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上周六摔了一跤。当时,他骑了电动摩托车来小区,空旷的马路上横刺里蹿出一条狗来,父亲为了避让于它,猛打了一把方向盘……

  听到消息,我顿时惊出一身汗。一边给家里打电话,一边往回赶。父亲接的电话,他和往常一样笑着说不要紧的,只是脸上擦破了点皮。断然不肯我回去,说早上已经在附近医院看过了,明天会到单位医院再来看看。他的门牙摔断了四颗,一笑,露出一个空洞。我觉得自己正跌入其中。有若父亲当时庞大的身躯,从摩托车上飞出,惊恐瞬息间,疼痛就钻了心。

  父亲在凉台上静默地点燃了一支烟。他的背影映在我的眼底,渐渐浮动起来。

  “你爷爷有一身好功夫的,只传了你大伯一个人。当时,你二伯正考取了省城的机械技工学校,家里的几块大洋只够他的报名费了。你爷爷想了一个晚上,让我辍了学去学徒。”父亲18岁时,被工程队派去招工的董技术员相中了,说单位正缺会打铁的锻工。“这活我会干。”父亲英俊的面庞上洋溢着喜悦。那是1964年的某一天。第二年,他就开始带徒弟了。

锻工房里叮当叮当的声音清脆响亮。张娃是山西人,22岁,比父亲还要大一岁,队上安排他学电工,张娃拒绝了,要学锻工。张娃平时缄默,抡铁锤时,劲使得也沉闷。“嗨,又过了。工地上还等着要铁锹呢。”徒弟秦海“嗵”的把火红的一块铁扔进了水桶,雏形的铁锹呲的一响,沉入桶底。张娃不吭不哈,把铁锹夹了出来,放进锅炉里。“嗨——”秦海忍不住喊,被父亲摇手拦下。他抡起大锤,冲张娃说:“我来锤,你夹好铁。”

班后,父亲和张娃聊天,才知道张娃的娘害眼病,看不见东西了。刚过门的媳妇闹着一个人在家伺候不了,要他回去。“偶总得学门手艺回去。偶娘眼瞎了,要钱诊呢。”张娃说,“学电工用不上,家里还没通上电。师父,偶就是想把打铁的手艺学会了,回去好给偶娘挣钱看病。”父亲也不知要怎么说,只点了点头。这以后,他更尽了心的教,甚至把淬火的诀窍都全数抖了出来。

  张娃还没有回山西,他媳妇年底挽了两个包袱来单位了。见到张娃,大哭:“娘瞅不见,掉沟里,陨了。大爷不让说,大伙帮衬着把娘葬了。才打发偶投奔你来了。”张娃脸色铁青,抬手给了他媳妇两记耳光,吼:“滚。”他媳妇捂着脸瘫倒在地。那天傍晚,队里开会,父亲被点名批评,说是放任徒弟管教不严。父亲没有理辩,只说:“张娃学打铁,浪费了。有机会,就让他学技术,管材料什么的。”

  若干年后,张娃已经当了材料室主任。他媳妇也生了两个娃。但他们还是举家要回山西了。临走,张娃绕了两座山,到父亲所在的队部辞行,“师父,偶还是调转回去了。偶大爷腿脚迈不动,兄弟几个就数偶没有在跟前尽过孝。这些年,偶媳妇跟着偶转悠,还养了娃,但偶心里憋屈着的一口气,想亲眼看看她是怎么替偶伺候老人的。”

父亲为张娃的心思震惊,说:“你要是抱着这样的疙瘩回去,那还不把好端端个家拆散了。我们做人,可不兴记仇。就好比打铁,坏兴致打不出好铁来,过日子也一样。”张娃低着头喏喏应了,说:“偶会常写信来。”他们之间的通信就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期,家里安装了电话,信息沟通就更明晰快捷了。

有一天,父亲接到了张娃媳妇的电话,“李师傅,他爹今早陨了,脑溢血。”张娃的媳妇在电话里抽泣不止。那天,父亲还收到了张娃的最后一封来信,信上说:“师父,偶这辈子说话少。但偶记住了你说过的话,好兴致才能活出个好模样来。近来,我感觉自己的血压越来越高了,时常眩晕。怕是好日子要到头了。很多年没有给你写过信了,今天想起来,就提笔写写……”张娃调转回去进了县里的物资公司,直到离休。他的两个娃都上了大学,又遵循了张娃的意见,回转山西工作。

  “你父亲,打的一手好铁。工程队里的斧头、铁钳、钢钎,谁用谁夸,说上手,用起来带劲。”三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坐在盘旋于贵州山区前往工地的观摩车上,听当年的董技术员现在的高级工程师董乐呵呵的讲述他们的故事。

  父亲打铁的技艺获得了人们啧啧称赞,但也影响到他转行。“他这一转,只怕没有更好的人代替。先放放再说吧。”这一放,父亲在锻工岗位眨眼过了二十年。其后,随着单位管理模式的渐变,锻工岗位自然淘汰。父亲开始从事一些具体的管理工作,及至退休。我和父亲聊天,曾问过他,工作中有没有遗憾?他想了想,说:“虽说打铁二十多年带出了一拨拨徒弟,但应该再多学点技能会充实些。”父亲孑然没提在他的锻工生涯里,曾对锅炉改造了三次,在那个还设有“节能办”的年代,被统计的节约用煤数据达到年均一吨。

一介工人的父亲很长一段时间也难以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期间,他和母亲回湘中故里居住了一些时日,但仍是牵挂在单位的同事和日子。每月初定时打了电话给对门的李叔请他代缴党费。回来后,被大伙选了担起了片区的党小组长。日常,父亲还把在故里跟大伯学会的太极拳一招一式的教了大家,倒也忙的不亦乐乎。

  “工作上不顺心吗?”父亲推门进来,看见我怔怔的样子,问。“没有,想起以前一些事情。”我努力笑笑,说:“您还是少抽烟吧,对心脏不好。再说,让母亲看见了,你又要说她絮叨了。”

  “呵呵,这几天特殊情况,你妈肯定不会怪我。”父亲又说:“你们也不要为我担心,以后骑慢些就是。”

  我摇头甩掉猛地蹿上鼻子的酸楚,泪就跌了下来……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https://t.cn/A6az1baa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人品,就是一个人的方向盘。只有方向对了,所走的每一步路,才都是进步。 倘若方向错了,走的路越多,反而离目的地越远。 好的人品,能让你的路越走越顺;坏的人品,
  • #星座[超话]##星座对对碰#白羊VS射手。白羊座和射手座组CP非常有意思:白羊座热情开朗,射手座温柔内敛,两个星座的在一起就是一对欢喜冤家。 而白羊座专治射手
  • #福站微知识#【电子客票小知识】没有了纸质车票,旅客应该如何找检票口?12306账户订单内查询,或查看手机短信、微信或邮件等,都可以掌握电子客票的车次、席位、乘
  • #廊坊本地新闻# 【数字潮涌 奋楫争先】数字新经济,云开看未来。这几天,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廊坊临空经济区分会场活动最引人关注。 中国国际数字经济
  • 寄语属狗人:没有谁必须要帮助你,任何事情都得靠自己去完成,不努力去哪找一个心甘情愿给你依靠的人,时间长了你会知道,你不优秀就会被社会淘汰,别把现实当偶像剧,没有
  • #杨幂[超话]##杨幂realme真我全球品牌代言人##杨幂溜溜梅首席品牌官# 月如水花似火映出一片晴朗 谁的青春不曾有潦草迷茫 你在梦中时常 回忆最初的模样
  • 【修心法要 028】 ​ 【事在人為】◎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 每一件事情的成功或者失敗,不會只有你單一的力量而已! 每一件事情的好或壞,也絕對不會永遠
  • #佛教[超话]#文钞读书会共修第240天丨宜常与谈说六道轮回之苦,极乐世界之乐 【原文】 汝母年高,于净土一法,未能认真修持。宜常与谈说六道轮回之苦,极乐世
  • 【何雅萍:我碧根果的单棵产量增长了2倍】何雅萍,68岁。一位内退后的创业者,有“碧根果皇后”之称。这五年,她种植的碧根果单棵产量增长了2倍。因为一个活动,我获得
  • #鹿晗[超话]#周日愉快! #三十天推鹿挑战# 如期而至。 Day 15唱哪句歌词最苏?不能说哪一句,应该说好多句! 入坑曲印象最为深刻“爱在夏天过完之后锁在秋
  • 【#便民新举措#!宜城市车管所推行新车注册一站式服务!】“以前买新车、先买保险、再买购置税、最后才能去挂牌,要跑多个部门,现在我在车管所这一个地方就全办好了,真
  • #减肥##减肥食谱##减脂食量计算# 先报告一个新的减肥进度:我最近在用“早上空腹有氧”的方法一周内轻了4.5斤 而且我发现早上有氧对于我头脑清醒开启一整天的
  • b2v墨藻修护洗发膏护发素洗发水 券 69 “二十到三十岁是人生最艰苦的一段岁月,承担着渐长的责任,拿着与工作量不匹配的薪水,艰难地权衡事业和感情,不情愿地
  • 【#教育部# 教育部:正在推进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工作】近日,教育部在最新提案建议办理中,对“关于加快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议”答复中提到,教育
  • #Adele[超话]# #RHI# 有的时候对截图也要抱有自己的思考[二哈] 疑点一:从第一张截图提供的时间点得知节目播出时间是12月10日晚上9:00,但从我
  • #圣代哥哥[超话]# “年轻的我们以为世界多不同” 我永远都爱贷人 带人一辈子都做好朋友吧!!! 谁说夏天是限定呢 只是因为那个夏天遇见他们而变得格外精彩
  • 多少次,我梦见重逢的样道便景,物么立还一例心把是仇人见面分心把里学他红。可今自利多和看里里学起,人这要处处克制处处表现出一个优质男人的儒雅和温柔。我眼用才了半自
  • ️Mark巴斯克芝士蛋糕 配料:奶油奶酪340g,淡奶油180g,鸡蛋3个+蛋黄1个,砂糖80g,玉米淀粉13g 做法:奶油奶酪搅拌成软趴趴状(冬天需要隔温水化
  • 【Michael Kagan 打造太空头盔雕塑《A7L HELMET》】纽约艺术家 Michael Kagan 凭藉大笔触风格创作太空人抽象油画而闻名,此番 M
  • 五月份就被敲诈勒索了,披哥的舞台还能表现得那么绝,个人solo舞台和二次公演都是第一,就算糊成一团白雾也能圈粉[跪了][跪了][跪了] 不知道该夸他心态太好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