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中
最精彩的七个比喻
影响了整个东方文化

《妙法莲华经》
在大乘经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它具有独特深远的哲理和文学艺术般的语言。

法华经中用了大量的比喻,
来阐明甚深难解的哲理,
被称为法华七喻。

《妙法莲华经》
在大乘经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它具有独特深远的哲理和文学艺术般的语言。

法华经中用了大量的比喻,
来阐明甚深难解的哲理,
被称为法华七喻。

《法华经·方便品》中云:
佛所得法,
甚深难解,
有所言说,
意趣难知。

所以经中用了大量的比喻,
来阐明甚深难解的哲理,
被称为法华七喻。

这些比喻在经中的出现,
不仅体现出
《法华经》的文学性,

而且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
来说明经中开权显实的思想。

一 、火宅喻

在《法华经》
第三品
《譬喻品》中,

佛陀讲到长者从火宅中救出众多孩子的故事。

佛陀在经中告诉舍利弗说,
诸佛经常以各种因缘,

譬喻言辞、
方便说法,

让所有佛子都能得到解脱。

接着,
佛陀便以国中有大长者,
因为年老体衰,
拥有无量财富和田宅,
以及僮仆。

他的家庭广大,
只有一个门,
家中人数众多。

一天突然大火从家宅四面燃起,
长者见大火起来,
很是惊恐,

自己虽能出逃,
但顾及长者诸子。

他知道诸子都贪图嬉戏,
没有出逃的意思。

为了让诸子逃到安全地带,
长者采用下面的技巧令诸子得出:

经云:
“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
‘ 此舍已为大火所烧,
我及诸子若不时出,
必为所焚,

我今当设方便,
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父知诸子、
先心各有所好,

种种珍玩奇异之物,
情必乐著。

而告之言:
‘ 汝等所可玩好、
稀有难得,

汝若不取,
后必忧悔。

如此种种羊车、
鹿车、
牛车,

今在门外,
可以游戏。

汝等于此火宅、
宜速出来,

随汝所欲,
皆当与汝。’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
适其愿故,
心各勇锐,
互相推排,
竞共驰走,
争出火宅。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

皆于四衢道中、
露地而坐,

无复障碍,
其心泰然,
欢喜踊跃。”

长者就是通过允诺给予诸子各种娱乐设施的方法,

让诸子都逃离出火宅,
来到安全的地带。

长者喻我佛如来,
诸子喻苦难的众生;

火喻世间之苦,
宅子喻众生轮回的三界。

火宅喻告诉我们:
三界如火宅,
众生却贪图世间虚幻的快乐而不愿出离。

二 、穷子喻

穷子喻出自第四品
《信解品》。

讲走失在外的穷孩子,
面对所乞讨的长者的富裕之家却不知是自己的家。

穷子见到长者身上真珠璎珞充满,
价值千万,
庄严其身。

他身旁还有很多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

穷子见到长者如是威德庄严,
心生恐怖,
便快速离去。

长者见到穷子,
知道是自己的儿子,
便派人追赶,
将穷子追回。

穷子非常恐怖,
担心被处死,
长者令人以冷水洒面,
促其醒悟。

但穷子仍不醒悟,
长者便放其外出乞讨。

接着,
长者巧设方便,
使人请穷子来家里打杂做事,
逐渐使其渐悟自己就是长者儿子并最终继承了家产。

经中的穷子喻二乘之人,
长者喻佛陀,
佛陀巧设方便,
让穷子从小乘修起,
渐入大乘法门,
最后将佛子带入大乘境界。

三 、药草喻

药草喻出自第五品
《药草喻品》。

经云:
“ 迦叶,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山川溪谷土地,

所生卉木丛林、
及诸药草,

种类若干,
名色各异。

密云弥布,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一时等澍,
其泽普洽。

卉木丛林、
及诸药草,

小根小茎、
小枝小叶,

中根中茎、
中枝中叶,

大根大茎、
大枝大叶,

诸树大小,

随上中下、
各有所受,

一云所雨,
称其种性而得生长,
花果敷实。

虽一地所生,
一雨所润,

而诸草木、
各有差别。”

本品中的众生喻药草
( 小药草、
中等药草、
大药草 )

或树木
( 小树、
大树 ),

但是法雨无差别,
雨落在地上,
药草和树木各取所需,
都能开花结果。

在下面经文中还多次提到草木、
云雨。

其中的三草二木喻受如来教化的众生,
下雨之云喻我佛如来,
大雨喻如来所说的一乘大法。

四 、化城喻

化城喻出自第七品
《化城喻品》,

经中以比喻的方式,
以众生经过险难之道为喻,
说明小乘贪图涅槃之境。

经中说众生经过五百由旬的险难之道,
路上没有人烟,
非常恐怖。

有一个聪明的导师,
为了让大众能够顺利走过险道,

于是对众人说,
你们不要害怕,
更不要后退,
前面有座大城,
可到里面休息,

如果能够进入这座城,
就能够安稳快乐。

这时众多疲劳之人,
心生欢喜,

感叹说:
“ 我们马上就可以远离恶道,
得到安稳快乐。”

这些人于是便进入化城,
想象着自己将得到安稳快乐,
感到无比喜悦。

导师知道众人已经得到止息,
不会疲倦,
就去除化城,

对众生说:
“ 你们今来,
宝处不远,
前面的化城,
是我变化而成,
为让你们休息一会儿。”

这段比喻主要针对小乘圣者而说。

小乘圣者贪图进入涅槃境界,
一旦进入后就不想离开。

岂知真正的宝藏还在遥远的地方,

而这座让休息者暂时歇脚的
“ 化城 ”
只是幻像,

休息完后还要继续赶路
( 指达到真正的涅槃 )。

五 、衣珠喻

衣珠喻出自第八品
《五百弟子受记品》。

经中说,
就好像有人来到亲友家中,
因喝酒而醉倒。

这时亲友便以无价宝珠系在其衣服里面,
送给其人。

这人醉卧在地竟然一点都不知道。

他后来游行到其他国家,
为了衣食之需,
到处求索,
过得很是艰难,

若是得到少许财物,
便感到十分满足。

后来,
亲友见到他便说:
“ 你怎么为了衣食竟然如此窘迫。

我过去为了让你安乐,
以无价宝珠,
系在你的衣服里面,
现在还在,

你竟然不知道,
还勤苦如此,
以求自活,
太愚痴了。

你现在可用这个宝珠,
换取所需之物,
你就会过得如意,
不会缺少东西了。”

这段经文讲穷困的愚夫被富有的朋友赠送宝珠,

而愚夫因醉酒不知,
仍到处奔波谋生。

愚夫喻声闻和缘觉,
朋友喻我佛如来,
愚夫的醉酒好比被种种烦恼困扰。

众生为小乘小果,
甚至世俗事务的

“ 衣食忙碌奔波,
却不知心里早有佛陀赠与的宝珠
—— 一乘佛法。”

六 、髻珠喻

髻珠喻出自第十四品
《安乐行品》。

经中说,
比如转轮圣王,
想以威力降伏众国,

而众小国王并不顺从,
这时转轮王便起兵前往讨伐。

王见到兵士中有战功之人,
心生欢喜,
论功行赏,

或给予田宅、
或城邑、或衣服、
或严身之具,

或种种金银珠宝。

但是,
只有发髻中有一明珠,
大王起初舍不得送人,
怕送人别人会吃惊。

但是,
转轮圣王见到众兵士立如此大功,
于是毫无吝啬地将发髻中的明珠赏赐将士。

经文中的轮王比喻如来,
髺喻二乘权教,
珠喻一乘实理。

珠在髺中,
就如实理为权所隐。

这就是说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
授记二乘而得作佛,
就像轮王解髺中之珠以与功臣,

所以,
以此为喻也。

七 、医子喻

医子喻出自第十六品
《如来寿量品》。

经中说,
比如一个良医,
聪明智慧,
善于配制药方,
治疗众生之病。

这个良医有很多子女。

一次,
他因为有事到其他国家,
他的孩子因为不慎饮用了父亲配制的毒药而中毒。

不久,
医生回来,
众子见到心大欢喜,
请求父亲医治。

父亲见到孩子如此苦恼,
便按照药方,
以好医药,
色相美味,
捣筛和合,
让孩子服用。

孩子服用之后,
病即痊愈。

经文中的医生比喻如来,
众子比喻三乘人。

因为诸子无知,
饮用毒药,
心即狂乱,
父亲设方便,
让他们服用好药得以治愈。

这比喻三乘人,
信受权教,
不得正道。

如来施设各种方便,
让他们服用大乘法药,
迅速除去他们的苦恼,
不让他们有各种祸患,

所以,
以医生之子作为比喻。

阿难尊者宿世供养沙弥,缘此福故而得无量总持(地藏论坛佛教APP)
阿难尊者宿世因供养沙弥令其安稳专心勤加诵经,缘此福故而得无量总持闻佛所说,一言不失。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咸皆生疑:“贤者阿难,本造何行,获此总持,闻佛所说,一言不失?”俱往佛所,而白佛言:“贤者阿难,本兴何福,而得如是无量总持?唯愿世尊!当见开示。”

  佛告诸比丘:“谛听着心!斯之总持,皆由福德。乃往过去阿僧祇劫,尔时有一比丘,畜一沙弥,恒以严敕,教令诵经,日日课程,其经足者,便以欢喜,若其不足,苦切责之。于是沙弥,常怀懊恼,诵经虽得,复无食具,若行乞食,疾得食时,诵经便足,乞食若迟,诵则不充,若经不足,当被切责,心怀愁闷,啼哭而行。时有长者,见其啼哭,前呼问言:‘何以懊恼?’沙弥答曰:‘长者当知!我师严难,敕我诵经,日日课限,若其足者,即以欢喜,若其不充,苦切见责。我行乞食,若疾得者,诵经即足,若乞迟得,诵便不充,若不得经,便被切责。以是事故,我用愁耳。’于时长者,即语沙弥:‘从今以往,常诣我家,当供饮食,令汝不忧,食已专心勤加诵经。’于时沙弥,闻是语已,即得专心勤加诵学,课限不减,日日常度,师徒于是,俱同欢喜。”

  佛告比丘:“尔时师者,定光佛是。时沙弥者,今我身是。时大长者,供养食者,今阿难是。乃由过去造是行故,今得总持,无有忘失。”

  尔时诸比丘,闻是说已,欢喜信受,顶戴奉行。

——《贤愚经》卷第十

阿难因宿世供养沙弥令得沙弥得安诵经,缘是福报愿求来世聪睿博达多闻不忘。因此福愿世世所生明识强记。
===============================
昔无数世时。有一佛图。中有沙门数千余人止住其中。遣诸沙弥数百人行分卫供给众僧。日输米一斛。师便兼课一偈。有一沙弥。时过市中行且诵经。时肆上有贤者。见沙弥行诵。礼而问曰。道人行何所说。答曰。分卫给僧兼诵一偈。贤者又问。若无事可诵几偈。答曰。可得十余偈。又问。分卫几日。曰九十日。当输九十斛米。贤者谓诵道人。但还安意诵经。我当相代出米。沙弥大喜。贤者与米九十斛。还报师已便闲读经。经三月通千四百偈。启师。诵经已讫。要当诣檀越家试之。师即听。诣贤者所报曰。蒙君重惠得安诵经。今经已止故来说之。沙弥诵文句。流利无有踬碍。贤者欢喜稽首为礼。愿我来世聪睿博达多闻不忘。因此福愿世世所生明识强记。及到佛出世现为弟子。名曰阿难。常侍世尊特独辩通博闻第一。师曰。时贤者今阿难是。夫劝助学者志求愿功德不虚。缘是福报随愿而得如是也。须弥山南有一大树。高四千里。诸钵叉鸟栖宿其上。树常不动。有小鸟形类鹑鴳。住止其上。树即振摇。钵叉鸟语树神言。无知我身将重而初不动。小鸟未宿反更振动。树神言。此鸟虽小从大海底来纯食金刚。金刚为物所堕之处无不破坏。所以大怖不能自安。经以为喻。若有凡人解深经一句口诵心念。身中三毒四魔八万垢门皆不能自安。何况博采众法为世桥梁者也。《杂譬喻经》

阿难宿世因缘。阿难宿世造诸善根,藉彼善根乞种种愿,而得成就如今贤者阿难。
========
又于一时。长老阿难。被诸梵行大德人辈劝请。令彼奉侍世尊。从尔已来。尽心尽力。意行调适。如来所说。悉皆受持。从如来口所闻之事。或世间事。或出世事。悉能受持。永不忘失。若有人来咨问所疑。亦悉能令彼心欢喜。以是因缘。世尊集众。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于我声闻弟子之中。多闻利智。侍者之内。阿难比丘。是其人也。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长老阿难。于往昔时。造何善根。藉彼善根。今生释种大豪姓家。巨富饶财。大有势力。乃至一切无所乏少。复以何业。今得出家。受具足戒。得诸圣法。若闻世间出世间事。永不忘失。若有诸人来问所疑。亦悉能令彼心欢喜。世尊复记谓诸比丘。若知于我声闻弟子多闻智慧强记不忘最第一者。此即阿难比丘是也。作是语已。佛告诸比丘。我念往昔。过去世中。久远之时。还于此处波罗奈城。有王治化。名曰梵德。彼王尔时生于二子。一名喜根。二名婆奴(隋言月)。二子之内。喜根为大。其大子者。本性调善。贤直柔和。多有慈心。畏惧诸罪。厌离爱有。其彼王子。见其城内为诸王事之所逼切。悬官苦恼。杀害无穷。多有系闭。所谓枷锁杻械囹圄。地牢固禁。斩截手足。割其耳鼻。挑其眼目。既见此事。遂作是念。我之父王。百年已往。我身云何当治王位。我今知用如此王位。欲作何事。及我身命。亦知何用。所以者何。今见一切诸众生辈。以种种苦逼切其身。如我今者。不如舍家出家修道。作是念已。诣父母边。白言。父母。我欲舍家出家修道。

尔时父母。报其子言。汝身是我所爱之子。不离心意。瞻看无厌。我等宁死。不能别汝。我等但使身命存在。终不相放。如是再过。喜根童子。白父母言。父母当知。我今必定舍家出家。唯愿父母。哀愍许我。如是数数咨请父母。而彼父母。遂即听许舍家出家。而告之言。汝是我子如汝所乐。随汝意也。尔时梵德喜根王子。以其父母许得出家。至于他日。舍家剃发。次第修道。而悟缘觉。能作神通变化之事。放光放水。回天动地。兴云致雨。如是等事。皆悉能办。彼辟支佛。作如是念。我为何事。而得出家。如是之事。我今已办。已得己利。所作已办。我今可往本生之地。怜愍父母诸眷属故。及余众生。令作福田。

尔时喜根辟支世尊。次第游行。至波罗奈。至彼国已。依住彼城父王梵德庵罗林内。

尔时梵德。传闻他说。喜根童子。已成大仙。还来于此。住我境界。我今可往至喜根边。显现于彼。问讯慰喻。时梵德王。以大势力。严盛威风。示现神德。从城而出。有四兵众。前后围绕。

尔时喜根尊者辟支。遥见父来。而作是念。此诸人辈。梵德王等。大有威力。我慢贡高。我若随宜。在彼前者。梵德王等。必不敬我。作是念已。飞腾虚空。现诸神变。坐卧经行。半身放烟。半身出火。身上放火。身下出水。示现如是种种神通。

时梵德王。诸臣百官。见彼尊者大圣辟支飞腾虚空现诸神变。彼等见已。作如是念。我之童子。虽舍王位今得出家。已成大仙。有大威德。有大神通。其心尔时即大欢喜。踊跃无量。遍满其体。不能自胜。诣彼喜根辟支佛所。王既渐进。佛复下空。王到其所。欢喜敬仰。时辟支佛。下住地上。即便坐于所敷之座。

尔时梵德。到辟支边。顶礼佛足。却住一面。坐一面已。时辟支佛。少说诸法。令王欢喜踊跃无量。显示善事。

尔时大王。从辟支佛。听闻法已。欢喜踊跃。白辟支言。善哉大仙。今受我请。常住我家。我为尊者。当作伽蓝经行房窟四事供养。心所乐者。悉皆办与。若欲哀愍诸众生故。村落城邑。欲行乞食。任意所行。我不障碍。辟支佛尊。默然而受父王所请。于时彼王。见彼尊者喜根缘觉默然受请。即办种种诸供养具。经行房窟。四事供养。悉持施与。自余须者。一切办给。

尔时喜根辟支仙人。为欲怜愍诸众生故。入城乞食。如此之时。即得入城。其月王子。日别至于喜根仙人辟支佛边。承事供养。于诸法中。心有所疑。时时往问彼辟支佛。其辟支佛。或被婆奴王子所问。默然不答。唯于诸指。出其光炎。尔时婆奴。作如是念。此辟支佛。大有神通。而无才辩。

尔时喜根尊者辟支。告婆奴言。婆奴王子。汝来出家。汝今若其不肯出家。我定知汝命终之后。必堕恶道。若其出家。汝亦应当成就大仙。有大神通。尔时婆奴。诣向父母。白如是言。善哉父母。喜根仙人。今已出家。我今意欲随出家也。唯愿父母。哀愍许我。而彼父母。遂不许可。婆奴王子。犹故数数至彼喜根仙人之所。承事供养。其辟支佛。复数语彼婆奴王子。汝当出家。婆奴王子。复报兄言。父母今日决不听我舍家事云何也。

尔时王子婆奴。面上色相。出现于七日内必当命终。尔时喜根辟支仙人。告婆奴言。汝来婆奴。汝必当须舍家出家。何以故。汝熟相现。于七日内。必当命终。尔时婆奴。至父母边。白言。父母。唯愿放我舍家出家。

尔时喜根辟支世尊。亦即诣向自父母边。白言。父母。汝等当放婆奴出家。所以者何。其相出现。七日之内。定当命终。以此因缘。父母必当与彼别离。以是定故。宁放出家。在于法内。取于命终。莫令在家取命终也。父母报言。婆奴王子。于七日内。必取命终。与我别者。我今当许舍家出家。

婆奴王子。当于尔时即剃须发。着袈裟衣。其出家已。于七日中。供养恭敬。事彼喜根。时辟支佛。教授威仪。过六日已。至其七日。定知命终。哀愍彼故。从坐而起。飞腾虚空。经行坐卧。放烟放火。隐身不现。种种神通。婆奴仙人。见彼喜根辟支佛尊。于虚空中。现于种种神通变化。见已心生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合十指掌。顶礼向彼辟支佛尊。既顶礼已。发如是愿。愿我来世。恒值如是辟支圣人。或胜此者。彼所说法。愿我闻已。悉令通解。又愿我身。于彼圣人。得为侍者。供养彼圣。又愿来世。得诸神通。所有威力。皆如此佛。若有来问我之义者。我悉为解。令彼欢喜。又愿生生世世之中。不在恶道。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等比丘。若有心疑。于彼之时。婆奴王子。于七日内。供养于彼辟支佛尊。受教法者。莫作异见。此即阿难比丘是也。于彼之时。婆奴王子。以欢喜心。供养喜根辟支佛故。以彼业报。今得生于释种之家。而于彼边。乞如是愿。愿我生生世世之中。不堕恶道。以彼业报。所生之处。不曾堕于恶道之中。唯生人天。流转往反。受大快乐。而于彼时。复作是愿。愿我来世。值遇如是教师圣人。或胜此者。彼所说法。愿我一闻。即得知解。以是业报。今得值我如是教师。又于我边。而得出家。受具足戒。得诸圣法其于彼时。乞如是愿。愿我来世。若当值遇如是教师。我于彼边。得作侍者。供养彼圣。藉彼业报。今于我边。得作侍者。供养于我。其于彼时。又乞是愿。我于来世。得大神通。得大威力。藉彼业报。今得成于如是大圣。得大威力。其于彼时。又乞是愿。若有人来问所疑者。我悉为彼分别解说。令心欢喜。藉彼业报。今日阿难。有人来问心中所疑皆悉为解。令心欢喜。

尔时佛复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我念往昔。久远之时。波罗奈城。其城有一大富长者。名曰僧萨陀那(隋言王安)。其彼长者。大富饶财。多有生业。犹如毗沙天王无异。家中日别恒有五百辟支佛。来向其家食。其时而有一辟支佛所持之钵。下底尖小。如牛乳形。其钵所安。或在草上。或帘箔上。随即倾倒。不得安住。彼时长者僧萨陀那。有一女子。可喜端正。女相具足。其女见彼辟支佛钵倾倒不住。即自脱钏。奉辟支佛。而白之言。唯愿大仙。取此钏用安其钵下。尔时彼仙。为怜愍故。即取此钏。用安其钵。而彼钵盂。遂不倾动。于时彼女。既见此钵更不倾动安住钏上。欢喜踊跃。遍满其礼。不能自胜。心发是愿。如此仙人安钏上。不倾不倒。我于来世。所闻如是。若世间事。出世间事。悉令忆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等比丘。若有心疑。于彼之时。长者家女。今为谁者。莫作异见。此即阿难比丘是也。由于彼时。以欢喜心。自脱手钏。以奉尊者辟支仙人。安置钵器。因发是愿。如此仙人。以钵安钏不倾倒故。愿我来世。若有所闻。若世间事。出世间事。悉皆忆持。永不忘失。由彼业缘。今所闻事。悉不遗忘。
《佛本行集经》
阿难尊者宿世供养沙弥,缘此福故而得无量总持
https://t.cn/A6M9lAOe
(出处: 地藏论坛-佛教APP)#佛教# #地藏论坛# #地藏论坛佛教app# #佛教APP# #阿弥陀佛# #佛法看世间##佛教音乐##佛教[超话]##世界佛教论坛超话#

《法华经》中经典的七个比喻,你知道几个?

一、火宅喻
在《法华经》第三品《譬喻品》中,佛陀讲到长者从火宅中救出众多孩子的故事。佛陀在经中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经常以各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让所有佛子都能得到解脱。
接着,佛陀便以国中有大长者,因为年老体衰,拥有无量财富和田宅,以及僮仆。他的家庭广大,只有一个门,家中人数众多。一天突然大火从家宅四面燃起,长者见大火起来,很是惊恐,自己虽能出逃,但顾及长者诸子。他知道诸子都贪图嬉戏,没有出逃的意思。为了让诸子逃到安全地带,长者采用下面的技巧令诸子得出:

经云:“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长者就是通过允诺给予诸子各种娱乐设施的方法,让诸子都逃离出火宅,来到安全的地带。长者喻我佛如来,诸子喻苦难的众生;火喻世间之苦,宅子喻众生轮回的三界。火宅喻告诉我们:三界如火宅,众生却贪图世间虚幻的快乐而不愿出离。

二、穷子喻
穷子喻出自第四品《信解品》。讲走失在外的穷孩子,面对所乞讨的长者的富裕之家却不知是自己的家。穷子见到长者身上真珠璎珞充满,价值千万,庄严其身。他身旁还有很多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穷子见到长者如是威德庄严,心生恐怖,便快速离去。
长者见到穷子,知道是自己的儿子,便派人追赶,将穷子追回。穷子非常恐怖,担心被处死,长者令人以冷水洒面,促其醒悟。但穷子仍不醒悟,长者便放其外出乞讨。接着,长者巧设方便,使人请穷子来家里打杂做事,逐渐使其渐悟自己就是长者儿子并最终继承了家产。经中的穷子喻二乘之人,长者喻佛陀,佛陀巧设方便,让穷子从小乘修起,渐入大乘法门,最后将佛子带入大乘境界。

三、药草喻
药草喻出自第五品《药草喻品》。
经云:“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花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本品中的众生喻药草(小药草、中等药草、大药草)或树木(小树、大树),但是法雨无差别,雨落在地上,药草和树木各取所需,都能开花结果。在下面经文中还多次提到草木、云雨。其中的三草二木喻受如来教化的众生,下雨之云喻我佛如来,大雨喻如来所说的一乘大法。

四、化城喻
化城喻出自第七品《化城喻品》,经中以比喻的方式,以众生经过险难之道为喻,说明小乘贪图涅槃之境。经中说众生经过五百由旬的险难之道,路上没有人烟,非常恐怖。有一个聪明的导师,为了让大众能够顺利走过险道,于是对众人说,你们不要害怕,更不要后退,前面有座大城,可到里面休息,如果能够进入这座城,就能够安稳快乐。这时众多疲劳之人,心生欢喜,感叹说:“我们马上就可以远离恶道,得到安稳快乐。”这些人于是便进入化城,想象着自己将得到安稳快乐,感到无比喜悦。
导师知道众人已经得到止息,不会疲倦,就去除化城,对众生说:“你们今来,宝处不远,前面的化城,是我变化而成,为让你们休息一会儿。”这段比喻主要针对小乘圣者而说。小乘圣者贪图进入涅槃境界,一旦进入后就不想离开。岂知真正的宝藏还在遥远的地方,而这座让休息者暂时歇脚的“化城”只是幻像,休息完后还要继续赶路(指达到真正的涅槃)。

五、衣珠喻
衣珠喻出自第八品《五百弟子受记品》。经中说,就好像有人来到亲友家中,因喝酒而醉倒。这时亲友便以无价宝珠系在其衣服里面,送给其人。这人醉卧在地竟然一点都不知道。他后来游行到其他国家,为了衣食之需,到处求索,过得很是艰难,若是得到少许财物,便感到十分满足。
后来,亲友见到他便说:“你怎么为了衣食竟然如此窘迫。我过去为了让你安乐,以无价宝珠,系在你的衣服里面,现在还在,你竟然不知道,还勤苦如此,以求自活,太愚痴了。你现在可用这个宝珠,换取所需之物,你就会过得如意,不会缺少东西了。”
这段经文讲穷困的愚夫被富有的朋友赠送宝珠,而愚夫因醉酒不知,仍到处奔波谋生。愚夫喻声闻和缘觉,朋友喻我佛如来,愚夫的醉酒好比被种种烦恼困扰。众生为小乘小果,甚至世俗事务的“衣食忙碌奔波,却不知心里早有佛陀赠与的宝珠——一乘佛法。”

六、髻珠喻
髻珠喻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经中说,比如转轮圣王,想以威力降伏众国,而众小国王并不顺从,这时转轮王便起兵前往讨伐。王见到兵士中有战功之人,心生欢喜,论功行赏,或给予田宅、或城邑、或衣服、或严身之具,或种种金银珠宝。但是,只有发髻中有一明珠,大王起初舍不得送人,怕送人别人会吃惊。
但是,转轮圣王见到众兵士立如此大功,于是毫无吝啬地将发髻中的明珠赏赐将士。经文中的轮王比喻如来,髺喻二乘权教,珠喻一乘实理。珠在髺中,就如实理为权所隐。这就是说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而得作佛,就像轮王解髺中之珠以与功臣,所以,以此为喻也。

七、医子喻
医子喻出自第十六品《如来寿量品》。经中说,比如一个良医,聪明智慧,善于配制药方,治疗众生之病。这个良医有很多子女。一次,他因为有事到其他国家,他的孩子因为不慎饮用了父亲配制的毒药而中毒。
不久,医生回来,众子见到心大欢喜,请求父亲医治。父亲见到孩子如此苦恼,便按照药方,以好医药,色相美味,捣筛和合,让孩子服用。孩子服用之后,病即痊愈。经文中的医生比喻如来,众子比喻三乘人。
因为诸子无知,饮用毒药,心即狂乱,父亲设方便,让他们服用好药得以治愈。这比喻三乘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施设各种方便,让他们服用大乘法药,迅速除去他们的苦恼,不让他们有各种祸患,所以,以医生之子作为比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无论是党员还是怀揣一颗赤诚之心的入党积极分子,无论是第一时间选择来基层一线抗击疫情的下沉人员还是加入抗疫的志愿者,他们每天都在自己的片区内开展入户排查、登记人数
  • [星星]爱情运势恋爱中的人感情进展顺利;单身者不妨打电话陪喜欢的人聊天,会让你感到轻松愉快。#快乐大本营#【12星座女的职场生存法则--双子座】能言善辩的双子女
  • 诗篇 46:1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 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信而受洗的人必然得救,不信的人必被定罪。我们只有信靠耶稣以后才能得见主面,才能得救,
  • [网红千层蛋糕测评]“焙尔妈妈”焙尔妈妈的千层蛋糕和面包也太好吃了!沉迷其中简直无法自拔!紫米面包、玉米面包、蓝莓面包份量感人!早晨起床来一个,整个人一天下来都
  • 我猜,这些天你们都是这样过的~ 早上睡到12点,唯一的正事就是你妈喊你吃饭~不知道为什么,同样是一碗饭,家里的就感觉特别实在!摆满一桌子的菜,而且全是大鱼大肉~
  • 而在北京建工集团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工地,现在为了避免人员集中,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饭菜装盒、每个班组专人取餐送到宿舍、工人在宿舍进行分餐吃饭。四是综合
  • : 小宝 从你只有巴掌大小接你回家到现在已经一岁两个月啦 如今就要做妈妈啦 希望你的四只宝宝也像你一样乖巧聪明 超级荣幸成为你的全世界做你的小主人 既然是长大了
  •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这个学期,我们在红领巾领袖班度过了一段欢乐时光。我们一起完成了各种不同的任务,一起合作,一起解决问题,一起同甘共苦。 最快
  • #淮南发布# 【筑起防控“堡垒”保障电力供应】随着各行业陆续复产复工,电力的消耗逐步加大,连日来,中煤新集板集电厂全面筑牢疫情防控“堡垒”,确保职工健康和企业安
  • 在这样深的夜里忽然清醒过来。 最近把太多时间花在游戏里,继而忽略了身边的人与事。 与友人度过了四年仅一次的特别日子,玩逛花园get√到许多“领域”的新鲜知识。
  • 我们来这世上,都是欠了别人的债(宣化上人) 每个人的面目不同,其因果也不一样,每个人在往昔生生世世所欠下的债也不同。有些人欠债太多了,到这个世界上来,还也还不
  • 姊姊的新書。 ■《指間的鹽》+《便當加法》限量雙書版   要把蘿蔔醃起來(白菜、芹菜、小黃瓜等別的菜也行),洗好切細後,先撒鹽,把水分逼出來。   非經過
  • ​​​​ #辽宁格燃教育# #辽宁省考啊# #辽宁鞍山格燃公考教育# ​​​​ 2020年辽宁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古人对酒的30种称呼 3、绿蚁、碧蚁:“绿蚁
  • #吴亦凡[超话]# 【2月27日第一批】#贰叁[音乐]# 【有害_qt】1 2 3 4 5 6 7 8 9 10 【垃圾_qt】1 2
  • 世间很少有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我们每天都是在忙着与世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周旋。如此忙碌的收获是什么呢?苦中作乐。这就是一种缺少智慧的生活态
  • #遏制疫情蔓延 随州在行动# 【随州电力工作者李娟娟:防疫期间,她的三重身份】疫情防控,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有战斗,就会有奉献,就会有牺牲。这些天来,我们深
  • #宝宝起名##起名# 起名改名测名字【起名感受】一切交由缘分! 最近很多朋友比较认可老师也相信老师,在此非常感谢! 信任他人是一种能力,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
  • 【王氏冷敷贴】 吃药理疗10年,不如一贴“老膏贴”,千年中医传承,颈肩腰腿痛克星✨ “王氏冷敷贴”主要特点是利用传统方法熬制,完整继承了古法技艺的精髓,专
  • 559K 【植物大战僵尸的植物的独白。】1:豌豆射手:我很平凡,我很普通,我知道,现在的我已经渐渐被你遗忘,甚至抛弃,但至少,我曾经是你的唯一!2:向日葵:我会
  • 我遇到一个人,我始终也治不好这个人的病。我遇到一个人,我始终也治不好这个人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