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处置未成年人犯罪
人民法院报 2021-03-01
  在冶文彪以北宋历史为背景创作的推理小说《清明上河图密码》第六部中,年仅七岁的王小槐毒死了一个假道士,正当左军巡使顾震十分为难、不知如何处置时,“讼绝”赵不尤在一旁提示道:孩童杀人,前朝有先例。仁宗年间,宁州孩童庞张儿殴人致死,审刑院先判了他死刑,但念在他只有九岁,争斗无杀心,便免了死刑,只罚铜一百二十斤给苦主家。濠州另有个孩童,也是九岁,与邻居老妇争木柴,斫伤老妇致其死亡,奏请仁宗皇上御批,免于刑罚,也罚铜一百二十斤。赵不尤说的这两个案例在史料《宋会要辑稿》中均有记载,反映了当时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宽大处理的法律制度。

  矜老恤幼是我国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特殊的刑事处罚,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礼记·曲礼》中记载:“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周礼·秋官·司刺》专门规定了“三赦”的情形:“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愚。”将幼小者与老年人和痴呆者一并视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这一理念的影响十分深远,直到明朝时,还被刑部尚书何乔新在名篇《法律》中予以引用。

  汉代法律中有了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但前后发生过几次变化,年龄下限一般为七岁、八岁或十岁以下。经学大师郑玄在引汉律对《周礼》注释时,将未满八岁者视为“幼弱”,“非手杀人,他皆不坐”。冶文彪在他另一本以汉代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人皮论语》中写了一段相关的情节:督邮下令鞭打一名“有罪”的小童,他的母亲痛喊道:“国有明律,老弱幼孺均该宽宥免刑,你这是公然违反律令!”却被残暴的督邮叱道:“在这里,我就是律令!再鞭!”

  到了唐代,《唐律疏议》对处罚未成年人犯罪作出了更为详尽和系统的规定,具体划分为十五岁以下、十岁以下和七岁以下三个年龄段,根据犯罪的轻重,减轻责任的程度也有一定区别。“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的,予以“收赎”(以银赎罪)处置,所犯之罪为加役流、反逆缘坐流、会赦犹流者除外,但即便是他们,到了发配的地方也可以“免居作”(免于服劳役)。需要注意的是,十五岁以下、十一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如果犯了故意杀人罪等死罪,也要依律执行死刑。《旧唐书》中记载了这样一起案件:开元二十三年,十三岁的张瑝和十一岁的张琇兄弟二人手刃杀父仇人,他们被捕后,坊间都很同情,认为他们“幼稚孝烈”,应当予以宽宥,但裴耀卿、李林甫坚持认为,“国法不可纵复仇”,唐玄宗也这样认为,便对张九龄等人说:“复雠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杀之成复雠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因而虽然知道士庶颇有喧词,还是下令处死了兄弟二人。相较而言,十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如果犯了死罪,可以“上请”,从而获得赦免的机会;而七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即使犯了死罪也“不加刑”,但“缘坐应配没者”除外。并且《唐律疏议》还规定,如果犯罪人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也要“依幼小论”,足见唐代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格外宽仁。

  唐代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制度基本都被其后各代的刑律所继承。宋代进一步完善了恤刑制度,例如,《宋刑统·断狱律》规定,对十五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严禁拷讯,“违者以故失论”,这一规定也被《大明律》沿用。

  清代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和“上请”、收赎制度等方面的规定与唐代大体一致,但在立法上具有律例并行的特点,其中律文基本不做修改,例则时常发生变化,统治者亲自参与裁决时提出的法律精神也会最终形成定例,成为正式法律,它们往往是在出现“新类型案件”或特殊情况时,对律文的规定进行细化或补充,起到了弥补律文的空白和滞后性的作用。《刑案汇览三编》中收录了不少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其中一个定例“丁乞三仔案”颇有代表性:雍正十年,丁狗仔与十四岁的丁乞三仔一起挑土,丁狗仔欺负丁乞三仔年幼,令其挑运重筐,还用土块掷打他,丁乞三仔拾土回掷,恰好打中丁狗仔的小腹,致其殒命。按照《大清律例》“斗殴及故杀人”条,对丁乞三仔应处以绞监候的刑罚(相当于死缓),本来十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才有机会“上请”,但雍正皇帝在阅过此案后,专门下旨“丁乞三仔情有可原,着从宽免死,照例减等发落,仍追埋葬银两给付死者之家”,从而使该案成了可以比附援引的定例,即十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杀人犯若有类似情节,均可“上请”减免刑罚。

  但由于地方官员对该案的理解不同,“上请”特权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所有十五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乾隆十年在定例中作出了限制,十五岁以下的杀人犯“实与丁乞三仔情罪相等者,方准援照”,即杀人犯必须在案件中受到了欺凌。乾隆四十四年,出现一起九岁幼童因讨要葫豆不得而殴打同龄人、使其摔倒毙命的案件,乾隆皇帝认为幼童因一件小事就有了杀人的冲动,危害性极大,因而不但没有宽减幼童的刑罚,反而出台新例,规定十岁以下斗殴毙命之案,如果死者比凶犯年长四岁以上,准其依律声请,至十五岁以下,因被年长者欺侮而殴毙人命的,只有死者比凶犯年长四岁以上而又理屈逞凶,或无心戏杀者,“方准援照丁乞三仔之例声请,恭候钦定”。这个定例的演变反映出清代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宽免逐渐不再单一地以年龄为依据,而是兼顾形式与实质的宽宥。

  我国古代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恤幼的法律传统,体现了儒家的“仁爱”和“礼治”思想,“长有长之礼,幼有幼之礼”,不是可以随意运用的。历代法典的编制与修订往往由儒臣负责,从而“以礼的原则和精神,附以法律的制裁”,编入法典中。其中的一些原则和精神被后世乃至现代刑法的制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古代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作为宝贵的本土法制资源,值得我们品咂和研究。(作者单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牛犇)

(责任编辑:刘海滨)

#遇见美好# 2021年新年吉祥“牛”转乾坤。刀郎二十年“心愿”之作《金刚经》

时隔20年,历尽人生沧桑的刀郎,再次推出了他的新专辑——《如是我闻》。与以往的流行歌曲不同,这张专辑将《金刚经》经文,一字不差地谱入11首曲目中,将千年佛经重新演绎,令人震撼耳目、刷新视听!熟悉刀郎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上,为自己亲爱的哥哥的辞世,以及自己可耻的诅咒一事忏悔。他还在自己写的歌曲《流浪生死的孩子》(云朵版)中,放上了一段亲自念诵的《地藏经》第十二品。以期利益更多人。这一次刀郎推出了“心愿”之作《如是我闻》(金刚经),以自己的真名“罗林”发行。很显然,这不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创作过程也是百转千回,数度中断,历经20年终于耀世发布!而这张专辑背后,藏着他自己无比感人的孝心孝行!据罗林(刀郎)自己介绍,这张专辑的缘起是这样的:上世纪90年代末,在乌鲁木齐罗林音乐工作室的时候。有几年疯狂的喜欢上了跑步,并且喜欢把一些咒语做成舞曲配合步频用来跑步。有一次被我母亲听见。她对我说:“二娃,你这个东西整得巴适哦,你要不要试一哈把金刚经也弄成这样呢?像你爸爸这种平时不爱读经的给他灌灌耳音也好。”我当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要得嘛,我试试看。”然而,整张专辑的制作过程,远远比他想象的艰难,“毕竟一字不增一字不减在乐句与曲式上的限制太大了。”一直到2013年,他下定决心要把此事了结。甚至为此把巡演的摊子散了,停了所有的活动,同时决定不了此事不再发原创作品。(如此一来,他的收入必然要大大减少)。但即便这样,情况依旧很糟糕,用刀郎自己的话来说“我以为是我个人不具备能力与福德去做这件事。”直到父亲离世,也没有能完成。一直到2017年,一位关注此事很久的僧人朋友来看他,并劝他把之前编完的1-7品先拿出来。意思是即使后面内容的不能完成,这事也算一个结果。没想到作出这个决定后,他的状态忽然好了起来,创作也越发顺利。2020年初,刀郎完成了整个音乐的后期。或许这件事不算圆满,但对于刀郎来说“对母亲和父亲特别是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在分享专辑制作过程的文章末尾,刀郎还特别写道“谢谢爸爸!你临走时的‘谢谢你’三个字让苟活于世的我释然。”十分随喜刀郎这张专辑的发布。尤其是他为了利益父亲的发心,尤为珍贵,亦是佛教精神践行在世俗之中的体现。佛教十分注重孝道,《父母恩难报经》云:“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地藏菩萨在因地时,有一世身为婆罗门女,她的母亲因为犯邪见的罪业,死后堕入无间地狱,婆罗门女为了救护母亲,不惜变卖家宅,广求香花,供养三宝。,因她虔诚无私的发心,竟感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示现,救她母亲出离苦海。更不可思议的是,像这样奋不顾身救护母亲的事情,地藏菩萨在成就之前做了无数次。所以从古至今,无数高僧大德都效仿地藏王菩萨报答父母恩德,将精进修行的功德回向给父母,祈愿他们早日离苦得乐。甚至为此付出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民国虚云禅师出生前,其父母年逾四十都没有孩子,后来到城外观音古寺求子,才如愿怀孕。没想到,孩子生下来后,竟是一个肉团,产妇当时便因为惊吓而气绝。新生儿的父亲以为这是一个怪物,差点让人将肉球扔掉,幸好此时有一位卖药翁经过,老头不敲门就走进家中,拿着刀一下子就剖开了这个肉球,家人凑过来一看,发现是个大胖小子,这才救了孩子一命。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十九岁出家,勤修道业。常念及“我生不见母,母亲因生我而死,大恩不能忘怀。”为了报答母亲生育之恩,他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礼文殊菩萨,以此功德回向母亲,希望母亲早脱轮回。光绪八年(1882年)七月一日,老和尚自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初开始时,有偏真、秋凝等四僧附香,自光绪八年七月由南普陀起香,到十年五月到显通寺,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个月才到达五台山。期间四位附香者先后退出。只有他他一个人坚持礼拜前进。腊月时候,老和尚渡过黄河,因为错过宿店了机缘,在路边一个茅棚中度夜。后半夜大雪纷飞,黎明后积雪已经盈尺,过往无人,他在茅棚中枯坐念佛,饥寒交迫,又不能前进,到了第六日,他陷入昏迷。幸好得到一个叫“文吉”(实为文殊菩萨化身)的乞丐相救,得以继续前进,这是因为他一片赤忱孝心,最终感得文殊菩萨示现救度,最终达成了报母恩的夙愿。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哪怕我们做不到像高僧大德那样发大愿,行持苦行,但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法的角度,将孝顺父母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都十分重要。梦参老和尚曾经讲过一个事情:过去在温州地区,有一个信佛的佛弟子,他对他妈妈很不孝顺,但是他非常信佛,他就朝拜,他一个师父、一个大德,跟他师父请法,他师父跟他说,这个法我不说了,今天你回家去吧,你回家去看著来给你开门那个,把棉袄反穿上了,那就是佛!你请他给你说法吧。那个人就回家去了。他回去了,因为他到他师父那儿去了就很晚了,再回去就很晚了。他家里就没有别人,就他一个妈妈。他平常非常忤逆,骂他妈妈、打他妈妈呀,他妈妈一听着他的声音就怕死了。他回家去了,到夜间很晚了,他就打门,他妈妈一听她儿子的声音,吓得不得了,棉袄也顾不得穿上了,就反披上了。一开门,她儿子一看那反穿棉袄的是他妈妈。噢,他说妈妈就是佛。从此之后他就改变了,他就孝顺他妈妈了,他就向他妈妈忏悔。说完这个故事,所以梦参法师还开示道:“说我们孝顺父母就是善事于佛,懂得这个道理了,对待父母你随时念经,乃至你随时行住坐卧给他们回向。为什么?佛是不做错事的,佛不需要你回向。但是父母可容易做错事,他们的错误很多啊,所以你要回向。如果你能这样做,你身、口、意,十业完全清净的。因为你把父母当成佛,功德非常之大的。为什么要说个顺字,孝顺、孝顺,一般说的孝养,这个说的孝顺。孝养,你只能养他们的身体,衣食住行照顾好他。孝顺就不同了,是养他的志,可以说转变他,让他信佛,长养他的善根。这个功德最大了,这叫最大的孝。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都说,真正的大孝能够感天动地。相信,通过宣传《金刚经》,刀郎给他的父亲积蓄了巨大福德。这将会给他们的父亲带去真正的利益,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他经历了什么,这一份最珍贵的礼物(福德),都是最有用的护身符!祈愿一切佛子生生世世精进不懈怠,利益一切如父如母诸有情! https://t.cn/RXnNTiO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整部《法华经》里面最重要的一品,也是在《法华经》里面具体开示,如何成究竟圆满佛及在生活当中怎样才能圆满的行持,讲得最全的一品。这是《楞严经》第五卷第六卷二十五圆通章中由文殊菩萨在无量法门里面选出来的,三根普被的唯一法门,以此修行直至究竟圆满佛,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修行者唯一回家之道。在这一品经里文殊菩萨选出来的就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闻思修,在《楞严经》卷六开头观世音菩萨说他自己过去在因地修行时,遇到了如来叫观世音,佛给他开示了耳根圆通法门---闻思修,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在《楞严经》卷六偈颂中文殊菩萨讲依什么修行:“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此根是什么根呢?下面答原经文:“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过去诸如来是依这个门成就,现在和未来一切的修行者是依的这个法,合起来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是依这个法门而成就。那这个叫什么法门呢?文殊菩萨自己往心口一拍:“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原来这个修行的法门就叫观世音。可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到底是闻什么?思什么?修什么?文殊菩萨又给我们点出来,原经文:“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原来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是闻如来藏,思如来藏,修如来藏。“此根”与“斯门”就是观世音闻思修法门如来藏,过去、现在、未来就这一个门,三世诸佛都依此法门成究竟圆满佛。在《心经》的另一个版本里:“观世音自在菩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出自于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奉诏译)这段经文也是在解释闻思修法门,般若就是智慧啊,波罗蜜多是到彼岸,可是我们怎么样智慧到彼岸呢?是“行甚深”。要知道这个“行甚深”的含义,行就是行持就是修行,那这个“甚深”在《佛说不增不减经》里对“甚深”是这样开示的:“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原来“甚深”就是如来藏,就是第一义谛法。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应该按照《法华经》《楞严经》所讲的观世音菩萨十四无畏、三十二应身去圆满的行持,就可以智慧到彼岸,直至究竟圆满。在《法华经》第二十五品一开头,无尽意菩萨向佛请法:“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理解,第一就是明白观世音到底是什么意思?(自利)第二明白观世音以后是怎么修行的?(利他)我们要明白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闻思修就是如来藏。那如来藏是什么意思呢?在《楞严经》的第四卷有详细的开示。一切皆非就是讲空如来藏;一切皆即就是讲不空如来藏,非、即圆融就是讲空不空如来藏,这是讲一心现出三个藏,三个藏就是一个心,本来就是一个东西。自古以来多位祖师大德对楞严经的如来藏一心三藏作了详细的讲解。比如憨山大师所著的《楞严经悬镜》、蕅益大师所著的《楞严经文句》、莲池大师所著的《楞严摸象记》等等,都在讲解的著作里面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讲如来藏一心三藏宇宙真理的。希望同修们都能查阅参照,因为这个太重要!太重要!祖师大德所阐述的与《楞严经》是一致的。圆瑛大师在《楞严经讲义》讲:“实相有三,即三个如来藏:一、无相之实相:无一切妄法差别之相,只有一真平等实相,即空如来藏,空诸一切,虚妄染法之相,并非本体全无也,乃藏性不变之体。二、无不相之实相:并非无相,而能随缘现一切相,即不空如来藏,具足十界诸法,非无诸相也,乃藏性随缘之用。三、无相无不相之实相:若言其无,则不舍一法;若言其有,则不立一尘,即空不空如来藏,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乃藏性体用双彰。”在下面又讲:“依本来心,生佛一如。惟一真法界,具足十界,即非十界,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一心圆彰三藏,三藏不出一心,圆融极妙,无一复加矣!”交光大师在《楞严经正脉疏》里面讲:“不惟以一心而圆具三藏。且于每一藏中即圆具十法界。如非则十界具非。即则十界具即。融则十界具融也”如来藏真理用大白话说为:大光明藏中谁非谁?谁又不是谁!天地万法皆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就是万法,万法就是阿弥陀佛。众生是迷惑中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觉悟了的众生。我们本是一体,回归自性大光明藏,生生世世解脱自在!这里的天地万法是对应: “无不相之实相、即不空如来藏”;皆是一人一念心是对应:“无相之实相、即空如来藏”;之所变现是对应:“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即空不空如来藏”;天地万法皆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就是一心三藏宇宙人生的真理。打一个比喻:如人在梦,梦中境界万万千千,千千万万,皆是梦人一念之所变现,梦人即是梦境,梦境即是梦人。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没有哪一个法界不是哪一个法界,就是一个本体。梦中的花花世界如此真实,岂不知都是做梦之人一念梦想梦出来的,梦中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做梦之人,做梦之人与梦境就是一体。梦中每一个众生就是全体。做梦的人方便说是如来藏、法身、一真之人、一真法界等等;做梦的人一念心方便说是空如来藏;梦中的境界方便说是不空如来藏;可以现做梦不现做梦这个妙用的功能、这个性,方便说为空不空如来藏。一心变现出三个如来藏,三个如来藏就是一真之人,就是法身。现在的世界就像是一场梦一样,我们都是梦中人,都生活在梦境之中。十法界芸芸众生、森罗万象、好坏美丑等等,其实就是一个梦境,实际上也是那个做梦之人梦出来的。做梦的人方便说对应为法身;梦境方便说对应为化身;可以现做梦不现做梦这个妙用的功能、这个性,方便说对应为报身;法报化三身当下就是一体,法身就是化身,化身就是法身。梦人就是梦境,梦境就是梦人,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没有哪一个法界不是哪一个法界。梦人就是一个,对应法身就是一,梦中的境界千千万万对应化身是无量。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一念心变现出万法,万法就是一心。其实每一法当下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法身。每一个众生就是全体就是十法界就是如来藏。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明白此理,就知道我们都是本自具足法尔如是,转迷惑的知见为觉悟的状态,生生世世解脱自在!此即是观世音法门的真实义,也是《楞严经》的精华就是讲如来藏一心三藏宇宙真理,明白这个道理就叫“闻”,也就是“开示”,就是自利。明白了观世音明白了如来藏以后就去学观世音菩萨,按照十四无畏和三十二应身在生活当中去行持,在普门品里面方方面面,每个角落都告诉我们具体行持的方法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从头到尾佛就开示了一个方法,就是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念彼观音力”。这个方法在普门品里讲了六十遍,在《楞严经》里讲了五十遍,两部经一共讲了一百一十多遍,其实只有一个事,就是叫我们明白真理传真理讲真理。念彼观音力的念:就是读就是讲就是动个念头的意思。彼:彼此彼此,就是你我的意思。观音就是真理,把这一句话连起来就是讲你我的真理。那你我的真理有几个?一切众生都是真理的化身,所以真理只有一个即如来藏。明真理即解脱。“念彼观音力”就是讲、传如来藏,这就是真修。《法华经》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解释的《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自述圆通的十四无畏、三十二应身,以原经文解原经文,这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解的经,大家一定要认真去对照。怎么对照呢?按照《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自述圆通的十四无畏火难、水难、刀兵难,枷锁难、贪嗔痴等等。一一对应《法华经》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迦牟尼佛亲自解释的十四无畏火难、水难、刀兵难,枷锁难、贪嗔痴等等,以原经文解原经文一一对应。三十二应身也依上面原经文解原经文一一对应。通过原经文解原经文一一对应,我们知道了原来十四无畏和三十二应身就一个方法,就是明白真理,传真理,讲真理,直至究竟圆满佛,这就叫行甚深微妙法,这就是“修”就是“入”。方便说叫利他、行菩萨道。 “闻”就是“开示”,“思”就是“悟”,“修”就是“入”。闻思修就是开示悟入,开示悟入就是闻思修。自觉(自利)、觉他(利他)、觉行圆满。交光大师在《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九讲:“问:不立观门,何由修证。答:汝不见下文,阿难喻此心为华屋,求门而入。佛与说耳根圆通。方是入此之门。今何阅佛经而不尊候佛旨,乱立观门。苟此处观门已立,便当以此修行。”就是讲,学佛应该听佛的话,以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闻思修而修行直至究竟圆满。《心经》后面讲:“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成正觉。”就是告诉我们要牢牢的抓住观世音菩萨闻思修法门,这是唯一回家之道。所以我们要听文殊菩萨的话,真学观世音菩萨,按照十四无畏三十二应身去行持,菩萨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这就是依教奉行,依法不依人。这与《法华经》里面讲的:“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和《楞严经》所讲:“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都是一致,只有一个门成究竟圆满。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高考是你最后一次靠才华,毕竟以后都得靠脸!
  • 难怪你买的西瓜不甜,这样选瓜,保证甜
  • 愿你出走半生,依然不忘童年
  • 人类首次:美军首次洲际弹道导弹拦截测试成功
  • 王大陆,感谢你出现在我的少女时代
  • 没有一个人, 一生没有坎坷;没有一个人, 一世没有痛苦....
  • 这些年我们丢弃的10种珍贵东西,看到第一种就哭了
  • 关于成为一个有目标感的人的清单
  • 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
  • 我无法原谅你,也提不起一丝勇气恨你。
  • 把孩子的玩具随手送给别人,你知道后果有多严重吗?!
  • 今天和你玩这个游戏的人,都是真的爱你
  • 比起五美的爱情观,《欢乐颂》的男性角色更奇葩
  • 最新电影搜索
  • 【夜读】聪明的人,从不纠缠
  • 我们爱过就好
  • 每天,给自己一个开心的理由
  • 关于如何点出一桌好菜的清单
  • 十二星座护内排行榜
  • 你的自律里,藏着你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