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菩萨为何不受福德
第三十二段(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说:须菩提!以上讲“于法不说断灭相”,讲的是中道不二的道理,在中道不二的道理中认识空性后,就要修妙有,就要修福德和功德,空、有不可偏废,只要做到修福德而不受福德就对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再做个比喻,比喻恒河很长,两岸的河沙多得无量,以一粒沙为一个世界,那么这世界也是多得无量的,如果有菩萨用金银等七宝,布满这多得无量的世界中,全部都用来做布施,这个菩萨得到的福德,将是无量的多。但是,如果有一个人,知道“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道理,那么,这个菩萨得到的功德,将胜过前一位做布施的菩萨。
后一位菩萨什么都没有做,只是知道了“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这样一个道理,所得到的功德却超过了用真金白银等无量多的七宝做布施的菩萨,实在是令人费解。这是什么原因呢?什么是“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呢?
“一切法”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世间法、另一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局限于三界内、出世间法为三界外。那么三界内有些什么法呢?三界内就因果而言、有善恶二法;就生命现象而言、有六道十二类众生;就物象和物理而言、有虚空宇宙山河大地等。
世间法都是依善恶二法而起,善法产生三善道、恶法产生三恶道,由此而形成十二类众生及六道轮回。世间法里要学的是善法,只有学好善法的人,才能生往善道;恶法是众生随缘造业的往生处,这些往生处苦海无边,是去不得的。去不得就要学善法,于是佛讲了五乘佛法。世间法里有两乘,即人乘和天乘,学好人乘与天乘,得人天福禄寿喜之有漏果报;而出世法里有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佛乘。学好这三乘,得永断生死轮回之无漏圣果。
人乘需修五戒,可保来世再得人身。五戒就是五条规范自己行为的戒律,受持后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违反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其中不邪淫戒仅为在家人受持,而出家人须受不淫戒。
大乘佛教以慈悲心为主体,悲悯恻隐一切众生,不忍伤害一切众生。释尊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九有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旁生鸟雀虫蚁等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大智度论》说:“诸余罪中,杀业最重。”因此,不杀生戒被列为五戒之首条。
五戒是远离一切恶法,生长一切善法的基础,严持五戒,即得一切戒的根本,是证得一切无漏功德和圣果的所依处。戒是佛陀从大悲心中流露出来净化人身心的甘露,是佛弟子求得出离的根本保障。若能受持五戒,则能于来世保住人身不失。
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凡受持五戒者,必感得二十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即:一、满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学而学;三、智者不毁;四、不退誓愿;五、安住于行;六、弃舍生死;七、慕乐涅槃;八、得无缠心;九、得胜三昧;十、不乏信财。
而天乘是在修行五戒的基础上修十善业,可保来世往生欲界四天王天或忉利天,若能加修四禅八定,可生往欲界四重空居天、色界及无色界诸天。十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言、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
以上所说即世间法里的人乘和天乘,所获福报依五戒十善及四禅八定而成就,修五戒十善及四禅八定者可集聚无量多的福德,这些福德是修出世间法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这些福德,就失去了修出世法的根本条件,所以五戒十善是贯穿在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出世法在五乘佛法中占有三乘,即:
1、声闻乘:声闻乘证得者必先受皈依,然后出家,受具足戒;如果是在家人,当受菩萨戒。再依四谛法而修,次第有五种证得,即:一、地证得;二、智证得;三、净证得;四、果证得;五、功德证得。
地证得有三地:一、见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证得有九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世俗智;八、尽智;九、无生智。净证得有四证净: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戒不坏净。果证得有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功德证得有: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脱神通等。
2、缘觉乘:证果为辟支佛,所修法门为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之因果。作如此观行,速则四生(天上人间四次生死往返),迟则百劫,即可破无明,终悟十二因缘之理,证辟支佛果。
3、佛乘:佛乘是在成就声闻、缘觉及菩萨法的证悟后,获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身四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种种福德功德,于三觉圆满的当下一念,证得佛果。
“知一切法无我”,知道的就是以上所说的五乘佛法,对此五乘佛法尽皆通达,虽有证悟、而不作证悟想;虽有我所得、但不作所得想。上岸不需船、得月忘其指,放下一切执着,即是“知一切法无我”。
知一切法无我,得益于“忍”,忍什么?忍生生世世有我之偏执、枉受轮回之苦;忍识破无明,空却五蕴,忽然无我之空寂;忍一切法不生、忍一切法不灭,忍此不生不灭,即得无生法忍,于无生法忍中彻悟“一切法无我”,即可顿超三界,永断生死。由此可见,菩萨于无生法忍中得一切法无我之大自在,功德遍满五乘佛法中,所以佛说此菩萨所得功德胜过用无量多七宝做布施的菩萨。
佛说:须菩提!为什么说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呢?是因为这些懂了一切法无我的诸多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什么是菩萨不受福德呢?
佛说:须菩提!福德不是功德,福德从有为法修、功德于自性中有;一个有漏、一个无漏;一个有所得、一个无所得。懂了这个理的菩萨,对自己所做的一切福德,就不应贪著、不应执着,是这个缘故,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也就是说:如果菩萨接受福德,就会落入有为法中,只能得人天福报,但不能解脱生死轮回;而菩萨不受福德,就会在无为法中,成就一切功德,最终将得真实大涅槃之乐。这些就是佛阐释菩萨不受福德的道理。

六字名号是救命的,不是拿来做功夫的

01

不信愿力,就不能信持名。很多人对念佛法门为什么信不来?觉得念佛不得力?因为他对佛的愿力不了解,没有信。他为什么没有信?他不了解,没人告诉他,他怎么信?你告诉了他还不相信,那是他的问题,业障重,没办法。

所以,我们尽量要把阿弥陀佛的愿力让其他人知道,他信了愿力,才能信持名。所以我们弘法完全是站在阿弥陀佛本愿力的立场上,一定要把阿弥陀佛的愿力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家能够信愿力。信愿力之后,一切都有了,就能信持名,就能往生决定。

我们的起信是从哪里起信?这是源头,来源的地方,从弥陀的愿力来起信,不是从我们自力的功夫来起信,在自己这边是找不到信心的。

所以,一向专念是看向阿弥陀佛那里,“望佛本愿,一向专念”。不看向阿弥陀佛那里,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我们众生这里看,看不出名堂来的,就像水没有源头、树没有根一样,不是活水,也不是活树,是死的。有人念佛念得没劲头,念不下去,因为没有源头,没有活水来。

如果知道这是弥陀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完全靠佛力,完全是弥陀的呼唤,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招引,是阿弥陀佛邀请我们去的,那我们往生不是很简单吗?佛喊我们去,我们愿意,答应就好了。

我们是阿弥陀佛的亲生儿子,阿弥陀佛说:“十方众生,你到我净土来!”

“我是想去啊,但是我没有交通工具。”

“我开直升飞机来接你。”六字名号直升机就来了。

“你没有资粮,我累劫修行的资粮,六字名号都给你。你欠多少债,我通通帮你还。”

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邀请我们去的,对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好好念佛,好好仰靠阿弥陀佛。

————————————————

大家要懂得

念佛法门是救度的法门,不是修行的法门。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大家这个观念要彻底改变。很多人讲念佛都是讲修行,讲做功夫;在善导大师这里,在阿弥陀佛面前,不要谈修行。我们有什么资格、有什么脸面讲修行?我们有什么修行?

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救度的声音是最慈悲的声音。

在娑婆世界,有什么声音最能打动我们的心?就是求救。我们听别人讲话,可以不被感动。但是如果你在半夜里听到一个人凄切地呼唤“快救我!救命啊!”你的心会不动吗?毛骨悚然!这是他拿着全部的生命呼唤出来的,一定会打动你的心。所以“救”是最急切的声音。最大的功德,就是救众生。

我们在这样苦恼的娑婆世界,“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房子着火了,里面的人会喊什么?“救命啊!”在火宅里还谈什么修行啊?要喊救命!

所以,阿弥陀佛来,不是来给我们讲修行的,是来救我们的。我们要有机深信,如果这个没有的话,看净土法门,那叫“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02

为什么?

救命的时候会懈怠吗?如果你不喊救命,你就是懈怠的人,也是憍慢的人。如果抱持修行的观念,你就是一个骄慢的人。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如果把这句名号当作功夫来念,你是一个没有气血的人,是一个不知佛恩的人,不知惭愧,善导大师就说“不能仰报彼佛恩故”。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来救你的,不是给你拿来做功夫的。

就好像一个人饿得要死了,别人给他一块面包,不是拿来让他练齿力的。他都饿得要死了,这个面包是救他命的,不是用来练齿的,不是这个环境啊。

六字名号的功德,不是拿来让你在那里嚼舌头练功夫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救命的啊!这救命的名号念一句就得一句。

如果你当作功夫来念,怎么会念一句得一句?“我还没有清净啊,还没有达到功夫成片,还妄想纷飞……”,如果你知道这是救命的,就不会谈这些没有用的话。

哪种人知道是救命的?下品下生。

大家看《观经》,一定要注重下品下生。下品下生,他的时间,他的环境,他的业障,他的报应,让他没有资格讲修行,他只有一颗求救的心。所以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至心”!如果我们在“下品下生”文里面看不到弥陀的救度,就是对这个法门不了解。

所以,净土法门是从弥陀的愿力起信的,这个愿力是来救度我们的,我们不要在心里太轻忽了,不然这句名号都给我们念得没有味道。

03

只要“信愿坚固”——“信愿坚固”的意思就是不退转。但是理解起来就各不相同,有的人听到这话,可能会握紧拳头说“我一定要相信!我一定要发愿!”

还不简简单单是这个意思。“信愿坚固”,就是深信弥陀愿力,深信名号功德。就是要了解阿弥陀佛救度的誓愿,要从佛那方面了解。

“信”,就是对一个事实的如实认定,不是你自己在这里鼓气、捏拳头能够深信的。对事物的本来状态,如实地领纳,叫作“信”,所谓“如是我闻”。

比如,我拿一个苹果,我说这是一个苹果,你相信了,这很简单。我如果拿一团纸,我说这是一个苹果,你怎么信都信不来,你使劲地信也信不来。就是对这个事实,如实地领纳在心。

阿弥陀佛要救我们,他的誓愿不是虚假的;我们如实地领纳,不会改变,这是“信”。信愿,真实地了解弥陀的誓愿,自然不会改变,这叫“信愿坚固”。

“临终十念一念”,如果对弥陀的救度能相信,愿意让弥陀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平时没有机会遇到佛法,没有念佛,临终十念一念也决定往生。

这并不是鼓励我们到临终才念佛,而是说这种状态,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发起坚固的信愿。像《观经》下品往生一样,念十声佛,或者念一声佛,这样念的佛很少,没有什么修行。

而且人到临终的时候往往都是四大分离、诸苦逼迫,心境慌乱,阎罗现前,业障缠绕,这个时候念佛根本谈不上什么禅定,什么事理一心、功夫成片,通通谈不上,只不过是喊爹喊娘一样叫出来,或者念一声,或者念十声,或者三声五声,都没有任何问题,都决定往生。

04

这个道理在哪里呢?难道是因为我们信愿信得好吗?他信愿坚固了,所以他十念一念就往生了;某某人信愿没坚固,所以念许多也没有往生。表面看起来是这样。十声也好,三声五声也好,一声也好,都决定能够往生,这叫一样。

————————————————

原理是什么?道理在哪里?

道理不在于他信得好,而是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有我们的往生,就是说,往生这件事是现成的,包含在这句名号当中,我们相信了就是我们的,我们愿意让佛救就是我们的。我们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面就有往生,这是现成的,不是等到我们开口念才成为往生的依据,没念之前往生已经在里面了。

因为阿弥陀佛发的大愿,“十方众生,你称念我的名号如果不往生,如果我名号里面没有这样的功德、没有这样的效应、没有这样的内容、没有这样的实质,那我就不成佛!”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他已经成为阿弥陀佛了。

所以,他的名号不是空白的,像一个空纸袋子;它里面是满的,满满的功德,阿弥陀佛从因地到果上所有功德——我们从这里要往生到净土,到净土成佛,从净土成佛回头再度众生,“若往若还”,一切功德都在这句名号里面,是现成的。这样,称念这句名号,当下不就是我们的吗?

所以,不在于念多念少,是因为名号里本来就有。

假如你是个穷人,没有钱,我送一张支票给你,这张支票是一千万,你看到了,当下你心中一念,“这张支票真好”,在这一念中,支票都是你的。你把支票在手上握半天,那也是你的,也还是那么多。你握了半天之后,觉得这张纸没什么用,扔掉了,那就失掉了。

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法藏比丘累劫修行,所有功德都卷在这六个字里面。我们称念,叫“执持名号”,执持就是放在我们心中,不要丢掉。

如果转而去杂行杂修了,等于把这张所有功德的支票放到旁边,不认识它。这样,虽然支票还是完整的,但是你个人失去了。所以杂行杂修往生不定,就是在这里不定。(转载)

其实这是一句暗语,
怎么样,
开悟了吗?

惠能回答 :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米已经舂好了,
但是还有点不干净,
需要筛。

什么意思呢?

见道了,
但是还不透彻。
  
惠能大师没有广学经教,
到了
“ 本来无一物 ”的境界,

也就是教下所讲的法我空境界,
类似的说法,

还有
“ 若人识得心,
大地无寸土 ”

“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 ”

“ 泥牛入海无消息 ”,

讲的都是禅宗的重关境界,
这时能够泯一切相,

一切现象不再是障碍,
但是还有无相的执著,
所谓还有微细的能所。

惠能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知道那还不成熟、
不透彻,

完全不以为意。
  
《 坛经 》的后面,
惠能大师针对大通和尚给智常禅师的开示,
有一首偈颂,

讲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局限性 :

“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不见一法,
还有无相境,

就好比还有一层薄云,
遮住了本有的智慧,
不得透彻。
  
“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不知一法,
住于这样的空知当中,
就好比太虚中有闪电一样,

有极微细、
极迅猛的妄念流注。
  
如果认此为了义的佛之境界,
认为这就是到家了,

那就会错认路头,
错失提升机会,
不会再有更透彻的境界。

所以叫
“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
  
这个时候应该如何用功呢?

“ 汝当一念自知非 ”,

这时应该反观己心的过患,
就能够破除无明,

打开本有的灵光,
让它念念现前。

这是六祖大师彻悟以后对智常禅师的开示。
  
当时六祖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以他自己的能力,
不能够马上进一步突破。

但是他以自己的宿慧,
知道这个境界还不行,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六祖大师彻悟此心的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用锡杖拄地板三下,
就离开了。

惠能大师心知这是一个信号,
于是晚上三更,
他悄悄来到丈室,
这时五祖大师正在等着他,

然后
“ 以袈裟遮围,
不令人见 ”。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传法因缘,
直接涉及到释迦牟尼佛教法下,

三大语系佛法中受众最广的汉传佛教的高度,
直接涉及到整个汉地众生的法身慧命。
  
五祖大师
“ 为说《 金刚经 》,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讲到《 金刚经 》的三分之一,

第十品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时候,

惠能大师
“ 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时自性与万法才彻底统一,
打开了佛智,
真正地彻悟。
  
于是他就向五祖大师汇报,
来表达他的悟境 :

“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
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

何期,
就是
“ 原来 ”或
“ 谁曾想 ”的意思,

原来自性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本自具足,
本无动摇,
能生万法!

这时惠能大师,
全身揽入法界,
法界即自身,
自身即法界。

《 楞严经 》中讲
此时的境界,
用了一个比喻,

“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
起灭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是对
“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的

“ 此心 ”
最好的注解。
  
“ 祖知悟本性,
谓惠能曰 :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师、
佛。’”

五祖大师这时知道卢行者彻悟了,
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
到家的境界。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不识本心,
学法没有真实利益。

这是站在成佛第一义的高度来说。

因为佛性本自具足,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关键在于打开本心,
其他的都是因缘法。

但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
对于我们来说,
一瞻一礼都有功德,

所以
“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

哪怕我们以妄想心到了寺院,
称诵一句佛号,
都是成佛的因。

这是从两个层面来讲的,
不可偏废。

《 坛经 》里面讲的
很多都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知识、
概念、
结论,

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种种的邪见,
非常活泼,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执于一端。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发明
“ 此心 ”、

彻悟
“ 菩提自性 ” 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当于禅宗三关 ——
初关、
重关、
牢关。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也经常引起误解,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开示。
  
六祖开示智通禅师说 :

“ 三身者,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法报化三身,
是我们修行总的目标,

那么六祖大师如何来开示禅宗所成就的三身佛的内涵呢?
  
“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我们本有的菩提自性就是清净法身;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打开菩提自性,
彻悟自性的智慧,
即圆满报身;

“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利益众生的菩萨行,
一切身口意的运作都是我们的化身。
  
那么本性与三身的关系呢?

“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如果离开本性说三身,
那么三身就没有智,
此时就谈不上什么三身。
  
“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如果了悟三身并非实有,
也就是没有遍计所执自性,
那么就证得了四智。

对于报身无有自性可以这样理解 :

报身有两种,
一个是他受用,
一个是自受用。

前面讲的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

是自受用报身,
是证悟法身的智慧;

菩萨的色身,
是他受用报身,
不同的福德因缘,
感得不同,

与众生的缘不同,
众生看到的也不一样。

千百亿化身,
指的是我们利益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运作。
  
能够了知三身无有自性,
就能够打开法身所具备的四智菩提,

所以叫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

禅宗所成就的三身,
是自性三身。

直接发明自性,
然后打开四智。

诸佛所具有的四智,

就是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它对应我们凡夫的八识。

以肉身直入佛智,
这叫
“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
这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法门。
  
对于四智的内涵,
六祖大师接下来又开示说 :

“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是指我们清净的本心;

“ 平等性智心无病 ”,
这时第七末那识已经转变了,

不再有一切凡夫所共有的根本心病 ——
我执;

那么妙观察智呢?

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
它清净无染,
观察一切事物没有执取,
见一切法而不起分别想;

前五识则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利益众生的悲用。
  
一定要打开大圆镜智,
“ 在千人万人中,
不背一人,
不向一人 ”,

这才能称为禅师。

如何成就四智?
  
“ 五八六七果因转 ”,

“ 六七因中转,
五八果上圆 ”。

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在因地转成智慧以后,
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在果地才能圆满。
  
若依教下唯识宗的教理,
第六意识第一次转智是在初地;

第二次转智是在七地末八地初,
证得无生法忍;

第六意识彻底转成妙观察智是在佛智境界。

那么第六意识一转,
末那识跟着转,

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
第七末那识同时跟着转变成平等性智。

此时,
阿赖耶识才转成大圆镜智;

前五识,
跟着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八识转智的次第,
是基本规律。
  
那么禅宗的祖师,
于转处不留情,

念念亲见本性,
不管动静,

都恒与法身相应,
处于那伽大定之中,

这时八识同时圆成四智,
这是禅宗不共的修行路线。

菩提自性在何处?
  
《 坛经 》中六祖大师这样开示 :

“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我们生命的真性是本有的觉知之性,
菩提妙心我们本有。

但是,
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它,
所以
“ 起心即是妄 ”,

起心动念都是妄念。

“ 净心在妄中 ”,
我们清净的本心就在我们的妄念中。

那么如何来把它发明呢?

“ 但正无三障 ”,

只要把我们的种种妄心、
邪见都止息,

就能够打开我们本有的觉性,
破除三障。
  
《 坛经 》中还开示 :

“ 真如有性,
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正是因为有真如妙心,
所以我们才能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 ——

我们的根身世界当时即坏。

我们之所以有
“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

这样的生命基本特征和能力,

正是由于我们有无限自由、
无限广大的觉性。

这是不可复制的,
不是进化而来的,
不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也不会死去。

人工智能再发达,
也不可能有佛性,
这是我们学禅之人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认知。
  
《 坛经 》中还开示 :

“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如果能在我们的妄心中见真心,
打开了真心,
也就是发明了此心,

“ 有真即是成佛因 ”,
这才是成佛的正因,
直了成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样的做法是使它们有一个居住之所和修行的空间,继而接续仙缘与你之间的缘分。堂口的问题是这样看待的:修行仙缘不是无为和无形的境界,每个有缘分立上堂单和出堂口的人,
  • 5⃣️来杯冷饮6⃣️永远拿不完的快递[微笑](没有我的!7⃣️丰富的螺蛳粉料包 真材实料!
  • 范冰冰用惯了国际名牌美妆,对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因此她还参与到了产品的外包装设计环节,从自己的审美和体验出发,给设计师提供建议。也只有#charlottetilb
  • ”近日,家长张先生十分困惑,他反映,不久前,其听人介绍,来到了位于青山湖区北京东路的“南大南院校区”内,为孩子报名了一所名叫江西省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公办中职
  • 迎面而来重重的一巴掌,你咧嘴笑笑,不言一语。迎面而来重重的一巴掌,你咧嘴笑笑,不言一语。
  • 生活从来不完美,有舍有得才是人生,活在昨天的人悲伤,活在明天的人轻浮,只有活在今天的人最踏实。人中短浅有恶痣子女不孝,侵犯长辈,不恶言相待已经不错了,更别提能够
  • 就这样,爷爷的镰刀成了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个部分。在那个锄头和镰刀缺一不可的时代,这更加重了我揭开镰刀那神秘力量的好奇心。
  • 那最近有什么难过的事呢,格子间的同桌兼饭友离职算是一件吧,好像熟络起来也就这俩个月的事情,一次加班后去图书馆,一次傍晚去天台吹风,最后一次看电影吃饭。去了趟厦门
  • !能够灵魂相认的人,不是万里挑一,就是千年难遇,一旦遇见便是永恒,再远的距离也隔不断两个灵魂互慰互暖的神秘融合,再近的距离也不会成为交往的灾难。
  • 一个东西一个代言 它出了就一定会有人买 有人想买 也有的人不想买你觉得不好看不喜欢就遵从自己的意愿不买真的没有任何人强制你去买 没有任何人说你一定要买买了就
  • 又闻其有吸收天脉之能,令天象异变,于塔内构成复杂战局……其既为罗睺遗迹,破阵其中,或可窥知罗睺眷族昔年往事……➤开启时间:8月18日10:00-9月14日23:
  • !#你是我的荣耀# 熬夜追完最后两集 码下一些初丁观后感…先夸!
  • 这里是指关锁灵鹊的人的丈夫腾身:跃身而起 #灵笼[超话]#烈日当空,碧蓝如洗。在亿万沙尘里,这个黑点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 ……这娃最近迷Hip-pap,Rap等音乐,跟着她偶像阿肆的歌曲,嘴里念念有词,一副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灵魂歌手模样,我们调侃您出道了,别忘了带我去看您的演唱会哈。
  • 娃娃脸女生集合,以后我的朋友会很多多,她们都是善良,不贪财好色,不嫌贫爱富她们都是宝妈,离婚,单身已婚的群体,她们有独特的魅力,她们有儿有女,她们是善良的个体,
  • 其实吧有些人能为你花钱也许是真的爱你,有些人呢为你花钱也可以说是最不走心,所以判断一个人的好呢,既不能用光用金钱衡量也不能光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看人家做了点什
  • 当狮子座的人寻求自我意识的时候,他们似乎比那些出生在其他星座的人进步得更快,因为他们天生敏感,很容易回应灵性影响;于是他们的信仰变得不可思议,他们的整个生命似乎
  • 希望你不要忘了,奋斗这个过程,本来就是快乐的。希望你不要忘了,奋斗这个过程,本来就是快乐的。
  • 在随时有可能接触到非典病人的危险时刻,王伟与单位同志一道,主动承担排查检疫任务,对外来人员、车辆进行登记、体温测量和消毒,亲自完成774人的检测任务。在禽流感、
  • #我在他乡挺好的#之前那么多剧没get 这个剧倒是完全get到周雨彤了 好绝 前期一看金靖她就算不开口就想笑 后期一回忆一看到她就泪目TT 任素汐演技和表达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