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
人性论

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
方法的一个尝试

当你能够感觉你愿意感觉的东西,能够说出你所感觉到的东西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
--塔西陀

凡自命在哲学和科学方面给世人发现任何新事物的人们,总喜欢贬抑前人所提出的体系,借以间接夸耀自己的体系,这对他们说来是最通常和最自然的事情。诚然,对于那些可以提交人类理性法庭的最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仍然愚昧无知;这些人如果满足于惋惜此种愚昧无知,那么一切熟悉科学现状的人们很少会对他们不欣然同意的。一个具有判断力和学识的人很容易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那些最为世人称道,而且自命为高高达到精确和深刻推理地步的各家体系,它们的基础也是很脆弱的。盲目接受的原理,由此而推出来的残缺的理论,各个部分之间的不相调和,整个体系的缺乏证据;这种情形在著名哲学家们的体系中到处可以遇到,而且为哲学本身带来了耻辱。
显然,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即使数学,自然哲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科学;因为这些科学是在人类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是根据他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如果人们彻底认识了
人类知性的范围和能力,能够说明我们所运用的观念的性质,以及我们在作推理时的心理作用的性质,那么我们就无法断言,我们在这些科学中将会作出多么大的变化和改进。在自然宗教中,尤其希望有这些改进,因为自然宗教不肯满足于把神的本性告诉我们,而且进一步把见解扩展到神对人类的意向,以及人类对神的义务;因而人类不仅是能够推理的存在者,而且也是被我们所推理研究的对象之一。
数学、自然哲学、自然宗教既是如此依靠于有关人的知识,那么在那些和人性有更密切关系的其他科学中,又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呢?逻辑的惟一目的在于说明人类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类观念的性质;道德学和批评学研究人类的鉴别力和情绪:政治学研究结合在社会里并且互相依存的人类。在逻辑、道德学、批评学和政治学这四门科学中,几乎包括尽了一切需要我们研究的种种重要事情,或者说一切可以促进或装饰人类心灵的种种重要事情。关于人的科学虽然发展得较迟,没有自然哲学那样的早,可是我们也不应该认为它给予我国的荣誉不如自然哲学那样的大,而应该认为它那较迟的发展是一个更大的光荣,因为这门科学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并且必须要经过这样一番的改革。因为,我觉得这是很显然的:心灵的本质既然和外界物体的本质同样是我们所不认识的,因此,若非借助于仔细和精确的实验,并观察心灵的不同的条件和情况所产生的那些特殊结果,那么对心灵的能力和性质 ,也一定同样不可能形成任何概念。
我想一个认真致力于说明灵魂的最终原则的哲学家,不会自命对于他想要说明的人性科学是一位大师,或是自称对心灵自然地感到满意的事理知道得很多。因为失望和快乐对我们几乎是有同样的效果,我们一旦知道了某种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这种欲望本身就会立即消失,这是确定不易的道理。当我们一日看到,我们已经达到人类理性的最后限度时,我们便安心满足了,虽然我们完全明白我们在大体上的无知,并且也看到,对于我们的最概括、最精微的原则,除了我们凭经验知其为实在以外,再也举不出其他的理由。经验也就是一般人的理由,这种理由,即使对于最特殊、最奇特的现象,也无需经过研究便可以直接发现出来的。这种不能再进一步的情况就足以使读者感到满意,作者也就可以得到一种更为微妙的满意,因为他已坦然自认无知,明智地避开了过去许多人的错误,不把他的猜测和假设作为最确定的原则来蒙蔽世人。先生与学生既然如此互相感到满足和满意,我就不知道我们对于哲学还有什么进一步的要求。
—《人性论》

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
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
越是抓得紧,失去的越多;越是追求多,越难以快乐。
01
人生是苦海,一切痛苦都是执念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有四句著名的偈语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间万物,一切都只是一场虚妄,在这虚妄之中,人们总会因为主观的错误执念,而给自己带来无休止的痛苦和苦恼。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许璪和顾和,这两人在丞相王导手下做事,而且都受到了丞相王导的赏识和重用。
凡参加游乐宴饮,王导都会带上他们,两人表现并没有什么不同,都非常出色和优秀。
唯独有一次,两人到丞相王导家参加宴会,欢畅之极。晚上,王导就安排两人留宿在丞相府中。
可是,顾和整夜辗转难眠,直到天亮都没有睡着,与他不同的是,许璪一上床就鼾声大作。
后来,王导感叹说:“看来这里不容易睡觉啊。”
两人同样在丞相家留宿,顾和翻来覆去整夜难眠,是因为顾和有所求,他生怕自己的一些举动会失礼,惹得丞相不高兴,会让自己失去一些东西。可他不知道的是,他为此付出的东西要多于他想要的一切。
而许璪呢,安然入睡,了无所求,活得痛快潇洒。其实,有时候,一个人什么都放开了,反而也就什么都拥有了。
《菜根谭》中说:“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宇宙自然,随缘起灭,来来去去。万事万物不论是长、是短、是苦、是乐,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而世间人迷惑,事事贪着,以为是乐,名之为求,却不知执念是苦,即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人生苦短,何必整天让自己痛苦的缠绕在那些虚妄的烦恼之中。人生不易,一定要活得开心,有些物,得不到就算了,有些人,失去了就忘了。
不执着于人生的苦恼,不局限于无妄的苦痛之中,换一种活法,用不一样的慧眼看待这个世界,你会活得更轻松。
02
无所求,才会无所不有
《道德经》中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意思就是说,自然的法则就是不交战而善于胜利,不发言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自动到来,缓缓从容,却善于计谋。正是因为不争,所以有了一种从容坦然的心态,从而不会为名利所屈服,那些来自欲望的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
有一位老教授每天到湖边扁舟垂钓,一直到日落回家的时候,最多能钓两条二三英寸长的小鱼,很少能钓到大鱼。
然而他每天都会满意而归,丝毫不因为收获少而失落。
正是因为他无所求,享受是在钓,而不是鱼,即使没有钓到大鱼,他依然觉得收获满满。
看过这样一句话:当你紧握双手时,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时,世界就在你手中。
世事往往如此,当你刻意追求时,你什么都留不住,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而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快乐,便是因为追求的太多,得到的太少;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心烦,便是因为想要的太多,知足的太少。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不强求,不妄取,贵在随缘。
做人如饮酒,半醉半醒最适宜;做事如执笔,半松半紧最自然。
人生在世,脚踏实地的走,顺其自然的活,把尘事看轻些;把人际看浅些;把得失看淡些;把成败看开些,不和别人比较,不和自己计较。
人生要无所求,便会无所不有。心要学会知足,才能留住幸福。 https://t.cn/z8AbQMe

杨宁金刚经讲义: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这一品的原文大意是佛陀问须菩提:“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须陀洹(指初果罗汉)能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得到了须陀洹果了吗?”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入流就是舍凡入圣,出入圣者之流。但圣者无相,所以实无所入,只是说能不被眼、耳、鼻、舌、身、意所建立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境所转、所诱惑,对此不再执着、贪恋、放不下,名叫须陀洹。”

佛陀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斯陀含(指二果罗汉)人能够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得斯陀含果了吗?”

须菩提说:“世尊,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的意思是往来,即还需要一住天上,一来人间受生。对本性来说,实无往来。往来只是一个虚妄的现象而已,故名是斯陀含。”

佛陀说:“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阿那含(指三果罗汉)能否生起这样的念头,说我得阿那含果吗?”

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阿那含名为不来,不来不是指不轮回,是指不再来人间受生。但对自性来说,本质上并无来去,故名阿那含。”

佛陀说:“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阿罗汉能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得到了阿罗汉果位吗?”

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其实并无有任何一个固定的形象样子叫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得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即是有我、人、众生、寿者相。世尊,佛说我证得了无诤三昧的境界,无诤三昧就是了悟自性本空,清净无烦恼的状态,是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这样想,我是离欲(断除了一切欲望,清净无染)阿罗汉。世尊,如果生起这样的念头,我证得了阿罗汉果。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一位乐于在山林中、寂静处静修,正在走向解脱轮回的人。正因为须菩提虽在山林寂居静修,但内心如如不动,不被身心内外一切境转,安住于万法本空的见地上,不执着在山林静修这回事儿,也不取过去、未来的任何相,所以世尊才说须菩提是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正在走向解脱轮回的人。”

从第七品开始,如来开始反问须菩提,以此反问令弟子们反省到自己内心执着的疑惑与障碍。前面两品令弟子们放下对无上正等正觉果位有所得之心,放下对佛说法执着之心。在这一品接着反问须菩提,从初果到四果阿罗汉,有果位可得吗?须菩提一一回答,都无果位可得。每一个果位成就只不过是破除、放下了一些执着的境界,起个假名叫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相信当佛说完这一品时,那些证得初果到四果的弟子们,有的即可放下有所成就之心,马上安住在自性本无染着、本无生灭、不来不去、本无动摇、本无清净烦恼,毕竟空的境界中。

另外,在这品中有四个名词解释一下,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是佛弟子从初果到四果的梵文音译叫法,这是在佛弟子中,根据修禅定、证量、境界划分的四个等级。最后的阿罗汉称人中最为第一,可以在人间安住在无色界天人的生命状态中入定很久,长久地逃避轮回。但四个果位都是回归空性路上的风景和化城,还未彻底解脱,证入空性。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止语是一种修行
  • 高考是你最后一次靠才华,毕竟以后都得靠脸!
  • 难怪你买的西瓜不甜,这样选瓜,保证甜
  • 愿你出走半生,依然不忘童年
  • 人类首次:美军首次洲际弹道导弹拦截测试成功
  • 王大陆,感谢你出现在我的少女时代
  • 没有一个人, 一生没有坎坷;没有一个人, 一世没有痛苦....
  • 这些年我们丢弃的10种珍贵东西,看到第一种就哭了
  • 关于成为一个有目标感的人的清单
  • 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
  • 我无法原谅你,也提不起一丝勇气恨你。
  • 把孩子的玩具随手送给别人,你知道后果有多严重吗?!
  • 今天和你玩这个游戏的人,都是真的爱你
  • 比起五美的爱情观,《欢乐颂》的男性角色更奇葩
  • 最新电影搜索
  • 【夜读】聪明的人,从不纠缠
  • 我们爱过就好
  • 每天,给自己一个开心的理由
  • 关于如何点出一桌好菜的清单
  • 十二星座护内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