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宽甲鱼新材料证明人类的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
据曲靖日报(张雨萌 盖志琨):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生态和演化前沿》发表中国、瑞典、英国三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通过化石证据证明人类的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而这个证据就是一块来自云南曲靖的宽甲鱼新材料,它形成于4.19亿年前早泥盆世。

人类中耳包鼓膜室、传导声音的三块听小骨和通向口腔的咽鼓管等,是人类拥有灵敏听觉的关键构件。鱼类的喷水孔是位于眼睛之后,颌弓和舌弓之间一个只含有假鳃的不完整鳃裂,是鱼类非常重要的呼吸器官。在软骨鱼类中,喷水孔主要用来吸入水流,以适应水底的生活。而在原始的硬骨鱼类中,喷水孔主要用来呼吸空气,它是研究早期肉鳍鱼类如何登上陆地呼吸空气、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参照物。早前,已经有充分的胚胎和化石证据证明我们的中耳是从鱼类的喷水孔演化而来,而鱼类的喷水孔又是从何而来,则是一个困扰学术界近百年的难题。

1822年,法国解剖学家圣西兰在他的著作《解剖哲学》中, 提出了不同门类脊椎动物相似器官很可能演化自同一原型,比如鳃弓是颌弓和舌弓的原型,鱼类的偶鳍是四足动物四肢的原型,前肢又是鸟类翅膀的原型。这可能是科学史上对鱼类喷水孔起源的最早的科学猜想。1872年,德国著名解剖学家卡尔·根格包尔第一个从详细的解剖学(包括鳃弓、脑神经、肌肉等)角度,提出了脊椎动物头部的分节理论,认为脊椎动物的颌弓和舌弓跟后面普通的鳃弓一样,是系列同源构造,都是头部的分节之一。

1937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沃特森进一步提出了 “自由舌弓理论”。该理论认为,有颌类中支撑颌弓的舌弓最初并不与颌弓相关节 ,而是一个普通的鳃弓, 因此在颌弓和舌弓之间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的,尚未退化的鳃裂,而非喷水孔,从而代表了早期有颌类的一个原始状态。这一观点激发了二十世纪古生物学家在早期有颌类的颌弓和舌弓之间寻找未退化鳃裂的热潮。然而不幸的是,经过近百年的寻找,各国古生物学家仔细查验了现生无颌类和早期有颌类中所有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化石,都没有找到确切的化石证据。

此次研究团队首先通过对发现于浙江长兴4.38亿年前曙鱼脑颅的三维虚拟复原模型,确认了盔甲鱼类的第一鳃囊是跟其他鱼类喷水孔同源的舌颌囊。这个鳃囊从形态上判断跟后面的5个鳃囊并无二致,而且开口于头甲腹面,并不像喷水孔那样开口于头甲背面,因此基本判定了盔甲鱼的第一个鳃囊可能是一个未退化的鳃。但要想证明它是一个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器官,还缺少整个证据链条中的最后一环,即找到在该鳃囊中存在鳃丝的化石证据。

云南曲靖素有“古鱼王国”和“4亿年前人类远祖发源地”之称,是世界上著名的早泥盆世脊椎动物化石宝库之一。 2017年,曲靖车马碧水库引水隧道工程施工,在挖掘出来堆放在面店水库边的深灰色粉砂岩中,研究团队找到了大量保存精美的盔甲鱼化石材料。通过研究,研究团队在一块宽甲鱼第一鳃囊化石中发现了保存完整的鳃丝印痕,这进一步证明了盔甲鱼的第一鳃囊是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器官,能够通过鳃丝进行氧气交换,这为脊椎动物喷水孔的起源提供了最为确切的解剖证据和化石证据。

化石记录表明喷水孔在早期硬骨鱼类曾经广泛存在。 喷水孔存在在硬骨鱼类中,最古老的化石证据是曲靖志留纪潇湘动物群的梦幻鬼鱼,距今有4.25亿年。研究显示,在梦幻鬼鱼头甲背面保存了一对喷水孔,这意味着早期硬骨鱼类有能力像现生的多鳍鱼一样利用喷水孔来呼吸空气,作为一种新的呼吸方式,这很可能是鱼类离开水域,登上陆地呼吸空气的一种预适应特征,从而为鱼类登上陆地呼吸空气提供了先决条件。随着内鼻孔在肉鳍鱼类中形成(如肯氏鱼),成功打通了鼻腔与口腔的通道,鼻孔成了主要的呼吸器官,从而为鱼类登上陆地用肺呼吸奠定了基础。而登上陆地的四足动物,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不得不发展新的感官,以便在空气中更好地生存。 这样,已经失去呼吸功能的喷水孔,又被废物利用,逐渐演化成人类的中耳腔——鼓膜室,而舌颌骨及与其关节的方骨和关节骨也逐渐退化变小,最终演化为人类中耳的3块听小骨,并被重新命名为镫骨、锤骨和砧骨,负责将声音传递给大脑,人类最终拥有了灵敏的听觉。

如果不是这些史前鱼类通过头顶喷水孔呼吸空气的大胆试验,人类可能永远不会演化出敏锐的听觉。新发现解释了人类的耳朵虽然没有呼吸功能,但它依然跟人类的口腔相通,因为它曾经是鱼类的呼吸器官, 而连通它们的正是从喷水孔通向口腔的呼吸通道,我们今天称之为咽鼓管,如今咽鼓管就像人类的盲肠一样,貌似已经没有什么功能了,但它可以作为从鱼到人演化的一个证据。

■分类位置:盔甲鱼亚纲—多鳃鱼目—多鳃鱼科
■化石产地:云南曲靖面店水库
■层位与时代:西山村组,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期(约4.19亿年前)
图1云南曲靖宽甲鱼新材料复原图。杨定华绘
图2云南曲靖宽甲鱼新材料在第一鳃囊内保存了鳃丝结构。 盖志琨 摄
图3鱼类喷水孔向人类中耳演化的四个阶段

A1、A2.真掌鳍鱼及其喷水孔切面;B.棘螈;C1、C2.鱼石螈及其中耳切面; D1、D2.爬行动物及其中耳切面;E1、E2.哺乳动物及其中耳切面。 史爱娟绘
图4喷水孔在现生鱼类中的分布状态

A.现生无颌类——七鳃鳗; B.现生软骨鱼类——鲨鱼;C、D. 现生软骨鱼类——鳐;E、F.原始辐鳍鱼类——多鳍鱼科芦鳗;G、H.肉鳍鱼类——拉蒂迈鱼。

#科学家首次揭示人类的中耳曾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 目前,已经有充分胚胎和化石证据证明我们的中耳是从鱼类的喷水孔演化而来,而鱼类的喷水孔又是从何而来?这是困扰学术界长达百年的世纪难题。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联合中、英、瑞(瑞典)三国科学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生态和演化前沿》发表了有关脊椎动物喷水孔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类的中耳曾经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

人类中耳包括鼓膜室、传导声音的三块听小骨和通向口腔的咽鼓管等,是人类拥有灵敏听觉的秘诀所在。 鱼类的喷水孔是位于眼睛之后,颌弓和舌弓之间一个只含有假鳃的不完整鳃裂,是鱼类非常重要的呼吸器官。在软骨鱼类中,喷水孔主要用来吸入水流,是底栖软骨鱼类适应海底生活的生存秘诀,而在原始的硬骨鱼类中,喷水孔主要用来呼吸空气,它是研究早期肉鳍鱼类如何登上陆地呼吸空气,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参照。

困扰学术界的百年难题

早在1822年,法国解剖学家圣西兰就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解剖哲学》, 先验性的提出了不同门类脊椎动物相似器官很可能演化自同一原型。这可能是科学史上对鱼类喷水孔起源的最早的科学猜想。1872年,德国著名解剖学家卡尔·根格包尔(Carl Gegenbaur)第一个从详细的解剖学(包括鳃弓、脑神经、肌肉等)角度,提出了脊椎动物头部的分节理论,认为脊椎动物的颌弓和舌弓跟后面普通的鳃弓一样,是系列同源构造,都是头部的分节之一。

1937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沃特森(Watson)进一步提出了 “自由舌弓理论”(aphetohyoidean theory),该理论认为:有颌类中支持颌弓的舌弓最初并不与颌弓相关节 ,而是一个普通的鳃弓, 因此在颌弓和舌弓之间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的,尚未退化的鳃裂,而非喷水孔,从而代表了早期有颌类的一个原始状态。

这一观点激发了二十世纪古生物学家在早期有颌类的颌弓和舌弓之间寻找这样一个未退化鳃裂的热潮。经过一个世纪的寻找,各国古生物学家仔细查验了现生无颌类和早期有颌类中所有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化石,也没有找到确切化石证据。

来自中国的化石证据

从2002年起,研究团队就在浙江长兴志留纪地层中开展野外工作,并在这里找到了一种最为原始的真盔甲鱼化石,后来把它命名为曙鱼(Shuyu)。这些曙鱼化石都是具有三维立体软骨脑颅保存的珍贵标本,而且个头而都非常的小,只有我们的指甲盖那么大,非常适合应用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进行三维无损扫描。

2006年,研究团队把曙鱼的脑颅标本带到了位于瑞士苏黎世的瑞士光源进行了无损扫描。

之后又应用三维重建软件对曙鱼的脑颅进行三维虚拟复原,前后历时5年总共完成了七件曙鱼脑颅化石的三维重建,在只有指甲大小的脑颅里,几乎重现了曙鱼所有脑区、感觉器官及头部神经与血管的通道。

此次研究团队通过对曙鱼脑颅三维虚拟模型的深入研究发现,盔甲鱼类所谓的鳃间脊实际上是鳃弓的背侧部分,这与瑞典古生物学家斯天秀1927年对骨甲鱼类的推测如出一辙,也就是说盔甲鱼类的鳃弓跟脑颅愈合成一个主要起防护作用的头甲,这又跟龟鳖类的肋骨扩大愈合成龟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骨甲鱼类相比,曙鱼的整个鳃弓还保持了整个脊椎动物的原始状态,因此,很容易从拓扑位置识别出颌弓和舌弓,它的颌弓正好位于眶孔之后,形成眶后壁,而且盔甲鱼只有7对咽弓,分别对应有颌类的颌弓、舌弓和5对鳃弓。

同时,曙鱼脑神经也得到了很精确复原,颜面神经从后脑发出后,沿着内耳前半规管一直通向了眼睛之后的第一鳃囊。因此,鳃囊数目、拓扑学、形态学和神经支配等多方面证据,均指向了盔甲鱼眼睛后面的一个鳃囊就是位于颌弓和舌弓之间的舌颌囊。

从形态上判断,舌颌囊跟后面的5个鳃囊并无二致,而且开口于头甲腹面,并不像喷水孔那样开口于头甲背面,因此基本判断盔甲鱼的舌颌囊还是一个未退化的鳃囊。但是要想证明它是一个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鳃,还缺少整个证据链条中的最后一环,即找到在该鳃囊中存在鳃丝的化石证据。

为此研究团队又在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地层开展了长达数年的野外发掘工作。经过研究团队持续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曲靖面店水库附近西山村组深灰色粉砂岩中首次采集到了第一个在眼睛后第一鳃囊中完整保存鳃丝印痕的宽甲鱼的新材料,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盔甲鱼眼睛后的第一鳃囊是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鳃,而非退化的喷水孔,从而为脊椎动物喷水孔的起源提供了最为确切的解剖证据和化石证据。

咽鼓管曾是鱼类呼吸的主要通道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综述了喷水孔从无颌类到四足动物的演化历程,从而建立起了喷水孔从无颌类的鳃到人类中耳的演化序列。

该序列表明:随着盔甲鱼类成对鼻囊的分裂,头甲前发育了异常发达的中背孔(单鼻孔),来充当吸入水流的主要呼吸器官,因此颌弓和舌弓之间的舌颌囊首次发育成了一个完整的鳃囊, 该鳃囊跟后面5个正常的鳃囊一样具有完整的前后半鳃, 半鳃具有鳃丝,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随着颌和双鼻孔的起源,有颌类成功演化出了双鼻孔, 但是双鼻孔并不与口腔相通, 没有呼吸功能,只有嗅觉功能。 但是鱼类的呼吸需求并没减少, 因此眼睛后的第一鳃囊(舌颌囊)被改造成了喷水孔, 成为主要的呼吸器官,这在最原始的有颌类盾皮鱼类中就已经发生, 因为最原始的盾皮鱼类胴甲鱼类(沟鳞鱼)和最进步的全颌盾皮鱼类(麒麟鱼)均已经具有了喷水孔,因此喷水孔很可能在有颌类伴中随颌和双鼻孔的出现同时起源的。

喷水孔在软骨鱼类中主要用来吸入水流, 而在硬骨鱼类主要用来呼吸空气,如在现生的多鳍鱼就会把头露出水面,通过头顶上被称为“喷水孔”的小孔来呼吸空气,并发出响亮的“吸气声”。

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早期硬骨鱼类有能力从喷水孔中呼吸空气,作为一种新的呼吸方式,这很可能是鱼类离开水域,登上陆地呼吸空气的一种预适应特征,从而为鱼类登上陆地呼吸空气提供了先决条件。

随着内鼻孔在肉鳍鱼类的起源(如肯氏鱼),成功打通了鼻腔与口腔的通道,鼻孔又成了主要的呼吸器官,从而为鱼类登上陆地用肺呼吸,进一步奠定了基础。而登上陆地的四足动物,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不得不发展新的感官,以便在空气中更好地生存。

这样,已经失去呼吸功能的喷水孔,经过修饰,逐渐演化成我们中耳腔——鼓膜室,而舌颌骨及与其关节的方骨和关节骨也逐渐退化变小,最终进入到我们的中耳,演化为我们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并被重新命名为镫骨、锤骨和砧骨,负责将声音传递给大脑,我们人类最终拥有了灵敏的听觉。

因此,如果不是这些史前鱼类通过头顶喷水孔呼吸空气的大胆试验,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演化出如此敏锐的听觉。我们耳朵跟口腔依然是相通的,而联通它们的正是从喷水孔演化而来的咽鼓管。

如今咽鼓管就像我们的盲肠一样,貌似已经没有什么功能了,但它却曾经是鱼类呼吸的主要通道,如今却成了鱼类遗留给我们的演化残迹。换句话说,我们鱼祖先曾经用我们的耳朵来呼吸,生物演化就是如此的奇妙。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Philip C.J. Donoghue和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Per E. Ahlberg。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t.cn/A6XW88ZY(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科学家揭示人类中耳曾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 目前,已经有充分胚胎和化石证据证明我们的中耳是从鱼类的喷水孔演化而来,而鱼类的喷水孔又是从何而来?这是困扰学术界长达百年的世纪难题。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联合中、英、瑞(瑞典)三国科学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生态和演化前沿》发表了有关脊椎动物喷水孔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类的中耳曾经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

人类中耳包括鼓膜室、传导声音的三块听小骨和通向口腔的咽鼓管等,是人类拥有灵敏听觉的秘诀所在。 鱼类的喷水孔是位于眼睛之后,颌弓和舌弓之间一个只含有假鳃的不完整鳃裂,是鱼类非常重要的呼吸器官。在软骨鱼类中,喷水孔主要用来吸入水流,是底栖软骨鱼类适应海底生活的生存秘诀,而在原始的硬骨鱼类中,喷水孔主要用来呼吸空气,它是研究早期肉鳍鱼类如何登上陆地呼吸空气,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参照。

困扰学术界的百年难题

早在1822年,法国解剖学家圣西兰就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解剖哲学》, 先验性的提出了不同门类脊椎动物相似器官很可能演化自同一原型。这可能是科学史上对鱼类喷水孔起源的最早的科学猜想。1872年,德国著名解剖学家卡尔·根格包尔(Carl Gegenbaur)第一个从详细的解剖学(包括鳃弓、脑神经、肌肉等)角度,提出了脊椎动物头部的分节理论,认为脊椎动物的颌弓和舌弓跟后面普通的鳃弓一样,是系列同源构造,都是头部的分节之一。

1937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沃特森(Watson)进一步提出了 “自由舌弓理论”(aphetohyoidean theory),该理论认为:有颌类中支持颌弓的舌弓最初并不与颌弓相关节 ,而是一个普通的鳃弓, 因此在颌弓和舌弓之间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的,尚未退化的鳃裂,而非喷水孔,从而代表了早期有颌类的一个原始状态。

这一观点激发了二十世纪古生物学家在早期有颌类的颌弓和舌弓之间寻找这样一个未退化鳃裂的热潮。经过一个世纪的寻找,各国古生物学家仔细查验了现生无颌类和早期有颌类中所有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化石,也没有找到确切化石证据。

来自中国的化石证据

从2002年起,研究团队就在浙江长兴志留纪地层中开展野外工作,并在这里找到了一种最为原始的真盔甲鱼化石,后来把它命名为曙鱼(Shuyu)。这些曙鱼化石都是具有三维立体软骨脑颅保存的珍贵标本,而且个头而都非常的小,只有我们的指甲盖那么大,非常适合应用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进行三维无损扫描。

2006年,研究团队把曙鱼的脑颅标本带到了位于瑞士苏黎世的瑞士光源进行了无损扫描。

之后又应用三维重建软件对曙鱼的脑颅进行三维虚拟复原,前后历时5年总共完成了七件曙鱼脑颅化石的三维重建,在只有指甲大小的脑颅里,几乎重现了曙鱼所有脑区、感觉器官及头部神经与血管的通道。

此次研究团队通过对曙鱼脑颅三维虚拟模型的深入研究发现,盔甲鱼类所谓的鳃间脊实际上是鳃弓的背侧部分,这与瑞典古生物学家斯天秀1927年对骨甲鱼类的推测如出一辙,也就是说盔甲鱼类的鳃弓跟脑颅愈合成一个主要起防护作用的头甲,这又跟龟鳖类的肋骨扩大愈合成龟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骨甲鱼类相比,曙鱼的整个鳃弓还保持了整个脊椎动物的原始状态,因此,很容易从拓扑位置识别出颌弓和舌弓,它的颌弓正好位于眶孔之后,形成眶后壁,而且盔甲鱼只有7对咽弓,分别对应有颌类的颌弓、舌弓和5对鳃弓。

同时,曙鱼脑神经也得到了很精确复原,颜面神经从后脑发出后,沿着内耳前半规管一直通向了眼睛之后的第一鳃囊。因此,鳃囊数目、拓扑学、形态学和神经支配等多方面证据,均指向了盔甲鱼眼睛后面的一个鳃囊就是位于颌弓和舌弓之间的舌颌囊。

从形态上判断,舌颌囊跟后面的5个鳃囊并无二致,而且开口于头甲腹面,并不像喷水孔那样开口于头甲背面,因此基本判断盔甲鱼的舌颌囊还是一个未退化的鳃囊。但是要想证明它是一个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鳃,还缺少整个证据链条中的最后一环,即找到在该鳃囊中存在鳃丝的化石证据。

为此研究团队又在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地层开展了长达数年的野外发掘工作。经过研究团队持续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曲靖面店水库附近西山村组深灰色粉砂岩中首次采集到了第一个在眼睛后第一鳃囊中完整保存鳃丝印痕的宽甲鱼的新材料,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盔甲鱼眼睛后的第一鳃囊是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鳃,而非退化的喷水孔,从而为脊椎动物喷水孔的起源提供了最为确切的解剖证据和化石证据。

咽鼓管曾是鱼类呼吸的主要通道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综述了喷水孔从无颌类到四足动物的演化历程,从而建立起了喷水孔从无颌类的鳃到人类中耳的演化序列。

该序列表明:随着盔甲鱼类成对鼻囊的分裂,头甲前发育了异常发达的中背孔(单鼻孔),来充当吸入水流的主要呼吸器官,因此颌弓和舌弓之间的舌颌囊首次发育成了一个完整的鳃囊, 该鳃囊跟后面5个正常的鳃囊一样具有完整的前后半鳃, 半鳃具有鳃丝,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随着颌和双鼻孔的起源,有颌类成功演化出了双鼻孔, 但是双鼻孔并不与口腔相通, 没有呼吸功能,只有嗅觉功能。 但是鱼类的呼吸需求并没减少, 因此眼睛后的第一鳃囊(舌颌囊)被改造成了喷水孔, 成为主要的呼吸器官,这在最原始的有颌类盾皮鱼类中就已经发生, 因为最原始的盾皮鱼类胴甲鱼类(沟鳞鱼)和最进步的全颌盾皮鱼类(麒麟鱼)均已经具有了喷水孔,因此喷水孔很可能在有颌类伴中随颌和双鼻孔的出现同时起源的。

喷水孔在软骨鱼类中主要用来吸入水流, 而在硬骨鱼类主要用来呼吸空气,如在现生的多鳍鱼就会把头露出水面,通过头顶上被称为“喷水孔”的小孔来呼吸空气,并发出响亮的“吸气声”。

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早期硬骨鱼类有能力从喷水孔中呼吸空气,作为一种新的呼吸方式,这很可能是鱼类离开水域,登上陆地呼吸空气的一种预适应特征,从而为鱼类登上陆地呼吸空气提供了先决条件。

随着内鼻孔在肉鳍鱼类的起源(如肯氏鱼),成功打通了鼻腔与口腔的通道,鼻孔又成了主要的呼吸器官,从而为鱼类登上陆地用肺呼吸,进一步奠定了基础。而登上陆地的四足动物,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不得不发展新的感官,以便在空气中更好地生存。

这样,已经失去呼吸功能的喷水孔,经过修饰,逐渐演化成我们中耳腔——鼓膜室,而舌颌骨及与其关节的方骨和关节骨也逐渐退化变小,最终进入到我们的中耳,演化为我们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并被重新命名为镫骨、锤骨和砧骨,负责将声音传递给大脑,我们人类最终拥有了灵敏的听觉。

因此,如果不是这些史前鱼类通过头顶喷水孔呼吸空气的大胆试验,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演化出如此敏锐的听觉。我们耳朵跟口腔依然是相通的,而联通它们的正是从喷水孔演化而来的咽鼓管。

如今咽鼓管就像我们的盲肠一样,貌似已经没有什么功能了,但它却曾经是鱼类呼吸的主要通道,如今却成了鱼类遗留给我们的演化残迹。换句话说,我们鱼祖先曾经用我们的耳朵来呼吸,生物演化就是如此的奇妙。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Philip C.J. Donoghue和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Per E. Ahlberg。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t.cn/A6XW88ZY(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22部特邀剧目共63场演出,戏剧之“风”从剧场吹来;18部青年竞演“锋”不可挡,逐梦开赛;两千余场古镇嘉年华别开生面,“疯”狂上演;4个戏剧工作坊、10场朗读会
  • [打call]【事业】属马人在进入2023年癸卯兔年后,由于破太岁的影响,事业还是不稳定的,这一点与以上财运部分相符,不要被小人拿捏,尤其是职场新人,不要什么隐
  • 有人山的人都是善良的,不会一味的把错误归于对方,会从多角度来考虑问他!有人山的人都是善良的,不会一味的把错误归于对方,会从多角度来考虑问他!
  • 李波中医育儿小儿脾常不足,当孩子消化不好、脾胃虚弱的时候吃点面条可以健脾养胃,比如番茄面、清汤面都可以给孩子吃。#小儿推拿杨晓# #道医小儿推拿[超话]#捏脊对
  • 小猫汤米第一季的每一本笛笛都超爱,看的第一本是一起来做汤,天天用厨房玩具做汤,第二本就是西饼屋的一天,河马阿姨有事出门,小猫汤米在店里帮忙做饼干,笛笛熟知一切做
  • #韩小影记事# 为什么最近韩小艺的照片很少呢两个原因一、我精力放在韩豆豆身上较多二、韩小艺自主玩耍不想我管她太多姐姐最近能自己游戏自己看手机现在对我的需求就是要
  • 科创50指数调处硬科技属性更分明 科创50指数调入了联影医疗、海光信息、中复神鹰、纳芯微、天岳先进5家公司。 本次调处,科创50指数调出的公司有睿创微纳、南
  • 多少美好的梦想,多少执着的信念,在现实的折磨中走了样,在生活的打击里投了降,可是许凯还在,于是我们可以相信,那些干净、那些良善、那些原始的自己,也都还在。喜欢许
  • 童装 / 买手店是不是很难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但在吉林长春开了一家童装买手集合店汇集了多种童装品牌小朋友的穿搭在这里购买不会出错-mini a true / u
  • 我感觉虽败犹荣这个词,可以改成“虽败犹耻”四个字,送给威尔士队面壁思过一下下!正是出于本人的游历与关心,觉得特发“虽败犹耻”此状给威尔士队,以资诫勉一下,也是必
  • 行动当天,执行干警凌晨五点出发,将余某拘传,其当场兑现20000元,同时就下欠款项双方达成还款协议。行动中,执行干警将被执行人陈某传唤至法院,在执行强制措施的震
  • 众所周知,姜望岳这个臭保安,很喜欢拿古文装逼。没办法,就剩这点小爱好了。 前段时间,因为某事,有人骂我伪善,也有人说我是站在道德高地上的装逼犯。 人嘛,我外
  • 另外孔子说的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种美德不缥缈,易知、易行,但并非不高远。’”顾随认为曾子是颜渊后最得孔子道,最了解孔子精神的弟子,这一
  • 癸卯日的婚姻状况癸卯日出生的人,癸元天元,坐食藏食,仁厚而多智,化为纳音,金箔阴金,行阴德而仗义。进宫后,嬴政问道:“老人家,你这么大年龄,从那么远的地方赶来,
  • [打call]答:考试形式会很有多种,会包括assignment, presentation,exam,essay还有project,有的学校也会定义为cour
  • 从《这个杀手特别冷》的编剧层面,看到有六兽、松天硕和单新康几位共同完成剧本,可以看出来,是想要憋个大招,但还是失败了,得了6000多分,替蒋龙感到遗憾,还挺想看
  • #每日一善[超话]#[好爱哦]#阳光信用# 你之所以会把痛苦看得那么重,是因为你经历得不够多 ——《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卢思浩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
  • (前面爬火车,经人介绍,做泥砖盖房子好像电影牧马人啊,不是jian 抄哈,作者文笔很好)我是到这里弃文的,原因还是女主没有慎用空间,给男主和来帮忙的人吃泡面,家
  • 这些意大利建筑师为经典的画廊风格的“白室”或历史背景的“时期室”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他们尝试了奇怪的场景的想法;引入了奇怪的概念,将展出的艺术品从装饰严重的墙壁上
  • 不管你走出多远的距离,我的心永远绕不出对你的相思,恰恰因为你的笑、你的好是我此生最美的邂逅,所以你之后的万千相逢中,再也没有谁能够走进我心里。忍着不去联系你,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