少立即投入春不老洗晒的“大会战”中,否则两三个晴天后,此菜就会抽心开花变老。

记忆中某个晴朗的周末,母亲会买上近百斤春不老,然后一家人花大半天的时间清洗晾晒。和煦的暖阳下,一篙一篙的墨绿席卷了整个小镇,阳台上、走廊边、庭院内甚至是厅堂里,处处挂满了春不老。置身其间,仿佛聆听一曲高亢悠扬的饶河调,让人留恋,心生希冀。

春不老晾晒至七八成干后与盐一起反复揉搓,剥下外层叶子,切碎,再层层码紧装入菜坛密封保存,这是腌菜。另一部分菜心蒸熟晒干,其色黑红,这是盐菜,即梅干菜。盐菜蒸制时,芳香四溢,常温保存即可。

经过一番打磨与历练,春不老脱胎换骨,一年四季与鄱阳人不离不弃,成为我们舌尖上挥之不去的记忆。腌制后的春不老还是一道天然的保鲜剂,只要有春不老烹调的菜肴,可以几天不坏,即便是炎炎夏日。

年少时候生活条件不如现在,早餐基本上是白粥和鸡蛋。在如此清淡的饮食中,咸菜就必不可少了,春不老腌菜是白粥的主要搭档之一。

勤快的母亲不会简单摆上一盘腌菜了事,而是将洁白柔滑的豆腐煎至两面金黄再佐以红椒青椒与黑色的腌菜一起爆炒,看似寡淡的早餐瞬间变得五彩斑斓,又恰到好处地补给了蛋白质。

白粥软糯清香,却少了点力道,因而腌菜炒饭也是湖畔人家主要的早餐。一点点菜油,一碗筋道的米饭再加上质朴无比的腌菜,在白与黑简约的搭配中达到完美融合,既满足了那副好肠胃,又能抵御生活的风风雨雨。

湖滨儿女就像清澈平静的湖水一样,低调温和却感情醇厚。无论是腌菜炒饭还是腌菜炒豆腐都配有红红绿绿的辣椒,在平凡的日常始终保留一份顽强和浓烈。

在菜肴中,春不老腌菜从不缺乏默契的搭档。腌菜炒蚕豆,那是一份春天的芬芳唇齿留香。腌菜炒肉丝则是不起眼的小奢,在父母满足的微笑中我们不知不觉又干掉了几碗米饭。不过,这些食材并非春不老腌菜的黄金搭档。

鄱阳河湖众多,为鱼米之乡,各式鲜鱼不胜枚举。即使一桌全鱼宴,春不老煮黄芽头也独领风骚,当然更是我和亲人的至爱。

当我们挑食让母亲左右为难的时候,我总是脱口而出:“我要吃春不老煮黄芽头。”于是,母亲如释重负并让我们如愿以偿。

不仅我对黄芽头情有独钟,外公也一样。我常常听外公豪横地说:“要吃鱼就吃腌菜煮黄芽头,什么鲤鱼、鲫鱼我是不吃的。”当我外出求学放假回家的时候,母亲给我做的第一道菜就是春不老煮黄芽头,离家前夕依旧是这道菜。

虽说离家多年,但每每-想到春不老煮黄芽头,我便油然而生张翰的 “莼鲈之思”。可是我没有张翰的洒脱,相思之余唯有寻找替代品来安抚朝思暮想的肠胃。

黄芽头学名黄颡鱼,在上海的市场很常见,雪里红长得和春不老腌菜也相似。然而正如汪曾祺老先生所说:“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替代品就是替代品,原汁原味的春不老煮黄芽头还在东湖之滨。

难忘故乡的春不老煮黄芽头!鱼肉鲜嫩细腻、入口即化,腌菜酸脆爽口、回味甘甜,做法还特别简单。“哧溜”一声新鲜的黄芽头滑进热锅热油很快被煎至两面微黄,清水煮沸后,放春不老腌菜加姜、蒜、辣椒等调料小火慢炖。

咕咚咕咚的韵律中汤汁渐浓,荤素搭配如木棉与橡树的爱恋,既深情相依,又各自独立,达到了灵与肉的和谐统一。食客们的赞叹声与袅袅香气一起升腾,把那份鲜美消溶口中,融进骨血,随身携带,走向四方。

直至现在,许多外出经商或求学的鄱阳人离家时还经常带着春不老,只为匆匆的脚步有一隅可以安放。去年五一节,我回乡探亲,姨妈给了我一大包家里自产晾晒的盐菜,并骄傲地说,外面没有这么干净的。表弟媳妇说,除了给表弟之外,这个决不送给任何人。

表弟是远洋水手。有一次他在上海登船出海,竟然把春不老盐菜转赠给我,说我在外面吃不到家乡的味道。

不管我怎么推辞、声明网上有卖,最终还是“被迫接受”。拿着毫不起眼却香气扑鼻的盐菜,我感慨万千,不由得想起了表弟的一句话:“船上什么都不多,多的只有时间。”少了故土的一方静谧,我不知道在海上航行数月之后、在新鲜蔬菜日渐匮乏之时、在茫无涯际的大海上,表弟的思念将以何种方式着陆?

捧着亲人们的馈赠,我以近乎虔诚之心烧了一盘盐菜沤肉给家人吃,看着他们大快朵颐的样子,我释怀了。这不正是故乡亲人所期待的吗?

盐菜沤肉在江浙、广东一带被称为梅干菜扣肉,并冠以“博士菜”的美名,鲁迅先生就对其青睐有加,早已蜚声于世。但是,江浙人或者广东人可能不知道,比梅菜扣肉更惊艳的是梅干菜与肥肠一起烹饪,这就是鄱阳人的盐菜沤肥肠。

逢年过节,只要我带着大队人马回家,母亲一定会烧这个菜,因为儿子对这道菜近乎痴迷。肥肠很神奇,虽然相貌平平,却极具魅力。

不过,肥肠加工过程繁杂,既费时又费力,因此一般的家庭很少烧。首先,肥肠极难清洗,得用盐和面粉正反两面再三揉洗直至没有异味。

其次,火候要拿捏好。时间太长太短都不行,太长则太烂,如豆腐渣,太短则咬不动。母亲烧的这道菜盐菜乌黑油亮,肥肠入口丝滑,弹性十足,家人直呼过瘾,纷纷说沾了我们的光。看着我们的陶醉,母亲欣慰地说:“下次回来再给你们烧。”

带着故乡的牵肠挂肚,揣着春不老变幻出来的千般滋味、万种情怀,我又元气满满地出发了。岁月流转,我始终热切地期待重回鄱阳,品尝那朴实鲜美的人间至味。

《故乡的春不老,我牵肠挂肚的味道》文 | 徐晨

明宫“尚食”的几个事 #尚食# #尚食[超话]#

本文首发于《扬子晚报》,作者胡丹(皇帝不称朕)

尚者,上也(如尚方宝剑又名上方宝剑),尚又有掌管之义(如尚书),则“尚食”既指上方之食、御食,也可以是掌领上食之机构。总归“尚食”不是民间能用的词,它是皇家的专属;说白了,尚食就是管皇帝一家子吃饭的。

一、明宫确曾有过“尚食”

“尚食”是明代内廷机构,这在《明太祖实录》里有明确记载:1365年七月,当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宫里,“置尚食、尚醴二局,设大使、副使各一人”。顾名思义,尚食管饭,尚醴管酒,有酒有饭,就可以饱醉了,看起来吴王的日子很有些好过了!

开设专门的“尚食局”埋锅造饭,这是朱家王朝兴旺发达的一个微小信息;不到三年,朱元璋果然登基坐殿,当上了大明皇帝。而这个开国前设立的尚食局,很可能是明宫最早的宦官衙门。

明朝首次“定内侍诸司官制”,是在洪武二年(1369),这时尚食局不见了,而在近侍内臣60人中,有“执膳”4人,专管皇上吃饭——《皇明祖训录》记:“执膳奉御,掌监造御膳供进。”

老朱家的生活越过越好,尤其是建国后,添丁加口的速度加快,朱元璋大小老婆四十多位,皇子公主合起来也有四十多,一旦开起家宴来,坐满十桌不止,光靠4个内臣执膳,肯定兜不住。不知后宫是搭伙吃饭,一齐吃集体食堂,还是各宫自开小灶,各顾各的?

洪武五年(1372),内廷始设“六局一司”,尚食局又来了!但它作为“六尚女官”之一,由宦官衙门变成了“女官之职”。朱元璋对设立女官这事儿很重视,专门派了两名宦官前往苏、杭二州,在民间选择能写会算、愿意入宫的妇女,一共44位,送到南京,其中14人授职任事,其他人因未满二十,赐银遣送回家。尚食局既然由妇女管理,理应专门照顾妃嫔和幼年皇子女的饮食。

皇明的后宫,规模不断扩大,尚食局也随之扩编,到洪武末年,尚食局的女官首领“尚食”增为二人,正五品,下设司膳司,“掌割烹煎和之事”,而且,“凡进食先尝之”——由这个情节来看,司膳司也供办御膳。但尚食局管的事,已不止主家的饮食,它下面还设司酝、司乐、司饎三司,分掌舆辇伞扇、园苑蔬果和灯烛膏火之事,相当于宫廷的总务科,而不止“膳食科”了。同时内官衙门里增设了四品尚膳监,掌管御膳与宫中筵宴及食用之物。

明朝的内廷,从主上到大小宫奴,总在两万人上下,一到饭点儿,这么多人一起突突地开火造饭,顿时炊烟四起,可不称盛景乎?大概京人都会指皇城说,万岁爷开饭了!

皇家的后厨,如上所言,包括尚食局与尚膳监两大系统,各自服务于不同的对象。吃饭的人太多,对宫廷后勤,是很大的考验。

在这些人中,自然皇帝的吃饭问题,最为重要。而皇帝对“饭口”的重视,不妨从朱元璋对厨子的特别态度说起——

二、朱元璋父子与厨子

洪武十一年,诸皇子中,前面几个儿郎已长成大小伙子,朱元璋迫不及待地打发他们到各自的封国去,好亲自掌领他老朱家的军马。几个王子上路了,忽一日,朱元璋接到密报,说第二子秦王朱樉,在到西安就藩的路上,因为一点小不如意,鞭打了厨子。而另一路到山西太原就藩的三王子晋王朱棡,也因小事笞辱了膳夫。

厨子、膳夫,打不得!

朱元璋竟然大起惶恐,立马点灯铺纸,亲笔写了一份敕谕,令人急送至儿前,谆谆告诫小子们,侮辱“造膳者”,有多危险!

他说:“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朱元璋却上升到“立命”的高度。他告诫秦王:你的吃食,掌于厨子之手,你不把厨子当人,“将操膳者视以寻常,是不可也”。为何不可?不是怕他勺子一颠,饭菜分量不够,而是“(你)若频加棰楚,不测之祸,恐生于此”!直白说,就是你把他打狠了,他在你食物中下毒,你小命不保!

在给晋王的教训里,朱元璋还拿自己现身说法,他说:

“你老父我率领群雄平定祸乱,对人从未姑息过。唯独厨子徐兴祖,事我二十三年,我从未折辱过他。”

这位以屠戮功臣著名的开国皇帝,一生杀人无数,独独对一介“膳夫”坚持“群众路线”,紧密团结,不愿结怨。“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他是这么总结的。

朱元璋对这些“小人”可真是好,不单常赐以白金、宝钞,还送大官给他们做。朱元璋的厨子徐兴祖、井泉,都做到光禄寺卿;剃头匠杜安道、洪尚观,做到太常寺卿,都是从三品的皇皇京卿(参见拙著《大明王朝家里事儿》)。

明初时,宫廷制度初建,宫里有一些外臣服务皇帝的饮食,是特例。后来内外隔绝,规矩大发了,就不大有外人能入宫操膳,皇家的炊事员,都是内臣。

三、大太监魏忠贤靠“办膳”起家

在《尚食》这部戏,似乎宫廷女子包揽了后宫美食。其实,做饭辛苦,对体力是不小的考验,在家里,多是妈妈下厨,女主人管起一家子吃喝。但是在以做饭为工作的岗位上,还是男子才能胜任,所以历代名厨,多为须眉。

在我所能记忆的明代史料里,反映宫女与宫廷饮食关系的材料极少,很难展开了讲,或许只有这样,才给艺术创作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吧。看美女颠勺,总强似看那太监!然而,事实上,在明宫把勺的,却都是阉宦。

宫闱深远讳密,是外人难以知悉宫廷生活的主要原因。明末太监刘若愚写了一部《酌中志》,专记宫廷之事,提供了不少珍稀材料。他在记载“圣驾御前”近侍机构时,记有御药房、御茶房,还有尚冠、尚衣、尚履、管净(出恭之事)等诸色内臣,却偏偏没有一个管皇帝吃饭的“御膳房”;倒是有一个“大庖厨”,虽然也名列“近侍”(即亲近内臣),却怎么听也像一个大厨房,可能管着皇上身边近侍的饮食,而非万岁爷的御膳。

关于御膳的情况,刘若愚也有宝贵的记载,他说:

“天启以前,凡圣驾每日所进之膳,俱司礼监掌印、秉笔、掌东厂者二、三人轮流办之。”

就是说,在熹宗天启年以前,万岁爷用膳,都是由名位最为尊显的几个大太监,即司礼监的掌印、秉笔太监和掌东厂太监轮流操办。

为万岁爷办膳,是身份的象征,虽说皇帝就一张嘴,他能吃多少?可到底是准备“天馔御食”,场面不得不大。刘若愚记道,天启年间,司礼太监王体乾、魏忠贤、李永贞连同皇帝乳母客氏四家轮流办膳,每家管事官数十员、造办酒醋酱料厨役数百人,这还是紫禁城之外的;皇上吃饭了,在乾清宫里领膳、请膳和管果酒的近侍,每家也在四、五十员以上。
皇上一顿饭,宫里宫外大几百人忙活,可见这一口饭的排场和铺张。

而皇帝是不出伙食钱的,所需费用全由办膳的大太监承担,说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也算是荣宠之累吧!崇祯帝即位后,革除前朝弊政,改由尚膳监负责御前饮食——“亦节省意”。替谁节省呢?其实受益的是那几个大老太监,他们开脱了。但据刘若愚说,崇祯十四年后,复令司礼监掌印、掌厂、秉笔太监“照先年例挨月轮流办膳,仍遵祖制也”。为什么突然又要“遵祖制”了呢?这时候明朝不行了,尤其是经费左支右绌,皇帝也穷啊!崇祯帝也在想辙开源节流,于是下令将老规矩恢复起来,让那几个大太监挨着月份,轮流办膳,管皇上吃喝,实际上是借着“遵祖制”,把饭钱甩锅给了太监,他自己倒省下啦!崇祯帝也够鸡贼的。但皇上把腰包捂紧了,可办膳太监不会自己白白往外掏钱,皇上的饭钱,归了拢齐还是要从公家抠出来。

大家都知道,厨房管事是个肥差,因为做饭先得买菜,菜钱就是出油水的地方。刘若愚就记说,魏忠贤在给熹宗的妈王才人“办膳时,便渐充裕”。熹宗的爹,当了二十多年太子,不遭待见,自然“青宫凉薄”。熹宗他妈,又不遭太子爷待见,更是阔绰不起来,直到生下熹宗,才有专人办膳,魏忠贤就是抓住机会,夤缘入宫,为王才人母子办膳,以后才靠着这层关系发达起来。想当初,主子不富裕,魏忠贤都能“充裕”起来,说明宫廷菜钱里,油水还真是不少。据说崇祯帝一次想吃城里某家糕点铺的点心,派太监去买,普通人一两银子能吃饱,太监一经手,一百两银子不止,油水全被太监揩了。太监们还常以办膳为名,宫里宫外勒索食材,也是一宗发财之路。

从《酌中志》所记几个太监的“办膳处”来看,都比较分散。这就让我想到,今天我们去紫禁城参观,见明朝皇帝住的乾清宫,四下里似乎没一个厨房,宫里全是木头宫殿,防火关节重大,也不可随便搭灶开火。为皇上办膳的太监们各自找地方为皇上做饭,饭做得了,不可能打电话请皇上移驾过来吃,还得用笼屉装好了送去,路上一经风,菜凉了,还能好吃?说实话,我感觉皇帝在吃这一口上,未必是满意的,最大的不足,应该是没法像普通人那样,家里吃腻歪了,可以随时下馆子。

皇上家有庞大的班子造办御膳,想来真是人间珍馐,可是这就跟吃食堂一样,纵然花样很多,久之必然生厌。皇上念的不是龙肉凤胆,而是变个口味,吃点花样。我曾见一本明代笔记上说,成化年间,一个很有才名的翰林老先生,不仅一手文章铺排得好,还调得一手好羹肴,他有一道菜,皇帝特别喜欢吃,太监想学了来,方便做给皇帝吃,可是向翰林老先生讨教,他却死活不肯教。原来老先生是拿这道菜当作“勾引”皇帝的饵呢!皇帝想他的菜,必然想他这个做菜之人。这个事例说明,皇帝想尝鲜儿的欲望是很强烈的。主要还是宫里规矩太大,御厨做饭有板有眼,不容许自由创新,所以菜色虽然十分丰富,可皇帝每天吃着吃着,就把胃口吃败伤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观人学 《观人学》是201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民国)邵祖平、孙政治。观人学实际上就是“官人学”是一本观人、识人、用人的经典著作,为中国古代最高
  • 和你在同一片蓝天下是我最大的幸福,以后的日子也请多多关照呀,爱你,我的平宝❤#我和高考的故事#[心]高考前,因为没有分在本校考有一、、失落,可知道是最喜爱的语文
  • 并没有人过不去你只是和自己过不去所以人生都是减法的 所有的人都是见一次 少一次痛也是 让痛继续 因为它一点一点在减少 总会过去 #伤感语录[超话]##学会放下#
  • 人这一辈子,贵在知足,生活,不求完美,适合自己就好!人这一辈子,贵在知足,生活,不求完美,适合自己就好!
  • #恋爱小套路[超话]# 恋爱套路小情话1、最幸运的是,我的闯入也惊动了你的心。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你,很想和你去分担这些不快,很想和你一起去面对这些烦心琐事,很想
  • ……今天不知道是多少次翻看这照片了这是你第一次给我留照片也是你最后一次给我留照片看着照片上的颜色正在慢慢褪去可你在我心里的位置却从未消逝这也许就是大家说的 睹物
  • 之前没拍照,涂抹修复膏一周后,发现疤痕几乎没了,迫不及待的就想分享了[耶]支教第五天平凡的日子过了几天,今天中午出去冒了次险小韩同学骑电车带着两个幼稚疯狂无比的
  • ️为什么刚开始瘦,有几天一直不瘦,体重还上下浮动⁉️减肥是有一个周期的 不会天天掉秤也不会每天都瘦的很快 减肥周期最短为28天 脂肪越多瘦的也就越多 一个月看总
  • 等到最后变成 大神[偷乐] 这段路可能会很难,那可怎么办呢 就是你要知道你的学识和内在要匹配的上你需要做的工作甚至要远远超过它,你仅有的筹码就是你的善良,诚实
  • 那修行净土法门的人,你哪怕是“五逆十恶”就像《观经》讲的下品下生要下阿鼻地狱的众生——杀父、杀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圣人这样的恶人,你只要信愿称名,乃至念十
  • 和两位为国争光,弘扬中华武术,传承民族文化的世界冠军好兄弟还有铁蜜,优秀的双语主播路飞一起共进难忘的晚餐。感谢全世界最牛的剑术冠军,还是教过我几招的教练马勇安排
  • #铁路播报# 【“世界级黄金旅游高铁线”杭黄铁路明日开通试运营 串起7个5A级景区[憧憬]】备受关注的杭黄高铁将于明日开始试运营。 ​​​#武侯播报# 【“世界
  • 而这些都是为提醒人们有危险做的自我牺牲,对这样的皮克托先生,我们应该向他致敬 苏富比呈献 Supreme 配饰配件私人珍藏系列 The Supreme Vaul
  • 现场发布了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笃实力行:与宁小青一起社会实践》;实践团队代表表演了诗朗诵《青春建功实践奋进》;宁波大学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曹佳菲代表“研支团
  • 推主线之前,听好几个自己写文或者是经常看小说的朋友对5章的内容大喷特喷,甚至有写舟游同人的表示要冷静一周再决定是否继续写下去。》#宣娜同人文[超话]#今天已经七
  • #刘学义[超话]# 《天帝呤》 不念她,为何做不到永恒 不思她,为何还种满山红 不忆她,为何至今独一人 不求她,为吾忘怀那少年 不望她,心中情海却翻
  • 不是说立马删是掉皮是心虚吗?那所谓的扒皮实锤博转什么权限啊?
  • 关于我彻底放下嘛,道理很简单,本来分手之后就对我够差的了,不是靠之前的恋爱期间的好感吊命,我早就放下了。总的来说科室的主任 带教老师 都挺好聊天也很融洽 不是
  • 坊间流行的曾国藩《冰鉴》早有学者考证是伪书,《冰鉴》是相书,看相可以说是识人用人的第一招,所谓相由心生,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心术是否正派、性格如何、有无真才实干,
  • 作为“人间清净地”的佛教圣地,峨眉山香火非常鼎盛。寺内常年香火鼎盛,据说,这里的普贤菩萨特别灵验,在这里发愿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