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佛》经解|能忍法师:《楞严经》第六遍讲解(098)| 十二处是佛就众生分上包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假立(重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不住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而直接会相归性

这个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你们要深入思惟,很多佛法究竟了义的都在这里面,因为这里面是可以说“不住法相”。

我们平时认为有个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里面实际上(佛)都让我们不住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而直接会相归性,非常重要!

但是文字不是很好理解,所以很多人头疼。

对“十二处”,就跟我讲“六入”一样,你们要一一观想

我们开始。(《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上一次,“六入”讲完了,今天就讲到“十二处”。

为什么叫“十二处”呢?

“处”,它有“处所”之义,也有说它有固定的在什么地方,叫定在什么什么地方。处所是讲:眼根对的只是色,耳根对的一定只是声,各有方所。

定在——一定在什么什么,就是从通常众生的分别的角度,会认为,根好像一定在内,而尘,一定是在外,所以说内外结合——根尘相对而生识。

同时,十二处,也叫“十二入”,入什么?要取境,是根入尘,根入尘。假如我眼睛看什么东西,好像是眼睛在放光去奔到那个地方去,那就是叫根入尘。

那反过来,如果受用一个境界,什么东西到了我眼前,哎~我一看,哦,看见有个东西来了,这个叫尘入根。所以十二处也叫十二入。

大家对“十二处”,就跟我上次讲“六入”一样,你们要一一观想。

“六根”跟“六尘”,就能把这个世界全部概括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看看一切有情众生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他就是通过“六入”来了知“六尘”:

用耳朵感知这个世界是各种声音,

用鼻子感知这个世界是各种味道,

用身体感知这个世界,是各种各样的冷暖、硬软各种感觉。

所以,实际上,“六根”跟“六尘”,就能把这个世界全部概括掉。

六根,它就能体现有情,有情这一面;

六尘,实际上就是充分从六个层面来体现这个所谓的客观世界。

但是六尘当中有一个尘,它是特殊的,哪一个尘呢?触跟法这两个尘是有点特殊性。你看色、声、香、味,这个触跟法,稍微有点,要说最特殊的一定是法尘,法尘最特殊。

好,我们过一会在下边就会看到怎么特殊。

《楞严经》当中,凡是涉及到十二处跟十八界,这里谈的“六根”,一定不是指带有色法层面的“六根”,而是都属于心法范围

那么在《正脉疏》上面,大家看的时候,一定会看到说,十二处好像“为愚色者说,为不愚心者说”。实际上,这段注解,我们是要重新加以注解的,为什么呢?

因为这很多是对二乘人讲十二处才这么分的。

但是在《楞严经》当中,讲六根也好,十二处、十八界也好,凡是涉及到这个十二处跟十八界,这里谈的六根,一定不是指所谓的带有色法层面的六根。

所以在《正脉疏》上面说,“色本是一,开为五根六尘”,实际上认为前五根都是色法,这是刚开始对二乘人讲这个,可以这么讲,从浮尘根上面来谈的。

但是,我们现在要看到,(《楞严经》)下面的经文当中,一定是:“六根”都属于心法范围之内。

所以《正脉疏》上面(的这段注解)我们就不谈了。

《楞严经》这里的“六根”就是指的“六根局执之性”,它与“六尘”是相对待的,所以“十二处”是“色心俱开”

我这里有一个注解。

我们从“六入”开始,会看到“发见”“发闻”等等这些词,我们能知道所谓的“六入”,是一心而开成“六入”,所以这个“十二处”,很多注解都说是“开色合心”——就是把这个色法层面把它开得很细,而心法上面很简单。

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地看《楞严经》的前后经文,我们就会知道,“六根”就是指的“六根局执之性”,它与“六尘”是相对待的,所以这是“色心俱开”,特别要注意,特别要注意:“色心俱开”啊!

所以经文当中的观、听、嗅等等,这些文字都非常明显。

而在“六入”当中是直破其体,“十二处”当中只是从一个对待的地方——从相对待的方面来破。

比如说,什么叫对待?高是对矮而谈,对吧?美是对丑而谈,真对假而谈,所以没有真就没有假,没有高就谈不上矮,这叫对待而说。如果没有一个高你这儿说矮,实际上你矮——是依什么而说矮呢?这叫对待。

十二处它本身就不是各各有体的,是(佛)就我们众生分上,包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假立

那么我们来看,看经文。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十二处”怎么样本来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这句话也就是说,十二处它本身就不是各各有体的,十二处它本身就是就我们众生分上,包括对客观世界所谓一种假立。

所以佛法当中“由假说我法,由种种相转。”释迦牟尼佛也说了,他说法四十九年他没有讲过一句法,“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依何而说呢?凡是说的都是假说。

虽然是假说,又是根据我们众生认知程度而假立,渐次把这些粗的取著先捨去,以后微细的取著再破除,最后会归心性。所以即使佛说的这些法,它本身也是假立,是为了度众生。

就像我们教育小朋友,你跟他讲话,是用小朋友的语言跟他讲话,如果你拿做学问的语言跟小朋友讲话,一定度不了他们。

所以佛跟我们讲话,也要根据我们这些小朋友喜欢什么、我们知道多少,他来假立佛法,才能度我们。

但是当我们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告诉我们,我之前跟你们说的这些话都是假立的,是为了度你们,真正更高境界是这些东西全部要把它放掉。

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就到了该把这些取著放下的时候,放下才算是会归心性。

回 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摄影/ 兰心蕙质 等

来源:觉照空性

解《坛经》(三)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是心动

这里的心动,是学者最容易忽略也最容易搞错的地方。那两个和尚为什么会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那是因为执着,而执着的产生是因为心动。心动决不是念头的出现叫心动,而是我们从如来藏出来时那种突然出现的极强的执着的心力。

能够证到心动,说明行者已经证入如来藏,因为心动是如来藏和妄心的分界点,心动是一切妄心产生的基础。正因为如此,那两个和尚一听到六祖大师说心动就马上肃然起敬,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那两个和尚其实也是功夫很了得的,要不然不可能听得懂的。这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两首诗 两条道路 两种结果大相径庭

神秀和慧能各做一诗以应付五祖的考试,这两首诗反映了两种修行观念,其修行结果大相径庭,并不是人们所说的殊途同归,明白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修行尤有指导意义。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秀的诗)

神秀的诗指出“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说明他认为如来藏是可以被污染的,修行的目的就是除去污染。我们今天的佛教界有两种修行情况和神秀走的是同一条路。第一种就是没有禅定功夫的散心修行人,这些人居士占大多数。他们认为只要看破放下就是如来藏。如果是这样,那么古今中外那么多贤哲就都可以成佛了,因为他们看破放下的功夫远非一般人可比,但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佛呢?

第二种是有一定禅定功夫的人,其中专业修行人占大多数。这些人因为有一定禅定功夫,所以轻而易举就能看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距离,于是他认为念头之间那段无念的清明状态就是如来藏,但他不知道那段清明还有执着的心力存在着,而这种执着的心力才是念头产生的根本动力。

这就像传送带,传送带上一个物体(念头)过去了,下一个物体(念头)还没有来,但这时候传送带(执着的心力)还在运动,因此物体迟早还要被送过来的,虽然你的禅定功夫很好,能让物体(念头)暂时不被送过来,但随着你的禅定功夫的丧失,念头肯定还要来。

这种人正是因为看到了这种无法克服的情况,经历了这种无法克服的苦恼,所以,他会告诉自己的徒弟:要对境练心,把心练纯熟就好了。

我们知道,心分为妄心和真心,妄心本空,因而不需要练,很显然他所说的练心指的是练真心,他认为真心是练出来的,换句话说,他认为真理是创造出来的,很显然这是错误的,因为真理只能发现不能创造。

以上这两种人犯的错误和神秀是一样的,他们错误的把第六识当作了如来藏,因而整天在压制念头,在压制念头上做功夫,他不知道念头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学佛学得很累,终其一生,徒然一生。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诗)

我们再来看慧能,他的诗尤其是他在五祖开示后连说的那几个“何其”,说明他已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如来藏是清净无染的,是一丝不挂的,根本不会受到任何染污,因此修行只要证悟到真心便可归家稳坐。至于那染污的妄心,本来就是没有的东西,因为那是因缘所生法,根本没必要用拳头打虚空。

错误的理论必然导致错误的实践,因而也必然导出错误的结果。许多修行人因为错误的把第六识当作了如来藏,盲目地认为只要处处看破,时时放下就能得到根本解脱。

因此整天在那里做世智辩聪的看破放下功夫,结果因为没有在根本问题也就是在执着力上下功夫,反而用执着的心力非常执着的去放下执着,结果是看不破放不下,总在那里忏悔自责。

有时候生怕别人说自己看不破放不下,因而往往还要自欺欺人地装出一副很看得破很放得下的样子,反而显得麻木不仁和不负责任,有的甚至精神漠然,神情恍惚,魂不守舍,临命终时更是放不下,于是别的有着同样修行病的人就说他:你怎么搞的,都是老修行了,修行了一辈子结果还放不下。好像他能放得下。

这些老修行人实在是太冤枉了,因为他们学得何其虔诚。自己那一丁点儿退休金,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到处供养,经常放生,还要拖着垂暮之躯,奔走于壮丽道场,功课从来不敢马虎,做人从来战战兢兢,天天象狱警一样把自己的心不徇私情地关禁闭。学佛真的太累了,太难了,怎么就体会不到常乐我净,是假的吧?
科学理论指导

反过来,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正确实践,必然会结出累累硕果。证悟到自己真心的人,比如广钦老和尚,整天乐呵呵的,时不时地逗你生气,你生气的样子真好玩,有时候他自己还要特意学人生气,能生气真的是一种很了不起的特异功能。

人们不是有妄心吗?妄心好啊,你看世人爱得死去活来,恨得天昏地暗,气得飞沙走石,啥时候咱也学学,学人哭,学人笑,学人骂来学人闹,《华严经》真的没有假说,这娑婆世界还真的是一真法界,看来这烦恼还真的是菩提,佛教这玩意儿是挺好玩的。

无住 无相 无念

我们从如来藏出来,重新回到烦恼中的时候,会有一种明显的执着心力的发动,无住指的就是没有这种执着的心力,那当然就是如来藏了。念头是在执着心力发动后产生的,因此,无念指的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没有念头,但却有思想。

我们生活在烦恼中的人,因为有执著心力的缘故,每当我们想什么,在我们的心里就会产生相应的形象,比如想大海,心中就会产生大海的形象,这时候他心通的人立刻就能看到你心中大海的形象,从而知道你在想大海。

《瑜伽师地论》把这称为“相想”,就是因为这种想能产生像。而如来藏虽然有思想,但因为没有执著,所以不会产生像,这样建立在心动基础上的凡夫的他心通就看不到你在想什么。比如慧忠国师证入如来藏后,大耳藏就看不到慧忠国师此时在想什么。这说明大耳藏还是野狐禅,还是凡夫。

由此可以看出,无相并不是没有眼前的山河大地,而是没有相想,也就是没有执著的妄念,那当然是如来藏了。因此,无住、无念、无相指的是如来藏的特点,而不是刻意去无住无念无相,只要证入如来藏,立刻就无住无念无相。

坛经的弥陀净土思想

六祖大师为我们净土宗学人指出了一条通往极乐净土的大道。文中写道“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这就告诉我们,只要证入无念,立刻就见弥陀。

事实的确是这样,只要证入无念,立刻就能见到弥陀的圆满报身,弥陀佛还会对你莞尔一笑。那是千真万确的活生生的人,不是你现在想象的木呆呆的神样。他那样悠然地来回踱着步,充满智慧的脸庞,比任何一个教授还要教授,他是那样的精神矍铄,是那样的慈悲,那不可思议的相貌,即使你到大街上找遍来来往往成千上万的男人,也绝对没有任何一个男人能比得上他的百分之一,什么帅哥美男,都是丑八怪。

六祖大师的慈悲,为我们指出了这个通往极乐的大道,我们只要努力,再加上方法得当,一定能在三个月内亲证无念,亲见弥陀,绝对不是什么难事。见弥陀,登极乐,是活着到的,活着就一定能有确凿无疑的把握性,不是等死,不是死了才能到的。人在活着的时候是最有决定性的,死后恍恍惚惚,就像做梦,活着如果没有把握性,死后能有多大的可能呢?

所以要按照六祖大师的教导来做。有人说慧能是禅宗的大师,不是我们净土宗的。难道佛还分派吗?还分为禅宗的佛,净土宗的佛吗?因此,六祖大师既是禅宗的祖师,也是净土宗的祖师,因为他给我们净土学人指出了一条登极乐拜弥陀的阳光大道。(完)

(清凉月老师)

#佛教[超话]# 佛学问答(5)
如何念佛才能提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
念佛往生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蕅益大师教导我们建立信心有六点:一、信自,相信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心所变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跟识都是自己,不是别人。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那我们现前环境又何尝不如是?懂得此理,信心就坚定了。二、信他,“他”是指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他们所说的决定不错,决定可信。然后再教我们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这样信心就具足了,往生才真有把握。

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十法界中,你念什么就变现什么,念佛就作佛,念菩萨就成菩萨,念天就生天。所以,“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往生的保证。何以多数人说人死了都作鬼?因为他念鬼,他有“鬼”这个观念,所以死了就作鬼。佛告诉我们,贪心重的人作鬼,瞋恚重的人堕地狱,愚痴重的人变畜生。因此,断贪瞋痴,修戒定慧,心存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能够放下是非人我,一心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而且还不会生病,知道自己何时能走,自在往生!往生的实例很多,我们亲见耳闻,还能不信吗?

纵然别人对我们怀疑、毁谤、侮辱、陷害,全是假的。他造业,与我不相干。他造作罪业,能否伤害别人?不能。若能伤害别人,就能帮助别人。佛家讲的修行是自修自度,佛菩萨也不能帮助我们,只能将这些原理原则与方法教导我们,一定要靠自己建立信心、愿心,老实念佛。不是说信了就得救,没这个道理。信佛不能得度,学佛才能得度,只要我们的“心、愿、行”,学得与佛心、佛愿、佛行一样,就决定得生,这个道理必须要清楚。——恭录自《学佛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吐槽】谷好 打扰了 递上一支可爱多冰淇淋 麻烦带图以下是文案 可以先看文案再看图 谢谢大家(遇到了一个既不了解谷圈常识又不清楚闲鱼功能的无语买家…) 在xy上
  • 【#湖北高速路况# 】因车流量大,①临时关闭入口的有:G4201武汉绕城高速柏泉站;G50沪渝高速枝江站;S15汉蔡高速索河站。5:38,因大雾,汉蔡高速琴台收
  • (广元文广旅)[微风]我的2019[微风]:是成长也是面对,多面性的生活阐述了本质,衷于本心,热望闪耀,经历了心尖儿上的喜欢也有归于日常的交流,这些都慢慢清晰自
  • 【海外精品拍卖推荐】拍卖场次2988,亚洲艺术品-美国,拍卖时间7月8日11:00,拍卖行佣金25%,更多拍品详请请点击查询 拍品编号 340:估价400 -
  • 都说人的理想是阶段性的,我现在就想赶紧退烧赶紧退烧,不爽发烧折磨到持续头痛三天,一直都不喜欢听医院的各种仪器发出的滴滴答答的声音,也不喜欢这种白色带点的天花板,
  • 杨绛先生曾说:你的年龄应该成为你生命的勋章,而不是伤感的理由,人生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一岁有一岁的味道,无论别人如何待你,都要好好珍视自己,对得起内心的那一抹骄傲
  • 及汉定天下,曹参为齐丞相,尽延问长老诸生以百数,何以治齐。因念港本公业,稽之族谱及前人族规约,字均有甄明,而鱼利何以独归六柱仁贵等,迨阅契券方知有特萃一段情由,
  • 之前看过一些城市游览类的绘本,都是借由寻找某种东西带着读者在城市中游走,而这本书的主线还挺有趣的。 此次教材大范围掺杂私货,故意把五星红旗颠倒,封面二战的日
  • 消费者联盟返利网#购物推荐##淘宝购物# 是一家集导航,导购,折扣、返利、分享为一体的导购平台。购物领券优惠还有返利,推广也会有返利(每天不用管,会员通过消费
  • 以至于其他几种虽然当初也是一股热血的收入囊中,但到了手却真没用过几次,甚至有的到现在还没被我“宠幸”到[吃瓜] 在生活里,你想要的、喜欢的、看的顺眼的有太多太
  • 理想,贡献14.7万片,0.4亿元销售收入小鹏汽车2017年开始合作,提供第一款P1,目前还在技术交流;蔚来汽车,显示模组京东方提供,公司提供OGS和全皮和;领
  • 一早主任来查房,圆圆还在睡,听到医生在议论噌地从沙发坐起聚精会神的听,主任评估说可以给个机会试着自己生,今天先消炎,明天进行干预催产,然后就是无聊的吃喝一天,中
  • [色]放不下的是这人间烟火[色]清晨的菜场热闹无比,晨练归来目光如炬的老伯,小腿肥腻酥胸半露的少妇,穿着睡衣“头势”清爽的爷叔,纷至沓来,熙熙攘攘,货比三家,讨
  • 6.20 63.3kg6.27 58.2kg预产期7月2号 6月20号高高兴兴去产检 还琢磨着回去吃什么 结果说羊水少 胎心监护也不太好 直接扣下住院了 说观察
  • 所幸,水泥并没有破损,还完好无缺的静静躺在地上,等待我回来将它再次抱到车上……真的要多谢这个好心的女士。今早由于客户催促,且自己也装载得粗鲁了点。
  • 世事变化无常,只有安静的内心,才是最真实的力量,才可以抵抗尘世所有的悲凉,这是我人生经历种种苦难之后,最大的感悟。但是,这些都是属于自己的生活,没有人能代替
  • 第二,贺峻霖自己就不在乎究竟能有多少人喜欢他,他的微博发送对象从来都是一直陪伴着他的我们,他所有的都在回馈自己已经得到的爱,他把握着现下,而不会去为了得到另旁的
  • 渐渐明白,啥时别忘给自己的形象投个资,热爱生活,保持美丽,托举大方,上得了厅堂,入得了厨房,自己变更好,生活自安祥。渐渐明白,啥时别忘给自己的形象投个资,热爱生
  • 相比《最后生还者重制版》的消息,三周前在 Ins 上发布,到目前仅有31万余人点赞。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一消息17小时内就在Instagram上获得了100
  • 1不经意间又是满满一罐吃完了 很难不感叹2眼睛长了什么奇怪的东西一个白点 好疼啊3今天也是主板没修好的一天4我弟咋连海贼火影都分不清 然后就看到推文海贼也要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