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寻迹#【致敬!#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的消失与重现#】今天是“卢沟桥事变”85周年纪念日,也是第一位现场报道“卢沟桥事变”的记者方大曾失踪的第85年,在风华正茂的25岁,深入前线报道的小方和这个世界永远失联了。

今年是冯雪松寻找小方的第23年,1999年,这位年轻的纪录片导演循着小方837张底片留下的蛛丝马迹,跋涉几千里,终于让名不见经传的战地记者方大曾被世人所知,而小方的面貌,在不断地寻找中也逐渐清晰起来。

23年过去了,冯雪松的脚步从未停止,他欣喜地说:“小方不但回来了,而且走向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与小方同行!”

80多年后替小方领了大学毕业证

时隔两年,再次采访冯雪松,他带着一大包新近发现的有关小方的各种资料,之前从未公开披露,其中有很多是关于小方鲜为人知的大学生活。

冯雪松多年的寻找和研究还原了小方最灿烂最悲壮的一段生命历程: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小方骑着自行车只身穿越炮火,成为第一位到达现场的新闻记者,他用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图片报道了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然而,在这之前,小方都经历过什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方大曾的妹妹方澄敏去世后,家人把小方的作品小样和老人写满了寻找线索的笔记本转交给冯雪松,“老人孤独的身影,在我内心经常浮现,我就是因为肩负着这份信任,也要把这个事情传承下去。”冯雪松坚持不懈地寻找终于有了新的收获,在中法大学尘封的故纸堆里,他发现了小方的大学毕业证!

“我还找到了他的毕业照片,他的毕业成绩单,他的毕业合影……这一系列的寻找都让我感觉到在不断接近这个人,不断感受到他的气息。1935年6月34日,他拍完毕业合影之后再也没有去学校,甚至没有去领毕业证,最后我找到了他的毕业证,可以说在象征意义上我替他领了。”冯雪松举着方大曾的毕业证拍了一张照片,似乎这一瞬间,两个人跨越时空相聚了。

小方的大学生活浮出水面

冯雪松沿着中法大学的线索不断挖掘,小方昔日的同学们逐渐还原了这个总是行色匆匆,热情而英俊的年轻人,他为什么没有领毕业证?又为什么大学多上了一年呢?

方大曾的大学同班同学有20几位,冯雪松在这些同学的回忆录里找到了和小方交集的痕迹。“通过他同学的描述,能感受到他是一个热血进步的青年,当时小方经常给同学们推荐一些进步书籍,他还在暑假里跟同学一起油印进步刊物,然后分发到各方去,号召大家动员起来是保卫我们的国家。同学们的回忆也印证了朋友们对于小方的记录,说小方是一个人品纯正的年轻人,他非常热情,而且英俊,给他们留下总是行色匆匆,做事干练这样的印象。”

为什么小方多上了一年大学,一度让冯雪松也很纳闷是怎么回事,直到找到了高云晖同学的回忆录才揭开谜底。在中法大学期间,方大曾因参与党的外围组织红色互济会之事,与中法大学教授范文澜、王慎明(王思华)、阮慕韩一同被国民党省党部逮捕,出狱后遭校方降一级处罚。所以原本四年的大学,他却读了五年,于1935年毕业。值得注意的是,同时被捕的前三人均为教员,只有他一个学生。

方雪松还了解到,小方没有领毕业证是因为那个时候他很快就到天津去了。小方毕了业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天津的基督教青年会,同时他在天津和几位朋友成立了中外新闻学社,那个时候他已经抱定了志向去做新闻工作。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经历,这个从小就登高爬低,喜欢冒险,喜欢新事物,富于正义感的的年轻人才能在第一时间走向卢沟桥,走向战场,挺身而出,把真相告诉人民。1937年小方在他的7000字长篇战地通讯《卢桥抗战记》中写道:“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还不足25岁,这句话几乎成为时代的预言,令人震撼。

越来越多的人与小方同行

“小方不仅仅是一个记者,他也是一个观察者,一个爱国者,他的新闻影响力在当时是巨大的。”冯雪松告诉记者,中国新闻史泰斗方汉奇教授特意为小方题词:“方大曾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为当时中国是世界反法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小方无疑是在主战场最前沿的国际新闻主义战士。

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方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冯雪松2015年出版的《方大曾:消失与呈现》一年之内重印5次,并翻译成英文,韩文、印度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等多国文字,“小方的故事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也讲到了世界上。”冯雪松特别提到,最近美国一个高中一群学中文的孩子听老师说起方大曾,被他的家国情怀所感染,这个美国高中和冯雪松通过网络连线,听他讲述了寻找小方的故事。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专门有一集写了小方的故事,扮演方大曾的是吴磊。冯雪松开拍前写了一些表演要注意的事项给吴磊,吴磊回复说“一定努力好好把握方大曾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通过电视剧的传播,方大曾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23年来,从一个人的寻找到一群人的寻找,到一个社会的参与,小方现在声名远播,成为“方大曾现象”。“小方为什么能够跨洋过海,被这么多人所接受?通过这么多年的寻找,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他身上具有的正义和良知,还有他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毅然决然。”冯雪松说,这么多人与小方同行,是人们对正义与良知的追随,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的追念。

今年是方大曾110年诞辰,他“生如夏花般灿烂”的生命永远定格25岁,他的笑容依然温暖,他的作品依旧动人,他的印记仍在被人们锲而不舍地寻找。

“我内心住着一个25岁的年轻人,他正义阳光充满力量,有时候自己懒惰,或者懈怠的时候,突然就想到这个年轻人在会怎么样想会怎么样做。”冯雪松回顾和方大曾同行的23年,一路充满艰辛和坎坷,但是他说:“这种寻找是幸福的!”(北京晚报 记者张鹏)

【“液态阳光”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新路径】以太阳能为动力,水和二氧化碳作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出甲醇,用以替代化石能源,实现碳的循环利用——甘肃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灿及其团队,历时20载攻克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

而随着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在兰州新区成功完成工业化验证,使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了一条全新路径。

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车辆离开兰州新区繁华的核心区,沿着笔直开阔的道路向西北方向行驶20余公里,便到了兰州新区倾力打造的化工园区。道路一侧的一座小山丘上,漫山遍野铺满了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壮观。

“这是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的光伏发电部分,占地259亩,用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兰州新区石投集团高级技术主管李春新介绍说。

距离山丘不远,就是项目的主厂区,里面矗立着项目的核心设备——各种各样的装置、在空中穿梭交织的管道、高耸的反应塔,显示出十足的科技范儿。

“用山丘上光伏板发的电,将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再让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就生产出了甲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液态阳光’。”李春新尽量用最简要的语言道明了项目的原理。

甲醇,可作为燃料替代石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中间体,在化工领域应用非常广泛。

电解水制氢,氢再与二氧化碳反应制甲醇,在实验室早就在研究,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有何特别之处?

“关键在于合成过程中使用了李灿院士团队所研发的高效催化剂。”李春新说,这一项目由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加氢等3个重要生产环节组成,其中,李灿院士团队研发的催化剂在后面两个环节发挥了关键作用。

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加入的一种特殊物质,其本身不会参与反应,却可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全面提升效率。

实验室里,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再让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的过程复杂漫长,且条件也相对苛刻,而没有实现大规模化工业过程。而李灿院士团队研发的高效催化剂,则极大加快了电解水和二氧化碳加氢的进程,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使工业化生产“液态阳光”变为了现实。

“通俗地讲,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就是利用太阳能、水和二氧化碳生产出甲醇的过程,它将无形的太阳能量转移到了液态的甲醇当中,因此,以这种方式得到的甲醇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李春新进一步解释说。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总顾问、兰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张有贤认为,“液态阳光”合成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其重大现实意义在于将二氧化碳变为重要的生产原料,划时代地解决了工业二氧化碳尾气的利用问题。

“工业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之所以被大量排放,是因为它无法被大量利用,产生不了价值。而在‘液态阳光’的生产中,二氧化碳变成了重要原料,有了利用的价值。”张有贤说,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不仅将太阳的能量转移到了液态的甲醇中,也使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封存”到了甲醇中,这是人类利用二氧化碳的一次重大创举。

催化技术重大创新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不远处就是大连著名的星海广场和星海公园,依山而建、环境优美。

大连化物所是一座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见长的综合性研究所,催化化学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自1983年到大连化物所读研究生以来,李灿院士不断向着一座又一座催化领域高峰努力攀登。“液态阳光”则是李灿和他的团队在催化剂研究上又一次重大突破。

“‘液态阳光’合成成功,实际上就是催化技术的成功。”近期,记者专程前往大连化物所,对李灿院士进行了专访。李灿介绍说,“液态阳光”的合成过程中,通过加入催化剂,大幅提升了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加氢两个生产环节效率。

也就是说,李灿团队分别攻克了两大催化技术。

以电解水制氢为例:传统电解水制氢能耗大,生产出同样体积的氢气不仅成本高,而且速度慢。但使用李灿院士团队研发的先进电催化剂后,单位时间内电解的氢气量大幅增加。

“以前,一小时能够出几百立方米氢气就已经了不起了,现在我们可以出1000立方米以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李灿说。

制氢速度提升的同时,还有成本的下降。

传统制氢,每产生1立方米氢气大概需要耗5度以上的电能,但兰州新区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把生产1立方米氢气的耗电量降至4.3度。

“别小看这0.7度,一方省下0.7度,1亿立方米、10亿立方米又要省下多少电,这个量大得不得了。”李灿说,工业生产必须要考虑效率和成本,否则没有企业愿意干。

前沿技术的探索之路往往充满着艰辛。

“液态阳光”的成功,研制出具有很强靶向性的催化剂是关键。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李灿院士团队没有放弃。

“加入催化剂后,要让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后生成甲醇,而不是甲烷之类的其他物质。”李灿院士说。

与实验室环境不同,工业合成“液态阳光”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杂质、水、温度等对催化剂的影响。

比如:要确保催化剂耐高温,温度升高不会被烧死、烧结。同时,工业二氧化碳含有大量杂质,有毒化作用,这又需要催化剂要特别“皮实”,既要在温度高的时候不怕烧结,又要同时在各种各样的“粗粮杂粮”原料过来能够被消纳。

“一般的催化剂很怕水,温度高的时候,水对催化剂的破坏很严重,而二氧化碳加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又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李灿说。

通过许多次攻关,一系列问题最终逐一得到解决。

2020年10月15日,兰州新区“液态阳光”示范项目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来自全国各地的权威专家一致认为:这一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

而“液态阳光”项目运行数据也显示,项目运行1000小时的时候,催化剂依然没有明显失活,抗中毒和抗烧结良好,达到了推广条件。这意味着“液态阳光”这一科技成果已经具备工业化生产条件。

兰州新区“液态阳光”示范项目为下一步建设10万吨级、百万吨级的“液态阳光”生产线打下了基础。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同样的道理,我们还可以用风能、水能等绿色能源发电,与水和二氧化碳合成出清洁的甲醇。”李灿说。

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2020年1月17日,注定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总占地面积289亩,投资约1.4亿元的兰州新区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成功投运,呈液体状的粗甲醇第一次从设备终端的管道中流出。

“电是通过光伏发电得到的,水是普通的工业用水,二氧化碳是从合成氨工厂尾气中捕获的,完全实现了绿色生产。”李灿院士团队的王集杰博士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化学品的工业化生产存在着放大效应,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利用小型设备在实验室得出的研究结果,往往与大型生产装置得出的结果有很大差别。

“在实验室里,最初放入反应管的催化剂只有1克,成功后,我们把量放大100倍以上,也就是加入100克催化剂再看结果,成功了,才有了进行工业试验的基础。”王集杰说。

从试验室中的瓶瓶罐罐,到完成工业中试,是“液态阳光”合成技术的一次大跨越。

兰州新区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可年产甲醇1000吨,反应器中投入的催化剂达到了1.6吨,是原始试验的160万倍,达到了项目的工业化示范作用。

“现在的任务是进行推广应用,建设10万吨级甚至规模更大的项目。”王集杰说。

新技术能否被推广,还要算经济账。

兰州新区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有关负责人、兰州新区石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姜锦算过一笔账,在这一项目中,每吨甲醇的生产成本为3000元。而以传统的煤化工方式生产,每吨甲醇的成本约为2000元。

3000元与2000元,貌似“液态阳光”合成技术缺乏竞争力。

“项目的二氧化碳是购买的,因此增加了500元的成本,而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传统二氧化碳排放企业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我们项目很有可能‘零成本’甚至负成本获得二氧化碳,从而使‘液态阳光’成本大幅降低。”姜锦说。

在合成“液态阳光”过程中,除了二氧化碳,电价也对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个好消息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光伏发电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

“3000元的成本是按每度电0.20元的价格计算的,现在有些地方光伏发电成本已经大幅下降。”对“液态阳光”合成技术的推广前景,姜锦充满信心。

在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中,之所以将甲醇称为“液态阳光”,是因为太阳的能量被一步步转移到了甲醇中。项目落户兰州新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海拔高,太阳能资源丰富。

“当然,这也同兰州新区对高科技成果应用的重视密不可分,从2018年考察对接到2019年开工,再到2020年建成试运行,仅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兰州新区从土地、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姜锦说。

在王集杰看来,兰州新区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的影响将会非常深远。

我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0亿吨,其中近一半集中在电力、化工、冶金等八大行业。如果能将这些二氧化碳捕集用于制造甲醇,按1.4∶1的二氧化碳投入和甲醇产出比例,就等于全国每年在减排50亿吨二氧化碳的同时,能够生产出35亿吨甲醇,社会效应无法估量。

王集杰说,目前工业捕集二氧化碳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未来,人们还可以对轮船等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利用。

“液态阳光”合成技术在兰州新区完成工业化验证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中,液态太阳燃料合成项目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已经有多家企业来对接合作,有的已经进入合同起草阶段,很快就有10万吨级以上的液态阳光甲醇合成项目启动建设。”王集杰说。

太阳能为动力,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实现碳的资源化循环利用,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来源:甘肃日报)

【“液态阳光”: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新路径】以太阳能为动力,水和二氧化碳作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出甲醇,用以替代化石能源,实现碳的循环利用——甘肃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灿及其团队,历时20年载攻克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

而随着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在兰州新区成功完成工业化验证,人类为早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有了一条全新路径。

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车辆离开兰州新区繁华的核心区,沿着笔直开阔的道路向西北方向行驶20余公里,便到了兰州新区倾力打造的化工园区。道路一侧的一座小山丘上,漫山遍野铺满了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壮观。

“这是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的光伏发电部分,占地259亩,用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兰州新区石投集团高级技术主管李春新介绍说。

距离山丘不远,就是项目的主厂区,里面矗立着项目的核心设备——各种各样的装置、在空中穿梭交织的管道、高耸的反应塔,显示出十足的科技范儿。

“用山丘上光伏板发的电,将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再让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就生产出了甲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液态阳光’。”李春新尽量用最简要的语言道明了项目的原理。

甲醇,可作为燃料替代石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中间体,在化工领域应用非常广泛。

电解水制氢,氢再与二氧化碳反应制甲醇,在实验室早就在研究,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有何特别之处?

“关键在于合成过程中使用了李灿院士团队所研发的高效催化剂。”李春新说,这一项目由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加氢等3个重要生产环节组成,其中,李灿院士团队研发的催化剂在后面两个环节发挥了关键作用。

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加入的一种特殊物质,其本身不会参与反应,却可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全面提升效率。

实验室里,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再让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的过程复杂漫长,且条件也相对苛刻,而没有实现大规模化工业过程。而李灿院士团队研发的高效催化剂,则极大加快了电解水和二氧化碳加氢的进程,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使工业化生产“液态阳光”变为了现实。

“通俗地讲,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就是利用太阳能、水和二氧化碳生产出甲醇的过程,它将无形的太阳能量转移到了液态的甲醇当中,因此,以这种方式得到的甲醇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李春新进一步解释说。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总顾问、兰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张有贤认为,“液态阳光”合成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其重大现实意义在于将二氧化碳变为重要的生产原料,划时代地解决了工业二氧化碳尾气的利用问题。

“工业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之所以被大量排放,是因为它无法被大量利用,产生不了价值。而在‘液态阳光’的生产中,二氧化碳变成了重要原料,有了利用的价值。”张有贤说,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不仅将太阳的能量转移到了液态的甲醇中,也使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封存”到了甲醇中,这是人类利用二氧化碳的一次重大创举。

催化技术重大创新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不远处就是大连著名的星海广场和星海公园,依山而建、环境优美。

大连化物所是一座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见长的综合性研究所,催化化学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自1983年到大连化物所读研究生以来,李灿院士不断向着一座又一座催化领域高峰努力攀登。“液态阳光”则是李灿和他的团队在催化剂研究上又一次重大突破。

“‘液态阳光’合成成功,实际上就是催化技术的成功。”近期,记者专程前往大连化物所,对李灿院士进行了专访。李灿介绍说,“液态阳光”的合成过程中,通过加入催化剂,大幅提升了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加氢两个生产环节效率。

也就是说,李灿团队分别攻克了两大催化技术。

以电解水制氢为例:传统电解水制氢能耗大,生产出同样体积的氢气不仅成本高,而且速度慢。但使用李灿院士团队研发的先进电催化剂后,单位时间内电解的氢气量大幅增加。

“以前,一小时能够出几百方氢气就已经了不起了,现在我们可以出1000方以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李灿说。

制氢速度提升的同时,还有成本的下降。

传统制氢,每产生一立方米氢气大概需要耗5度以上的电能,但兰州新区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把生产一立方米氢气的耗电量降至4.3度。

“别小看这0.7度,一方省下0.7度,1亿方、10亿方又要省下多少电,这个量大得不得了。”李灿说,工业生产必须要考虑效率和成本,否则没有企业愿意干。

前沿技术的探索之路往往充满着艰辛。

“液态阳光”的成功,研制出具有很强靶向性的催化剂是关键。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李灿院士团队没有放弃。

“加入催化剂后,要让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后生成甲醇,而不是甲烷之类的其他物质。”李灿院士说。

与实验室环境不同,工业合成“液态阳光”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杂质、水、温度等对催化剂的影响。

比如:要确保催化剂耐高温,温度升高不会被烧死、烧结。同时,工业二氧化碳含有大量杂质,有毒化作用,这又需要催化剂要特别“皮实”,既要在温度高的时候不怕烧结,又要同时在各种各样的“粗粮杂粮”原料过来能够被消纳。

“一般的催化剂很怕水,温度高的时候,水对催化剂的破坏很严重,而二氧化碳加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又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李灿说。

通过许多次攻关,一系列问题最终逐一得到解决。
李灿院士团队成员在大连化物所实验室进行催化剂性能测试。

2020年10月15日,兰州新区“液态阳光”示范项目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来自全国各地的权威专家一致认为:这一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

而“液态阳光”项目运行数据也显示,项目运行1000小时的时候,催化剂依然没有明显失活,抗中毒和抗烧结良好,达到了推广条件。这意味着“液态阳光”这一科技成果已经具备工业化生产条件。

兰州新区“液态阳光”示范项目为下一步建设10万吨级、百万吨级的“液态阳光”生产线打下了基础。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同样的道理,我们还可以用风能、水能等绿色能源发电,与水和二氧化碳合成出清洁的甲醇。”李灿说。

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2020年1月17日,注定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总占地面积289亩,投资约1.4亿元的兰州新区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成功投运,呈液体状的粗甲醇第一次从设备终端的管道中流出。

“电是通过光伏发电得到的,水是普通的工业用水,二氧化碳是从合成氨工厂尾气中捕获的,整个甲醇的生产过程完全实现了绿色生产。”李灿院士团队的王集杰博士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化学品的工业化生产存在着放大效应,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利用小型设备在实验室得出的研究结果,往往与大型生产装置得出的结果有很大差别。
“在实验室里,最初放入反应管的催化剂只有1克,成功后,我们把量放大100倍以上,也就是加入100克催化剂再看结果,成功了,才有了进行工业试验的基础。”王集杰说。

从试验室中的瓶瓶罐罐,到完成工业中试,是“液态阳光”合成技术的一次大跨越。

兰州新区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可年产甲醇1000吨,反应器中投入的催化剂达到了1.6吨,是原始试验的160万倍,达到了项目的工业化示范作用。

“现在的任务是进行推广应用,建设10万吨级甚至规模更大的项目。”王集杰说。

新技术能否被推广,还要算经济账。

兰州新区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有关负责人、兰州新区石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姜锦算过一笔账,在这一项目中,每吨甲醇的生产成本为3000元。而以传统的煤化工方式生产,每吨甲醇的成本约为2000元。

3000元与2000元,貌似“液态阳光”合成技术缺乏竞争力。

“项目的二氧化碳是购买的,因此增加了500元的成本,而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传统二氧化碳排放企业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我们项目很有可能‘零成本’甚至负成本获得二氧化碳,从而使‘液态阳光’成本大幅降低。”姜锦说。

在合成“液态阳光”过程中,除了二氧化碳,电价也对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个好消息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光伏发电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

“3000元的成本是按每度电0.20元的价格计算的,现在有些地方光伏发电成本已降到了几分钱。”对“液态阳光”合成技术的推广前景,姜锦充满信心。

在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中,之所以将甲醇称为“液态阳光”,是因为太阳的能量被一步步转移到了甲醇中。项目落户兰州新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海拔高,太阳能资源丰富。

“当然,这也同兰州新区对高科技成果应用的重视密不可分,从2018年考察对接到2019年开工,再到2020年建成试运行,仅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兰州新区从土地、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姜锦说。

在王集杰看来,兰州新区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的影响将会非常深远。

我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0亿吨,其中近一半集中在电力、化工、冶金等八大行业。如果能将这些二氧化碳捕集用于制造甲醇,按1.4:1的二氧化碳投入和甲醇产出比例,就等于全国每年在减排50亿吨二氧化碳的同时,能够生产出35亿吨甲醇,社会效应无法估量。

王集杰说,目前工业捕集二氧化碳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未来,人们还可以对轮船等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利用。

“液态阳光”合成技术在兰州新区完成工业化验证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中,液态太阳燃料合成项目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已经有多家企业来对接合作,有的已经进入合同起草阶段,很快就有10万吨级以上的液态阳光甲醇合成项目启动建设。”王集杰说。

太阳能为动力,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实现碳的资源化循环利用,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新甘肃客户端)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首先,这跟病毒输入的机会有关,哪个地方输入得多,哪个地方发生传播的几率就大;第二,北方地区的气候更加寒冷,秋冬季气温低,更有利于新冠病毒在外环境中存
  • 让我们跟六月来一次告别,告别2022的上半年;大声地向七月问一声好,迎接即将到来的下半年;我们一起在七月努力,拼搏,让我们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强!六月再美好,终究
  • 中午那半个小时的午觉一度怀疑上午发生的一切是个梦[彩虹屁]你要相信任何时候不要放弃,抓住那一丝的机会就能绝地逢生[送花花] #临沂首批市级学科基地评审结果公示#
  • 既然婚外情就是为了逃避婚姻中的这些烦恼,所以能不提,就不提丈夫,是大多数良家女子在婚姻外的男人面前的表现,如果实在避不开,女人会怎么说呢?之所以开展这段婚外情,
  • 简直不是人工作品,我觉得可以去演画皮,完全是蒲松龄笔下的尤物,偏偏长在一个现代阳光男士脸上,很符合演员地星人的身份。随便摘出一句都是感人的,比如“幽兰旋老,杜若
  • 佛言 :‘ 不应以杖打狗,应举怖之’时有恶狗,怖时嗔剧。’”这是说佛陀在世时,有比丘行于路上时,见到蛇、蝎、毒虫等物,心中恐怖,甚至有比丘被咬伤,于是佛陀说,应
  • [开学季](图片:陈逸铭 李鑫彦 周子涵 刘海牧 邓钰洋)明朝年间,有个穷书生上京赶考,用自己的传家之宝当了20两纹银,多年后,他用50两黄金来赎,当铺掌柜却把
  • 《幸福到万家》中,新婚第一天,新媳妇连米都找不到就得自己做饭,没想到一向窝囊的丈夫却质问她:“你还吃得下去啊?《幸福到万家》中,新婚第一天,新媳妇连米都找不到就
  • 按照蔚来的最新披露,其位于NeoPark的第二工厂(F2)至今年三季度量产ET5,之后月产能会在3、4个月内爬坡至每月10000辆。”蔚来CFO奉玮在6月9日一
  • (via.央视新闻)【#残特奥会快讯#丨陕西一队山东联队夺得射箭项目男子VI-1级30米团体赛金牌】10月19日,残特奥会射箭项目视障组男子VI-1级30米团体
  • 某猫官价接近2000,介绍下牙刷的功能!相比普通 LCD 显示器,OLED 显示器拥有 100 万:1 的超高对比度,可是实现纯粹的黑色,响应时间也更快。
  • 而利物浦传奇球星卡拉格向马内告别:“我最喜欢的利物浦球员马内离开了,他低薪高能而且从不受伤,打进了很多球,夺得了很多奖杯,一个真正的利物浦传奇。拜仁官方宣布签下
  • 时隔一年的新回复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人一直在关心你,看好你,这么优秀的前辈也在期待你的逆风翻盘,说明他真的喜欢你同时你也真的是被认证的棒,没有在你失败那次之后就放弃
  • 这是一个问题,没关系,我秉着时间还来得及观念,决定往家坐回去,找到可以换乘的9路,好的坐上去了,一站两站,似魔鬼的步伐,我询问司机,他说孩子,你坐过站了,好的,
  • 拍这组照片是在去年春天,我第一次带着相机回家乡,过程中,大伯跟我探讨摄影,讲过去的胶片如何的艰难,现在的如何便利,侃侃而谈,年迈的眼睛,炯炯有神……“大伯,搂着
  •   会议由王艳军致欢迎辞,随后原征在讲话中介绍了“班主任培育工程”是民进安阳市委会按照“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要求,与市教育局携手打造的亮点工
  • 【造谣】:我准备一会儿爬到天台去完成今天的营业照片[酷]:啊这……戴好口罩啊,回来后记得所有东西酒精擦一遍呀……:嗯嗯(乖巧.jpg)过了会儿:雨燕,你看……:
  • 2、鲁斯塔维托(印尼)vs.桃田贤斗(日本)3、昆拉武特(泰国)vs.陆光祖(中国)4、韩悦(中国)vs.拉差诺(泰国)5、郑雨、张殊贤(中国)vs.菲比、瑞卡
  • #杨洋粉丝记录#yy#杨洋0909生日快乐# 仅记录 20220629 晚23:13今天粉丝 : 5670 8929昨天粉丝 : 5670 8779粉丝增
  • 职业管理者最容易掉入的几个大坑【1】老板思维缺陷陷阱——所谓老板思维缺陷,就是纯粹谈职业管理,不具备老板思维,比如,职业经理人讲的是如何失去工作的实施与效率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