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第三十三句
(第四十四段)
32、【室佛啰耶shì fó là yē】观世音菩萨现霹雳菩萨相:霹雳原义为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出现在雷声大作时,冷不丁一声炸响,以雷霆万钧之势,可使丘峦崩摧,击擘万物,显示的是天威不可犯。
霹雳菩萨有霹雳一样的刚猛,令邪魔闻风丧胆,不敢来犯,表法于修行中的勇猛精进。那么什么是精进呢?精进又称毗梨耶波罗蜜,是八正道之一、是菩萨所修六度之一,意指身体力行善法、勤断恶根,对治懒惰松懈。大概表现在五个方面、即:
1、被甲精进:被甲是身披甲胄的意思,武士上战场要身披甲胄,是为了保护自己,消灭敌人;学佛之人也要像武士那样身披甲胄,学佛人的甲胄是戒定慧,要消灭的敌人是贪嗔痴,如此依教奉行,精进不懈,名为修被甲精进。
2、加行精进:在被甲精进的基础上,先于八正道中,修小乘四加行。什么是小乘四加行呢?四加行是加功用行、精进再精进的意思。小乘四加行的修证大致有两条路线,一是依四谛法从小乘七贤位走,加行圆满后证初果须陀洹。二是依大乘唯识学瑜伽法取四种定果色。
定果色是修四禅八解脱得到的业果,这些业果有严格的定位和界别,称为定果色。得定果色加行圆满后,证四果阿罗汉。这里介绍唯识学中的四加行。唯识学称此四加行为四功德、四善根。在禅定中是对一切法相的名字、意义、自性、异同这四相的领会,这种领会在小乘禅定中分为四种证悟层次,即:
一、明得定:在此定中,寻思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虚妄不实,无所取,是有寻有伺的阶位,介于欲界定至未到禅,名为“暖位”。
二、明增定:在此定中,进一步寻思四相无我,立人、法二种无我,这是无寻唯伺的最后一个阶位,介于初禅和二禅之间,名中间禅,是须陀洹的果位,名为“顶位”。
三、印顺定:在此定中,能随顺一切境相不生于心,不再对我、人、众生、寿者四种有为相起寻伺之心,不起寻伺,即是无寻无伺,无寻无伺是二禅以上的境界,是斯陀含或阿那含的果位,名为“忍位”。
四、无间定:在此定中,如实证一切法无我,照见四相皆空,这种人我俱空的境界,是阿罗汉的果位,名为“世第一位”。
以上“世第一位”已断除一切欲望,烦恼不生,其状态正如《金刚经》中所说:名第一离欲阿罗汉。“寻伺”在禅修中称为“觉观”,有寻有伺名有觉有观、无寻唯伺名无觉唯观、无寻无伺名无觉无观。这是修三三昧的法门。
“觉”是“作意”:是将思想集中到一处,如集中到念佛处,这是禅修的前方便,是六识心的作用。“观”是观察:观察作意处的思想念头,这些念头生了又灭、灭了又生,若能始终做到不随生处生、不随灭处灭,了了常知、如如不动,这就是“观”。“观”是般若智、是如来藏的妙用,超越了有生灭的“六识觉心”。这些是唯识学对小乘四加行的概略阐释。
以上说的“加行精进”不仅体现在小乘法里、同时也体现在大乘法里。大乘四加行所用的法门一般有三种,即:一、奢摩他:修止见空性、依空性而止。二、三摩钵提:于止处起观、观诸法妙有。三、禅那:是般若中观。观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这是在圆成了乾慧地、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这四十一个清净心的修证后,进入的四加行地,以求证妙觉圆明的菩提果而努力精进,并用此精进依次进入以下四个次第,即:
一、暖地:此地菩萨以佛的觉体为自己的心体,但还未完全深入到这个心体中去,犹如钻木取火,火花出来了,而木材还未完全点燃,这种欲燃未燃的状况,比喻对登地已做好了准备,但还处于对地上果位证而未证的阶位。此即第一加行位:名为“暖地”。
二、顶地:菩萨以自己所证之真如心、学佛所得之圆满果行,完全依佛所作之一切佛事而行,并以一切佛事作为依靠,但这样又好像没有一个所依处,如此有所依而又有所不依的状况,就犹如登上高山后,置身于虚空,四面空阔无依,只下面隐约还能看见一些细微的障碍物,这些细微的障碍物比喻清净无染的心地中,还有一些难以发现而障碍中道的微细心念,但已超胜暖地,离中道仅一步之遥。此即第二加行位:名为“顶地”。
三、忍地:心与佛分之为二、合之为一,菩萨已证得心佛二同并无差别,已得中道之智,并善于运用中道,深明不二法。知有说皆二、遇事当忍,常忍于一念、不敢妄动。在在处处、不怀一尘;时时刻刻、不出一念。于行住坐卧中,不离观照,若有念起,即刻能做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虽未得无生法忍,但已超胜顶地,离登地已近在咫尺。此即第三加行位:名“忍地”。
四、世第一地:菩萨自性中的十方三世,无量众生,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现象,尽皆空寂,迷与觉、正与邪,善与恶皆是中道,中道者,自性本体之道,于此道体中,所谓善恶二法、正邪二道,并无实义,只是名目而已,菩萨修行至此,以无所忍而得中道实义,已超胜忍地有所忍而所得之中道,并以此中道,即将见实相中的无生法忍,登菩萨金刚地。菩萨得此法,即入第四加行位:名“世第一地”。此大乘四加行圆满后,见无生法忍,入登地菩萨位。
3、无下精进:在加行精进的基础上,已证悟佛法真谛,心生欢喜,所修之法,不会再往下,而是依菩萨位,次第向上,决定能证究竟佛果,此名无下精进。
4、无退精进:小乘人从初果到四果、大乘人从初地到十地,所修之法,精进不舍,有进无退,此名无退精进。
5、无喜足精进:在无退精进的基础上,为追求自觉觉他之无上大法,学而无厌,永不满足,精进不已,此名无喜足精进。
以上五种精进,是渐次修行,克期求证,直通佛地之法。精进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大无畏精神、是一种大勇猛精神,霹雳菩萨就是以这种精神证得道果而护佛心宗的。
那么观世音菩萨在这里现霹雳菩萨相是什么意思呢?是菩萨告诉一切众生,修学佛法要向霹雳菩萨那样,发大精进心、大勇猛心,一心向道,精勤不懈,就一定会步入解脱道,得正觉果。
这篇咒语中的“室佛啰耶”译为“自在圆融,觉体大放光明。”此句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论要经历多长的时间,要经历多少的艰难困苦,都要始终如一地追求真理,以精进勇猛的菩提心求证佛果,这样就会解脱生死烦恼,于事事圆融的心境中,放大光明照耀十方世界,讲经说法,传扬三乘菩提、一乘了义,济世度人,得大自在,成无上道。

「 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的唯心思想。

十八 、結語由上所述,可以得知,

師範借資《華嚴經》所載善財童子歷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得以證入法界,

最終「 卻來徑山面前,鞠躬而立 」,

以便強調禪門的重要性,禪法的殊勝性。

辨圓說:
「 一機未露,毘盧元是凡夫;

萬法摐然,普賢得其境界」,

這是藉資《華嚴經》中的毘盧遮那佛與普賢菩薩來說明禪宗的禪悟境界。

祖元非常重視《華嚴經》,他以

「 毘盧樓閣,
處處門開;
普賢境界,
重重涉入 」,

描述《華嚴經》所說的清淨莊嚴、重重無盡的不可思議境界。

紹曇藉取《華嚴經》

「 普光明殿重重見,
端的傳從七佛來 」,

來比喻禪門心法光燦剔透,傳承無盡。

又以
「 十三華藏重重現,
照徹微塵古佛心 」,

來期勉參禪之士必須應契佛心,彰顯禪心。

原妙認為若要篤實參修,則須

「 如善財童子參勝熱婆羅,大火聚中,投身而入 」,

真積力久之後,必能悟透個中消息。

明本說:
「 華嚴性海盧遮那,
疑團全破全機露 」,

認為透過禪修,掌握禪機,打破疑團,

就能彰顯「 華嚴性海 」

( 真如本性 )。

惟則認為《華嚴經》

「 七會並是次第而說,謂之行布法門。

第八第九兩會,

...... 凡說一法,則一切法總在裡許,謂之圓融法門 」。

他主張
「 圓融不礙行布 」,
「 行布不礙圓融 」。

元長說:
「 又向何處入彌勒樓閣,會得赤肉團上有一箇無位真人」。

他藉用《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樓閣的入處,來闡明眾生肉身某處藏有真我或自心。

圓悟說:
「 善財彈指登樓閣,
普化入市搖鈴鐸 」,

這是勉勵禪修之人要效法善財童子在步入彌勒聖境之後,仍須深入世間普渡眾生。

法藏認為參禪妙悟,
「 正如善財初參文殊,文殊作象王回顧勢,善財便得頓悟 」。

這是借資文殊菩薩作勢,

來說明參禪者的豁然開悟,頓明真心。

隆琦期勉弟子效法《華嚴經》中法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篤實修行,邁向解脫。

通容以《華嚴經》中的香水海與華藏界的重重無盡來開示參禪學人,

並主張禪宗和華嚴宗一樣,具有圓融行布兩門,彼此相融不悖,含攝無餘。

道忞說:
「 華藏世界所有塵,
一一塵中見法界 」,

毘盧遮那佛淨土的所有聖境,都可以映現一切事物。

又說:「 法界全真,是處是彌勒;

塵塵佛剎,無門無善財 」。

所有法界處處都是彌勒示現之境,一切佛土都是善財參訪之處。

海明以《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樓閣、善財童子為機語,來啟發學人的禪悟。

由此可見,這些禪師大多重視《華嚴經》,

並且借之以開示其禪法。

兀菴主張「 持五戒生人道,修十善生天道,皆由心作。

至於捨有漏入無漏,棄有為入無為,皆由心作」。

辨圓說:「 一念遍十方 」,一心可以遍映十方世界。

祖欽強調
「 心為萬象之主 」,
「 法逐心生 」,
「 一心生萬法 」,
「 無上妙道,唯心可傳 」。

祖元說:「 境無定相,隨心妄生 」,

「 心外無相 」,相由心起。

原妙倡言:「 所有一切奇異殊勝,善惡應驗之事,隨汝心設,隨汝心生 」;

甚至「 魔境皆從自心所起,自心所生 」。

明本認為百千世界,

「 萬塵交接,一一皆是自心成就,自心出生 」。

而且「 一大藏教舉果明因,皆自心現量,更無一法從心外至者 」。

惟則說「 心外本無法 」,「 心外無別法 」,

又說:「 一靜一動,一語一默;

喜怒哀樂之情,取捨向背之行,皆心之所為也。」

在他看來,一切行為舉止都是由「 心 」所主導,不能離開「 心 」的作用。

「 廣而論之,則二十重華藏世界海依此心而變造也,無邊香水海依此心而流注也 」。

《華嚴經》所說的二十重華藏世界海、無邊香水海都是由「 一心 」所變造、所流注。

「 十法界本無自體,本無自性,亦無自種,亦無自根,皆惟一心所造也 」。

元常以為「 羅紋重重,寶印縱橫,

...... 一一從夫人心中流出 」。

圓悟說:「 離心外別無有佛 」,

又說:「 普眼於是纔起一念,便見普賢向虛空中乘六牙白象 」,

由此呈顯出「 一心 」的靈知妙用。

法藏說:「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 」,

「 心不生滅 ......,安復有我人眾生壽者等相 」。

一切諸法,所有色相,完全都是由一心所顯,一心所現。

隆琦說:「 千佛萬祖皆從一心而成 」,

「 宇宙萬法皆從光明藏中湧出 」。

光明藏喻為一心。

宇宙萬法、千佛萬祖都是由一心而顯。

道忞說:「 心生諸相 」、

「 百萬億阿僧祇善根功德所共同成就,於一念間於此殿中一時顯現 」。

一心能夠展現形形色色諸相,可以彰顯無量無邊功德。

海明說:「 法出於心 」,心現萬法。

他剴切指出:「 罪福由人,唯在一心 」,

「 世出世法,
一法所印,
凡心聖心,
總歸一心 」。

一切萬法不外都由一心所現,不能捨離一心而獨立存在。

由此證成,前述禪師的禪法大多具有《華嚴經》所說:

「 所有諸法,皆由心造 」、

「 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的唯心意涵。

祖欽描述了「 理 」與「 事 」的關係,

他說:
「 事本無名,
因理而得;
理本無形,
因事而顯 」。

又說:
「 事即理也,
理即事也,
事與理融,
是為極也 」。

這種「 理事相即 」的觀點,

正是發揮了華嚴宗所倡四法界中

「 理事無礙法界 」的義理。

明本以手中的拄杖來闡釋華嚴宗的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的義理,

他認為一心周遍含容,圓融無礙,

「 此心無礙則法無礙,
法無礙故,
則理無礙,
則事無礙,
則理事無礙,
則事事無礙 」。

惟則主張「 從理起事,因事顯理 」,

又說:「 理即事,事即理,而事理無礙 」。

圓悟說:
「 法界有事有理,有理事無礙,有事事無礙 」,

未能開悟的人,「 只見其事,不見其理 」。

若悟得者,則「 處處圓融,事事無礙 」。

隆琦認為在一心的圓融攝受下,

「 事無礙理,理無礙事,事理無礙,法法全彰矣 」。

通容主張「 一 」入於「 多 」,

「 多 」入於「 一 」,

一多相入,一多相攝,

才是不可思議的「 事事無礙法界 」。

道忞則站在禪宗的立場,以禪境來闡釋華嚴宗的「 四法界 」,可謂別有新義。

師範主張「 融十虛於毫端,置塵劫於當念 」,

又說:「 一毛頭獅子,百億毛頭現;

百億毛頭獅子,一毛頭現 」。

這是指「 一 」「 多 」相即不離,圓融無礙。

通容強調宗門一事,照用同時,縱橫無礙,

「 以海印三昧印諸群生,

以諸群生入於海印三昧,一多相攝,古今一際 」。

又說:「 一即一切,天高群象正;

一切即一,海闊百川朝」。

圓悟強調:「 帄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

一身入多身,多深入一身」。

從而顯示了《華嚴經》所說「 一多相即 」,

以及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十玄門中

「 一多相容不同門 」的圓融意涵。

祖元說:「 大中現小 」,「 小中現大 」。

隆琦主倡
「 小能含大,大能含小,小大相含,重重無盡矣 」。

通容說:「 攝大千界於微塵,縱微塵為一大千 」,

他們的觀點都已呈現出法藏《華嚴經探玄記》

十玄門中「 廣狹自在無礙門 」的意涵。

師範認為彌勒樓閣,清淨道場,

「 重重華藏,
處處莊嚴,
交光相羅,
如寶絲網 」。

兀菴說:「 祖佛付授,以心傳心,猶如燈鏡交光互照。

...... 燈燈相攝,鏡鏡交羅,......。

所以道,重重交映,若帝網之垂珠」。

紹曇認為「 華嚴法界,如帝網交羅,重重攝入 」,

「 只這箇,如帝網絲,交光相羅,上下相映 」。

明本主張一切法界圓融無礙,

「 如帝網珠,相攸相攝 」,

又如「 網珠接影,互融互攝 」。

惟則強調「 即事即理 」,「 即一即多 」,

「 如帝網重重顯現,如香水海處處含容 」。

元長以為客塵與道場

「 交光相羅,如帝珠網,互相攝入,互相顯現 」。

又說:「 帝網之珠,光光相羅;

啐啄之機,聲聲相和」。

他借取華嚴宗的帝網重重,珠光交映,來呈顯禪宗的機鋒往來,密切相應。

圓悟認為法身無窮無盡,遍滿虛空,

「 各各身光,互相涉入,映徹交羅,如寶珠網 」。

隆琦認為苟能大死一番,便有大活之時,且能綻放寶光,照徹大千,

「 返炤交光,重重無盡 」。

通容說:「 祇要回機自得,便見左右逢源,如寶珠網,彼此互融 」。

這些說法也都展顯了法藏《華嚴經探玄記》

十玄門中「 因陀羅網境界門 」的意涵。

綜上所述,臨濟宗楊岐派破菴系禪師無準師範、兀菴普寧、圓爾辨圓、雪巖祖欽、無學祖元、希叟紹曇、高峯原妙、中峯明本、天如惟則、千巖元長、密雲圓悟、漢月法藏、隱元隆琦、費隱通容、木陳道忞、破山海明每每借資《華嚴經》義與華嚴哲理來開示禪法。

入宋以來,臨濟宗楊岐派破菴系禪師大多重視《華嚴經》,

並借之以開示其禪法,且其禪法大多具有《華嚴經》所說:

「 所有諸法,皆由心造 」、

「 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的唯心意涵。

某些禪師描述了「 理 」與「 事 」的關係,

且以禪境來闡釋華嚴宗的「 四法界 」;

也顯揚了華嚴宗
「 一多相容不同門 」、
「 廣狹自在無礙門 」、
「 因陀羅網境界門 」等意涵。

由此可見,臨濟宗楊岐派破菴系禪法與華嚴義理有密切關聯,

且大多朗現出華嚴意涵,從而成為其禪法的圓融特色。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是这么开示的:【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先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至心施等四种果报,已经在前一次的菩萨正行之中,跟大家约略提过了,接下来就谈一谈如法求物施的果报。

世尊在这里开示:“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前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举例而言:假如过去世布施,所得的财物不是如法所得,这个包括说要布施所得的财物,可能是偷盗物、圣遮物、众共物、三宝物,施一人回与多人,施多人回与一人,乃至恼他人而得、诳他人而得、欺他人而得的种种状况;今世得财已,当为王贼水火所侵。何以见得我们今世所受用的财物,有一分或者是多分为王所有?譬如说:自古以来百姓都要向王纳粮或者是缴税,这一点肯定是大家都知道的,也是一般人所无法避免的;这个王,从小聚落的聚落主到一个区域的小王,乃至是到皇帝;而到了现代的时代,代表王的实质单位,就要改名叫作政府了。只是现在不纳粮都改叫作缴税,有缴所得税、房屋税、地价税、牌照税等等;乃至说最少的过路费,就好像现代的高速公路通行费一样,都免不掉,而且是我们想不缴都不行的。所以经过这样的简单说明之后,大家就可以初步了解,有财物为王所有的这一件事。

然而,实际上众生共业所感、福德受用的状况,是非常错综复杂的。这又是怎么说呢?譬如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到便利商店买一个面包,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也许你会想:“那不就是爷我有钱吗!就找个事花钱;另一方面正好是有人有东西,那就卖东西赚钱罢了,这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可是要是没有人把面包送到店里面,要是没有人做面包,要是没有人卖面粉等原料,要是没有人种麦,乃至要是没有人制造车辆,要是没有人开辟道路;或者又是说,要是没有人在这一些环节之中,加以管理以及推动,那么这一些的社会制度也就无法成就了;所以我们也没有办法,这么方便地就取得我们所需要用的物品。如此说来,就有数不尽的要是没有怎么样、怎么样的这些种种状况了。因为施设并且互相维护这样的制度,使得众生可以维持正常生活的缘故,当然我们依于福德所感得的财物,就会有一分或者是多分为王所持有的情况。

然后,经论中有时候会提到:我们今世的财物是五家共有,五家中的四家,就是这一段经文中所说的“王、贼、水、火”, 也就是国王、盗贼、水灾、火灾。而一般而言,还有第五项的不肖子女,这多半是过去世因为某一些原因而积欠对方的财物,再加上其他的因缘,感得成为某甲今世的子女,所以必须在财物上有相对的酬偿。这一个部分与不如法求物施所感得的果报,是有一些差别的,所以这里但说王贼水火四家。贼,当然指的是盗贼。换言之,在因果的酬偿之下,某甲今世值遇盗贼而失掉了财物,然而多半之后虽然广为追寻,依然无法追回所失的财物。而水灾与火灾的部分中,有可能是会与人为的因素有关,譬如说火灾;另外一个部分,则泛指一般所谓的天然灾害,那这个部分,水灾、火灾两种情况都有可能,这是属于大自然灾害的部分。那么,假如另外而言,乃至包括风灾、地震等等。所以说,往昔不如法求物而布施,虽然今世感得相对的果报而得财物,但也会在因缘和合之时,又感得为王贼水火所侵而失却了财物。若是往昔如法求物而布施,今世所感得的果报,就不会为王贼水火所侵了。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接着世尊又开示:【若好色施,以是因缘是人获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称远闻;若以味施,是人因是众乐见闻,既见闻已,生爱重心;若好触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触。受者受已,则能获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此时世尊为我们开示:布施法之中所施物与未来世相对的果报受用。这里的好(hăo)色,不可以念作好(hào)色,色指的是物质,意思是说殊胜或美好的物品。譬如说,布施给众生上妙的饮食,或者是殊特的工具以及物料等等,未来世感得自己的色身庄严,或者是感得所受用的器世间的殊胜。往昔若有种种差别不同的布施,今世就在正报与依报上,分别感得差别不同的受用。若是往昔以香来布施给众生,今世所得的果报是善名远播;若是所布施的食物,使人在味觉上有着胜妙的感受,那么未来世就感得众生都乐意亲近这个人,或者只是听闻这个人的名字而已,也会生起敬爱之心;若是所施之物,使人在触觉上有胜妙的感受,未来就感得在所受用的衣服、睡卧床具等等而有殊胜的触觉。接受你的布施的人,若是因而在寿命、色力、安乐、辩才之中,能够得到一分的受用,将来你也可以在相对的部分而得到受用。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自己今世所受用的五欲,乃至是智慧的状况,我们缺少了什么东西?或者是说,我们在某一个方面的受用,是否还算是胜妙的?比照上述世尊所开示的内容,若是未来自己希望在某一个方面的受用,能够再更加圆满一些,就可以依照上述世尊所开示的来进行布施了。然而,其实三大阿僧祇劫之中,所应修的福德是很广泛的,这里只能举少数几个例子,也就短暂的一世、两世之间的因果,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当然还有其他的经论之中,也曾经提到这一些所施物与未来果报的关系,譬如说《佛说布施经》、《大智度论》等等;这个部分,就可以自己阅读参考了,然后看看有没有是自己可以受用的。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又为我们开示了一些与布施法有关的知见:【善男子!有人说言:“施于塔像,不得寿命、色力、安辩,无受者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布施,是故应得如是五报。善男子!譬如比丘修集慈心,如是慈心实无受者,而亦获得无量果报。施塔像等,亦应如是得五果报。善男子!如人种谷终不生蓏,施于塔像亦复如是,以福田故得种种果。是故我说:田得果报,物得果报,主得果报。】有人就会这么怀疑:布施于塔像,这包括佛塔、菩萨塔、阿罗汉塔等等,乃至是贤圣的图像之前,由于没有人现前领受,所以得不到后世的福德,而有寿命、色力、安乐、辩才上的受用。但是世尊在这里开示说:这样子的怀疑是不正确的,因为布施时是信心具足的缘故,还是能感得前面所说至心施等五种的果报。就好像说,比丘在修集慈无量心的时候,因为都是用观想的,实际上没有众生领受其慈心,但由于信心而观想,改变了自心内的种子,所以未来也得无量的果报。譬如说:得初禅了以后,再加上修慈无量心的缘故,观想怨亲、村落、国度、世界、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受乐;虽然观想只是内相分,毕竟也没有实际受乐的对象,但成就之后,也可以作为生而为大梵天的因。又好像说,有人种下了五谷,终究不可能生而为瓜果,其原因是一样的。所以世尊才说布施于塔像也像这个样子,由于福田的缘故,而得种种的果报。所以布施的道理是因为福田而得果报,乃至因为所施物而得果报,因为施主而得果报,而其果报还有着相互交错的影响。譬如说,福田胜而得果胜,施物胜而得果胜,乃至是施主、福田俱胜而得果更胜等等,有着这样种种的不同差别。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又开示说:【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这里世尊将布施法分为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有时候布施法又可分为三类,多出一类叫作无畏施,但其实是可以含摄于财施、法施之中的;这个部分等到后面的经文之中,再来作进一步的说明。布施法的第一种既然叫作法施,当然指的是布施“法”,世间法的布施部分,包括人天善法,这是使人可以再生而为人、天的法,还有一种是可以使人得以营生的种种世间的工艺技巧等等;进一步说,布施与人可以使其亲证解脱道、佛菩提道的种种的知见与义理,这个就是真正的佛法布施了。但不管是世间法或者是佛法的布施,必须要有一个原则,就是说,所说的法是要正确的。因为即使是世间法,若是教导了别人错误的方法知见,也许就可能会使其丧失很大的利益,更何况是佛法的布施呢!若是为了名闻利养的缘故,不知而强说为知,错误地教授解脱道、佛菩提道的种种知见与义理,这都是会残害众生法身慧命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会影响学人很多世甚至是很多劫的,这已经不是因为布施了错误的世间法,所产生影响的层面是来得比较狭隘了。

财布施指的是,布施给众生财与物。又有所谓的外财——指的是自身以外之物,包括财宝、房舍、畜兽、饮食等等。假如当时的社会制度是可以蓄养奴婢的话,也就是说,奴婢也是施主所拥有的话,那么当然也是可以布施的,乃至是妻与子女,道理也是一样。既然有了外财,相对地当然就有所谓的内财了,这就是指自身中的头目、脑髓、手足等器官,但这并不是一般人之所能布施的;然而菩萨到了等觉位的时候,为了圆满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则是在百劫之中,无一处非舍身处,无一时非舍命时,一直都在作这样的布施。假如是层次比较低的内财布施,譬如说:现代不是有捐血的义举吗?这也是内财布施;不过,假如是种种的传染病的带原者,那就不适合作这一种的内财布施了。然而现代有人提倡在舍报之前,先签下所谓的“器官捐赠同意书”,换句话说,是同意医生在认定某人已经死亡的状况之下,就将其可用的器官移植到其他需要的人身上,这当然也是内财布施。只是个人以为,这是牵涉到人们舍报时真正的过程,甚至于说,其实现代的医生们,他们所认定的死亡,是不是就是真正的死亡,都还有待商榷;这一个部分,还应该再进一步了解死亡的真正情况之后,再来作决定,这样子对自己而言,是会比较妥当的。还有一种内财布施,是大家常常在做的,但又比较没有注意到,那就是自己身力上的布施。

财布施虽然可以使众生免于饥饿困苦,然而财布施之后的后世果报,仍然是在于财物之中,以及说与财物相关的五欲境界之受用。譬如说:过去生如法布施了众生的饮食,今世就感得身力的强健、寿命的久长,并且随之而有种种的安乐;若是布施房舍给众生,来世若生到欲界天,而感得自然而有的七宝宫殿,而能自在的受用五欲;若是布施桥梁、船只或者是种种的鞋具给众生,来世若是需要种种的交通工具的时候,自然就可以具足了。举了这一些例子来说明之后,各位就可以了解上来所说“财施的果报,还得财宝”的道理了。

——摘录自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21集《如法财施的果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看似有人追捧你,其实他们心里都带着嫉妒和怨气真正聪明,有本事的人,早就把自己调成了静音模式平时看起来就像很笨的人傻傻的,也不善于说什么好听的的话,这样做的目的,
  • #王元启[超话]#火锅正当时原创 王元启 夏天已经热的差不多了,该有的不该有的不适感也都出现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夏天是大吃大喝的好时候呢?我又不是不知道
  • 完全就是很客观的言论啊 我也担心我现担被踩所以我没有带粉籍说话 也没有带大名上广场 不知道为什么就能有那么多人拥上来……就……全世界都吻了上来 尽管如此还是被添
  • (我爱椰蓉3⃣️逛了那么多店终于给ly找到了如此丑的挂坠 我还附赠其加丑加大版背包一件[握手]4⃣️又去吃好汉面了 稳定香香 本一介女子吃完一小碗问题不大[赞]
  •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多听一些积极向上,让自己开心的歌换掉忧郁阴暗的头像和网名多多的晒太阳,可以想象自己体内的霉气都被蒸发掉大扫除房间,把旧的脏的不用的东西都扔掉把
  • [鲜花][鲜花][鲜花]一个小城市小市民所想(个人观点不接受批评)昨天周末带着闺蜜去看矿山公园的灯光秀,这17分钟在一个小城市来说,已经是最好的欢迎仪式。 [
  • 日光西移,刺眼的金黄变成温暖的橘黄,就到了最后的教手语环节了,即使是忘记动作的憨憨峰峰,也比我的表现要厉害多了呢~ 嘿嘿,我从未想过,和偶像相见的幸福时光可以如
  • 疯狂年少就应无所畏惧,顾虑太多留下的终是悔意。 疯狂年少就应无所畏惧,顾虑太多留下的终是悔意。
  • 现在躺在床上才想说写一些什么,还记得当时刚官宣演唱会的时候我还在犹豫要不要买票,结果H给我发信息说他和Sally要从台湾飞来看,问我要不要一起,我立马答应于是我
  • 」尊者说 :「 我自出生以来,快要八十岁了,时时反思自己,未曾杀生,亦不妄语,也不曾跟其他人有过斗诤。』我也是这样,没有分别心,所以不会与人斗诤之后远游。
  • 当我们遇到麻烦时,他会第一时间想办法去解决,或是安慰,而不是去责备和埋怨;其实很多时候,赶不上的飞机,忘记交的水电费,未蒸熟的米饭等等,这些都不足以让我们崩溃和
  • /东北地区/吉林长白山:高山杜鹃@悠游吉林 大约每年的5月中下旬开始,代表长白山春季开始的高山杜鹃以及各种野花才烂漫开放,簇拥着波澜不惊的长白山天池,仿佛将春姑
  • 有一段很早之前写了几句没组织好语言的 今天想我奶了 也想她做的饭 我最近可馋面疙瘩 在今年生日的前几天就告诉我回家吃饭 其实不喜欢算日子也不爱过生日 但能被惦记
  • 181204全员芬达电台ファンタジスターname北海道 北の第一のアイアンマンこんにちは!メンバーを家族に例えるなら、どの立ち位置ですか。)しふいん?それも家族
  • #刘宇宁蒋俊豪# #刘宇宁巴黎欧莱雅护肤代言人# #摩登兄弟[超话]#追星本就不图什么回报,守护一个给自己带来阳光的男孩,这本身就是一件超级幸福的事。@摩登兄弟
  • 随着阅历的渐增,我们也渐渐明白: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孤独的来于世上,再孤独的离开世上,不要奢望能够依靠谁,哪怕是至亲至爱。也许,人老了,最亲的,并不是血脉至亲,也
  • #喜卷长安城[超话]#马天宇#马天宇喜卷长安城# mty[兔子]#马天宇上官古川# 目之所及,满心欢喜. ' , . 马天宇尘缘୧⍤⃝马
  • 周清乾下意识地想起身靠近司羽彤可身体就像不再周清乾僵住的手慢慢放下,只觉心跳好像快了很多,有失而复得的喜悦,可更多的是对现在和司羽彤陌生的关系而产生的不安。眼前
  • [抓狂]拍不出真人的感觉啊啊啊[抓狂]羡慕每一个到现场看的人啊[抓狂]但我今天真的 真的很开心因为好多 好多瞬间的堆积[打call]你还真别说d3好像有很多奇迹
  • #易烊千玺小北vs马嘉祺小北##于适yosh[超话]#小,我想对你说也对自己说,你身上的认真和真诚真的打动到了我,我前几天由于一些事情让自己陷入不自信甚至自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