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汉中#【第2期•幺儿拐的浆水面——连吃带续】
  汉中是陕西省西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如诗如画、时尚现代的城市。有“天府之国”“西北小江南”“中国最美油菜花海”之称。这里的山川形胜、人文历史、气候生态、特产珍宝等等,无不在用事实告诉你——汉中是一个地产丰富、美丽多姿的地方。
  【知味汉中】专栏将在众多汉中美食作者的笔下,带您探寻汉中地域历史文化发展之渊源,融合汉中地方美食宴席、菜肴和小吃,为您呈现一道道天汉大地的饕餮盛宴,讲述这一个个地方美食背后,那些跌宕起伏、令人回味的故事……

知味汉中|第2期•幺儿拐的浆水面——连吃带续

  陕西,关中的人们喜食面食,在岐山臊子面、杨凌蘸水面、户县摆汤面、biangbiang面、油泼面、刀削面、炒面的面食江湖中,陕南汉中的浆水面却一直保持着最后的倔强!

一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
赠君一方药,来碗浆水面。

  汉中人喜食浆水面,尤其汉中古城南关幺儿拐的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

  浆水菜的选材以芥菜(俗称花辣菜)为最佳。制作浆水菜时,将菜在开锅的沸水中煮烫至蔫,捞出置于干燥处,沥干水分,再放入瓦盆罐,加入浆水汤,待一至二日后,菜色变成金黄色时,浆水菜便做好了。

  食用时,捞出数根浆水菜,拧干水分,用刀切成段儿,佐以菜油、精盐,加蒜苗、红辣椒、葱花、姜末、花椒粉等调料及豆腐丁,一并炒熟,再加入适量浆水原汤,大火熬开,就做成了浆水菜臊子。

  浆水面条一般以手工擀面为最好,要求韭叶宽、细长条、面片薄。面条煮熟后,调上浆水菜臊子,浇上辣椒红油、细盐后即可食用,其色泽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具有开胃健脾之功效。

  实际上,浆水面的味道,正如北京的豆汁儿,安徽的毛豆腐,很多外地人是吃不惯的。

  不管味道是如何寡淡,制作是如何粗鄙,甚至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都不是那么讲究。

  但是对土生土长的汉中人来说,这是家乡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忘不了的味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浆水菜也与时俱进,逐渐衍生出的浆水菜豆腐、浆水拌汤、浆水鱼鱼、浆水摊饼、浆水炒米饭……等等不同的吃法,丰富了餐桌,满足了人们多样的需求。

浆水装满一坛坛,别嫌卖相不好看。
粗菜细作味道串,方知美食不简单。

  浆水面,相传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萧何在此吃面时所缘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公元前206年正月,西楚霸王项羽负约,违背了最初在楚怀王面前的约定,更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汉中之地,定都南郑。

  话说,这一日的下午,两位客人漫步汉中城南的幺儿拐,走入一家夫妻店,点了两碗面。

  这夫妻俩刚刚探亲回来,店里没什么准备,丈夫想起前两日回娘家时,清洗好的野菜不慎掉入面汤盆中,此时菜色黄亮透着酸香,就硬着头皮,清洗干净后加入辣椒、葱姜爆炒,以遮掩酸菜的酸涩味道。

  妻子擀面,下好了面条,浇上炒制的酸菜,忐忑不安地端给来店里的两位客人。

  不成想,客人大呼爽口好吃,要求再来两碗,还追问道:“这是什么面?”

  当实诚的夫妻俩向客人道明原委后,年纪大的客人说:“既然面汤已稠如水浆,那就叫做“浆水面”吧!”

  后来才知道,来店的两位客人是刘邦与萧何。

  消息一经传出后,人们纷至沓来,都急欲品尝这家夫妻店的浆水面,从此,夫妻面店的生意便日益红火起来了。

  如今汉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幺儿拐的浆水面——连吃带续,它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当年的汉王刘邦,按照张良的建议,焚烧了秦岭南下的栈道,通过此举向项羽表明了没有北上争霸的意图。

  四月抵达汉中时,随行的汉军仅有三万,追随的慕从者虽有数万之众,但是在南下的道路上,逃亡的将士无数。

  论身世,出身低微的刘邦,没有项羽那样高贵的血统。

  论实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拥有精兵40万,根本不是刘邦所能对抗的对手。

  论现状,就任汉王,流放汉中,对未来似乎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默默注视着年届五十,人到中年,闷闷不乐的刘邦,萧何劝解道:“夫浆水菜者,汇聚天地之气,起于青萍之末,舞于山水之间,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

  浆水菜,汇集天地之气,起于青萍之末,在山水间自由飞舞,虽然是那样的普通,但是无论高低贵贱都能享用。

  看似最朴实的一碗浆水面,却蕴含着人生的大道理。

  这世间最令人难忘的美食,往往出自最朴素的食材,用着最简单的做法,却总能焕发出生命的精彩。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跌宕起伏是世间的常态,暂时的落后决定不了最终的胜负!

  只要对未来有信心,对当下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该来的一定会来。

  一定要坚信:我大汉雄风必将雄起于东方,屹立于世界之巅!

  随后,振作奋起的刘邦,在萧何的举荐下,大胆启用年仅26岁的韩信,筑坛拜将,北定三秦,历经四年的楚汉相争,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

  人生路漫漫,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艰难困苦在等着我们,但志存高远者,不以山海为远。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这也许就是一碗浆水面最朴实的信念!

作者简介
  蒋峻峰,陕西汉中人,汉中市饭店与餐饮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资深酒店餐饮管理人,曾任陕西省旅游职业培训师、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陕西省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内审员、汉中市首批优秀导游员。
  自1990年从事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工作至今已从业32年,亲身见证了汉中饭店餐饮业30多年发展变化历程。
  2001年担任汉中市导游资格考试辅导教师,从事《政策法规》《导游业务》《导游基础》《陕西导游》《模拟导游》等专业课教学十余年,为汉中市培养了大批导游从业人员。
  2006年起,积极将汉中地域历史文化融入于餐饮包间装修,与同事共同挖掘汉中民间土席《盐水帕子席》,开创建立陕西省首家茶文化主题酒店——翔龙•茶文化主题酒店,首创用中国古诗词回复OTA(携程旅行网)宾客点评,赢得饭店餐饮行业和广大宾客的一致好评。
  目前致力于弘扬宣传汉中地域文化与美食、增强文化自信、讲述中国好故事等一系列工作中。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中转载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均归该权利人所有。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来源:陕菜网

【中国天眼的青年力量:那时,他们二十郎当岁】今年,中国天眼(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43岁,测量与控制工程部主任孙京海38岁,机械组组长姚蕊37岁……

为了把自己纳入“青年人”的行列,他们翻遍了国内外对“青年”的年龄界定,最后姜鹏笑着说:“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说,16到44岁都算青年!”

在刚加入FAST团队时,他们从没纠结过这个问题,那时,姜鹏31岁,孙京海22岁,姚蕊22岁……

如今,FAST建成了,他们也快要走出“青年人”的范畴,但是他们不苦恼,因为他们的青春写进了历史,因为新生代们也正在如他们和他们的前辈们一样,继续为中国科技事业而奋斗。

△ 青葱岁月的苦与甜

早先参与望远镜建设的人,常津津有味地追忆十多年前的日子。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测量与控制工程部测量组组长于东俊就是其中一位。

2009年夏天,于东俊毕业后入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3个月后就被派到FAST现场。第一次出公差、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山清水秀的贵州……种种美好想象在于东俊脑海中反复出现。然而,现实给他泼了盆冷水:当时的大窝凼里,没有手机信号,吃住在临时板房,还要忍受各种蚊虫叮咬。

相比于生活条件的简陋,技术挑战才是最熬人的。

图1:青年科技工作者常年待在大山中,有时对未来也存着迷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2009年,姜鹏博士毕业。一张招聘启事偶然出现在他面前:“一个500米直径的索网,能变形,抛物面可以在它的不同的部位形成,而且要求控制精度达到毫米级……”“500米”“变形”“毫米级”,这些让姜鹏觉得“不可思议”。带着好奇,他加入了FAST工程项目建设团队。然而,很快他就发现,工程技术举步维艰。

当时的一大“痛点”是索疲劳问题。FAST是个庞大的射电望远镜,如果把它比喻成一口盛满了水的锅,够全世界所有人喝一天。什么样的索网,能30年不坏、分毫不差地撑起这口大锅?

当时,姜鹏等人从市面上知名厂家买来十根钢索,然而,在疲劳实验中,所有钢索都失败了。这件事很快在天文圈里传开,很多人都说FAST要完了。顶着压力,姜鹏等人用两年时间没日没夜地钻研,经历了近百次失败,最终才像做梦一般研制出一款适用于FAST的成品钢索结构。

一路走来,磕磕绊绊,但大家乐在其中,“经常能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也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FAST 运行和发展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潘高峰说。

那段日子很苦,再回首时却都变成了甜。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结构与机械工程部主任李辉,这样评价那段日子对自己的意义:“通过努力,我亲眼见证了FAST的成长,这样的大型项目给我提供了丰富自身经历的机遇,这种机遇无疑是一种财富,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

图2:2009年9月22日,姜鹏和同事在密云安装反射面板进行试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 “难点”最终成“亮点”

FAST的骨干们,在刚加入团队时,都只有二三十岁。在老一辈科学家的信任与呵护下,他们身上的闯劲和创造力,让FAST一次次逆境翻盘。

在望远镜调试之初,孙京海遇到了一个难题:采购的高压滤波器定制产品寿命短、可靠性不满足需求,因为全世界都没有像FAST这样的特殊需求。如果用采购的产品,设备有失效甚至爆炸的风险;如果不用,望远镜观测质量得不到保证。怎么办?

琢磨了一段时间后,孙京海发现,问题出在元器件的选型和制造工艺上。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发方案,从元器件开始做。可是,孙京海既非电气电子专业科班出身,也没有设计经验,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幸运的是,包括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在内的前辈们,支持他干下去。

于是,孙京海和同事一起,从头开始学。书本上的设计方法不好用,他们就创造新方法。通过几轮的测试、改进,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提升。到了调试阶段,他们坚定的用了自己设计研制的产品,实现了工程所需的效果。

姚蕊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望远镜建设期间,她主要负责馈源舱研制。馈源舱相当于天眼的瞳孔,起到聚焦的作用。建设阶段,为了解决馈源舱的超重问题,姚蕊等人抛弃了多年的馈源舱设计方案,大胆地对馈源按照观测进行分组,并将馈源舱的圆柱体变成了“钻石三角形”。

姚蕊忐忑地把新设计方案递给南仁东:“南老师,这样设计会不会不好看?”南仁东看完方案,沉默些许后说:“也不难看。”至今,姚蕊都不知道南仁东是不是真的喜欢馈源舱的新造型,但他的支持让这个创造性的方案最终得以实现。

忆及过往,每个人心里都感慨万千。“我们这一辈人接过FAST的工作,就要尽自己的力,发一份光。”科学观测与数据部科学观测组组长钱磊说。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电子与电气工程部主任甘恒谦也感慨:“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自主创新,历时二十多年,攻克众多建造技术难题;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把FAST运行维护好,以高质量观测数据、重大科学成果回馈社会。”

图3:现场工程师常年在台址驻守值班,家人带孩子探班(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图4:调试组历尽艰辛后终于实现望远镜联合观测,成员留影纪念(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 大窝凼里的新气息

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国内开放运行。又一批新生代科技工作者来到这里,帮助FAST向“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目标迈进。

2012年,20岁出头的孙纯加入FAST,如今,作为工程师的她,主要的工作是给每个项目安排合理的观测时间。望远镜每一秒的观测时间都很宝贵,而每天等待观测的源就有几千个。不浪费观测时间,是他们安排观测计划的主要原则。每天,孙纯都要对计划逐一核查,一旦两个特殊要求的源出现观测时间冲突,她就要耐心地做协调,按规则给每个待观测源排好队。

为了实现观测任务的高效安排,2020年初,孙纯参与开发出了观测项目管理系统。2021年3月31日起,FAST正式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她又参与开发了英文及观测项目申请评审系统,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申请、创建、安排、执行一条龙服务,保障FAST能产出更多成果。

与孙纯一样,工程师黄梦林也常驻FAST现场,为天文学家们提供数据服务。2014年,她来到这里,负责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维护。那时,FAST还没有数据中心。他们一步步开展需求分析、招标、上架安装、配置环境、提供服务、后期运维工作。接着,机房多起来了,设备多起来了,数据中心的人员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一步步走到今天,黄梦林充实而自信。

每次忙到快要崩溃时,黄梦林总会抬头望向窗外。综合楼的门旁,南仁东的雕像矗立着。看着南仁东的雕像,她会想起与他相处的点滴,也由此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能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微薄之力,这辈子就值得了!”

所有成长在中国天眼里的青年人,都有他们的大理想和“小心思”。正如姜鹏所说:“我们不能忘记的初心是要做一台好用的望远镜,我们对未来美好的愿景是希望后来者们用好这个设备,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是我们也终将是过去时,如果说我们还有点奢求的话,那就是希望不会被忘记。”
https://t.cn/A6cdFs9U

【中国天眼的青年力量:那时,他们二十郎当岁】今年,中国天眼(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43岁,测量与控制工程部主任孙京海38岁,机械组组长姚蕊37岁……

为了把自己纳入“青年人”的行列,他们翻遍了国内外对“青年”的年龄界定,最后姜鹏笑着说:“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说,16到44岁都算青年!”

在刚加入FAST团队时,他们从没纠结过这个问题,那时,姜鹏31岁,孙京海22岁,姚蕊22岁……

如今,FAST建成了,他们也快要走出“青年人”的范畴,但是他们不苦恼,因为他们的青春写进了历史,因为新生代们也正在如他们和他们的前辈们一样,继续为中国科技事业而奋斗。

▲ 青葱岁月的苦与甜

早先参与望远镜建设的人,常津津有味地追忆十多年前的日子。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测量与控制工程部测量组组长于东俊就是其中一位。

2009年夏天,于东俊毕业后入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3个月后就被派到FAST现场。第一次出公差、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山清水秀的贵州……种种美好想象在于东俊脑海中反复出现。然而,现实给他泼了盆冷水:当时的大窝凼里,没有手机信号,吃住在临时板房,还要忍受各种蚊虫叮咬。

相比于生活条件的简陋,技术挑战才是最熬人的。

图1:青年科技工作者常年待在大山中,有时对未来也存着迷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2009年,姜鹏博士毕业。一张招聘启事偶然出现在他面前:“一个500米直径的索网,能变形,抛物面可以在它的不同的部位形成,而且要求控制精度达到毫米级……”“500米”“变形”“毫米级”,这些让姜鹏觉得“不可思议”。带着好奇,他加入了FAST工程项目建设团队。然而,很快他就发现,工程技术举步维艰。

当时的一大“痛点”是索疲劳问题。FAST是个庞大的射电望远镜,如果把它比喻成一口盛满了水的锅,够全世界所有人喝一天。什么样的索网,能30年不坏、分毫不差地撑起这口大锅?

当时,姜鹏等人从市面上知名厂家买来十根钢索,然而,在疲劳实验中,所有钢索都失败了。这件事很快在天文圈里传开,很多人都说FAST要完了。顶着压力,姜鹏等人用两年时间没日没夜地钻研,经历了近百次失败,最终才像做梦一般研制出一款适用于FAST的成品钢索结构。

一路走来,磕磕绊绊,但大家乐在其中,“经常能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也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FAST 运行和发展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潘高峰说。

那段日子很苦,再回首时却都变成了甜。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结构与机械工程部主任李辉,这样评价那段日子对自己的意义:“通过努力,我亲眼见证了FAST的成长,这样的大型项目给我提供了丰富自身经历的机遇,这种机遇无疑是一种财富,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

图2:2009年9月22日,姜鹏和同事在密云安装反射面板进行试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 “难点”最终成“亮点”

FAST的骨干们,在刚加入团队时,都只有二三十岁。在老一辈科学家的信任与呵护下,他们身上的闯劲和创造力,让FAST一次次逆境翻盘。

在望远镜调试之初,孙京海遇到了一个难题:采购的高压滤波器定制产品寿命短、可靠性不满足需求,因为全世界都没有像FAST这样的特殊需求。如果用采购的产品,设备有失效甚至爆炸的风险;如果不用,望远镜观测质量得不到保证。怎么办?

琢磨了一段时间后,孙京海发现,问题出在元器件的选型和制造工艺上。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发方案,从元器件开始做。可是,孙京海既非电气电子专业科班出身,也没有设计经验,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幸运的是,包括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在内的前辈们,支持他干下去。

于是,孙京海和同事一起,从头开始学。书本上的设计方法不好用,他们就创造新方法。通过几轮的测试、改进,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提升。到了调试阶段,他们坚定的用了自己设计研制的产品,实现了工程所需的效果。

姚蕊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望远镜建设期间,她主要负责馈源舱研制。馈源舱相当于天眼的瞳孔,起到聚焦的作用。建设阶段,为了解决馈源舱的超重问题,姚蕊等人抛弃了多年的馈源舱设计方案,大胆地对馈源按照观测进行分组,并将馈源舱的圆柱体变成了“钻石三角形”。

姚蕊忐忑地把新设计方案递给南仁东:“南老师,这样设计会不会不好看?”南仁东看完方案,沉默些许后说:“也不难看。”至今,姚蕊都不知道南仁东是不是真的喜欢馈源舱的新造型,但他的支持让这个创造性的方案最终得以实现。

忆及过往,每个人心里都感慨万千。“我们这一辈人接过FAST的工作,就要尽自己的力,发一份光。”科学观测与数据部科学观测组组长钱磊说。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电子与电气工程部主任甘恒谦也感慨:“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自主创新,历时二十多年,攻克众多建造技术难题;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把FAST运行维护好,以高质量观测数据、重大科学成果回馈社会。”

图3:现场工程师常年在台址驻守值班,家人带孩子探班(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图4:调试组历尽艰辛后终于实现望远镜联合观测,成员留影纪念(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 大窝凼里的新气息

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国内开放运行。又一批新生代科技工作者来到这里,帮助FAST向“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目标迈进。

2012年,20岁出头的孙纯加入FAST,如今,作为工程师的她,主要的工作是给每个项目安排合理的观测时间。望远镜每一秒的观测时间都很宝贵,而每天等待观测的源就有几千个。不浪费观测时间,是他们安排观测计划的主要原则。每天,孙纯都要对计划逐一核查,一旦两个特殊要求的源出现观测时间冲突,她就要耐心地做协调,按规则给每个待观测源排好队。

为了实现观测任务的高效安排,2020年初,孙纯参与开发出了观测项目管理系统。2021年3月31日起,FAST正式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她又参与开发了英文及观测项目申请评审系统,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申请、创建、安排、执行一条龙服务,保障FAST能产出更多成果。

与孙纯一样,工程师黄梦林也常驻FAST现场,为天文学家们提供数据服务。2014年,她来到这里,负责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维护。那时,FAST还没有数据中心。他们一步步开展需求分析、招标、上架安装、配置环境、提供服务、后期运维工作。接着,机房多起来了,设备多起来了,数据中心的人员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一步步走到今天,黄梦林充实而自信。

每次忙到快要崩溃时,黄梦林总会抬头望向窗外。综合楼的门旁,南仁东的雕像矗立着。看着南仁东的雕像,她会想起与他相处的点滴,也由此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能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微薄之力,这辈子就值得了!”

所有成长在中国天眼里的青年人,都有他们的大理想和“小心思”。正如姜鹏所说:“我们不能忘记的初心是要做一台好用的望远镜,我们对未来美好的愿景是希望后来者们用好这个设备,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是我们也终将是过去时,如果说我们还有点奢求的话,那就是希望不会被忘记。”
https://t.cn/A6cdFs9U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妈妈生我爱我一场,我也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永远做妈妈的宝贝[抱一抱]我们都要好好活着,未来充满希望[心]晚安[女孩儿] 已经ptsd了,累了,什么社交软件也不
  • #今日贴纸打卡##就这一刻##一起冲鸭# People who love you and think of you……DAY3⃣️8⃣️!☁️❤️♒️ ​​​
  • 没有多少人做小红书第一篇内容就可以的,也没有人做一天半天就可以做好流量的。没有多少人做小红书第一篇内容就可以的,也没有人做一天半天就可以做好流量的。
  • 晚上爸爸和姐姐外出,我让他一个人玩了会玩具,终于把一家人的衣服洗完了[作揖]#等什么君[超话]##等什么君[超话]#哈哈哈[鼓掌],大家好,我是你们憨憨的妖狐村
  • 基于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领域长期的学术积累和国际影响力,整合CO2捕集
  • #荐书##花式推书不得不服# 人生不一定要远行,手边的光阴,也一样有你想要的答案;人生不一定要有珍馐美味,一顿家常菜,也能开心一整年;人生未必要遇见多么伟大的友
  • xzxzggggxfx 小飞侠永远爱肖战❤️#肖战[超话]##肖战真力时品牌代言人#xz#以星为梦,与真同行#肖战真力时品牌代言人[心]以星为梦,与真同行 ❤
  • 三人份的地锅鸡,锅圈那面皮真好绝这绝对是和曹山最最正式的一次lose weight了每日4km,练肩,脚踏车,她还加个帕梅拉水桶腰,牛牛子不多夸了。前两天饭点完
  • 关键是,不同年龄的都可以看,不用担心懂不懂,抑或是否有禁忌……即使是孩子,她也能感受到美好—这一点恰恰最重要!前路或许光明,或也黑暗,但请你相信自己,也相信身边
  • #肖战[超话]##肖战顾一野# xz#王牌部队肖战# 剧荒太久了昨晚开始正式追剧王牌以往偏爱小甜剧悬疑剧的我竟然深深迷上了这部军旅剧一切皆因肖战顾一野这个角色太
  • 人经历过重重磨难,见识过世间的种种,放下了作为人的一颗私利欲望之心,就好像自己已经心死一般,但恰恰正是如此,追求自由得以悟道的心由此而生,在面对每一件事时如果都
  • 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拈一缕岁月的风惹了儿女情长,依稀是当年模样,细眉描长,执一份怀想,书一页柔肠,绕指的缠绵
  • “在写什么”“不能说的”肖蘸大概写了很多东西,王博干脆去看人怎么动的,这下就很容易,“你,又,不,让,我,亲,你”一笔一划地控诉,“我,想,咬,你”肖蘸写完就飞
  • 2021 年以来由于净化磷酸产品价格上涨较多,铵法路线是很多磷酸铁企业的首选。相比较于工业一铵,我们更看好净化磷酸未来在磷酸铁锂里面的使用。
  • 水无所不利,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臣因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故曰“以简治烦惑,以易御险难;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归
  • 3、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4、愿你学会了看透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生活5、生活是晨起暮落,日子是柴米油盐,时光匆匆我们终将释怀,健康的活着,平静的过着,开心的
  • 10月19日,13:30,从滕州汉庭酒店步行出发,到滕州公交客运换乘中心拜访客户。经流行病学及大数据调查,其主要活动轨迹如下:10月18日,12:17,从郑州东
  • 善待植物,那是生命的美景。在地球生活的我们,每一天都能享有阳光,空气,风和雨,感叹于大自然的奥妙之余,也请记得好好守护这一片抚育世界的大地。
  • ”以前看《蒋勋讲红楼梦》说黛玉的潇湘馆只有一种最干净的植物:竹子,院子里青苔是从来不扫的,一般家庭不喜欢苔,是要扫掉的,可是林黛玉却要留住苔,因为苔代表着她忧郁
  • #美食博主# 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美食治愈系##☀️Wendyの小日常☀️#2⃣0⃣2⃣2⃣0⃣2⃣2⃣5⃣晴☀️Good morning. 早安#早餐[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