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巴仁波切:禅修,非常简单,但相当深奥!

人生是一段永无止境的旅程;它如同一条宽广的高速公路,无限延伸至远方。

禅修法门提供了一辆车行驶在那条道路上。我们的旅程是由持续不断的起伏升落、希望和恐惧所构成,但它是一段美好的旅程。禅修法门让我们体验道路上所有的路况,而这就是这段旅程的目的。

通过禅修,我们发现,在我们内心,对于任何事或任何人丝毫没有任何埋怨。

静坐禅修从席地盘腿的坐姿开始。你开始觉得,仅仅是活在当下此处,人生就可以变得实在可行,甚至精采美好。

你发现,你可以像王座上的国王或王后。那种庄严如帝王的情境向你证明,尊严来自于寂静和单纯。

自然庄严在禅修之中,挺直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背部挺直,不是刻意造作出来的姿势。

对于人体来说,背部挺直是自然的姿势。当你弯腰垂头的时候,那是不平常的,你无法正确地呼吸,而弯腰垂头也是屈服于自我神经质的征兆。

因此,当你挺直地坐着,你正在向自己和世界宣告,你即将成为一名勇士,一个完整的人。

你不必把肩膀往后拉,把自己绷得紧紧的,才能让背部挺直,你单纯却堂皇地坐在地上或蒲团上的时候,背部自然而然就会挺直。

接着,因为你的背部是挺直的,你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羞怯或难为情,因此你不会低头。你不向任何事物弯腰。因此,你的肩膀自然而然地保持平直,如此一来,你的头部和肩膀便会产生一种舒适感。

然后,你把双腿自然地交盘在一起,膝盖不一定要碰触地面。最后,你把双手轻轻地置于大腿之上,双掌向下,就完成了禅坐的姿势。

在采取这种姿势的时候,你不是随意地东张西望。你感觉你在“那里”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你的眼睛是张开的,但是你的视线却稍微往下,大约在前方六英尺的位置。

如此一来,你的目光就不会东飘西荡,你会拥有更深一层的愼重感和确定感。你可以从一些埃及和南美的雕塑,以及东方的雕像中,看到这种如王者般庄严的姿势。它是一种普世的姿势,不限于某一文化或某段时期。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也应该留意自己的姿势,你的头部和肩膀、你走路的方式以及你看人的方式。甚至当你不在禅修的时候,你可以保有一种充满尊严的生命状态。你可以超越你的困窘不安,为生而为人感到骄傲。这种骄傲是美好的。

接着……你观照自己的呼吸。呼吸的时候,你完完全全地在那里,真真正正地在那里。

你的注意力随着呼气一起“出去”,呼出的气息消融了,接着吸气的动作自然而然地发生。

然后你再一次地呼气,不断地随着呼气“出去”。当你呼气的时候,你消融了,扩散了。然后你的吸气自然地生起。你不必跟随吸气的动作,你只要回到你的姿势,准备好另一次呼气。出息,并且消融:窣(tshoo);然后回到你的禅坐姿势;“窣”,再回到你的姿势。

接着,将会有不可避免的“乒”——念头。在那个时候,你说:“动念”。不要大声说出来,而是在心中默念。把念头贴上“动念”的标签,赋予你极大的平衡力量,让你回到你的呼吸上。

当一个念头完全地把你带离正在做的事情——你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坐在蒲团上,而你的心以为你是在旧金山或纽约的时候——你说“动念”,然后把自己带回到呼吸上。

你拥有什么样的念头,其实无关紧要。在静坐禅修的时候,不论你拥有的是恶念或是善念,它们都仅仅被视为“动念”。它们既非良善,亦非邪恶。你或许有一个暗杀自己父亲的念头,或者想要调制一杯柠檬水或享用一些饼干。

请不要被你的念头震慑住:任何念头只不过是“动念”罢了。没有念头值得获颁一面金牌,或应该受到惩罚。

只要把念头贴上“动念”的标签,然后回到你的呼吸上。“动念”,回到呼吸上。“动念”,回到呼吸上。

禅坐是非常精准的修持法门。它必须在当下,就在当下。它是相当困难的功课,但是如果你记住姿势的重要性,你就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协调一致。如果没有良好的姿势,那么你的修持将如同一匹瘸马试图拉动一辆货车,它永远行不通。

因此,首先坐下来,确立姿势,然后呼吸:“窣”,出去,回到你的姿势;“窣”,回到你的姿势。当念头生起的时候,把它们贴上“动念”的标签,然后回到你的姿势,回到呼吸。

你让心和呼吸一起运作,但总是把身体当作一个参考点。你不是仅仅运用自己的心,你是运用你的身心。当两者一起运作的时候,你就永远不会脱离实相。……

静坐禅修提供了一个发展“舍离”的理想环境。在禅修之中,当你吐纳调息的时候,你把任何生起的念头视为你的思惟过程。你不执着于任何念头;你不必去惩罚你的念头,或赞美你的念头。在静坐禅修期间所产生的念头,被视为自然的情况,但同时,它们不带有任何凭据。

禅修的基本定义是“拥有一个稳定的心”。在禅修中,当你的念头上升的时候,你不上升,当你的念头落下的时候,你不落下;你只要观察念头的上升和落下。

不论你的念头是好是坏,令人感到兴奋或无趣,是快乐的或悲惨的,你都让它们如是存在。

你不接受某些念头,排斥另一些念头。你拥有一个更大的空间感,含纳任何可能生起的念头。

换句话说,在禅修之中,你能够体验到一种存在感或生存感,而这种存在感或生存感包含了你的念头,但却不取决于你的念头,或受限于你的念头。

你体验到自己的念头,给它们贴上“动念”的标签,然后回到呼吸上,呼出、扩展延伸,然后消融于虚空之中。它非常简单,但却相当深奥。

对《六祖坛经》自在解脱思想的认识

阎孟祥大士

禅宗的解脱论,是颇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学术界通常认为,从惠能开始,大力倡导顿悟成佛、自在解脱。但对这种解脱论的来源,有人提出:“惠能以后自在无累的解脱说主要不是来源于弘忍以前初期禅宗;印度佛教是一种苦行佛教,与自在解脱正相对立:……对于禅宗来说,在解脱论上惟一可资为己用的,只有道家自然无待解脱论。”笔者以为,惠能的解脱论植根于大乘佛教思想及其发挥成的心性论。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坛经》中关于自在解脱思想的论述甚多,如:“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 ,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这种自在解脱,是无上涅槃。《坛经》对这种涅架又描述说:“无上大涅架,圆明常寂照……以知五蕴法,以及蕴中我,外现众色相,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架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笔者认为,这里是说:若识得本心本性,则一切平等,如梦幻,不会再生执著。此时一切世间现象,随缘起灭,都是本心本性。不执著即不入五蕴法中,即是自在解脱。

这种自在解脱思想与《坛经》心性论思想是相一致的。

《坛经》中的心性有两重含义,一指一般思维心,一指作为万有现象本来面目的本心本性。理解其心性论,主要是认识“本心”、“本性”的所指。这种认识,从道理上说是和其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独特认识相连的。《坛经》认为,人们所见到的一切世间现象,是亦假亦真的现象。所谓假,指物质现象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识的那样的实在物质,这一点由世间陰陽关系中可以推导出。《坛经》说:“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陰与陽对……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一切世间现象,无不是相对而有,相对而称,相对而用。陰陽抱负,有陰才有所谓陽,有陽才有所谓陰,陰相对于陽而显,陽相对于陰而称。在这陰陽关系的对法中,相对的二者彼此互相真实,如缺一方,则另一方无从谈起。对此《坛经》又以明暗作说明:“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如不以明暗相对,而以一方与山河大地对,则明不成明,暗不成暗。既然一切世间现象、名称、作用都在对法中,所以都不是绝对的真实。进一步说,一切世间现象与人的识心相对,有识心才有所见一切世间现象,有世间现象才有能知这些现象的识心。所以《坛经》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所以,识心也是相对的真实。“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这样《坛经》说明了一切世间现象与人的思维心,都是假有。但假为何生?人为什么会在假中?应该说有假必有真。《坛经》认为,这真不是陰亦不是陽,而是由陰陽而显现的“中道”。“二道相因,生中道义”。这真也就是本心本性,“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这就是说,这个“真实”的本心本性,并不是离开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而是离假后的心。

对这种本心本性,禅宗通常以为,它是不可描述的,所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研究者要注意脱离开一般哲学概念中精神和物质的对立关系,弃执著并非对立的一方脱离另一方。《坛经》中有几则比喻能形象地说明这种关系,如波涛和水的关系,《坛经》说:“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这个比喻可以理解为:波涛依水而有,波涛起伏之形状,喻为世间万法和人的思维心;波涛实质是水,喻本心本性。执波涛汹涌而不知是水,即是幻心执著万法为真实而不知本心本性,便是世俗知见,是此岸;不执著起伏之形状,而知波涛是水,起伏平静,只不过是随缘而变化,这便是明心见性,是彼岸。《坛经》又用虚空比喻本心本性:“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象,日月星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物体本身与自己所占的场所同在,物体不同,只不过场所不同;物体变化,只不过场所变化。形状不碍场所,犹如“恶法善法”,不碍性空,因为“万物色象”都是本心本性。所以惠能的弟子怀让禅师说:“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心。”希运禅师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不赤不白,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依据上述理论,本心本性与世间现象是一种不一不异的关系,它们同是万法的本来面目,也是万法产生的根源。对此,《坛经》也反复谈到,如惠能开悟时“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但心、性二者略有不同。《坛经》说:“世人白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心是地,喻本心为一切万法之本;性为王,喻本性为一切众“能”之主。即本心具能知、能觉等一切慧性,或者说心是性之本,性是心之属性。《坛经》视一切万有为假有,故可以把本心本性与世间现象的关系解释为:心之性自识时,妄认为真实是现实世界的来源。《坛经》非专门论理之书,所以一些问题缺少论证,但从其行文中我们可以分析到这一点。如其云:“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其中“用”是“起用”、“自用”意,“应”是“呼应”意。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心如虚空,遍周法界。其本有慧性,自能了了分明,分明性应分别之用,便显知一切。因《坛经》中,万法起灭只是心性遇缘而起的“波涛”,所以显知一切即是生一切。

自在解脱思想是怎么基于心性论之上呢?从前述可知,没有一切都无的涅槃境界,即涅架不是离世间法别有,但世间法既是自性自识时认为真实,因而随自性积“业”不同,所现外境有异。但不论何境界,都不能执为真实。解脱与外相无关,迷于相是落人五蕴法中,离于相是执“无”,仍在五蕴法中。所以解脱只能是“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也就是生“般若智”,也就是前说“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的自在解脱。此外,没有其他解脱。可见,自在解脱观是心性论的自然延伸。

这种解脱观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已有表示。《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心性论相同的思想在大乘经论中更是随处可见,如龙树《中论》中说:“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涅架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架,亦无少分别”。只不过《坛经》中的理法比以往大乘经典更具实用性。笔者以为,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了中国禅宗对世界大乘佛教所做的贡献。

顿悟成佛的说法也是以心性论为基础的。探究这个问题应首先分析现实人心。

从《坛经》中不难看出,现实人心受到特别重视。现实人心虽被视为妄心,但它仍是人世间最活跃的部分,它能感苦乐,能生善恶,可以说现实人的一切行为均由其心决定:“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现实人心又是境界迁化的开始,“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这就是说,现实人心具有一个重要特点——能动性。

心具有能动性在其心性论理法中是可以理解的。前述本心本性与世间现象的关系是心之性自识时执著为外物。进一步可以说,因心有性故有知,有知即生自他之别,随之妄上起妄,认自他为真实,现为形体。所以“自”(即幻心)现为知者,“他”(即外界一切环境)现为被知者,因而幻心是本性能知性托于形体而显现的各种能性。从这一点说,现实人心是本心本性的直接外露。本性即有自识而生幻的能力,就意味着现实人心一定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可以外现为色、受、想、行、识五蕴,也应能渐弃执著而回归本性,即内觉本心本性而知外境如幻。这种内觉的能力也就是前说“般若智”。所以,不论修行成佛,还是迷为众生,都是因为心具能动性。

心的这种能动性直接为顿悟提供了根据。世俗人心和般若智,二者根本不同,所以般若智的获得只能由世俗心的能动性顿悟而回归本性。如果无此顿悟,则修行永远不能成佛,因为一切修行都是在世俗人心上用力。据《坛经》说,世俗心上的修行可以渐弃、烦恼,为顿悟创造条件:“小根之人……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并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故。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因此,针对“上根人’,可以建立顿教法门,“此法门为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而这些“上根人”是因“前世”闻法修行,“今日得与使君官僚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但由于顿悟是从世俗人心起悟,所以即便是上根人也要闻法。因此,所谓顿悟也就是由世俗思维心修行量变到生般若智的质变。由此可见,顿悟成佛的思想也是与其心性论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顿悟成佛、自在解脱的解脱论,是心性论思想的具体应用。

善导大师释
「 至诚心 」 ( 下 )

善导大师在
《 观经四帖疏 》 释
「 至诚心 」,

约可分为四个部份 :

心相、
心性、
自利真实和利他真实。

上两文
已谈过至诚心的
心相和心性,

及自利真实的意义,
今续谈利他真实。

「 至诚心 」 的
第四重意义 ––––
利他真实

除了
「 自利真实 」 外,

「 利他真实 」
也可以使净土行者
取得真实功德。

阿弥陀佛现今成佛,
仍以酬因之身在果地上,
兆载永劫,

为十方众生
积植无量无边功德,

以其光明名号,
摄化专称其名号的念佛者,

迴施其真实功德,

使他们都可以得到具足
往生真实报土
所需的生因。

这是
「 利他真实 」。

「 利他 」 者,
即利益众生也。

善导大师在
《 观经四帖疏 》 释
「 至诚心 」 时,

云 :
「 真实心中,
口业赞叹,

彼阿弥陀佛,
及依正二报。

又真实心中,
口业毁厌,
三界六道等,

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

亦赞叹一切众生
三业所为善;

若非善业者,
敬而远之,
亦不随喜也。」

依报是国土世界,
正报是众生,

此二报代表着彼国的
一切人和物,

都是阿弥陀佛的
真实功德庄严,

故行者
「 口业赞叹 」
( 包括称念弥陀佛名 )
之行与行者

「 愿生净土 」
之心相应,

即真实心中作,
从而取得阿弥陀佛迴施
( 利他 ) 的
真实功德,

故名
「 利他真实 」!

又若然净土行者
口业毁厌,
三界六道等,

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

亦赞叹一切众生
三业所为善;

若非善业者,
敬而远之,
亦不随喜也,

此亦是为
「 真实心中作 」。

自他者,
自作教他作。

依报是器世间,

正报是
有情世界的众生,

二种报代表着
世间一切人和物,

皆是罪业、
苦报,

必须毁厌、
捨离,

不得计较、
贪恋、
执相。

在这个大原则下,

行者亦要赞叹
一切众生三业所为善,
敬而随喜;

若非善业
( 包括杂毒之善 ) 者,

敬而远之,
亦不随喜也。

发至诚心者在
娑婆世界
必须善恶分明,

虽未能到止恶行善,
亦须随缘随力随份,
诫恶向善。

我们口中念彿,
心亦作如是想,
是名真实心中作。

净土行者
求生净土在行持上,

不凭自修持力的
万行功德,

只凭佛本愿力的
名号功德;

又在力用上,
捨自归佛,

不仗自修持力的
不实功德,

而仗佛本愿力的
真实功德,

但净土
「 弘愿 」 门的
行者在出离三界生死
及往生弥陀净土的
大前提下,

要尽捨的自力之心,

而不是捨一切众生
三业所为善!

善不能捨,

还要赞叹、
随喜。

「 利他真实 」
及其整体意义


「 利他真实 」 者,

即行者可以透过
阿弥陀佛
「 利他 」
( 利益众生 ),

专称佛名而取得
「 真实 」 的
名号功德,

使他们都可以得到
往生真实报土
所需的生因 ────
报土因。

极乐是无为涅槃界,
是弥陀为十方众生
而成就的
「 他受用 」
「 实报庄严土 」,

任何五乘众生
没有真实的
生因及真实功德,
无由得生。

发至诚心的人应知!


「 利他真实 」
尤其适用于明信佛智、
全仗佛力的净土
「 弘愿 」 之行者。

凡起三业念佛,
即摄取
「 利他真实 」

善导大师
先从口业说起解释
「 至诚心 」 之
「 利他真实 」 后,

再从身业、
意业释之,

云 :
「 又真实心中,
身业合掌礼敬,
四事等供养,
彼阿弥陀佛,
及依正二报。

又真实心中,
身业轻慢厌捨,
此生死三界等,
自他依正二报。

又真实心中,

意业思想、
观察、
忆念,

彼阿弥陀佛,
及依正二报,
如现目前。

又真实心中,
意业轻贱厌捨,
此生死三界等,
自他依正二报。」


「真实心中」者,

回应至诚心
第一重意义 ────
心相,

即指愿生净土之心
与身礼拜佛、
口称念佛、
意忆想佛之行一致,

愿行相扶,
名义相应,
心行相资也。

相扶、
相资者,

即愿心可扶助,

资养行业 :

行业亦可扶助,
资养愿心。

念佛之行是利他真实,
因此行者的愿生之心,
亦是真实,

故曰
「 真实心中 」!

阿弥陀佛
成就了光明名号,
兆载永劫,

为众生积植
无量无边功德
( 真实功德 ),

其光明遍
「 照十方国,
无所障碍 」,

「 念佛众生,
摄取不捨 」,

因此众生身礼拜佛
( 身业 ),
佛即见之;

众生口称念佛
( 口业 ),
佛即闻之;

众生意忆想佛
( 意业 ),
佛即知之。

念佛者凡起身口意
三业念佛,

立即为阿弥陀佛的
光明名号所摄化,

并自然地取得
阿弥陀佛迴施给
十方众生的功德,

是名
「 利他真实 」。

又以此念佛行,
使行者自然建立
往生信心,


「 真实信心 」,

受弥陀摄取,
诸佛诚证,
必得往生。

《 往生礼赞 》 解
「 至诚心 」

故此善导大师在
《 往生礼赞 》 略述
「 至诚心 」,

如下 :
「 一者至诚心 :

所谓身业礼拜彼佛,
口业赞叹称扬彼佛,
意业专念观察彼佛;

凡起三业,
必须真实,
故名至诚心。」

这个浓缩版本的
「 至诚心 」,

基本上按照
《 观经四帖疏 》
逐步引申出来的结论,

又名
「 真实心 」,

专为净土的
「 弘愿 」 行者而立。

净土的
「 弘愿 」 行者,

应知
「 利他真实 」 之
真实之利,

在欣求极乐之余,
还要厌离娑婆,
此亦要真实心中作。

因此,

「 利他真实 」
文中亦提及
「 轻慢厌捨,
此生死三界等,
自他依正二报 」,

那我们又应怎么样
「 轻慢厌捨 」 呢?

是否还要拜忏,
消业除障?

其实,
世间没有其他行业
有助凡夫出离及往生,

仍是起身口意
三业念佛而已!

反而,
称念弥陀名号的功德,

本身已具足制捨诸恶
及秽国等的力用,

净土的
「 弘愿 」 行者
不假外求!

何以故?


「 自利真实 」 中,

当知法藏比丘
( 阿弥陀佛前身 )
于真实心中作,

自己要制捨,
亦教他人制捨诸恶
及秽国等,

如制捨娑婆世界的
依报秽国等。

法藏比丘今已成佛,
号阿弥陀,

其名号亦具足
一切真实功德,

包括制捨诸恶
及秽国等,

在因地上言
「 自利真实」,

法藏比丘不但
「 自利 」,

亦可
「 利他 」。

如今阿弥陀佛
成就了光明名号,

兆载永劫,
为众生积植
无量无边功德
( 真实功德 ),

迴施给十方众生的
名号功德亦如是。

在果地上只言
「 利他真实 」,

阿弥陀佛
「 利他 」,

净土行者至心念佛,
自然得到
「 他利 」,

具足制捨诸恶
及秽国等功德力用,

不用另作、
另求矣!

众生只管好念佛,
自然地生起
厌苦欣净的信心,

不用为临终作事前准备,
也不用为求生净土,

刻意地另作其他
余业或修诸善。

真实功德者,

依法性、
顺二谛,

一切自然,
没有半点造作。

「 利他真实 」 者,
一向专念佛名,
必得善终,

自自在在地捨离,
欢欢喜喜地往生,

此乃
阿弥陀佛本愿力
及不虚作住持力使然,

妙不可言。

求生净土者,
有人因厌离娑婆,
而欣求极乐;

也有人因欣求极乐,
而厌离娑婆,
两者是相资的。

身口意三业念佛,
本身具足此二种功能,

尤其是
「 弘愿 」 的
净土行者,

应知。

至诚心者,
捨自力之心,
归念佛之行

善导大师在
《 观经四帖疏 》 释
「 至诚心 」 时,

最后作出总结,
云 :

「 不善三业,
必须真实心中捨;

又若起善三业者,
必须真实心中作。

不简内外明闇,
皆须真实。

故名至诚心。」


「 不善 」 者,
除了诸恶外,

应延展至
「 杂毒之善 」。

我等凡夫未断惑,
凡起三业,
纵使作业行善,

皆由烦恼分别心生,

皆是
「 虚假之行 」,

不名
「 真实业 」 也,

亦必须真实心中捨!

捨什么呢?

捨自力之心!

当知举止动念,
无不是业,
无不是罪,
在心性上,

何善之有!?


「 善 」 者,

诸善之中,

「 念佛 」 为至善,

如善导大师在
《 观经四帖疏 》 云 :

「 自余众行,
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
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
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整个
「 至诚心 」 的
中心思想是
「 捨自归佛 」 ────

捨自力,
归佛力!

初转入净土法门者发
「 至诚心 」,

正要认知自力的不实性,
及佛力的真实性,
然后作出取捨。

由始至终,
净土宗是一个
佛力救度的法门,

亦以自力和他力简别
其他大乘菩萨教,

因此作为
善导大师
提出安心法之
第一个心,

初入净土法门者
必须发至诚心,


「 捨自归佛 」 ────

捨自力,
归佛力,

否则
没法彻底安心,

不能建立往生的
真实信心。

这是一切净土行者
应始发的
「 初心 」!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刘宇宁新歌一边# [米奇比心]#刘宇宁断缘诀#[米奇比心]#摩登兄弟[超话]#摩登兄弟 mdxd 刘宇宁 lyn 宁哥 棚主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看到你坐在452
  • ?温开水泡开,味道也很好,清香微甜,属于比较清淡的(我买的甄选,两张叶子最嫩的那种,想要味道重点的可以买多一张叶子的)做公益,还能发现好物,明年会复购此茶[赞]
  • 关注@百草味 @欧诗漫美如珍珠 官方微博,转发+评论区分享你的享春计划,4月9日我们将抽出3位粉丝送上百草味樱花限定礼包+欧诗漫小白灯!身处户外也不能忘了呵护
  • [doge]下次还是当着他的面再撒一把狗粮吧,不然我怕他还没完全死心呐[笑cry][笑而不语]话说我们白昼星辰的爱情不需要太着急,一步一步慢慢来吧,只要一直甜甜
  • 〰️〰️〰️〰️〰️ ʅҽƚ'ʂ Ӏօѵҽ ʍվʂҽӀƒ 〰️〰️〰️〰️〰️〰️: 45一日一问一答 用一个小本子 一天两三句话 ✍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更
  • 好多人在社会上都身不由己吧,也不能说别人有多坏,只是每个人都是为着自己的利益,然后就有了冲突,最后总会有一个人是被牺牲的,所以会对这个世界的运行机制感到很失望,
  • 母亲节同乐想不到这竟是你最后一张照片很后悔没听妈妈的多给你拍一些虽然你来这个家没有很久但我相信感情是不能用时间衡量的因为在我们心中始终也没把你当一个动物来养给你
  • #缺爱的女孩子会有什么表现#看到这个话题,我其实不会回答我从小泡在爸妈的爱里长大长这么大了还可以挽着他们的手撒娇在二年级以前还有一个超好的奶奶朝夕相处后来奶奶回
  • 一种看起来很冷漠很成熟,可是相处久了会发现她根本就是个没心机爱朋友重视亲人心地善良的刺猬,她需要的是一个不怕受伤的人去打开她的心房。#约拍##情绪写真##私房照
  • 河北科技大学(1人)河北科技大学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多科性骨干大学。燕山大学(2人)燕山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建的
  • 但考察《红楼梦》的具体语境,“空”更偏于喻指死亡,这也是中国人对“空”最切实的痛点。太虚幻境众仙子演绎《红楼梦》套曲,以天问开篇: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 #杀破狼priest# 她不动也不说话,他终于察觉到不对劲,稳步来到她的身边,凝着她关切的问:“怎么了?沉寂过后,他寡淡开口:“晴,一开始,你就知道我有未婚妻的
  • 与此同时,她又叮嘱镇党委书记赵延峰,大力推行庭院经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选苗栽种,让每家每户的日子都美起来。站好开学第一岗 路面的每一处警蓝就是一个信心的符号今年
  • # 告诉你个小秘密[嘘] # 今天在玛雅13月亮历法中是黄太阳波符的kin42电力的白风,又刚好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可以跟给予你生命的那个「美少女」说几句贴心的、
  • 战战在这个vlog说“让我们一起变成更好的人吧,成为彼此的骄傲。不无辜,上一秒割完韭菜,下一秒“我不需要应援”[费解][费解][费解]2. 追星是个人行为,选择
  • 癸水:伤官日;在与人交往或生意竞争中,谨防祸从口出,适当的退步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生命自我之支撑点,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这就造成了这一种人
  • 这就是中国人>> 感人!!
  • #任嘉伦[超话]#[哆啦A梦吃惊]#任嘉伦超凡2020# [哆啦A梦吃惊]#任嘉伦秋蝉# [哆啦A梦吃惊]时间带走了岁月轻狂,也沉淀了我们带给彼此的温暖,留在心
  • 北京:大院胡同28号改造 /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微缩北京”——大院胡同28号是一次结合了旧城更新、院落改造、理想居所研究的设计实践。以研究传统北京的复合性城市结构
  • 一箱约5斤大概有23-31根,新鲜现摘,量多实惠。山东寿光新鲜采摘水果黄瓜约5斤装 拍下立减3元 到手【23.8】包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