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阿彌陀佛 # 《佛說四品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眾俱。爾時尊者阿難。獨止靜室
。心生是念。世間有情。所有驚怖。乃至災害障難疾病過咎。已生當生者。皆是愚人
所有。智者即無。尊者阿難。思惟如是事已。從座而起。往詣佛所。到佛所已。頭面
禮足。修奉已畢。住立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我獨靜室。心生是念。世間所有驚怖
等事。皆是愚人所有。智者即無。惟願世尊。為我解說
佛告阿難。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言。阿難
。如是世間所有驚怖等事。已生當生。所謂災害障難疾病過咎等。皆是愚人所有。智
者即無。阿難。譬如有人堆積乾葦為火所燃。而彼愚人驚怖等事。亦復如是。阿難。
如是過去未來現在世中。愚人有災害。智者無災害。愚人有障難。智者無障難。愚人
有疾病。智者無疾病。愚人有過咎。智者無過咎。阿難。當知是愚人法。是智者法。
知彼愚人法已。當可遠離行智者法。如是阿難。汝應當學
阿難白佛言。世尊。何名愚人。佛告阿難。愚人者愚為不了。世間愚人。於法不
了。故名為愚。不了者何。不了法境有四品類。所謂不了界法。不了處法。不了緣起
法。不了處非處法。阿難。於如是法。不能了達。是故得名為愚人也
阿難白言。世尊。如是如是。不了四法。得名愚人。又復云何得名智者
佛告阿難。言智人者。於法揀擇。善了是非。故名智人。善了者何。善了法境。
亦四品類。所謂善了界法。善了處法。善了緣生法。善了處非處法。善能了知如是等
法。是故得名為智人也
阿難復白佛言。善了此法。得名智者。而此智者。了何界法
佛告阿難。汝能善問。當為汝說。言界法者。而有多種。所謂眼界色界眼識界。
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
識界。如是十八界。彼智慧者。如實了達。復有六界。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
界。如是六界。彼智慧者。如實了達。復有六界。所謂喜界樂界苦界捨界煩惱界無明
界。如是六界。彼智慧者。如實了達。復有六界。所謂貪欲界瞋恚界不瞋界殺害界不
殺界出離界。如是六界。彼智慧者。如實了達。復有四界。所謂受界想界行界識界。
如是四界。彼智慧者。如實了達。復有三界。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如是三界。彼智
慧者。如實了達。復有三界。所謂下界中界上界。如是三界。彼智慧者。如實了達。
P. 1

復有三界。所謂善界不善界無記界。如是三界。彼智慧者。如實了達。復有三界。所
謂有學界無學界學無學界。如是三界。彼智慧者。如實了達。復有二界。所謂有漏界
無漏界。如是二界。彼智慧者。如實了達。復有二界。所謂有為界無為界。如是二界
。彼智慧者。如實了達。阿難。如是等界。諸有智者。善能了達。阿難白佛言。世尊
。彼智慧者。如是了達諸界法已。又復云何。了達處法
佛告阿難。言處法者。謂十二處。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
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此十二處。智慧之者。如實了達
阿難白佛言。世尊。智者如是了達十二處已。又復云何了緣生法
佛告阿難。智者應知。十二緣法。從因緣起。由因緣故。即有諸法。因緣者何。
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
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即一大苦蘊集。若了如上緣生之法。
因緣性空。緣聚即有。緣散即無。緣法無故。即無諸法。所謂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
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處滅。六處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
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即一大苦蘊滅
。如是生滅之法。智者應當如實了達
阿難白佛言。世尊。彼智慧者。於緣生法。如實知已。復云何了處非處法
佛告阿難。非處法者。謂身口意造不善業。而獲所樂善果報者。無有是處。若身
口意造諸善業。而復獲於不善報者。亦無是處。言是處者。謂身口意造諸善業。而獲
所樂勝妙果報。斯有是處。若身口意造不善業。而獲所感不善果報。亦有是處
又復阿難。言非處者。謂身口意造不善業。如所希求殊勝之果。由此因緣。命終
之後。若生人天。無有是處。若身口意造於善業。墮惡趣者。亦無是處。言是處者。
謂身口意造諸善業。生人天者。斯有是處。若造惡業。墮惡趣者。亦有是處
又復阿難。世間若有二佛出世。無有是處。一佛出世。斯有是處。又復世有二輪
王出。亦無是處。一輪王出。斯有是處。如是若有女人。為轉輪王。治化世間。乃至
為彼四王天主。忉利天主。大梵天王。及成緣覺無上菩提者。如是等事。無有是處。
若有善男子。具大人相。福慧莊嚴。為轉輪王。出於世間。乃至得成無上菩提。斯有
是處
又復阿難。若正見人。殺父害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造於如是五
逆業者。無有是處。若異生凡夫愚癡邪見。造五逆者。斯有是處
又復阿難。若正見人。受具戒品。自犯戒已。於阿闍梨。而生毀謗。作如是言。
此阿闍梨。不善戒法。亦復不能受持禁戒。我當揀擇別阿闍梨。受學戒法。作是言已
。詣餘沙門婆羅門所。選擇師受彼人。或見沙門婆羅門。作諸戲論。不律儀者。依稟
於彼為阿闍梨。而求寂靜出離三有。無有是處。如是等事。若愚癡邪見。作此求者。
斯有是處
P. 2

又復阿難。若人不斷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由煩惱故損減善根。障礙智慧。覆蓋
涅盤真寂靜法。彼人若了四念處者。無有是處。若人斷除根本煩惱。及隨煩惱。善能
了解四念處法。求趣涅盤者斯有是處
又復阿難。若人不斷煩惱。善了四念處。能證七覺支。趣向涅盤者。無有是處。
若人斷除煩惱法已。了四念處。證七覺支。趣向涅槃者。斯有是處
又復阿難。若人不斷煩惱。而了四念處。證七覺支。盡苦邊際。趣向涅盤。成緣
覺菩提。乃至無上正等正覺者。無有是處。若斷煩惱。了四念處。證七覺支。盡苦邊
際。趣向涅盤。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正等正覺者。斯有是處
佛告阿難。智者如是如實了達處非處法。汝等應當如理而學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聞如是未曾有法。得甘露味。深自慶快。世尊。當
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受持。佛告阿難。是經名為四品法門。亦名法鏡。亦名甘露鼓。
亦名多界。如是名字。汝當受持
爾時尊者阿難及諸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P. 3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学院奖2022春季征集活动# #学院奖[超话]##学院奖2022春季征集活动##青年创意观# 优秀作品欣赏作品名称:圣象年轻人图鉴命题企业: 圣象集团作品类别
  • 除此之外,李若彤的老友胡兵也在她生日当日送上祝福,并另附了一张二十多年的老照片,俩人稚嫩的模样极具年代感,一句“蔡嘉”也是一瞬间造成网民的一波回忆杀。除此之外,
  • 心情好的时候随便写两句 微博自由就是什么小事都可以随便发时常觉得每天生活没有盼头 日复一日 但又时常开导自己 看着短视频推的有力量的话 风景秀丽的山川湖海 又或
  • 上堂法语(印光大师代友人著,六十七篇,出自印光法师文钞补编,原三编手抄本) (一)   一句弥陀妙难量 凡圣同依证真常   但愿此法广流布 穷尽三际遍十方  
  • ”哈哈哈~ 不得不说,这样的画面似乎只能在电视剧里面才能看到,没想到也会发生在蒋勤勤的生活中,所以陈建斌在这个举动上面,还是挺加分的。蒋勤勤想都没想就说了出来,
  • 請同修們不要錯解我的意思,我是說,無論是定課也好,還是日課也好,我們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修行這顆心啊,讓我們這顆躁動不安的、妄念紛飛的心安靜下來。記住:凡是思
  • P15:我一般不动物塑角色,但卡西,狗勾P16:手指触地感知术 & 旗木朔茂事件中三代的作为 & 带土早早显露的黑化潜质P17:有趣的迷彩隐之术
  • (为什么这么对应和太阳行度相关,而太阳的轨迹,正是太阳历的重点,毕竟12节气也是太阳历推定的,但这个话题实在太长太碎了,以后有机会再细说吧。子是和水瓶对应的,这
  • #多地取消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当然,群众有疑虑,也不是不能理解。今日,在相关信息热传之后,石家庄发布了《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就是以沟通的姿态去赢得广大市民的理解,
  • 我当时的判断也是这个房东给人带来感觉很奇怪,所以我告诉这个妹子她的电话可能被人利用了,然后小心点,我是在咸鱼上找的。所以我偏向相信那个妹子说的,并且判断这个妹子
  • 有趣的是,在健康动物靶向激活ADCYAP1+神经细胞同样可以引发动物的患病行为。最终,研究人员在小鼠孤束核和延髓极后区找到一群表达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1的细胞
  • 風は騒ぎ 闇は軋む刻告げの予兆(きざし)が如く天(そら)を仰ぎ 夜明けを待つただ名もなき あてどなき痛みは何を望んで 何処へ向かう?他のメンバーは家に行ったこと
  • 近日,在汉堡天文台的支持下,汉堡大学国际研究小组利用 “Lofar”射电望远镜发现了四个巨大的宇宙“光晕”射电源。研究小组使用的是“低频射电望远镜"(
  • 旺旺臻品系列|WW8001-3天使白,永恒的经典 "白色是一种更直接明了的建筑语言 是光与影、空旷与实体展示中最好的鉴赏"——身为“白色派”
  • [打call][打call]记录下即时的感受 我怕马上就忘了…好吧暂时结束了口语[睡]这几天背的喉咙冒烟[睡]早上起来甚至觉得扁桃体发炎了,anyway感觉还是
  • 我说菜寺场也很甜啊,那是他的第一位女主,他的第一部剧,那是让我喜欢上他的一部剧,有很多第一次尝试都贡献了,请给了这部剧如果没有他的这部处女座,也没有现在的王鹤棣
  • 难道连这个抚恤金都下降了?心动不如行动,每月18号,中国石油加油站等着您!
  • #杨戬##新神榜杨戬# 影评⭐⭐⭐⭐ 国漫现在已经越来越有样子了! 立意也新颖。 我觉得这片想表达的是,没有绝对的正与邪!所谓的正派,正道,可能也是虚伪的,可能
  • 他的爱真的好大方,他一点都不会藏着掖着,我上车后他问我热不热我说不热他说不,你热,然后他就把空调都对着我,很奇怪,我老是记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记得很清楚[苦涩]
  • 女人边做家务边念佛,受益会非常大! 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有百利而无一害,没有任何的忌讳,不要说哪里不干净不能念,“刚才有人在我房间抽烟,不能念”——这些忌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