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满:人生不求太满,小满即是圆满

读文摘精选 2022-05-21 00:21 

小满,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极具人生智慧的词语。

世间万物,多一分则满,少一分则亏,唯有将满未满的小满,不满也不亏,一切都刚刚好。

小满,原意是指麦子等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暑之后是大暑,小雪之后是大雪,小寒之后是大寒,唯独有小满,却没有大满。

小满这个节气,恰恰体现了中国人的深邃智慧:

人生在达到顶峰之后必然会走下坡路,所谓盛极而衰,小满,才是最好的人生境界。想来古人早已洞察世事,对人事了然于胸,懂得小满即安,不求大满、圆满。

小满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气。小满到了,夏天就渐入佳境,麦穗饱满,青梅将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此刻,不妨放下所有的负累和羁绊,寻一处静谧之地,去放飞身心,亲近自然,也去感受生活之美,人生之乐。

莫言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任何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走向衰落,做得过分便会招来灾祸,这都是不合适的。人生唯有小满,才是恰到好处。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太满,会招致损失;不满,则徒留遗憾;小满,才是最好的人生状态。万事万物,掌握一个“小满”的尺度,才能活出“圆满”的淡定与从容。

小满,既让人心有戚戚,也令人心生期待,放在生活里就是一种小确幸。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量度,这个量度就是“半”。酒饮微醉,花看半开,方是人生最佳境界。

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茶道中讲究,茶倒七分满才有韵味,也是对客人的恭敬,如倒太满,则是对客人的不敬和怠慢,缺乏人情味。

人生如茶,茶亦如人生。七分满的茶,是对生活上一种分寸上的把握。

为人处事要戒骄戒躁,不可狂妄自大;要谦和礼让,不可锋芒毕露。留一点余地,留一点空间,人生方能行稳致远,幸福安然。

生而为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无论你如何努力,总有到达不了的高峰;不管你多么奋力,总有抵达不了的彼岸。

行走世间,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贪、不执、不怨,对于人生的不完美和遗憾,我们要坦然去接纳。

天道忌满,人事忌全。凡事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小满而未盈,便是恰到好处的人生。

小得盈满,小满则安。人生最好是小满,满足小小的愿望与幸福,就已足够。

《解经修行》——余秋雨

三,那些否定

空,是一个坐标。由它一比,世间很多重大的物态、心态、生态,都由重变轻,由大变小,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了。

因此,要阐释空,仰望空,逼近空,触及空,必须运用一系列减除之法,断灭之法,否定之法。

《心经》虽然短简短,却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例如“不”和“无”的整齐排列。确实,只有经过“不”和“无”的大扫除,才能真正开拓出的“空”空间,

先说“不”。

《心经》说,在空相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把这几个“不”都翻译成了“无所谓”,即“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这里的“无所谓”不是没有,事实上,生活灭,垢和零,增和减还是存在的,但是没有绝对意义,也没有固定差异。

生是灭的开始,因此生中隐藏着灭。反之,灭中有包含着生,或启动着另一番生。因此,没有纯粹的生,也没有纯粹的灭。它们之间,并不是彻底对立。

垢和净也是一样。“水至清则无鱼”,净和垢历来并存,只是比例变动而已,而且,大净中很可能潜伏着大垢,“含剧毒而无迹”;大垢中也可能隐藏着大净,“出淤泥而不染”。

增和减更难判定。似增实减,似减实增的情形,比比皆是。结果,增也无所谓增,减也无所谓减,非增非减,不增不减,归之于空。

总之,空门,就是打通之门。把生和灭之间的门打通,把垢和净之间的门打通,把增和减之间的门打通,打通了,也就进入“空门”。空的最大、最常见障碍,是一座座关着的门,关着的门,就是强行切割之门,互相觊觎之门,自寻烦恼之门。因此,《心经》对这些关着的门,说了那么多“不”,要它们全部打通。

《心经》用的最多的否定字,是“无”。

在空的世界,各种障碍都要接受“无”的荡涤。大致以下几种——

第一种,荡涤感觉障碍。人们常常会相信“眼见为实”,“亲耳听到”,“亲口尝过”,而佛教则对人的感觉保持怀疑。直接感觉到的一切,极有可能是表象、暂相、假象。因此《心静》指出,从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感觉系统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都不可完全信赖,都不要过于在乎,甚至都可以视之为无,这也说明。“看破”之“看”,与一般的视觉,并不相同。

第二种,荡涤界限障碍。人们走上感觉误区之后,又会设置很多界限,作为认识世界的栏杆和台阶。其实这些界限都是心造的,实际并不存在。《心经》里所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就是指从最初的视觉到最后的意识,人们划出很多界线,都应该撤除。世上很多学者和行政官员一直以“划界”作为自己的行为主轴,其实都是在做分化世界的事情。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划界有时是需要的,但说到底还是在设置障碍。因此,也要视界为无。

第三种,荡涤生存障碍。很多智者和哲人,老是在研究人类生存的很多麻烦课题。例如,明白和愚黯、衰老和死亡、痛苦和灭亡、机智和收获等等。佛教认为,这些问题没有归向,无从解决,因此也就无法成立。《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那么重要的一系列难题,答案都是“无”。历来都是人类生存的大课题。明黯老死,似乎更是有更事关及生存等级。《心经》认为没有这种等级,也不应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自认的机智和收获,更没有着眼的必要。但这些人人都看重的思维山峦都归之于无,空的境界才能真正出现。

那么多“无”,概括起来也就是“无常”。“无常”二字,对世界种种固定性、规律性、必然性、周期性、逻辑性提出了根本的怀疑。因此,正是“无常”,可以排除一系列障碍。无常,初一听让人心神不定。但是,当它宣布,原来让人心神安定的那些“规律”和,“必然”都不可靠。人们的心神也就会搁置在“小安定”后获得的“大安定”。

既然整体是无常,那就不要那么多预测、判断、分析了。来什么就是什么,当下面对,即时处理。也就是说,从“失去依靠”走向了“不必依靠”。

因无常而不必依靠,那就叫“自在”。

如果这一系列障碍都得以排除,那么,由这些障碍带来的精神恶果也可以避免了。也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正是这两个“无”,可以使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只可惜,以上一系列被“无”所否定的东西,世人常常不舍得丢弃,那么,随之也就无法丢弃那些挂碍、恐怖、颠倒梦想了。

一连串的否定,组成了一场“空们大扫除”。为的是挣脱种种现状,达到没有障碍的“如来”境界。

四,度化众生

《心经》认为,以“无”入“空”,排除障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同是一个“智”,小机智徒增障碍,被佛经称为“漏智”,属于排除之列。排除了小机智,就能开启大智慧,那就是“般若”。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度化,因此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即“大智慧度化”,简称“智度”。佛典中,有《大智度论》。

度,是脱离苦海到彼岸。小乘佛教,重在个人解脱,大乘佛教,重在众生度化。个人解脱的理由和程序都已经说得很清楚。那么,从逻辑上,为什么还要拓展成众生度化呢?

有人说,这是佛教随从了普世道德,不在乎自身逻辑。对此,我不能同意,我认为佛教由“度己”而导致“度人”的逻辑,很清晰,下面,且让我略加梳理。

如前所述,佛教在阐明“空”的学说时,着力排除种种界定,拆卸道道门槛。很快就碰到了最重要的一个界定,那就是“他我”之间的界定。遇到了最后一道门槛,那就是“人己”之间的门槛。

“我”是什么?显然,不管在生理意义、伦理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都是“性空”。生理意义上的“我”,是速朽的皮囊,伦理意义上的“我”,是随着亲情关系必然陨灭而不知自己是谁的孤鸟,社会意义上的“我”,是被一堆人造身份所堆垒而成的空洞名号。正如前面已经说到,一切“拥有”,都是“假有”,那么,接下来,一切“拥有者”本人,也是空相,富人的钱财是空,高官的权位是空,而重要的是富人和高官本身,也是空。那么,不是高官和富人的普通人呢?也一样,都是空相。

现代西方思维中,“我”是一切的出发点。我的存在,我的权利,我的成败,我的性格……这便是欲望的渊藪,冲突的本体,烦恼的根源。

佛教以很大的力度,对“我”提出了质疑。不是质疑我个人的优缺点,而是质疑“我”这个概念本身的存在基点。质疑的结果,是主张放弃对“我”的执着,即破除“我执”。

我前面说到,《心经》里包涵了那么多“无”,都可以概括为“无常”,其实,在“无常”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最根本的“无”,那就是“无我”。

历代不少佛教学者把“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八个字当作佛教的精髓,我很赞成。

在世界各大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中,佛教明确地提出了对自我个体放弃、消融和超越,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成熟等级。

佛教当然可以与那些主张个体圆满、个体成功的学说共存于世,但它又不能不指出,一切“完满”和“成功”都不可能真实。因此所谓“完满的个体”、“成功的个体”必然承载着多重虚假。扩而大之,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很多“完满的个体”和“成功的个体”,或者企图“完满”或“成功”的个体,那他们一定会与周边的世界天天产生区隔和争斗,因此这个世界必定是一个喧闹和恐怖的天地。而这些以“完满”,“成功”自许者的下场也一定是苦,而且是难言之苦。

佛教正是因为破除“我执”,主张“无我”,才让那些自许“完满”,自许“成功”的欲望和追求真正断灭。简言之,因“无我”,才“灭苦”。

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禅宗中有“我即是佛”的说法,此“我”与“无我”并不矛盾。此“我”无欲,此“我”无名,只是作为一个精神宅体的例证,说明“人人皆有佛性”,可由可由切身做起。恰恰是佛性,能够有力抵挡“我”的“自性”。

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度化众人也就有了可能。如果人人都以“佛”自认,那就不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我”,这恰恰是到达了更高意义上的“与我”境界。

“人人皆有佛性”,但人人又不能单独完满,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企求单独解脱。如果单独解脱了,而周围的众人还困于重重障碍之中,那么,这个自以为的“解脱”了个人还会寸步难行。如果别人没有解脱,那么,为了防护自己解脱必须划出人我之界。这么一划界,空境便顿时消失,解脱也无从说起。

诚如谚语所说,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一个修行者即使把自己修炼成的一滴最纯净的清水,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薄膜”,那么,这滴清水怎么存在?同样,如果大家都成了纯净的清水,却还有一滴仍然污浊,那么,大家的纯净还能保持吗?因此,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要解脱,也要大家一起解脱。

更重要的是,佛教既然“无我”,也就无所谓“度己”。“度己”之说,不符合“无我”的宏旨。“无我”的空境,必把大千世界作为唯一主体,达到前面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发誓引渡每一个“兄弟”。

由此可知,佛教从“度己”跃升为“度人”思维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心经》最后那个咒语,呼唤得那么恳切:“接谛,接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珂。”我的翻译是:“去吧,去,到彼岸去,赶快觉悟!”对于这几句咒语,《心经》自己还反复推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可见,在佛教看来,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度人”。

于是,作为佛教修行最高、最后目标的“涅槃”,也与“到彼岸去”连在一起了。《大智度论》在阐释“波罗蜜”时说:“涅槃为彼岸”。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菩萨”,他们的“大誓愿”就是“度一切众生”。

在中国民间,菩萨常常被当作偶像,其实,他们只是修行者,因觉悟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反对伤害。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组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

#悟显法师[超话]##妙法莲华经正解##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一乘了义[超话]##佛教##一人一句祝福太空三人组##菩萨戒正说[超话]##慈悲有情[超话]##大乘佛教[超话]##普贤菩萨#

佛法的未来 连载25
‍悟显法师 讲述 ​​​

接下來「三塗之難不可稱計,勤修佛法猶救頭燃」,

「三塗」就是三惡道。三惡道的苦沒有辦法解釋、沒有辦法計算的,真是非常的苦。因為大家現在是在人道,都沒有在三惡道了,對於你之前下三惡道受的苦都忘記了。

但是阿羅漢他有宿命通,他都記得,一提到他過去生下三惡道的狀況,他馬上全身都會流血汗,感到非常的恐怖。所以要知道壽命短促,一下子過去了之後,你就會隨業力去受生,所以應當「勤修佛法如救頭燃」,所以應當精勤修學佛法,如同頭上著火一樣,已經非常的緊急,要趕快撲滅。

下面,「五戒十善六度無極。四等四恩智慧善權。咸可修行。雖復後生不值佛世。出家為道學不唐捐。平其本心愍哀一切。十方蒙恩。佛說如是。諸比丘悲喜前自歸佛。作禮而去。」

這講的是修行的方法,五戒十善,一定要做到,「戒」為無上菩提本,戒能開發菩提心,學戒就能夠開發菩提心,學是勤修功德地,修行才有基礎,有戒以後才能有定有慧,先調身再來調心,身心一切通利。

「於戒及學常順行,一切如來所稱美」,這是《華嚴經》講的,你能夠學戒,能夠持五戒、持十善,能夠奉行六度,一切如來所稱美。「六度無極」就是指你把六度學到圓滿,那其實就是成佛。

「四等四恩智慧善權」,所謂「四等」第一個是諸法等,第二個是發心等,第三是道等,第四是慈悲等,也就是發平等心總報四恩。對於諸法實相你能夠瞭解,一切法緣生性空,這就叫諸法等。再來,你了達緣生性空,你要發菩提心,然後這就是發心等。再來是道等,「道等」就是修菩薩道,也就是行等,道就是行的意思,「等」是平等,平等行菩薩道。平等修行,慈悲利益一切眾生,總報四恩,「四恩」出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三寶恩,這四恩,做到這樣你才能總報四恩。

很多人想要報父母恩,就引《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的,即使天天割肉餵自己的父母,經歷一劫,就是三時餵養,猶不能報父母恩,他引用這段話,希望大家能夠知道父母對你的養育之恩。但是割肉就能報得了嗎?你看釋迦牟尼佛有割肉來報嗎?

所以要知道這一段話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那你就要先了達大乘,知道「四恩」從心地生,是從心所現,所以要證得實相才能報,不然,即使你天天割肉餵你的父母,也不能報。「割肉」是佛舉的一個比喻,是說縱然你做到這麼好了,你也不能報。所以你只有了達諸法實相,知道四恩都是從心所生,既是心所生,所以只有了達本心才能夠報。

父母是指我們現在的父母、過去父母,如果眾生還在輪迴的,那就包含未來父母。所謂「父母」,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就包含現在的眾生了。所以眾生於己有恩,那麼眾生當中有族類,有族類就形成國家,這是國家恩。那三寶護念一切眾生,這是三寶恩,所以你要怎麼報恩?就是你要識自本心,你要證得諸法實相,這才能報。

有人引《佛說父母恩重經》說:就算左肩挑父右肩挑母,雖經百劫終不能報。為什麼不能報?因為你心有罣礙,所以無法報。「左肩」代表的是我執,「右肩」代表的是法執,帶著我、法二執在罣礙世間的父母,生起情見,所以長劫輪迴,這不能報恩。那要怎麼報?「放下」就報了,不再執著了,我、法二執俱破,這就報恩了。

所以大家要怎麼報父母恩?是你要懂得佛法,你要勸你的父母吃素、勸你的父母學佛,這才能報,這是「四等四恩智慧善權」,用你的智慧幫助他學佛。「咸可修行」,就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修行、都能夠成就佛道。你自己能夠做到這裡所講的五戒十善、六度無極,能夠發四等心總報四恩。雖復後生不值佛世。就像現在末法時期,雖然佛滅度了,你沒有遇到,但是你此生出家學道,決定「學不唐捐」,所有的修持行為都有功德,絕對不虛棄,這是佛告訴我們的。

「平其本心哀愍一切十方蒙恩」,你的心平等了,能夠憐憫一切,那你就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佛說當來變經》最後總結的這部分,算是流通分。是告訴我們:佛法會變成什麼樣子,是在佛門的七眾弟子。大家能夠如法修持五戒十善、六度無極,能夠如救頭燃,發憤用功,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五欲六塵、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癡慢,那佛法就會從末法變為正法。如果放不下、轉不過來,你隨順前面的十四種邪事,或是說十五種邪事,那佛法就會在你手上變質、在你心中變質,佛法對你起不了作用,這就是《佛說當來變經》。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发布会上,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航介绍了病例情况及在京主要活动轨迹:病例女,11月28日,19点35分乘坐南方航空CZ6268航班来京,21点40分到达北京大兴
  • 」……「我知道我只是渺茫宇宙里微不足道的一粒塵埃,終將淹沒在歷史的沙漠中。道森老弟最后的話: 「不需为他立碑 只愿玫瑰年年他盛放」 ……「多麼美好的世界啊,
  • 跟糖糖一起出发!溪边·汤宿还在河堤安设了网红透明吊椅等休闲打卡点,坐在河边看着缓缓河水流向远方,心情不免开朗。
  • 从小到大都是其他人在告诉我们你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或是说我希望你能成为怎么样的人,我们不曾思考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或者我们以为我们想要的就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很大
  • 蜘蛛侠60周年全国限时首展日前於温州印象城MEGA燃爆开幕! 即日至2022年2月26日期间,于温州印象城MEGA特设蜘蛛侠60周年全国限时首展,是全球首次展出
  • 中心负责人介绍,这里的小孩都是3岁以下,最小的只有5个月大,“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没有时间和精力带孩子,我们刚好为他们腾出了时间。大家都是成年人了 没必
  • 一些值得摘抄的文字,温暖了整个冬天 1.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2.从此唯行乐,闲愁奈我何。 3.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雨。 4.案前杯盏
  • Vogue Taiwan 中国台湾版2021年封面总结 前两年做明星封的时候时常出国去拍外景大片(虽然拍得很差)但感觉预算很足的样子,改版后虽然也还是有外景,
  • #区块链[超话]#12.2以太行情分析: 以太昨日震荡偏空,午夜大跌,日内给出的低多思路无遗是被止损了,最近行情走的都不连贯反复无常,大家操作上务必一定严格带
  • #路人王篮球# 路人王2021赛季城市冠军赛广州站冠军:陈泽文。身高186cm,体重73kg。本赛季个人第3冠,也是他本赛季第2次在广州站取得冠军。另外,他路人
  • 我们总要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感动吧 小猪突然给我买了元气森林,因为我之前说过要喝遍所有的味道;做实验找不到药品,并不是我直系的师兄和师姐又是帮我问又是帮我找;英语
  • 近日,靳东的妻子李佳发文庆祝大儿子的7岁生日并晒出儿子画作。 只见7岁的大儿子坐在画室里,安静认真地画画。圆圆的后脑勺像一个栗子一样,头发乌亮,口罩下的脸蛋满满
  • 本周快乐时刻(好像我的快乐都是吃吃吃[doge]) 1.终于到了吃草莓的季节了! 2.祥云小镇的鸽子肉体和胆子都很肥! 3.林哥复刻了香草鸡肉卷! 4.这周唯一
  • 分享歌曲《展现自我》 不是因为寒冷气候 我全身发抖 这感觉很熟悉 如梦境一样却没法拥有 你就在那里 像是一个老朋友 来到这里 好像回到家门口 我坚强的心是城堡
  • 卷首语 |【 “民心相通”中的青年力量】建设文明之路,涉及的不只是一个国家内部事务,更关涉到“一带一路”沿线诸多国家和地区之间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文化交流渠道的
  • #粤剧[超话]# 祝贺广州粤剧院拍摄的《南越宫词》荣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南越宫词》根据同名经典粤剧改编,讲述秦末汉初,秦王朝派遣赵佗南下征
  • 今日Top1⃣️ 鳗鱼我以为是烤完再炸,师傅说是只有烘烤,一整个都很皮脆肉嫩,「美拉德反应」激发皮脂下的油脂,舍利的酸又中和了油腻,海苔提鲜得来又酥脆·我到现在
  • 渔樵问对(一)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边。有一樵者路过,放下柴担休息,坐在大石头上,问鱼者:“能钓到鱼吗?” 答:“能。” 问:“鱼钩上不放鱼饵能钓到吗?” 答:“不
  • 面的女同事怀孕辞职了,我问领导:“她几个月:“才三个多月呢。奇怪了:“至于这么早辞职吗导倒也直率:“她说怕天天看着你,以后孩子出生长得丑。大学学校招教师,面试官
  • 每日一书:《芥子》十二篇小人物的故事,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角,但都是身在英雄名人身边的小人物的故事。《长安曲》的主角是杨贵妃身边的丫鬟陆六儿,《塞上歌》的主角是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