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无常叫做正常》07(圆满)

(24)彻悟!我们一定要彻悟!几个重点,要不然,我们今天来到苑里弘法就很可惜了。

一、彻悟这个身体从上到下都不干净。第一个,要彻悟我们这个身体不清净。

第二、这个世间是苦的。生老病死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苦!

这个世间是无常的、会变化的,万法是空的,还有一切法是无我的。我们这个色身看清楚,人无我,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个色身用化学来分析一下就是这些元素而已。宇宙的元素构成这个色身,有一天宇宙,你借重宇宙的能量,宇宙、大自然也会带走它的。你今天借重宇宙的能量,借重宇宙的元素,有一天,大自然也会带走这些元素的,一点都不会客气的!“人无我”接下来就是“法无我”,法无我。所以一切法也空无自性。

好,我们渐渐有了这些基础以后,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识”什么是“智”?

诸位!“识”,意识形态的“识”,眼根攀缘色尘,产生眼识,这个“识”,它能分别。“智”,也能分别。“识”是执著的分别,叫做“有漏分别”。“智”是没有执著的分别,叫做“无漏分别”。“识”,是生灭有为法,“智”是无为法。“识”是不善分别,“智”是善于分别。两种都能分别,但是众生的妄想、颠倒,就是识心分别,有漏分别,有为生灭的分别,不善于分别,就是烦恼重重,叫做识心分别。“智”叫做无漏分别,叫做无为法,叫做善于分别,虽分别不做分别想。在座诸位,你千万不要说:“识”不好,我把它除掉。诸位,不需要!识心生灭当体即空。识就是性,识性就是智慧,不好的东西转换一下,就是最可贵的东西。所以你不要说:我离开这个识,离开这个识就没有智,对一个在阶位里面修行的人,叫做:我们要离开妄想、颠倒、分别的“识”,对大彻大悟、转识成智来讲,识就是智。在这里有个重点:凡夫叫做“万法唯识”。相分,就是识体变现出来的;见分,是识体妄动出来的;自体分,就是生灭的意识心。凡夫叫做“万法唯识”,佛陀叫做“万法唯智”。噢!这一句话你可要记清楚!识、智,当下就是!能放下的,就是智,不能放下的,就是识。“识”就是波动,“智”如同大海,生灭会归到最后,体悟到最后,生灭当体就是不生不灭。所以,窥基大师就这么说啊,《成唯识论》:若论生灭,一切皆是识,皆是有为;若论智,一切都是无为,都是无漏、都是平等。若论觉者,一切都是般若。

再讲一遍。

若论识,一切都是有为,一切都是生灭,一切都是有漏。

若论无为,一切都是无漏,都是平等。

若论智慧,于生灭里懂得去抉择,有为放下,有漏放下,不善分别放下,立刻就证得般若。

无漏也有分别,善于分别,平等的分别,无所住著的分别。

开悟见性,识就是智。

妄动就会把般若的智慧,变成生灭的执著。

剩下一点点时间,等一下,我把好的比丘,还有好的修行人,这是龙树菩萨《十住毘婆沙论》出来的,因为师父看了非常多、非常多的书,所以讲经说法都要有依据。现在,简单讲:

(25)什么是好的比丘?泛指一切好的修行人。《十住毘婆沙论卷四》:五种情形能令菩萨还有比丘修行不退转。

㈠离一切相,用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入无分别智,此人,生生世世修行不退转。一、离一切相,用平等的心善待一切众生,慈悲平等,无有分别,此菩萨、比丘修行不会退转。这是好的比丘,好的修行人。

㈡不嫉他人利养,不会嫉妒别人供养比我多,对自己的身心、财产全部能舍。这是一个好的比丘,好的菩萨,好的修行人。第二、绝对不会去嫉妒别人比我行、供养比我多,同时把自己身心、财产完全舍离。这个人临命终一定没有障碍,没有罣碍的。这是一个好的比丘,好的菩萨,好的修行人。

㈢乃至于失去生命,他都愿意守佛的净戒,守口如瓶,绝对不说四众过,不说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过失,也不说在家居士,或者在家的女居士的过失,绝不说一切法师的过失,一生一世口业清净。此人是好的比丘,好的修行人。

再念一遍。第三、纵然……这个《十住毘婆沙论》,龙树菩萨造的论。第三、乃至失去生命,我也守佛的净戒,守口如瓶,绝不说四众过失,不说一切法师的过失,一生一世守佛的净戒,口业绝对地清净。此人是好比丘,是好的修行人,是好菩萨,修行不会退转,得到福德无量。

我们身体修行来的福德因缘,是什么会把它花掉呢?就是这只嘴巴,这只嘴巴。

像我们以前在念台中南普陀佛学院的时候,有的比丘可能是刚初学佛法的,口业不是很清净,念念念……喜欢这样攻击、诽谤。广化律师常常开示我们:身体很不容易修了那一些福德,洗锅子、扫地、擦佛像,对不对?可那一只嘴巴就全部把它花光光!广化律师就教我们:我们一定要守口如瓶!挣来的功德,嘴巴,窣!守住了!功德就存在了。你不说会死啊!不要去说是是非非嘛!要会赚钱,要能守得住钱,你会赚福德、功德,你也要守得住啊!广化律师就说:我们所赚的功德,统统给这只嘴巴花光了。花光了!是不是?所以啊,这个女众那一只嘴巴啊,哆哆哆……小心啊!我讲的是外面的,跟你们没关系的,当然跟你们没关系。你们那个口那么善良,还来听慧律法师开示,当然是好人啊!是不是?当然是好人啊!

乃至失去生命,我也守口如瓶,绝不说四众的过失,也绝不说一切法师的过失,一生一世坚持佛的清净戒律,口业绝对清净。他不好,他负因果,跟我没关系!我造业,换我掉进去。你记住!冷静一下!如果第三啊,那就是好比丘,守清净的口业,好菩萨,好的修行人,绝对不退转。

㈣具足信心,宁舍生命,求如来甚深的正法,绝不退转!此人,生生世世不退转!第四、具足对三宝的信心,宁舍生命,也要求于如来甚深的正法,乐于如来甚深的正法,此人是好比丘,好菩萨,好的修行人,生生世世决定不退转!

㈤绝不诈现威仪,绝不口是心非。内无实德、经教不通、心性不明,外面现出庄严之相,贪著别人的恭敬跟供养,菩萨绝对不贪众生的供养。再讲一遍。第五、绝不诈现威仪,欺诳众生,里面实在是没有实德,经教不通、心性也不明,法乱讲,欺诳众生,外现庄严,贪著别人的恭敬跟供养,骗得了无量的财富,菩萨绝不贪著这些假相,而造了无量无边的恶业,累积像须弥山一样那么大,尤其是比丘,千万使不得!千万使不得!如果能这样子不诈现威仪,不口是心非,也不会欺诳众生,外现威仪,自知内无实德,自知经教不通,自知心性不明,也不贪著别人的恭敬供养,这个是好比丘,那么这个是好菩萨,是好的修行人。

佛陀说:弘法利生。这句话对出家人更为重要,对在家居士也很重要。佛陀说:弘法利生本来就是要跳出轮回的,现在又回过头来贪著名利——名闻利养。无法离欲,又返入轮回。佛陀说:是真的是可怜的人!再讲一遍。佛陀说呀:弘法利生本来就是要跳出轮回的,现在又贪著名利——名闻利养。又无法离开这些欲望,又返过来又入于轮回,你看,这个修行人多可怜!

好!接下来,讲不完啦!讲不完!没关系,剩下七分钟,因为他们告诉我,五点一定要结束。听了,我是真的很高兴!

我是本来要讲到晚上十二点的。我乐于说法,乃至牺牲,绝不退缩!好!剩下七分钟,我们就简单讲一下坏的修行人,不好的比丘,不好的菩萨。

㈠无有志干,好乐下劣之法。心中就是这个人没有志气,干起活来没劲儿!不来劲儿!一点精神都没有!追求名利,精神来了!要修行、看经典,就睡着了!好乐下劣之法,喜欢小乘法,不喜欢大乘法。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

好乐下劣之法,就是说:噢!喜欢那个不究竟的,叫做下劣之法。无有志干,好乐下劣之法,此人不得成就,是不好的比丘,是不好的修行人,不好的菩萨。

㈡身著名利——名闻利养,其心不端直。这龙树菩萨造的《十住毘婆沙论》。深著名闻利养,其心不端直。就是:贪著于名闻利养,他的心……直心是道场,直心、深心、菩提心是道场,这个人一点都不直。就像戒律里面比喻的:一棵树木,你在远处看着它很高,树木为什么能长得很高?如同从中拔出而起,因为这棵树,树干是直的。树干是弯的,能不能长那么高?不行!人的心弯了,就见不到佛性。你的道业也不会成就。这棵树,在戒律里面比喻:这棵树为什么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挺拔而起?因为这一棵树没有弯曲。懂这个比喻吗?人的心没有弯曲,就充满着智慧,充满着般若,立刻挺拔而起,人中的佼佼者,是个好的修行人。

㈢吝护他家,就是说:来到了世间,比如说:一个比丘来到了世俗之家,看到人家世俗之家有钱不供养,生气。再来,也不忌讳说:在家居士对我们修行人的观感。走过去,看这个居士经济不错,有钱,他就说:喂!你怎么不供养啊?还用要的,还开口要的!我这辈子从来不敢,我们看了经典,哇!吓坏了!这佛制的戒律,还有这样子向人家开口要供养的?我们没有听过。存在吗?存在啊!开口向你要钱的出家人,当然是少许的啦。叫吝护于他家。就是说:不懂得在在家居士面前保护出家人的形象的意思。很可怕的!

㈣不信乐空法,对于“有”很高兴,财、色、名、食、睡很乐意去追求。对于佛陀所讲的“第一义谛大空”没有兴趣,能解脱的法没有兴趣。会产生执著的东西,他特别有兴趣。对于世俗的音乐啊、唱歌啊、艺术啊,有的不如法的,就是跟在家居士混在一起啊!没有一点出家人的气质。佛陀告诉我们:乐生灭的世俗法,不乐第一义谛大空的出世法,能说是出家人吗?世间人搞钱、搞名、搞利,出家人也搞这个东西,听起来就很奇怪啊!那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呢?是不是?说:不信乐空法,不好的比丘,不好的修行人,如果是居士,也不是好的居士。

㈤但贵诸言说,只是会贵……只是会讲一些很好听的。亚里斯多德怎么说……然后,康德怎么说……自己最缺“德”自己不知道!亚里斯多德怎么样,康德怎么样?我看你是最缺“德”。就是不愿意去做,不愿意去做。佛陀讲什么?说:但贵诸言说,只是会说说,不愿意付诸行动!还用那个最美好的世间的名词迷惑众生,他说他也在说法,讲那些完全不着边际,没有任何的营养,不能开智慧,对了生死一点帮助都没有。

然后,最后,龙树菩萨说:是名败坏之相。

我把它整合一下。

哪些是不好的比丘、哪些是不好的菩萨、哪些是不好的会坏佛陀的正法的居士呢?

㈠无有志干,好乐下劣法。没有志气、不能苦干实修,喜欢下劣之法。“下劣”就是不究竟。

㈡深著名利,其心不端直。

㈢吝护于他家。这句一般(人)听不懂。就是说:一个出家人吝啬赞叹别人、嫉妒别人有钱,吝护于他家,叫做……注意!出家众到在家居士,就是要护着他家,就是要给他正信,就是护着在家居士。你给他佛陀的正信,就是护着在家居士的意思。不要跟他搞那个世俗的东西。

㈣不信乐空法。对第一义谛大空究竟义没兴趣。倒是对财、色、名、食、睡一天到晚奔跑。我告诉你:在家居士,很简单的判断,那个出家人一天到晚打电话给你,那个出家人一天到晚打电话给你化缘,财、色、名、食、睡,我告诉你:那个出家人你就要稍微注意一下!真正一个修行人不会这样子的。打电话,看情形:是救人吗?是传法吗?有时候特殊状况。也不是说法师就不能打电话,也不是这样子,要看情形。但是在家居士要有一个判断的能力。还有啊,你在这一辈子一定会碰到好的,我们随喜赞叹。也一定会碰到少许的,佛教在我台湾看起来,百分之九十九,半月半月诵戒,半月半月诵戒、结夏安居啊、精进啊,说实在话,我可能福报比较大,我真的在台湾很少看到不好的比丘、比丘尼,可能我的福报比较大。我觉得在台湾看到都是很棒的出家人,这是我的福报。或者在外面,外面我也不了解,我这辈子就喜欢静。是名败坏之相,这个比丘会败坏正法,这个菩萨会败坏正法,这个修行人会败坏正法,这不是好的出家人。

第四、叫做不信乐空法。

㈤叫做但贵诸言说。只是想讲一些好听的话欺诳别人,也不愿意好好地修行,付诸行动!这是败坏相,会坏了佛陀的正法。所以,在座诸位啊,护持正法也是要用般若智慧的,什么时候醒得过来,就看你自己了。醒不过来,我也没有办法!我的责任就是这样子来告诉你:我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有根据的,不是信口说说的。我准备讲到凌晨十二点的,

最后讲两句话,欢迎大家来,来我们的广净道场结一个法缘,也感谢法无师带领僧团,也感谢我们这些比丘尼,非常地感恩!也感谢我们这些护法居士大德。我们都是一家人,因为都是佛陀的弟子,对不对?也不分彼此,我们一家人,一家人。

还有啊,也谢谢我们的余会长、余会长的儿子、魏居士,感谢诸位法师、比丘、比丘尼。

请合掌:回向

(全辑圆满)

《西游记略讲》第二回 11、佛道双修
主讲人:嵇尚强

【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

亲见本性的时候,没有随念分别与计度分别。换句话讲,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一切思想都停住了,这就是“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是说唯独剩下自性分别,只有现前的朗然。“望师父大舍慈悲”,所谓“慈悲”,观音殿前有一副对联:“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要想得到菩萨的指点,请他向你布施一点慈悲,菩萨告诉你,只要回头就行。如果你能回头,在这空无一物的境界里体会看看,是不是还有一点不昧的觉性,这点觉性就是长生,就是不老!

【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说。】

不只是世间法的传授讲究缘分,出世间法的引导也讲究缘分。没有缘分,大家就听不到《西游记》的讲解。没有缘分,须菩提也不会把“本性”的奥秘指示给孙悟空。

【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

在《西藏生死书》中有一段仁波切作者小时候的悟道经历。现在我们将他的经历与眼前的故事情节做一次比较。在《西游记》中须菩提告诉孙悟空:“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在《西藏生死书》中上师跟索甲仁波切讲:“现在我要将重要的‘心性’传示给你。”不论是《西游记》中须菩提的教导,还是《西藏生死书》中上师的开示,师父在指示“心性”的时候,一定会要求弟子先安静下来,身心得到了安静,“心性”才容易认识。净土宗谈念佛法门见佛方法的时候有一句话:“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活灵活现的法身能不能体会出来,就看你是否能够离念。只要不住在妄念的相上,此心又非如木石般无知无觉,清净无染的法身就可以识得了。

【悟空叩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

这里写孙悟空受法时的场景——洗耳用心。所谓“洗耳”是指不去理会心理上的杂音。所谓“用心”是指使心专一,自性分别单独现前。懒融禅师在谈到“心性”见法的时候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恰恰用心时”,正当你专心的时候,就在第六意识自性分别单独生起的时候。“恰恰无心用”,此时意识的其他两种分别,随念与计度就已经止息了。“无心恰恰用”,止息了随念与计度的分别。“常用恰恰无”,那个自性分别单独生起时的境界就是所谓的“无”,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清净心恰恰就在眼前。

【祖师云:显密圆通真妙诀,借修生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cuán cù]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西游记》里的这段偈颂介绍了“作佛和仙”的道理,这个道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讲如何做佛,证成法身佛,一部分讲如何成仙,获得圆满的报身。成就佛的法身与成就佛的报身,这两部分的道理之前曾有过介绍。要想成就佛的法身,需要我们去悟。换句话说,法身成就的唯一办法是悟道,识得了形而上的本体,肯定不疑,就证得了佛的法身。所以这部分的道理大家去看之前所讲的公案就可以了。证得了法身,接着要圆满报身,报身要想得到圆满,需要渐修。换句话说,报身成就的唯一办法是修道。修道的第一步是巩固现有的生命,拿道家的话讲就是“立命”。关于“立命”的道理,《参同契》里有详细的说明,在《西游记》下一回的描写中,也会与大家谈到。接下来,我们看一段道家神仙吕洞宾的修行心得。他的这段心得,糅合了佛道两家的理论,简单的讲,先证得法身,再圆满报身。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先从第一句讲起。

“养气忘言守”,无论是修道、学佛,或是讲儒家的修养,要想入门,都会谈到《百字铭》里的这句话。所谓“守”,是遵循、做到了的意思。做到了什么?做到了“忘言”。做到了“忘言”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会有“养气”的效果。所谓“养气”,就是清净假“我”的一念,对第七识进行净化。

当一个人的修行,做到了“忘言”,不光是闭口不言,更是忘记了自己的心声,忘记了假“我”的一念,如此才是“养气”的开始,第七识才会得以清净,收到净化的效果。换句话讲,“养气”的关键在于“忘言”,做到了“忘言”,结果就是“养气”。而“忘言”的修行正好可以“降心”,降服第六意识的妄动,降服意识思想的烦恼。

讲到这里,大家要厘清一个逻辑,就是佛家讲的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八识与道家所讲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简单的讲,佛家里的第六意识对应道家里的精,第七识对应气,第八识对应神。道家谈超凡入圣的时候有一句话,“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句话如果用佛家的教理解释,就是清净第六意识与第七识,以完成第八识的净化。

净化心识的第一步在于“忘言”,“忘言”就是《参同契》中所讲闭塞外三宝,使耳、目、口不对外耗散,如此促使内三宝精气神的转化。做到了“忘言”,首先会收到“养气”的效果,会使得假“我”一念得以清净,第七识得以净化。第七识一旦得以净化,反过来会影响第六意识,使意识的心安住,得到降服。意识一旦降服下来,体内的真精就会凝结,引发出先天一炁,炁充满以后,神识才可以借由气的作用,向上冲出,脱离身体的束缚,与天地的精神往来,这就是“还虚”。由此可见,还虚的基础在于“降心”。以降服第六意识心开始,做法道修证的工作,这就是“为无为”。

讲到这里有人就要问了,吕洞宾不是道家的神仙吗,他的话里怎么参有佛家的思想?其实佛道本来相通,更何况吕洞宾曾跟随黄龙禅师学禅,《百字铭》是他证道后的心得。吕洞宾学禅的故事很少人知道,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

话说吕洞宾成仙后,有一天,背着宝剑飞过江西庐山,见此山气象异常,觉得山中必有高人。他的判断不错,当地有一座禅宗大庙——黄龙寺,临济宗的大德黄龙禅师此时正在寺内说法。吕洞宾按下云头来到寺中,站在一旁定睛观看。他越看越觉得奇怪,因为眼前这位禅师,既不会放光,也没有动地,神态举止一点仙气都没有,就是个普通人嘛,吕洞宾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黄龙禅师发觉了吕洞宾,见此人一副仙风道骨,既不前来参拜,也不坐下听讲,便知来者不善。于是黄龙停止说法,向众人说道:“座中有人窃法”。就是告诉大家人群里面,有人正在偷听。大家朝站在一旁的吕洞宾望去,神仙就是神仙,与众人的目光相对,一点也不紧张,反而充满自信走出人群,让大家看个清楚。

黄龙问:来者何人?吕洞宾报了姓名。黄龙说:哦!原来是你啊,看上去有很多能耐,其实也就是个守尸之鬼。黄龙的这番话是批评吕洞宾没有悟道,身体虽然可以长生,但见地却没有透彻。吕洞宾见黄龙取笑他,脾气一下子起来了,反问道:真人才有长生不老之药,你这个肉胎凡夫算得了什么!黄龙道:就算你能活过八万大劫,但此身终归还是消亡,诚恳的讲,仍是白忙一场。

话不投机半句多,吕洞宾发起怒来,袖子一扬,背上的宝剑飞了出去,朝着黄龙直直刺来。不晓得什么原因,剑飞到黄龙的面前却停住了,剑头掉转,刺向了吕洞宾自己。黄龙道:除了这点本事,我问你,你还有什么道理?黄龙问起了吕洞宾的见地,想知道他的见地如何。吕洞宾说:一粒粟【sù】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黄龙道:先不问你如何是半升铛内煮山川,先问你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洞宾一听就傻掉了,自己的功夫尽管很好,但是见地却不够透彻,只听说有“一粒粟中藏世界”的道理,但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黄龙见吕洞宾答不上来便劝他放下傲慢跟随自己学禅,因为只有悟了道,心中生起了智慧,才晓得先人话里的含义。不久之后吕洞宾悟道,写下了一首偈子:弃却瓢 [piáo]囊摵【 mí 】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之所以讲吕洞宾学禅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佛道两家的学问是互通的,讲的都是生命的科学,因此可以拿来相互注解。

“动静知宗祖”,所谓“动”是指意识思想的运动,所谓“静”是指意识思想的宁静。人的思想有动有静。思想一动,人就跟着动了起来,思想一静,人就随之安静。话讲到这里请问大家,如果说我们的身体,身体的主人是自己的思想,那么思想的主人又是谁呢,是谁指挥了我们的思想?

《庄子》里有个“魍魉 [wǎng liǎng]问影”的故事,月光照到了人,地上就有了人的影子,影子的外面还有一圈发亮发光的东西,庄子叫它魍魉。简单的说,魍魉就是影子的影子。一天晚上,魍魉,也就是影子的影子来问影子:喂!老兄,你怎么一辈子都没个定型呢?一会儿走,一会儿停,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站立,你就不能安稳点吗?影子答复魍魉:你有所不知,我是做不了主的,做主的是我身后的那位老板。他要走我就走,他要停我就停。可是我发现这位老板也做不了主,他的后面还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他睡他就睡,叫他醒他就醒,真的非常奇怪!

所谓“宗祖”是指发号施令的人,大家都有思想,如果我们把思想比作孩子,那么思想的背后还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第七识的“意”,就像孩子的父亲。孩子怎么来的?有了父亲才有了孩子。同样的道理,谁叫你思想的?就是假“我”的一念。既然如此,那么“我”的背后还有没有东西呢?换句话说,“我”又是从哪里来的?唯识学认为,“我”是一种妄想,就像书法爱好者临摹古人的字帖,看着临摹出的作品,由于这幅作品与古人的真迹相差无几,结果生起了幻觉,把自己当成了古人。第七识以第八识见分为根,是以第八识见分为蓝本捏造出来概念,这个概念看上去长生不老,但其实仅仅是一种假象,是生灭不已的妄想。因此,思想的背后,有第七识,第七识的背后,有能知能觉的功能,这个能知能觉的功能,就是此处所讲的“宗祖”。

“无事更寻谁”,“无事”就是心无烦恼,此心清净灵明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清净觉性现前的境界。在此之后,吕洞宾还有一首偈子:“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一个人做到了对境无心,像明镜一样朗照万物,心无所住,如此就是禅。既然这样就是禅,那么你还问什么禅呢?所以“无事更寻谁”,都不要找了,此心无住的一瞬间就是解脱。

“真常须应物”,所谓“真常”是指真实常住。什么东西是真实常住的?现前的一点灵知,这点灵知就是真常。“须”是需要,“应物”是应缘接物。悟了道,找到了真常,还要依此真常待人接物,不辞劳苦的利益大众。

“应物要不迷”,应缘接物的时候,不动情想,未有心起,事情做完了,却没有用心的痕迹。以这种状态入世,过世间的生活,从早忙到晚,清净心都未曾迷过。

“不迷性自住”,只要清净心常在,不论内心生起何种情绪,自己都能第一时间认得它,认得喜怒哀乐的情绪是真常的作用。在真常与烦恼面前,认取真常,不认烦恼,如此就可以没有挂碍,远离颠倒梦想。

“性住气自回”,以灵知为自心的本位,于此本位坦然安住,第七识的“意”就不会乱起,人就不会陷落于假“我”的思量。结果就是意识得以凝定,真精凝结,先天一炁来到。

先天一炁就是长生不老之药,药产生以后,“壶中配坎离”要及时的采药。所谓“壶”就是葫芦,道家把人的身体比作一个葫芦,葫芦的上半部分是人的头,头部用离卦代表,下半部分是人的腹,腹部用坎卦代表。离卦(☲)在上,离中存有一点真阴,坎卦(☵)在下,坎中保有一点真阳。功夫做起来,真阴(⚋)采集月华变成口水往下降,真阳(⚊)采集阳精变成暖气往上升,阴阳交合正是得药之时。

#丞事在田[超话]#
团队里可靠的领队和老幺去谈恋爱了!(hua少背景if)
这一次的花少又即将起航,团里唯二的两个男生分别是乘磊和甜嘉瑞两兄弟,其他的姐姐们对这两兄弟的印象还停留在宫二、宫三,全新的磨合开始了!嘴甜人勤快爱撒娇是姐姐们对甜嘉瑞的第一印象,特别是他跟乘磊说话时候184山东大汉秒变大夹子,每天环绕姐姐们的就是瑞瑞的“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我的衣服帮我拿一下”“哥你说我吃什么”“哥哥哥哥哥哥你看这个”所以轮到他领队的时候姐姐们分别投来鼓励和理解的目光。

可是被大家当成撒娇鬼的老幺领起队来简直堪称大步流星,风驰电掣,举着自己的橙色小帽子当做集合地点,184大个子杵在原地在国外人里也格外显眼,规划介绍起景点也是井井有条,姐姐们“长见识了”“66666”。

后来有一晚喝了酒,姐姐们才知道最开始的领队是乘磊跟节目组争取到自己手里,因为他觉得好不容易和弟弟一起出来,自己家的娃本身就够累了,需要休息,就把所有的活儿拦在自己手里,但弟弟也偷偷帮忙做了很多,大家觉得做得好的攻略,其实是哥俩半夜凑着小台灯一起做的,哥哥在一边说自己弟弟有多好,瑞瑞就抿了抿酒,然后呲个大牙猛乐,偶尔也插上一两句。

暖暖的灯光打在他们身上,岁月静好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乘磊是个艺术生,他看到建筑或者艺术品就走不动路,能站在矗立百年甚至千年的建筑下拿着相机一直拍各个角度的照片,或者掏出自己的手写本随性画上两笔,这个时候姐姐们已经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吃吃喝喝了,只有瑞瑞抱着两个人行李,亦步亦趋牢牢地跟着哥哥,听到哥哥说出一砖一瓦的故事,有不懂的也会认真提问。

“你累了我们先去吃点东西?”乘磊有时候有些不好意思小心翼翼的问弟弟,因为自己的原因,甜嘉瑞只在一个景点来回打转。

“可我觉得很有意义”甜嘉瑞回答的很肯定,刚开始他或许是因为哥哥去了解,但慢慢的他也更加喜欢,因为爱的人有了新的喜爱,对他来说是开心和享受的事情。

而乘磊也会在小狗甩着尾巴想去挑战降落伞这种刺激游戏时候陪着他一起跳下万米高空,两个人从空中缓缓降落,陆地上的一切从小变大,唯一不变的是身侧人的笑容。

整理了一下跟朋友聊天时候说过的梗,祝哥的旅行节目顺顺利利,也dream一个弟弟能一起上!!!!!!

到时候哥节目播了可能会写写如果节目有瑞瑞if线,或者参照一些游戏放在这个梗里扩一扩,但就可能很清水哈哈哈哈不知道你们爱不爱

图源cr https://t.cn/A6HAiT89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每次给她买吃的她都会说吃不过来,这福可享够了,可得记了~这就是我的姥姥,一个我尊重,我爱戴,我想念的老人。昨天抱着这个娃儿,我哭了,更多的是想念和亏欠,因为疫情
  • 所以有了这次双萝莉的片子,毕竟感情要从小培养嘛~最后希望各位喜欢~)出镜:西籽@西籽籽籽籽籽籽籽 (没错,喵萝和丐萝都是西籽)以及岚剡@挽歌ARASHI ,仙
  • ❗️如有补充操作,会在14:55之前由@臣文许 公布。❗️订阅链接:#永劫无间陪玩[超话]# 单价30h起家庭麦 心态好脾气好 开得起玩笑 情商在线 懂配合 正
  • 而且他们跳的还是偶像万万岁,这搁谁顶得住[哇](声明:真的不是觉得这些男孩子长得帅还是什么,真的是因为他们太有活力了跳的!(我一开始以为土豆是吕严,搜土豆发现土
  • 读书、感恩、正念:读书:《留德十年》1号晚上我翻看了许多,当时在想很是幸运,留学之前(可能的)看了这本书,它应是我回念故乡的药。 正念:如果用5年十年之后的生
  • 另一个就是庞博脱口秀的结尾,尽管又一次上价值了,但觉得受教了,有的节目自己想得到的,不就是笑了之后的,那一点价值吗——"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注视之下,
  • )⚪️有钱也抢不到的hg线下 dg买立牌冬刚好排到我就没了...好不容易蹲到的气垫柚等了一个多月突然就没了...还被卖假卡的骗[太开心][太开心]不要靠近卡坑考
  • 于是乎在还没有犯错的时候,就主动回避这段不该有的情感,回家和老婆好好过日子。但从良知,从情理、从逻辑出发,如果我喜欢上了一个女人,而我又结了婚,那么我正当正向的
  • 伤官为命主“我”生出的一种情绪,是专门排斥和克制正官(代表老公)的,所以婚姻难长久。有了这些性格,肯定不利于婚姻的稳定,所以容易发生婚变。
  • 分享一下生日p1:寝室大合照,虽然都不太好看但是非常感谢大家陪我过生日 还有你们的送的生日礼物 花花 玩偶 还有好利来的生日蛋糕p2:当时灯光很好看 狒狒说自己
  • 同时听视频的时候我还专门建一个文档把一些重点知识和考点的操作记录下来,考前就会不听看,让做错的不会再犯错。同时听视频的时候我还专门建一个文档把一些重点知识和考点
  • 又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师子吼如来。又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师子吼如来。
  • 张磊:关于投资价值对于投资来说,简单和不简单的事或许相似: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在不断的市场诘问和自我拷问中不随波逐流,最需要的是深植行业、企业及市场的卓越研究能
  • 从求学才子跃升为钢琴演奏家,朗朗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父亲朗国任在看到儿子成绩日渐耀眼后,也是开始夸下海口:“以后选女婿,只要那种皇家公主才配得上我家儿子,现在像
  • 所以,固定收益占保险资金运用的75%,这是非常非常老的老黄历了,实际上,在10年前的2012年(注意是允许保险资金投理财和信托的元年)保险资金鼻涕都冒泡的开始狂
  • 和小音梦般开始的地方,在那个下囚三岛客上达九重天的蓬莱,我遇到了那个偏执的国主,愿意为了给神官囚牛献上最完美的古典乐音而不惜伤害自己的最高贵的蓬莱笼中鸟,一开始
  • 3、远处的都是风景,近处的才是人生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是拼尽了全力,才足以过好平凡的一生。#杨紫[超话]# yz#杨紫# yz#杨紫林之校# yz#杨紫余生请
  • ♥️特别是第11张那个委屈的表情我真的爆哭啊[泪] もう…泣かないで虽然剧里你说了:俺のために泣く人間なんてもういないと思ってた。坚持自己♥️#羽生结弦[超话]
  • ”上海证券陈旻在11月4日发布的研报中表示,国家层面明确支持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列入数字经济重点产业 ,以元宇宙促进实体发展,虚拟实景预计
  • 生命里有許多恐懼的區域,將恐懼視作一個挑戰,你會从恐懼中得到許多提示,那些是驅動你所需要前進的"方向"。正確要做的是轉變意識內容,意識若改變、在自己的內心里,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