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到《道德经》
汉代对《老子》的改造
汉代曾对先秦典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造,其中,对《老子》一书的改造就很典型。《老子》因为既有一些传世的“古本”,又有新出土的帛书本和竹简本,材料相当丰富。#国学实录# 从各种本子的比较看,文字的不同是多方面的,而且不止一次地变来变去。其篇章、结构的变化也很明显,可以断言的是,传世本《老子》的基本面貌,是在汉代定型的,《老子》书名变成《道德经》,也应该是在汉代。

《老子》文本究竟多少字,许多本子都不相同,有5000多的,也有4999的,除去“也”、“之”、“其”、“夫”等字有无之外,也有整句增减不同的,还有一些佚文,因而很难得出一个具体统一的数字。文句的不同,以帛书本和传世本相比较,二者差异的文句达140多句(参见尹振环《帛书老子释析》)。其中的确有一字之差导致文义迥异的情况,很难说哪些是《老子》本义,哪些经过了后人的篡改。这些不同可以比较出来,而不同的原因却很值得研究。从帛书本到传世本的比较看,文句的变化应该主要在汉代,因为汉代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与王弼的《老子注》基本一致(当然这两个本子本身在流传过程中也多少有些变化)。汉代人对《老子》文句的改造,有无意的,也有有意而为的。当时的传诵和抄写并非那么“规范”,多或者少个把“也”、“之”等虚词、助词本属平常,#读书# 错误或者增减一两个字也在所难免,而有意改字或者增删的情况则涉及到更改人的思想意图,甚至与当时的时代思潮有一定关系,这在《河上注》与《想尔注》中有不少事例(许多研究均有指出,此不列举)。

再说篇章结构,帛书本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传世本的顺序刚好颠倒。西汉末年《老子指归论》的顺序与帛书相同,而东汉(至少是中后期)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与传世本相同,说明这个变化是在汉代完成的,其主要篇幅结构是在汉代定型的。至于《韩非子》的《解老》、《喻老》,新出土的郭店竹简本的篇章,无论怎样理解,都不但不会影响这个结论,相反却更能证明汉代定型之说。

《老子》书名《道德经》,也是从汉代开始逐渐形成的。《老子》在汉代以前已经成书,帛书本、竹简本《老子》的出土便是证明,汉初人称之为《老子》,所以《史记》、《汉书》中普遍用的是“读《老子》”、“问《老子》”、“好《老子》”、“通《老子》”等说法。从《汉书·艺文志》著录《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刘向说老子》四部书的情况来看,已有《老子》传人尊之为经典。#传统文化# 至于《太平御览》卷191引扬雄《蜀王本纪》所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一句,其可靠性有多大且不说,在时间上也已是西汉末年的事情了。到了东汉时期,分别有《道经》、《德经》之说,《想尔注》中已有记载,所以颜师古注《汉书》时广泛使用了“《老子道经》之言”及其注文。从东汉到魏晋,随着道教的形成和发展,《老子道德经》之书名也就形成了,这一变化无疑是汉代人所为。

汉代人对《老子》的创造性诠释

对《老子》的诠释,现在能见到的最明显最早的是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他是用讲道理、引述事实的方法来进行诠释和解说《老子》的,当然更主要的是为了表达他自己的思想。这种根据《老子》中某些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在汉代得到广泛运用,《淮南子》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据统计,81章《老子》有70章的文字被其明确引用过(参考蒙文通《老子徵文》),而其中的《道应训》,完全是另一篇《解老》、《喻老》,全篇56段文字有53段的结语都是引用《老子》的文句,实际上也应该是一种形式的《老子》注。当然和儒家注解《五经》一样,经、传分开和章句形式的《老子》注都有,其诠释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有很大的创造性,可以择其要者举证一二。

先看对“道论”的发挥。“道”是《老子》一书根本性的内容,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确实是一种宇宙生成的思想。而究竟什么是“道”,它如何创造天地万物?《老子》虽有几句高度概括的文字,却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所以人们就可以、也需要“多为之辞,博为之说”。《淮南子》首篇《原道训》就试图给道作一番描述性的说明,同时指出其性质、作用及其对人世的意义等(文字较长,可参见该文)。严遵讲《老子》之“指归”,也作了较具体的解说。例如讲道如何生万物:“故诸有形之徒皆属于物类。物有所宗,类有所祖。天地,物之大者,人次之矣。夫天人之生也,形因于气,气因于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自然:万物以存。”把虚无之道如何生出实有之物,作了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略为具体的表述,加入了“神明”、“太和”、“气”这样一些概念,并且在各个地方反复加以说明。《河上注》解释《老子》“冲气以为和”一句时说:“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也。”这些都成为后人理解“道化万物”的依据。在汉代人的注释中,对道的虚无、清静、自然等基本特性,进行了很多阐述,并且都紧密联系社会、政治、人生,其中既有理论性的阐释,如《老子指归》中对“道化万物”之反复论述,又有具体的解说,如《河上注》之处处提醒。

再看汉代人的《老子注》,虽然都是围绕“道论”展开的,但也有一些比较具体的内容,例如关于对仁义礼乐的态度、关于“无为”的理解等等,人们对《老子》本义的发挥,也是有所不同的。《老子》中是否反对“仁义”,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从《老子》本文较难看出其反对仁义,而通行本的“绝仁弃义”,在竹简本中恰恰没有,因此,这个问题众说纷纭,长期未能取得定论。

汉代人作注,依据的本子不同,往往会引出不同的理解和发挥。例如,通行本57章有一句“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河上公本、帛书本以及竹简本,均为“法物滋彰”,严遵就按照“罚峻刑严”的“法令”来发挥,而河上公则解释说:“珍好之物滋生彰著,则农事废,饥寒并至,故盗贼多有也。”再如,“无以为”和“无不为”的不同,“有静”与“不争”的区别等等(参考《帛书老子释析》),这些问题既关系到文本,也关系到如何理解和阐释。而汉以后的人大多是按汉代人的定本和解释来进行阐释和发挥的。

汉代人“注老”和“解老”的意义

第一,汉代人“注老”、“解老”形成了“汉《老子》”,后世所见到的主要是“汉《老子》”,和其他先秦典籍一样,传世本是经过汉代人整理和改造的。其改造的痕迹比其他典籍更为清晰,除了有先秦的《韩非子》、《文子》以及其他黄老著作可作比较之外,新出土的帛书和竹简《老子》以及其他道家文献也是有力的实证。

第二,汉代人“注老”、“解老”,既有传统思想作为依据,又受到时代思潮发展的影响。当时的道家传统思想主要有两个大的系统:一个是可以称为“黄老之学”的系统;一个是以《庄子》为代表的庄学系统。汉注《老子》中保留了这两种思想的痕迹,甚至有时明显表现出双方的某些矛盾,例如对待“仁义”的态度就是如此。个中情况十分明显是受到当时的时代思潮的影响。汉初实行黄老政治,汉初《老子》实际上就是“黄老”的同义语;东汉普遍注重养生,《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就得到大力的敷陈;道教产生之后,五千文成为其主要经典,《想尔注》便应运而生,在汉代人一般“道论”的基础上,把“道”人格化和神格化,“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成了“道”的化身。

第三,汉代人所注《老子》及其阐释,直接影响了后世各种思想理论的发展。此后的各种发挥,都是在汉代人阐释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魏晋玄学倡导虚无,王弼之注《老子》是其突出表现,他倡导“以无为本”,正是得到汉代人论述的启发和影响。正如宋儒晁说之所说:“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从中也可看出,汉代人对《老子》的阐释,的确有较大的创造性,从而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熊铁基)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实录

知乎搜索国学实录

收听语音文字视频

#网络名师课堂#(360)

【中医药文化】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表现出道家与医学的密切联系。《淮南子》中对养生导引、炼丹、药物等多有研究,道家思想至《周易参同契》出现了又一个嬗变,更将研究的目标放在医药和人体的深层文化问题上。

(来源:《中医药文化在国外的传播》王秋安等著 责编:樊欣睿)

从《老子》到《道德经》
汉代对《老子》的改造
汉代曾对先秦典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造,其中,对《老子》一书的改造就很典型。《老子》因为既有一些传世的“古本”,又有新出土的帛书本和竹简本,材料相当丰富。从各种本子的比较看,文字的不同是多方面的,而且不止一次地变来变去。其篇章、结构的变化也很明显,可以断言的是,传世本《老子》的基本面貌,是在汉代定型的,《老子》书名变成《道德经》,也应该是在汉代。

《老子》文本究竟多少字,许多本子都不相同,有5000多的,也有4999的,除去“也”、“之”、“其”、“夫”等字有无之外,也有整句增减不同的,还有一些佚文,因而很难得出一个具体统一的数字。文句的不同,以帛书本和传世本相比较,二者差异的文句达140多句(参见尹振环《帛书老子释析》)。其中的确有一字之差导致文义迥异的情况,很难说哪些是《老子》本义,哪些经过了后人的篡改。这些不同可以比较出来,而不同的原因却很值得研究。从帛书本到传世本的比较看,文句的变化应该主要在汉代,因为汉代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与王弼的《老子注》基本一致(当然这两个本子本身在流传过程中也多少有些变化)。汉代人对《老子》文句的改造,有无意的,也有有意而为的。当时的传诵和抄写并非那么“规范”,多或者少个把“也”、“之”等虚词、助词本属平常,错误或者增减一两个字也在所难免,而有意改字或者增删的情况则涉及到更改人的思想意图,甚至与当时的时代思潮有一定关系,这在《河上注》与《想尔注》中有不少事例(许多研究均有指出,此不列举)。

再说篇章结构,帛书本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传世本的顺序刚好颠倒。西汉末年《老子指归论》的顺序与帛书相同,而东汉(至少是中后期)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与传世本相同,说明这个变化是在汉代完成的,其主要篇幅结构是在汉代定型的。至于《韩非子》的《解老》、《喻老》,新出土的郭店竹简本的篇章,无论怎样理解,都不但不会影响这个结论,相反却更能证明汉代定型之说。

《老子》书名《道德经》,也是从汉代开始逐渐形成的。《老子》在汉代以前已经成书,帛书本、竹简本《老子》的出土便是证明,汉初人称之为《老子》,所以《史记》、《汉书》中普遍用的是“读《老子》”、“问《老子》”、“好《老子》”、“通《老子》”等说法。从《汉书·艺文志》著录《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刘向说老子》四部书的情况来看,已有《老子》传人尊之为经典。至于《太平御览》卷191引扬雄《蜀王本纪》所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一句,其可靠性有多大且不说,在时间上也已是西汉末年的事情了。到了东汉时期,分别有《道经》、《德经》之说,《想尔注》中已有记载,所以颜师古注《汉书》时广泛使用了“《老子道经》之言”及其注文。从东汉到魏晋,随着道教的形成和发展,《老子道德经》之书名也就形成了,这一变化无疑是汉代人所为。

汉代人对《老子》的创造性诠释

对《老子》的诠释,现在能见到的最明显最早的是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他是用讲道理、引述事实的方法来进行诠释和解说《老子》的,当然更主要的是为了表达他自己的思想。这种根据《老子》中某些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在汉代得到广泛运用,《淮南子》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据统计,81章《老子》有70章的文字被其明确引用过(参考蒙文通《老子徵文》),而其中的《道应训》,完全是另一篇《解老》、《喻老》,全篇56段文字有53段的结语都是引用《老子》的文句,实际上也应该是一种形式的《老子》注。当然和儒家注解《五经》一样,经、传分开和章句形式的《老子》注都有,其诠释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有很大的创造性,可以择其要者举证一二。

先看对“道论”的发挥。“道”是《老子》一书根本性的内容,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确实是一种宇宙生成的思想。而究竟什么是“道”,它如何创造天地万物?《老子》虽有几句高度概括的文字,却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所以人们就可以、也需要“多为之辞,博为之说”。《淮南子》首篇《原道训》就试图给道作一番描述性的说明,同时指出其性质、作用及其对人世的意义等(文字较长,可参见该文)。严遵讲《老子》之“指归”,也作了较具体的解说。例如讲道如何生万物:“故诸有形之徒皆属于物类。物有所宗,类有所祖。天地,物之大者,人次之矣。夫天人之生也,形因于气,气因于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自然:万物以存。”把虚无之道如何生出实有之物,作了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略为具体的表述,加入了“神明”、“太和”、“气”这样一些概念,并且在各个地方反复加以说明。《河上注》解释《老子》“冲气以为和”一句时说:“万物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与气通,故得久生也。”这些都成为后人理解“道化万物”的依据。在汉代人的注释中,对道的虚无、清静、自然等基本特性,进行了很多阐述,并且都紧密联系社会、政治、人生,其中既有理论性的阐释,如《老子指归》中对“道化万物”之反复论述,又有具体的解说,如《河上注》之处处提醒。

再看汉代人的《老子注》,虽然都是围绕“道论”展开的,但也有一些比较具体的内容,例如关于对仁义礼乐的态度、关于“无为”的理解等等,人们对《老子》本义的发挥,也是有所不同的。《老子》中是否反对“仁义”,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从《老子》本文较难看出其反对仁义,而通行本的“绝仁弃义”,在竹简本中恰恰没有,因此,这个问题众说纷纭,长期未能取得定论。

汉代人作注,依据的本子不同,往往会引出不同的理解和发挥。例如,通行本57章有一句“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河上公本、帛书本以及竹简本,均为“法物滋彰”,严遵就按照“罚峻刑严”的“法令”来发挥,而河上公则解释说:“珍好之物滋生彰著,则农事废,饥寒并至,故盗贼多有也。”再如,“无以为”和“无不为”的不同,“有静”与“不争”的区别等等(参考《帛书老子释析》),这些问题既关系到文本,也关系到如何理解和阐释。而汉以后的人大多是按汉代人的定本和解释来进行阐释和发挥的。

汉代人“注老”和“解老”的意义

第一,汉代人“注老”、“解老”形成了“汉《老子》”,后世所见到的主要是“汉《老子》”,和其他先秦典籍一样,传世本是经过汉代人整理和改造的。其改造的痕迹比其他典籍更为清晰,除了有先秦的《韩非子》、《文子》以及其他黄老著作可作比较之外,新出土的帛书和竹简《老子》以及其他道家文献也是有力的实证。

第二,汉代人“注老”、“解老”,既有传统思想作为依据,又受到时代思潮发展的影响。当时的道家传统思想主要有两个大的系统:一个是可以称为“黄老之学”的系统;一个是以《庄子》为代表的庄学系统。汉注《老子》中保留了这两种思想的痕迹,甚至有时明显表现出双方的某些矛盾,例如对待“仁义”的态度就是如此。个中情况十分明显是受到当时的时代思潮的影响。汉初实行黄老政治,汉初《老子》实际上就是“黄老”的同义语;东汉普遍注重养生,《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就得到大力的敷陈;道教产生之后,五千文成为其主要经典,《想尔注》便应运而生,在汉代人一般“道论”的基础上,把“道”人格化和神格化,“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成了“道”的化身。

第三,汉代人所注《老子》及其阐释,直接影响了后世各种思想理论的发展。此后的各种发挥,都是在汉代人阐释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魏晋玄学倡导虚无,王弼之注《老子》是其突出表现,他倡导“以无为本”,正是得到汉代人论述的启发和影响。正如宋儒晁说之所说:“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从中也可看出,汉代人对《老子》的阐释,的确有较大的创造性,从而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熊铁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在娱乐圈中也有许多这样的女强人,她们为了自己的事业就像“拼命三郎”一样,就是生病了也不会放下自己的工作,比如:刘涛、赵丽颖、冯提莫等等,她们三个人在娱乐圈中也是
  • 最后总结了整本书的内容,说明了改命要立志而行,命自我立,有了志向而努力,自然可以改变命运。许下做一万件善事的时候,袁了凡的妻子见到袁了凡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皱着眉
  • 岩湖小学少先队员的到来为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带来了阵阵欢笑声和浓浓暖意。岩湖小学少先队员的到来为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带来了阵阵欢笑声和浓浓暖意。
  • 多くの日本人のファンがとても喜んでいたよ!我喜欢你粉丝的想法 我爱你♡♡country humans japan#绘画[超话]##绘画##绘##art[超话]#
  • 心性质为主的男生其实是最暖男的,心细,体贴,理解异性的想法,并能够使对方开心,而这也是世勋拥有超高人气的秘诀。【此日为助运色,大吉】㊍ 穿戴绿色系为主,如绿色,
  • 【经典红杯款】、【复古绿金款】、【梦幻星空款】每一款颜值都hin高且很有质感[心]而且悄咪咪告诉你们11月16号到11月22号,啡快和专星送线上点单,7天内消费
  • 像我这么有思想有深度又博学多识的人,魅力无限灵魂人物也。我有多么爱自己,就有多么爱世界。
  • ③しかし国内に対する影響は異なる。他方で、輸出物価の上昇により「企業利益が増える」が、その一部を賃金上昇という形で「国内に還元する」ことはない。
  • 和内心深处的不自信产生的恐惧。心不动为禅。
  • 现在我遇见工作中的麻烦事会跟朋友爱人吐槽,自己也会做饭了,自己也会独立去刚一些讨厌的人和事了,反倒是觉得妈妈是天天会闹我抓我嫉妒我的小人了。请你不要去思考原生家
  • 部分粉丝好不容易见到千玺,没听后援会建议依旧到机场,好在粉丝的秩序还算好,但有一部分私生饭态度非常嚣张,不仅包车跟拍千玺,甚至直接搬机场的东西,站在上面拍千玺。
  • 东台西溪这部影片包揽2018年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多个大奖11月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央新影集团、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临
  • #fpx[超话]#好难过啊家人们 看他们努力这么久走到这里却是以这种方式再次输掉[跪了][跪了][跪了][悲伤][悲伤][悲伤]虽然今天状态真的不对 配合不会好
  • #高以翔去世两周年#很久前就听说了《沥川往事》的这本书近来无聊也去看了这个电视剧虽然时间有些久远里面的服饰化妆什么的跟现在差距也很大,但还是觉得整体的故事性很好
  • 禅门的十六字心要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禅门的十六字心要,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禅的特质。 达磨大师《悟性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
  • 我的“普鲁斯特效应”高中毕业的时候,和好姐妹去香港澳门旅游,在香港的sasa,我买了人生中第一瓶香水-marry me,当时对这瓶香水的了解仅仅是杂志上好看的图
  • #家有儿女有哪些名场面#名场面那可太多了,印象最深的一个经典名场面是在第二部,刘梅医院的一个病人想要刘梅能够跟他回美国照顾自己一段时间,然后三个孩子就去偷听他们
  • 《琵琶行》 唐代·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
  • 目前,第三方平台大概有几种:一种是流量型,发各种案例来招揽对矫正有兴趣的人,再进行医生推荐和分配;一种是平台型,搭建一个平台,收集医生的信息,类似自-由交易;一
  • 八字杀重身弱,难旺夫,更难妻凭夫贵,典型的二婚甚至多婚的命师傅您好,去年因为一系列的意外状况,导致我的婚姻分裂离婚,而且我还面临一些身体方面的情况,让我心理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