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非思量,若立佛性之有无,皆是有待而言的对机施教,故经典中所立之佛性是为了说明众生成佛这一超越性的根据,而不立佛性则是为了打破思量之佛性的概念执着。若悟得真实佛性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祖言:

“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众生之自性即是佛性,只要识得众生之五蕴皆空的道理,此空性是缘起法的真实本性,若识得此性即能成就中道解脱的大智慧。佛性一旦被开发,即不退转众生界,故云“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若心不达五蕴皆空,迷于我法二执,即使自性有万般妙用也无法呈现,故云“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的平直指的是心的平等与心直契真实的境界,即是自性的解脱,离诸染垢,旷阔平坦,无有偏颇。此亦是《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维摩诘经》云:“直心是道场。”《高子遗书》云:“人之生也直,本体也,以直养而无害,工夫也。”

在六祖的开示中“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是出自于《楞伽经》,通过上下文来分析,六祖这里所言的心既指本心佛性又指妄心无明,因为我们的佛性被虚妄的识所染。佛性能生万法,无论是有漏法还是无漏法,无论是善法还是恶法,都依于佛性而起。无漏清净善法是依佛性而生,有漏杂染法是凭依于佛性而起,就像波浪本无自性,然仍是依海水而起,波浪是因无明之风刮起,风平则浪静。故可理解为心本无生灭,而有生灭的心都是妄想依于本心的功用而起的妄相,若能了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无明转为明。对于心性与佛性的问题,六祖进一步作偈来开示大家,经云: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此自性真佛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真如是诸法之正体,亦是我们心性之体,如果要成佛就要找到我们真实的心性。邪见是五见之一,也可以说五见(我见、身见、边见、禁取见及邪见)统称为邪,若取五见之一的邪见,则意为拔无因果之理,故作恶不惧,闻善不称,此乃五见中最为邪恶,此见长养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而生一切轮回之杂染法,故此无明邪见与贪嗔痴三毒是扰乱我们自性的大魔王。充满邪念和烦恼时正是魔王居住在我们的身心内,而当我们正念生起观照如实之自性时即是妙觉如来住于心地。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我们的见地和我们的烦恼是密切相关的,当我们的见地不与真实相应,必定会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引发矛盾,而当我们不愿悔改时,烦恼自然就引生了。凡夫的见地总是想抓住一个不稳定的对象,故佛陀一再强调世间的无常,但若不通达生命的轮回和善恶的因果,那无常也会变成消极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自性能生万法,但当自性被邪见和三毒所障时,所生的万法即是轮回的苦相,一旦冲破迷障后自性所生的万法才是庄严清净的身心世界。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自性本具法身、化身与报身,然众生自性若迷,法身即是轮回,化身即是生老病死,报身即是妄想分别。众生若悟,则心包太虚,其法身遍一切,化身则是法身遍一切处的千百亿变化身,而报身就是圆满通达法界身心的智慧。若于迷处,三身则是苦惑业,若于悟处,三身则是解脱、般若、法身。此三身性中具足,若识得本心,三身则转为成佛妙法;若迷自本性,三身即堕入无始轮回。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通常将三身中的法身定为心之体,化身依体而起用。此处六祖特别强调化身对于证得清净法身的作用。在《坛经》中所说的化身,更深刻的含义是指众生当前一念,因为六祖一再强调当下的正念对于修行的重要性,此念的清净是成佛的不二之路。马祖所言即心即佛,《大涅槃经》中所说缘因佛性,都是强调众生现前一念才是修行之本,离此念成佛别无他路。自性是无执的清净心,此心所起用之正念,时时呵护,时时长养,因为只有此念的相续不断才能成就圆满无尽的功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淫欲染污之性亦是生自性清净法身之因地也,在《维摩诘经-弟子品》中云:“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灭痴爱,起于明脱。”意思是说要以智慧来驾驭世间法,于世间法不断亦不染。僧肇对这段经文的解释是:“断淫怒痴声闻也,淫怒痴俱凡夫也,大士观淫怒痴即是涅槃,故不断不俱。”从性相来说,淫欲之相不清净,而其性体亦无自性,不异真如;从转化来说,淫欲乃众生对自性的误用,若悟自性之真实,则可渐离爱染,并生智慧与利他心,从而助成菩提道的成熟与圆满。故除却对淫欲的妄想执着就是清净的法身了,若能于自性中除却对五欲的执着,则能于刹那之间体证到众生本具的天真自性佛。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今生若能值遇顿悟法门,并且当下回归自己的本性即是与见真佛无异,此即以心印心,实乃是因为心、佛、众生,其性本无差别。若修行人只想着到处寻觅外在的圆满,这种心外求法的心态本身就是不清净的,以不清净的心又怎能寻到真实的佛。大珠禅师云:“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魔即是我们着相的心,此心即是向外所求,将虚妄之相当做真实。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吾人若能从自心中找到真实的自性,这自性就是我们成佛的因,故称之为佛性。《大涅槃经》将佛性分析为三: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不变的理体,了因佛性是实相观照的智慧,缘因佛性是开发般若智慧的各种缘起。从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开始,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涵养自己,当我们的恭敬心、感恩心生起时,执着也就随之放下了,此时善知识对我们的开示就很容易领会接纳,通过修行的各种助缘(缘因),启发我们本心(正因)所具有的般若智慧(了因)。若不能从自心上修而总是一味地向外觅佛,我们内在的邪见与三毒又如何降服得住,以邪见和三毒生起的成佛心恰恰与修行是本末倒置。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六祖接着开示说,顿悟法门如今都已传授给大家,成佛是要利益众生的,但前提是唯有自己净心才有堪能去救度世人。奉告当世及来世的学道者,若不能具此正见,则会荒废修行的岁月而无有精进的工夫,佛门的精进是有燃烧烦恼的功用,否则修行再辛苦也只是苦行外道。

《太上感应篇》与道家修证的关系!

茫茫世界,芸芸众生,所有文化的初衷与最终目的都不过是为了究竟生命的本来面目,一探宇宙万物的本源。这个究竟于道家来说,干干脆脆,便是一个“道”字。

自太上设教以来,历朝历代为阐释“道”而出现的经典数不胜数,这其中就包括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的《太上感应篇》。

古语有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任何一个文化现象的背后都有着无数的因缘,所以我们看待一本经典的时候,也需要考量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北宋末年,正是面临国破家亡,社会动荡的时期。

我们中国的历史每逢乱世,一定也是英雄豪杰、圣贤智者辈出的时期,《太上感应篇》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后世儒释道三家皆推崇此经,宋理宗曾在卷首提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颂词,历朝为其作序、作注者数不胜数,其伟大价值可以概见。

为何《太上感应篇》早不出晚不出,偏偏这个时候出现呢?很简单嘛,进者退之,退者进之!正因为社会道德的退步与缺失,才会有唤起人性善的一面的经文出现。这个道理就好比当下我们强烈呼吁传统文化的复兴,背后的道理自然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现在由于出版、网络行业的发达,经典早已广为流传,《道藏》、《佛藏》、《儒藏》等等这些大部头,过去庙里、图书馆里都很少的,现在不但都有,而且只要你想看,一台接上网络的电脑,甚至一部手机都可以做到。经书古籍的流传本来是件好事,可恰恰是由于珍本的泛滥,后世学人很容易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经书一流传开,随意就可以翻阅到,你问某某书看过没呀,看过呀。可是经书的内容信的过么?平日生活起居,行住坐卧,做的到么?

如此长久下去,理论越来越熟悉,信心的坚固越来越不稳,那这个“看过”就是个大问题!不由又想起古人的殷切叮咛: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这句话当然是对经书流传开,尤其是秘本丹经流传开后果的反思,也是对年轻一辈学人态度的不满,对比早晚功课中所言“信受奉行”四字,要虚心反省自己能真实做到几字。

我们再看历代儒释道三家都对《太上感应篇》评价甚高,道家不必说,“太上”二字便是最好的说明;佛家历代有很多法师阐述、介绍此经;儒家更是认为此经中大部分的日常行为规范,劝善积德内容完全符合儒家自我身心修养的原则。也是因此,很多出世的修行人,好比道家、佛家的,很容易看不起儒家的理论,总以为仙佛比圣人高一等嘛。

以至于将《太上感应篇》匆匆读过,就搁置一边,对于其中的道理并没有契入,甚至把先贤的警告丢之脑后: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其实佛道两家都有律宗一脉,《太上感应篇》的内容完全就是入世的律宗呀。哪怕撇开宗派,也没有哪一个实修文化不讲约束,有约束就是有所守,有所敬畏。戒律其实很难讲,因为严苛、细致,当我扪心自问时,深感自己也做得远远不够。但是遍观所有戒律的原则,不外乎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道家喜欢讲清净,什么样才能叫“清净”?一点罪业没有,一点脏的东西也没有,为善去恶,整个人升华到纯善、至善的境界。

所以我们再回转来看,所有修养学问的核心几乎也都绕不开为善去恶的原则,正统宗教的修炼就是尽量要把你人性中至善的一面发扬光大,恶的一面消磨殆尽。譬如我们讲修行,是实际的、平实的。

假如身心的修证不能统一,只是理论上知道,实际生活并无任何转变,只是嘴上讲讲我悟了、我懂了,不过是骗人骗己而已。修行是要身心气质的完全转化,理入、行入!不但见解上知道,做事上一定要行到。行门是最难的,修行修行,一个“行”字就代表了内在心里的行为和外在身体的行为,也就是心行和身行。

《太上感应篇》不单是要你身行上做到善,更是要你长久之后连带心行一起净化,身心内外处处一切合乎道。

倘若站在文化的立场上,不以狭隘的宗教观念来分别,唐朝的李翱参访药山禅师时听到的开示也是一样的道理,药膳禅师叮嘱他回去后: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太上感应篇》的内容毫无疑问就是“深深海底行”,假使没有做到“深深海底行”呢?那就像后世宋朝宰相张商英对李翱的批评,因为李翱自认为参访药山禅师后自己悟了,但是张商英结合李翱的人物生平,写了两句诗给他:云在青天水在瓶,两眼随指落深坑。溪花不耐风霜苦,说甚深深海底行。

其实好好研究历代成道的祖师传记就可以知晓,如何成就的快,同做人的道理一样:一上来就是要做顶天立地,一等一的大丈夫,气象万千,大气磅礴。没有大的行愿,个人理上的见解不会圆满,实修的功夫也不会长足的进步。甚至说严重的,连对于道的基本信仰都无法坚固,很多人为什么闻道后一点都信不过呀?说白了,先前的善根不够,没有那个根器,再加上恶业太多,各种烦恼妄想障碍着他,生不起大智慧。

这该怎么解决呢?别一开始就想什么内丹、打坐了,老老实实先从行为上做起,把身心的行为都转过来,依照《太上感应篇》的内容,身口意不再犯错,也就是儒家颜回说的“不二过”。把从前欠的账还清了,才能开发出自己的善根,智慧的光明才会一点点迸发出来。

修道修道,道在哪里?古人早说了:挑水担柴无非道,行住坐卧皆为禅。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现成,为人处世,样样都可以合乎道。凡事尽量以别人的利益为紧要,自然而然,坦然而住。遇到事更是要提起便提起,要放下便放下,健康轻松,雍容大度,把幸福快乐尽可能的带到人间的每一个角落。也唯有这条路才能培养福德,开发智慧,成就道业。

当今的世界唯科技、金钱马首是瞻,可是人格的养成,个人的修养,乃至为人处世的学问都不是科学和金钱所能涵盖的。越是在这样高速发展,面临诸多诱惑的社会环境中,越要做个清醒的人,可是难不难?

严格要求自己,一定是很难的。可以讲做人要学坏、要堕落很容易,但是好的言行举止要培养成功非常难,正所谓:恶业易就,善果难成。时代的担子就在我们每个人肩膀上,我们不应去期盼世界突然出一个祖师级的人物,而是要自己努力,自己承担,立志去做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

本文作者:姚上砚 雲臥三更仙夢醒 https://t.cn/Rcdt451

#南怀瑾# https://weibo.com/u/7256810291 南怀瑾老师:把宇宙的功能感召到自己身上来,这里面的秘诀告诉你了

原创 南怀瑾先生著述

真正的采日月精华很不容易的,必须很有定力,也不是对着太阳月亮看的。没有经过老师指点不要自己看了这些书乱来,太阳月亮的精华怎么会让你吸进来呢?那是借用太阳月亮在宇宙间放射的功能,与你自己的气配合起来。那么这个气是什么气呢?开始的气粗的是呼吸,这个不是气,真的气是意,所谓意气,在密宗的道理就是观想。所以什么是观想?就是意气。观想也是第六意识的“妙观察智”。

宇宙的精华本来跟人体是相沟通的,这个意气自然可以作用。在佛家来讲,释迦牟尼佛把这些方法都说了,可是一般人读经就读不懂。佛法的采日月精华的方法,还用不着跑去看太阳、月亮,你坐在房间、坐在地下室、坐在铁笼里都没有关系,仍然可以跟太阳、宇宙的精华往来。因为太阳的放射功能,并不是墙壁可以挡得住的。如果你能够拿意识跟它沟通的话,也就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所以佛家有日轮观,修净土《观无量寿经》也要修日轮观,而且戒律规定所有出家的弟子,睡眠的时候心中要做日轮观睡。这是什么道理?所以我说释迦牟尼佛一点秘密都没有保留,都说了,可是一般人研究经典没有看出来。这是显教,不是密法。有些人拼命去求密宗,实际上密宗所有的方法,显教里头都有,只是你看不懂。*****
采天地精华,补自己精气。只要你有一口气活着,你还有药可以吃,这个药不要钱买,就是天地的精华。修道尤其像老年,精力不够了,只有借用宇宙这个力量。只要你懂得这个宇宙的生命,你可以引用到自己身上来的,这个秘诀就告诉你了。所以为什么打坐坐得好时,精神就非常好,因为你无形中已经吸收了宇宙的功能,所以念头越清净,你打坐越有精神。人为什么睡一觉精神会好?因为心里没有思想挡住,他同这个宇宙物理相通,所以精神来了。所以我们这个身体跟宇宙关系那么微妙,我们生命只要一口气没有断,你自然有真水真火。这个真水真火“切在方寸之间”,它在一念之间,在心里头。“至虚至灵,一呼即应”,这个“呼”是叫的意思,是一叫就回来了,等于你动念修道就有感应,只要方法对了,念头正了,感应就来了。念头一正,阴阳的境界一摆对了,宇宙的真气、阳能同真阴就跟你配合了。“离中真水,往而流戊。坎中真火,来而就己。”心属离,它是火,火是阳,阳中有至阴之液,所以古人叫心液,就是真水,流到中宫之土。“坎中真火”,有时候我们打坐,丹田发暖上升,这个是坎水中的火,下部上来的阳能“来而就己”,戊、己都是中宫,都到中间来会合。丹田的作用在这里,不是叫你守窍,如果非要守窍不可的话,最好守中宫位还比较稳当,勉勉强强。所以不要乱来。一定要懂得配合宇宙的原理,那才可以修气脉成就。“盖真阴真阳,互藏其宅,便是吾身之日月”,真阴真阳到了身体上面,就是自身的日月,这个人气象精神就越修越好了。这是无形的好,不是有形的好,因为他受这个天地真阴真阳的感召,所以“日光月精,相胥为用,便是吾身之水火”。这个在道家叫采药,采宇宙三光之药,天上的三光是日、月、星,人身的三光是眼、耳、心,都很重要。眼睛、耳朵、念头思想,也就是精、气、神。所以你要采药,是采宇宙的功能到身体上来,变化自己的生命,这才叫真正的采补。“其间采取感召,全仗中黄真意,即吾身阳燧方诸之妙用也。”这个“中黄真意”就是正念,所以佛家叫正思维,一念的正念。意念一正,禅宗叫无念,没有杂念妄想,一念清明就是正念在这里。正念在这里,宇宙的功能自然感召到你这边来,不要你去采它,它自然也归到你这边来,这个就是“吾身阳燧方诸之妙用”。所以修道家要清虚,不要守窍,不要做工夫,这是无上丹法。佛家则要空,大家好好地打个坐,杂念妄想真正清净,十五分钟就有效果了,坐个把两个钟头当然舒服呀,因为宇宙之炁,阴阳之炁到你身上来,感召了。你静了以后,感召宇宙物理之气过来交流,把它凝结住了。普通因为你脑子不空,心里不空都在思想,所以宇宙功能到来,都被你消耗掉了,或者阻碍掉了。因此打坐的好处并不是静的功能,而是阴阳天地感召的作用,所以说,“感应道交”是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摘编自《我说参同契》(东方出版社)------------密宗的修法,背向太阳,背向月亮打坐,又是一种方法,更高明,使光线不直射,修空念定,好极了。打坐时,就不用闭眼了,眼睛平视,学菩萨像,面带笑容,人一笑,烦恼就空了。现在是用平视,眼睛不准动,不是看,只是眼睛外形瞪着。学达摩祖师,张开眼不是看,只是张着而已。眼睛像窗子,窗子打开,不要加上意识,同样地看,自然跟虚空配合,心性空了。这个时候,妄念顿断,眼睛定住,如果加上弥勒菩萨的修法,一笑,妄念自然断了;因为眼睛闭起来,妄念就多。那么你说:老师你经常教我们闭眼睛的啊!我告诉过你们,打坐要闭眼,是因为这个时代,大家眼睛用得太厉害;现在是说你工夫真到了,气脉在头部动了,你眼睛想闭都闭不住,自然会张开,光明来了。“眼注清空顿然住”,这个时候,“不觉气动皆缓行”,你觉得自己气脉呼吸由粗而细,慢慢地流下,自然达到无念境界,“无念离戏由内现”,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四种都是戏论、是笑话,要离戏,内心自然无妄念。这个时候“出生性如天空性”,本性如太虚一样的空性,自然出来,身体都忘了。这是一个方法。不要认为这是有为法,虽是有为法,你们碰到我,我什么都告诉你们,得来太容易了。我自己求每一个法时,都是千辛万苦;不过求来知道以后,这些我看来还是一些渣子。但是,你们要尊重,你们自己没有大彻大悟以前,渣子都是宝贝,都是对治法门。下面是解释。“天极清明时,背日光,眼不动注于天空中央,气缓徐后即所住之刹那,显现空之光明也,其功力亦清醒。”“注”字下面没有“视”,并不是叫你看哦!我这个话讲了无数遍,如果你们搞错了,瞪起眼睛来看天空,眼睛瞎了不要来怨我。眼“视”要拿掉的,这个时候气慢慢的,就在这个刹那之间,体会呈现空性的光明境性,不要另求光明,自然光也是光明之一。这个时候,内心是非常清醒的,不是昏沉,甚至于清醒到不要睡眠了。“无广狭无方处而出现,所谓外面如何,内亦如之,因为一缘起之要故也。”此时,这个境界,无量无边,也无所谓长短方圆,也没有南西东北这些方向,佛经上说,外界如何空,内心也如何空。同样的,这个也是缘起性空,自性本空。因为你空不了,用法子把你引出来,本空嘛。所以,这个法子就是缘起,因缘所起法就是性空。“于此时即显现三层天空之密意。”三层空:外空、内空、密空;身内、身外、身密的境界都空,空的境界就是密。明明告诉你空,你还是空不了,这就是大秘密。真正的密法没有秘密,明白地显现就是密。告诉你自性是空的,你见不到空,这不是大秘密吗?现在你到了这个境界,内、外、密都空。“依于空明外之天空,现无念内天空时,证悟赤裸清明秘密天空。”这个时候,可以证悟到赤裸裸的清明的秘密藏,众生自然的大秘密、大空的境界。但是这个空性是本来有的,现在依这个方法,眼睛瞪着,如《恒河大手印》所说,“心注于眼,眼注于空”。我当年磕遍了头,拿了多少钱求大法,结果求得了这个法门。当年这些大喇嘛修法,向来极庄严,吓死人的。活佛一坐,半天不说话,同禅宗一样,后来传了“心注于眼,眼注于空”,就下座进去了。我心里想,我花了那么多精神和钱财供养,得了这两句话!那我本来都知道,还用你说?等我最后都学完了,临走时我问师父,还有什么密法?师父说没有了。我告诉师父说:你传的无上大法、大手印的密法,“心注于眼,眼注于空”不够!还要再加一句“心注于眼,眼注于空,空无所住”。......这种方法是殊胜而深奥的秘密法,修无念法的空性法门。摘编自《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东方出版社)。#佛法看世间#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30、帮你的人往往会再次帮助你,害你的人也会再次害你,绝大多数事情只有0和无数次的差别。8、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宠物了,因为我们对宠物足够的了解,它的行为完全在我
  • 从体制退出接触一个新的行业,从不懂到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个人认为又一值得兴味的点在于,这里的洙元对于这种相护又自扰的行为有一丝置身事外的不屑,与在南所
  • ”导演也坦荡:“毕竟你是张总推荐的人,这大半个月没见面,专门请了假回去的,不得——”磕磕巴巴好一会儿没讲清楚,龚焌更加迷惑。”母亲开口:“生意上有什么事尽管开口
  • ”黑龙江鸡西,一73岁的老人,深夜跑到邻居废弃的家中,不料墙体坍塌,老人不幸被压而亡,家属状告邻居,索赔29万元,邻居认为对方擅自进入家中,目的不纯,遂拒绝赔偿
  • 之前耳钉塞子掉了就摘了但明天要出门我寻思还是戴上吧然后我妈拿了一个同款但是更大的耳钉来说是之前买金饰送的……戴上去的效果再配上我如今的发型就像40岁成功的中年妇
  • 真的超大一瓶,试用了几天,首先保湿效果很好,味道好好闻啊,宝宝每次擦了我都亲了又亲[偷笑]悄悄说一下,妈妈也偷偷在擦[嘻嘻]#秋冬保湿面霜#宫中秘策#宝宝面霜「
  • 不过,上一次救一条不是我自己的狗一只小金毛 当时也是自费花了7000块狗还死了也不是第一次干这个事了上一次是6 年前那这次是最后一次了蹲在厕所一边给他做雾化一边
  • #两会聚焦#【种出“好风光” 照亮新农村 ——代表委员关注的那些事之二 】到村里去、住村里房、吃村里饭、体验村里事、捎走村里货……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
  • [微风]今天跟朋友出去吃饭了,有好好享受美食,虽然不可避免的吃撑了但没有发展成暴饮暴食,而是一直在认真感受每一口的味道![微风]今天跟朋友出去吃饭了,有好好享受
  • 家长反馈❤️我的名字叫吉吉佩恩,9个月。某不知名博主评价:这是线上线下都不放弃肝啊!
  • ——顾城10.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尼采28.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 买完菜回来,汪曾祺便兴致勃勃地在厨房腾挪转移,将肉馅剁碎,加入葱花,拌上酱瓜末,塞入油条段中……#杨洋[超话]#以官宣为准是最准确的说法,没有辟谣的事情,就是有
  • 中国经济体量大,能抗压还耐造,活力不缺韧性也有,营商环境良好,外资舍不得撤掉铺了几十年的摊子,就为了吃美元那点儿利息而离开,反而还会加大对华投资,今年1—8月,
  • 边吃边加水,倒了大半杯水进去还是狠甜,可能是我年纪大了吃不了甜吧…[允悲][允悲][允悲]一大早起来煮绿豆汤,绿豆淘洗干净后在锅内炒干水分,继续炒1~2分钟,然
  • 风格线条流畅,但是稍稍有点偏宽卢建建:在做双眼皮功课时,经常会被问到的一位,擅长精细化,小切口双眼皮,能做修复于晓波:公立老师,风格自然,做的比较窄,案例挺多的
  • ​​​​点赞就是最好的支持[雪花][雪花][雪花]#早餐##早餐打卡##天天晒早餐# 2022年9月4日早餐豆豉炒萝卜樱、牛油果烘鸡胸、胚芽八宝粥(小麦胚芽、
  • 补货1️⃣0️⃣5️⃣w‼️货真价实的百万业绩 这两天算账打款真的累死我了 每个季度末都在历劫一样[允悲]我们Red一直都是断层式第一 不爱吹逼造势洗人拿实打
  • 听说随时随地都能通过网络咨询,派出所24小时进行回复,杨家庄乡的老百姓都纷纷入群,相互转发参与,大家都想看看这个新鲜事儿,“政务微信群”一时应接不暇:大洼里村村
  • 其实我会在微博上说自己丑说自己纠结什么项目,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完全不会因为颜值影响到生活,不管是社交、工作还是简单的接人待物,我都不会将颜值设为一个槛。出于我倒要
  • 当然,线雕的提拉效果是有限的,因为衰老是分几步的,皱纹的产生、松弛的产生、组织容量的减少。其实,20岁的时候,如果你有肌肤松弛的问题,就可以利用线雕来解决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