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
格兰菲迪12
是被包装吸引的
我喜欢鹿,感觉鹿这种生物有种灵动的美
可以有棱有角地在坑洼不定的大地上奔跑

每天工作+生活看的文字感觉有一万字打底了,要想的东西比以前多
每天早上5点多大脑就说,俺醒了小伙子可别睡了!
眼皮说,静一静!俺还没恢复力气!
然后大脑就自顾自地开始回忆歌曲、代码、人

每天看前人的代码看得犯困
大脑说,够了,别看了,我想睡觉了
好像触发了一种人体保护机制,停留在原地得了,干嘛这么累
但是不行要打破笼子,我一定能理解你的,只是代码能在原地等你,人可不会,向鹿学学,坑洼不定的路也要学着往前走呐

好了,继续去代码田里种地了
要去实现只要有电脑能编程就能换取生存所需,不被工位束缚的目标
经济独立✅
住所独立⏸️
思想独立▶️
学会去爱▶️

试根据
《 大乘起信论 》 之
「 一心开二门 」
來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印度约在西元三世纪,
即佛灭后七百年,
有关如来藏说的经典流传出来。

在佛教史上,
这些经典属于后期大乘佛教,

提出众生与佛有共同的体性 :

如来藏、
佛性、
真常我、
真常心等,

说明众生依此而有成佛的可能性。

印顺导师将此学派称为
「 真常唯心 」 系。

此系传到中国,
受到高度的重视,

更在中观、
唯识以外,

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如华严宗说
「 性起 」、

禅宗说
「 见性成佛 」、

天臺宗说
「 性具 」,

都是以
「 性 」 ――

「 如来 ( 界 ) 性 」、
「 法 ( 界 ) 性 」
为宗本的。

虽然此系以经典为主,
但是亦出现重要的论典,


《 宝性论 》
和本文引述的
《 大乘起信论 》。

《 大乘起信论 》
是大乘佛教真常心系统的代表作。

对于此论的考证,
颇多争议,

不过总不能否认其对中国佛教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 华严宗理事无碍的无尽法藏世界,

即建立在
《 起信论 》 的
真如缘起上。」

此论以
「 一心开二门 」
为其重要义理所在,

不仅展示了印度佛学严密的理论特色,
亦与中国哲学的心性论有融通之处,
也是佛法中国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根据此法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一心 」
是指众生心
( 摩诃衍法 ),

即是人性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此心涵有
「 心真如门 」 与
「 心生灭门 」 二门,

是一切法的最后根据;

一切无漏法和有漏法,
皆由此心而起现。

根据此法门,

可明白有关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所展现的世间万象、
生死的流转与解脱的还灭、
以及心性本具的清净如来藏,

正好用来解释唐译
《 华严经 》 之
〈 觉林菩萨偈 〉。

〈 觉林菩萨偈 〉 出自
《 大方广佛华严经 ·
夜摩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

功德林菩萨各说一法,
共成十行法门。

当时觉林菩萨承蒙释迦牟尼佛之神通法力,
普遍观察十方世界后,

颂说此偈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全偈以心为主,
共有十句偈,

前五句偈是譬喻,
后五句偈是合法。

前五句偈里面,
前二句偈,
按清凉国师的解释是真如是观,
后三句偈是唯心是观。

 依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关系
指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1 ) 从心与境的主客关系指出世间万象如何呈现以及生命为何迷妄

觉林菩萨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

「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世间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其形象、
色彩和引发的感受,

我们
( 心 )
不是由外向内地接收,

反而是我们
( 心 )
由内向外地赋予世间
( 境 )
意义。

正如 《 起信论 》 所说 :

「 摩诃衍者,
总说有两种 :
云何为二?

一者、法;

二者、义。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
显示摩诃衍义。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
即示摩诃衍体故;

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 摩诃衍 」
意即大乘,

「 摩诃衍法 」
是大乘之法体,

《 起信论 》直指
「 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

不同于唯识家将
「 众生心 」
当作杂染报体的阿赖耶识,

此论认为此心统摄流转的世间法和还灭的出世间法,

一切法皆以此心为体,
依止心体而出现种种差别相,

此即
「 摩诃衍 ( 大乘 ) 义 」。

依此众生
「 心 」 的
「 真如相 」,

「 即 」 显 「 示 」 了
「 摩诃衍 」 的 「 体 」 性。

依此
「 心 」 的
「 生灭因缘相 」,

「 能 」 显示
「 摩诃衍 」 的
「 自体、相、用 」。

体、相、用,

为 《 起信论 》 的
重要术语,

与胜论师的实、德、业有些相近。

「 用 」 是作用,
指动作与力用。

「 相 」 是德相,
不单是形态,

而是性质、
样相等。

自体,
有相、
有用,

而为相用所依的。

至于世间万象如何呈现,

偈云 :
「 虚妄取异相 」、

「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 而由心故画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

一方面可见
「 心 」 是主,

另一方面,
看到世间万象
( 异相、
彩画、
一切色、
诸世间 )

都来自
「 虚妄 」、
「 恆不住 」 的 「 心 」、
「 五蕴 」,

这就是
「 一心开二门 」 中的
「 心生灭门 」:

「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
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彩画是
「 心生灭门 」,

妄念即虚妄分别心,
凡是有漏的心识活动,
都总摄在妄念里。

一切法都依此虚妄分别而现有,
「 若离 」 了
「 心念 」,


「 无一切境界相 」。

《 起信论 》 说心,
或真或妄,
「 心真如 」 是真,
「 心生灭 」 是妄。

虚妄分别心生起时,
就有心境的对立相现前,

有心就必有境 :
心是能知能取;

所知所取的一切法,
即境界相。

虚妄分别心生即有能缘的见分;

而所缘的境相,
即依妄念的似现而立。

若离了妄念的分别心,
一切境界也就都不存在了。
 
2 ) 从世间万象各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指出心的重要性

其实,
世间万象在任何情况下,
若有不即不离的关系,
全靠 「 一心 」。

偈云 :
「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

「 大种 」
是指构成色界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

代表坚、湿、暖、动。

我们看世间,
如画家绘画,

用的材料本身没有分别,
产生出来的色彩亦本没有分别。

《 起信论 》 以
「 真如 」
贯彻佛法对世间万象的看法 :

「 一切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离开
「 名言相 」
则境寂,

离开
「 心缘相 」
则心空,

真如随缘而仍不变,
亦不可破坏,
因其无形无相,

从来
「 相 」
是妙有而非实有,

「 性 」
是真空而非断空。

虽然空有不二,
但是我们的心甚么现象都能造,
只要动了,
就替它们建立关系,
给予分别,

如偈云 :
「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心蕴含无边潜能的动力,
不过,
人往往不知,

「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一方面执妄作真,
不能认清世间实相;

另一方面,
不知心有无限潜能 :

「 彼心恆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 无法而不造 」;

不知可以掌握
「 诸法性 」、
「 佛与心无尽的体性 」 和
「 佛真实性 」;

《 起信论 》指出 :

「 大乘所言义者,
则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体大,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
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心可表现在体、相、用方面具
「 三大 」 义 :

「 体大 」
是指遍一切法的真如性,
亦即真心体空而常恆不变的真如相。

「 相大 」
是此如来藏真心含藏无量如来清净功德性。

「 用大 」
是指此心发挥其无尽的善性,
成就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法因果。
 
3 ) 从佛与众生
( 心 ) 的
关系带出成佛的可能和根据

「 心真如相 」 与
「 心生灭相 」
是一心的二面,

是谓
「 二门 」。

彩画是心生灭,
《 起信论 》
进一步说明依心意识的转化活动,

可解释偈中提到
「 诸法性 」、
「 五蕴悉从生 」 的
「 法 」、

「 佛与心 」 的
「 体性 」、

「 佛真实性 」 和
「 法界性 」 :

「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
名为阿黎耶识。」

如来藏是生灭和涅槃所依这种说法,

源自
《 胜鬘经 》 的
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的思想。

「 魏译楞伽经,
称生灭无常法为空,
无漏无生灭法为不空,
与 《 起信论 》 的说法不同。

中观宗明空、有,

如说缘起有,
毕竟空;

世俗有,
胜义空;

不许说法体不空。

如约有缘起假名的相用说,
也不妨说不空。

唯识宗所明的空义,
和 《 起信论 》 极相近;

不空,
即不同了。

唯识宗说不空,
在依他起与圆成实二性上说,
特别重视依他起的不空。

本论但约真如实性说不空。」

《 起信论 》 说
「 空 」
是藉如来藏从不与杂染法相应 :

「 所言空者,
从本已来,
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以无虚妄心念故。

当知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非一相,

非异相,
非非一相,
非非异相,
非一异俱相。

乃至总说,
依一切众生,
以有妄心,
念念分别,
皆不相应,
故说为空。

若离妄心,
实无可空故。」

真如是离却相对的,
正如 《 胜鬘经 》 说 :

「 众生心自性清净,
为客尘烦恼所熏染;

虽为一切烦恼所熏染,
但心性还自本性清净。

不染而染,
难可了知;

染而不染,
也难可了知。」

华严宗解说为 :
「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

也大体相近。

就算众生在有虚妄杂染的时候,
其真如自体还是清净不染的,

「 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
没有 「 虚妄心念 」。

「 不空 」
是指真如心

「 常恆不变,
净法满足,
则名不空。

亦无有相可取,
以离念境界,
唯证相应故。」

在此分辨出众生与佛的不同 :

清净法在众生杂染位还未显现,
在佛菩萨位才圆满显现。

如果众生知道和相信这种看法,
「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另外,
这也说明众生心与佛心的共通性 :
大家都有真如心。

圣严法师提示我们 :

这个心,
是众生本来就具备的自性,
不是经由人工修行来创造出来的。

它从无始以来就
「 常恆不变 」 地和我们一起。

一般人讲增福增慧,
以为智慧可以加添,
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实际上,
并不是能增加一些智慧,
而是只要减少一分无明烦恼,
就多显一分智慧,
也多见一分佛性。

这样加强了一切众生的信心,
「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更一定有成佛的可能。

结论

《 大乘起信论 》
「 一心开二门 」
这重要义理,

解释了唐译
《 华严经 》
那精简而只有十偈的
〈 觉林菩萨偈 〉。

此偈从世间色相入手,
将心譬如工画师,
以世间譬如画,

我们由
「 心生灭门 」 和
「 心真如门 」
可明白世间的实相。

但是佛法不只是为了认识外在的世界,

而是希望众生知道错误认知和有能力超越生死流转的根源 ——

那内在的心,
从而能知
「 自心 」 的虚妄
( 生灭 ) 和清净
( 真如 )、

「 诸法性 」 的真实、
「 法 」 的流转和还灭;

更要紧是
「 应知佛与 ( 众生 ) 心,
体性皆无尽 」;


「 三世一切佛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正如其他如来藏思想的经典,

阐明一切众生有先天超越的而非经验的成佛根据
( 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

在修行上不需外求,
祗要依着自身的如来性,
努力精进便能成佛,

这无疑给世人提供了极强的信心,
以及较积极的向上动力,

好去努力地发扬人的光明面,
不断地实践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

梦参老和尚主讲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觉林菩萨偈   

天台智者大师的实相观

智顗在
《 维摩经略疏 》 中提到 :
   
藏、
通观生、
无生,

入偏真理,
名为真实;

别、
圆观无量、
无作,

入中道佛性,
名为真实。

这句说话基本上是从实相观来区分藏、
通和别、
圆四教。

由于智顗把天台判为圆教,
所以从这里可知他以
「 中道佛性 」
为真实。

即是说,
中道佛性就是他的实相观。

另外,
他又提到 :

解脱者,
即见中道佛性。

证得诸法实相就是解脱,
而解脱即见中道佛性。

可见智顗很清楚地指出了实相就是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本身是一个复合的概念,
可先分拆为中道和佛性两方面来理解。

中道在原始佛教
《 阿含经 》 中已提到,
而在印度中观学派中有着很大的发挥。

中道最基本的意思就是不着二边。

二边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存在性格的两种各走极端的观念,

一种是
「 有 」,

另一种是
「 无 」。

「 有 」
表示绝对的、
实在的有,

即是所谓
「 自性 」 的观念。

自性是指一种独立自在的性格。

说一种事物具有自性,

就是指它能够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能无条件地自己存在。

这种
「 有 」 的观念
是认为宇宙万物都有着一个绝对的、
实在的基础。

「 无 」
表示绝对的虚无,

这种观念认为宇宙万物根本上是完全虚无的,
没有任何存在性。

然而,
中道并不是在有和无之间找一个中心点,

而是超越于有和无,
透显出诸法实相是一种缘起性空的状态。

这种缘起性空的状态既不是自性的有,
也不是完全虚无。

缘起表示诸法都是依因待缘而生起,

既然有因、
有缘,

亦有生起,
所以不是虚无。

性空表示诸法的本质不是绝对的实体,
这即是无自性。

从否定面说,
缘起性空是否定了
「 无 」 和
「 有 」,
即非有非无;

从肯定面说,
就是超越于有和无的对立,
而达致的一种绝对境界。

这就是中道。

至于佛性,
智顗说 :
   
灭者即解脱,
解脱必有其人,
人即法身,
法身不直身。

(《 法华玄义 》)

佛教所说的寂灭,
即是解脱。

所谓解脱,
就是脱离生死轮迴的束缚。

说到解脱,
就必有
「 其人 」,

即是必定有某个东西解脱,
亦就是说解脱必有某个主体。

这个解脱的主体就是
「 法身 」。

法身不是我们这个直立的身体,
根本上亦不是一个物质性的东西。

这法身是一个精神性的主体,
亦就是佛性。

佛性思想认为,
每个生命体都具有佛性,
而佛性有着两种状态,

即所谓
「 隐名如来藏,
显名法身 」。

当佛性在隐位当中,
即一般凡夫的情况,
佛性未能显现,

这时候称为
「 如来藏 」。

当佛性显露之时,
即觉悟成佛,

就称为
「 法身 」。

无论在隐位或显位,
佛性都是指着一切生命体,

即一切
「 有情 」 的
主体性而言。

智顗认为,
中观学派说中道,
是倾向于强调客观世界的真实状态,

却忽略了有情生命的主体性方面,
亦忽略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智顗所说的中道佛性,
不单同时强调客观世界与生命主体的真实状态,

更指出了主体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

他在
《 法华玄义 》 提到 :
「 佛性即中道。」

表示生命主体与客观世界是不相离的。

智顗所说的实相,
就是这种主客统一的境界。

在实相中,
无所谓我,
无所谓法,

一切圆融无碍,
超越了现象界的相对性格。

以上是总的来说智顗的实相观的特点。

若从分析的角度说,
中道佛性可有三方面的性格 :

第一是常住性;
第二是功用性;
第三是具足诸法。

先说中道佛性的常住性。

智顗说 :
   
如来身者,
金刚之体,
即法身常身。

所以喻金刚者,
体坚用利,
彻至本际。

坚譬法身不为妄、惑、生、死所侵,

常住不变。

利喻法身智德,
般若照用之功,
无所不备。

彻至本际譬法身断德,
解脱终穷,
惑障斯断。

(《 维摩经略疏 》)

这里用
「 金刚 」
来比喻法身,
表示法身有如金刚一般,

具有
「 体坚用利,
彻至本际 」 的特质。

「 体坚 」
表示法身不为妄、惑、生、死所侵害,

常住不变。

相反地,
凡夫在现象界的精神状态则常为妄、
惑所烦扰,

亦为生、
死所束缚。

「 用利 」 指法身的
「 智德 」,

法身具有般若智,
能照见诸法实相。

般若智照见诸法,
跟我们日常认识事物并不一样。

我们日常认识事物,
当中必须经过分别,
才能构成对事物的认识。

所谓
「 分别 」,

是一种对认识对象的处理过程,
当中牵涉到概念化。

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的认识,
已离开了对象自身的真实状态。

而般若智照见诸法,
则是一种无分别的体会。

这种体会没有经过分别过程,
直接达到事物自身,
所以这样能够体会诸法的真实状态。

这样的直观实际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没有主客的区分,
就能够达到直接的体验。

而一般的认识都是在主客对立的格局下进行,
不能构成直接的体验。

「 彻至本际 」 指法身的
「 断德 」,
即是断除烦恼障蔽的能力。

「 本际 」
指根本和边际,

意思是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
达到解脱。

中道佛性这种性格,
是就着主体自身方面而说的。

中道佛性的第二种性格是功用性,
这是就着中道佛性显现出来,
对于其他有情发挥的作用而说的。

智顗说 :
   
功论自进,
用论益物。

合字解者,
正语化他。

(《 法华玄义 》)

「 功 」
是指个人的修行、
精进;

「 用 」
是利益于众生。

两字合起来的意思是,
运用自己修行所得的成果去度化众生。

佛性普遍存在于有情的生命之中,
它可发挥出功用,
使个人自己不断精进,
达到修行的成果,

再进一步,
将成果与他人分享,
帮助其他众生获得修行的成果。

智顗以治病来比喻中道佛性度化众生的功用。

治病是医治人们肉体的病痛,
而度化众生则是医治人们精神上的苦痛烦恼。

医治的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

知病、
识药和授药。

在治病的过程中,
知病是去了解病痛的根源;

识药是寻找适当的药物,
了解它的药性和功能;

授药是将所需的药物适当地供给病者,
使他的疾病痊癒。

而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
知病就是要了解苦痛烦恼的根源;

识药是找寻适合个别人的情况的法门;

授药就是运用适当的法门施于个别人身上,
帮助他们克服烦恼,
获得解脱。

这就是中道佛性的功用性。

中道佛性的第三种性格是具足诸法。

智顗说 :
   
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

中道之法,
具一切法。

(《 摩诃止观 》)

「 诸法 」
指世间一切事物,
包括众生的生命主体。

「 具足 」
可有两方面意义。

中道佛性是世间事物存在的基础,
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的作用显现为世间种种现象,

这些现象就是我们所接触的世间一切事物,
包括我们这些生命体。

诸法既然以中道佛性为存在的基础,
自然不能离开中道佛性而存在,
由此可以说中道佛性具足诸法。

第二方面,
中道佛性具足于诸法之中。

世间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中道佛性,
所以中道佛性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

而中道佛性作为实相,
是整一的存在
( 这当然不是物质性的实体 ),
不能分割开来。

它不会部分显现为世间现象,
另一部分不显现。

中道佛性既显现为世间事物,
则离开世间事物就再没有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不能离开诸法之外,
所以它具足于诸法之中。

从以上两方面可见,
在本质上,

世间事物就是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就是世间事物。

所以,
一草一木无不是中道佛性,
而要体现中道佛性亦不能离开世间事物。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为什么说挽回的过程中做朋友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当你有了积极的改变时,你能及时有效的将这些信息传递给ta。而且我也说过了,即使你们是朋友,也不要频繁联系对方,利用这
  • 四柱八字之凶限支运   △极弱之日主如果不能入从格,一旦入生扶之运或流年就作凶论。   △大凡用财,若四柱无财,即使行财运,亦为虚浮之事。   △大凡
  • #张峻豪[超话]#zjh#张峻豪 十四岁豪不畏惧# 我要如何去捕捉 山城的风吹过少年时代时的连锁反应 夏天的意义是快进七倍的影像在巡游爱的盛大 从记录年少的
  • 人生的路,就是没人会真正因为一段过往,而永远无法释怀,人都有自愈能力,心灵的伤口如同肌肉伤口,没有什么特效药,需要时间慢慢复原。但如果你自己折磨自己,伤口处理不
  • 晏殊《寓意》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这首诗
  • 【宫崎骏最治愈的50个句子,句句唯美动人】 《千与千寻》 1、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2、我不知道将
  • 翻了一下我的微博,在我 废了的那段时间,我是真的想好好养号多发原创证明自己是个活人,但是我真的是没有那么多想发的日常,而且我就是那种啥事没有的时候屁话一堆,真的
  • 【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隆重召开】农民日报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飞)7月16日,全国工商联、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光彩会、中国农业发展
  • 修心才是真的强大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心修好了,一切自然就都好了。我们都要努力修心,把心修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变得真正强大。 做人要明白,
  • #马天宇[超话]##马天宇712生日快乐# “且听风中歌与诗,且看路上醉与笑,时光带来的磨砺,转化为温柔笃定的力量,绽放在你的笑容里” 不因失意而放纵喟叹,也不
  • #电影中国医生# 今天下午看完了。题材真的狠好。作为一个中考备考在疫情期间,今年在广东复发的广东人来说体会很深吧。在备考期间多焦虑不愿再提,被通知中考延期一个
  • #每日一善[超话]# #每日一善# 人,活一一颗,是我们的的根,也是我们的本,把握好自己的,才能调整好自己的态,更好的去生活,更好的去走好人人生路。人活着,态最
  • #每日一善[超话]# #每日一善# 人,活一一颗,是我们的的根,也是我们的本,把握好自己的,才能调整好自己的态,更好的去生活,更好的去走好人人生路。人活着,态最
  • 和wzy&czh认识六年了 初中时候沉迷手帐 他俩出去旅游都会顺道儿给我买卷胶带 到现在也是 其实已经很久不做手帐了 胶带也积灰了 但看到这样的惦记还是很感动
  • #川津明日香# 明天Instagram会有直播 この度川津明日香の ファースト写真集を出させて頂きます! ⁡ 本日から予約発売スタートです☺︎ ⁡ 発売は少し先
  • 一条新置顶(请认真阅读) 做个约定 互相尊重: 不要快转 不要关注又取消 不然我们只能黑名单见 当你发现看不到某些文章的时候 相信我 我比你更着急 你可以试
  • 推推车es偶像梦幻祭贴纸v8v10QQ组合贴纸 好妈咪吃一口也是情救救推车人捏#偶像梦幻祭[超话]# 开五不成砍 更新7.14余量 tag:羽风薰,乙狩阿
  • 情侣头像壁纸无水印复古法式油画赫本草坪森林 O [哆啦A梦汗]和,一个玑互堇歧攫普的担,一人的力不以应付,两人分担起来就不觉得太重了。捕蝇你已经知珍忪忽浊邴咽
  • 一个三星经销商眼中的三星手机是什么样子,带你了解市场的背后 ★标题★ 一提到三星,现如今很多人更多的是惋惜,或是不解,甚至是嘲讽,作为全世界和苹果比肩的科技制
  • 在个人造型的搭配上,我觉得一款优质的男士手表还可以为自己的造型加分。所以,我一直都有关注一些品牌手表的信息。目前,手上戴的是RARONE雷诺表的一款男士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