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下跪一小时,儿子发朋友圈炫耀:跪着的父母,养不出站着的孩子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了一个照片:为了劝任性的孩子上学,一位妈妈跪在孩子面前;

而孩子却坐在椅子上,翘着脚,十分悠闲地玩着手机,一点也没有把母亲这一副模样放在眼里。

最重要的是,孩子不仅不理妈妈,还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开心每一天”。

为了劝孩子上学,这位妈妈已无奈至极,才会有如此举动。

同样的,之前新闻还曾报道过,一位82岁的妈妈为了得到“赡养费”,把48岁的儿子告上法庭的事。

她的儿子是海归硕士,从小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可回国后,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多年都靠老妈给一点生活费苟活。

这位妈妈只好把儿子告上法庭,让他出赡养费,以此逼迫他工作。但找了律师后却发现,就算胜诉,儿子要是依然不肯工作,法院也没办法。

只好懊悔不已,觉得自己教育不对,从小都顺着他……

这些案例,其实都反应了父母养育上的一个巨大失误:没有基本的边界和权威。

没有边界和权威的爱
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比如孩子说:“妈妈,你给我买......” 妈妈不买,孩子会躺在地上大哭大闹;

有边界感和权威的妈妈,会清晰告诉孩子:这件东西没有在计划要购买的清单内,妈妈是不买的,你任性哭闹无用。

这样孩子就知道了:你有边界,这是你的边界。

健康的个人边界是清晰的、为自我建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且仅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而一味顺从孩子的父母,一直在满足孩子的需要,没有规则和边界,这同样会让孩子失去探索人际关系中边界的能力,失去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当父母不设边界、没有规则的时候,孩子内心是恐慌的,就像在一个荒野中奔跑,找不到方向,他在社交中是无序的。

表面上,它保护了孩子的需要满足、情绪的稳定,实际上,却伤害了孩子认知人际关系中的界限的能力。

反之,从父母这里学到边界的孩子,会用各种方式去探索其他人的边界,慢慢从家庭延展到社交,发展出他适应人际关系和感知情绪的能力。恰当的规则和界限,会支持孩子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需要。

与边界同样重要的是,权威。

心理学家皮亚杰总结出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

6-8岁的孩子便进入到他律阶段即权威阶段,开始接受外部规则;

12-14岁的孩子开始发展为在权威关系中争取平等和互惠,并在这些规则中不断思考、探究、推理,建立内部认知和身份认同。

从小被父母一味满足的孩子,只有一个中心:我自己,在他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自己的要求、想法是最重要的,“我” 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法则。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依然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蔑视权威,不守规则。

心理学上,在生命发展的初期,需求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婴儿在有需要的时候,会哭泣、会表达不满。

然后养育者予以满足,父母就像镜子一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照见自己,知道: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从而形成安全感和价值感;

而随着孩子长大,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对“需求”的回应和满足带来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还需要发展孩子健康的自尊、独立品格、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些品质的发展,都需要父母逐步放手,树立权威、清晰地界定规则,并不断地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

做权威的父母

通常,没有权威,一味顺从孩子的父母,一方面是“害怕亏待了孩子”,怕给予孩子的是不够的,于是不断补偿,不断给予... ...

这种“不断的补偿” ,其实来自于父母自身的未满足的期待、未满足的爱,因为父母没有得到过,有了孩子,便把这种对于“不够”的假设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变成了那个“未满足的自己”,父母所做的,是在填补内心的匮乏感。

另一方面,是父母内心过度焦虑。担心孩子没有独立,会受伤,担心孩子出错,这种担心的背后是焦虑。

为了避免担心的事情发生,父母无法放手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无法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责任,孩子变成了只会依靠“要”来满足需求的人,只懂得依赖和索取。

那么,怎么做才能成为“权威型”父母?

1.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树立权威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Baumrind)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实验研究,研究将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溺爱型、忽视型、专制型。

实验结论证明: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发展是最有力的。

心理学家发现,父母的权威感来源主要有4个成分——

权威定向(在家庭中做决定)
知识定向(知识和学识)
身份定向(父母的身份)
以及行为定向(惩罚)

且这几个成份在儿童认知中的重要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显著的变化。

5岁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服从)主要出于行为定向(害怕惩罚),以及身份定向(对方是大人的身份)的考虑;

而10-13岁的儿童对权威的服从则主要从知识定向的角度来出发。

父母需要有意识地根据孩子年龄,运用不同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权威感”——成为孩子信服的人,从而成为可以引领、影响孩子的人。

2.给予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很多父母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犯错误,恨不得把孩子绑在身上,才不焦虑。

《特别狠心特别爱》的作者说:“孩子在社会上扎根难,不能全怪社会竞争残酷。想一想,自己这双推动摇篮的手,有没有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与素质?”

在家庭中,父母给孩子更多的发展自己和独立的机会,至关重要。比如——

父母是孩子互动的对象:也就是为人父母需要跟孩子交流、沟通、回应他的需要;

父母是孩子直接的教导者:需要给他很多直接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比如如何穿衣戴帽、如何自我照顾、如何讲究餐桌礼仪、如何照顾他人感受、如何服务他人等等。

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资源和试错的机会:父母为孩子提供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同时允许孩子独立承担可以承担的责任,允许孩子拥有试错的机会。

3.敢于表达自己的界限和情绪需求

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使得孩子没有了解父母的机会,父母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看看是否是自身过于焦虑;

其次,敢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比如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我感到很担忧”、“你这样做,我很愤怒”;

当父母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才会开始了解:父母也是有界限的、父母也是有情绪的,父母也是有需要的。这样的父母在孩子心中,才会有权威感。

同时,父母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评估,哪些是可以满足孩子的,哪些是不能满足孩子的,可以去清晰地界定规则,明确界限。必要时,温和而坚定地表达拒绝。

“ 当你仔细谈过一段感情, 最后却分手了,后来你会很难再往喜爱别人,你不想花时光也不想往了解。就好比你写一篇文章快写完了,但老师说你字潦草把作业撕了让你重新写一遍。虽然你记得开头和内容但你也懒得写了,因为一篇文章花光了你所有精力,只差一个结尾,你却要从头来过。”

?——网易云音乐暖评《南山南》
━━阡蓓 #闲言碎语# #好句# #情感#

上一次的大比分还是2004年?我不确定了,忘记了[允悲]这次是真的没想到啊!你庆祝的表情还是依旧狰狞[允悲]我不想经历今早别家球迷的心情,不想再看见球场上你落寞的背影,不想你在球场哭而我在客厅哭,不想告诉别人我的青春快结束了…………有强迫症的我每次看你就想帮你把袜子穿好,而你就是这么不羁!你再坚持一下,我想去德国,如果有一天累了,那就挂着你的招牌傻笑去环游世界吧[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央视春晚备播录制路透图一组
  • 女游客下体受伤 北京什刹海双人冰车被封存
  • 钟丽缇喝油排毒,真有那么神?
  • 深圳警方打掉特大跨境电信诈骗团伙
  • 国王杯皇马遇巴萨
  • 苹果降价销量猛增近8成,“真香定律”又一次应验?
  • 玻利维亚泥石流多可怕?一起看看
  • 西澳发现明代铜婴儿 澳洲历史或将因此改变
  • 胜利就夜店暴力争议亲自发文致歉,如有需要他负责的部分一定会负全责~
  • 寒假作业涉黄:校长等3人记过
  • 刘德华补偿歌迷,想怎么来都行,女粉丝兴奋了
  • 东方锦鲤!武磊西甲首秀达成 刚上场球队就扳平比分...
  • 2019超级碗:爱国者第六次夺冠 布雷迪创造球员夺冠次数纪录
  • 春晚频频出状况,李易峰化身维修工人修篮筐,明天节目值得期待吗
  • 爱国者还想补强,布雷迪野心不小直接让詹姆斯改打近端锋
  • 愿天堂也有足球,萨拉乘坐的失事飞机残骸找到
  • 战报:本泽马、维尼修斯、马里亚诺先后建功,皇马3-0阿拉维斯!
  • 新闻快报:猫眼娱乐上市首日惨遭破发/寒假作业涉黄
  • 中国游客不再“爆买” 乐天免税店要从首尔仁川机 场撤柜
  • 滴滴司机这次很冤!因阻止乘客车内进食 他被平台永久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