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章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自三十八章開始,是《老子》下篇,又名“下經”,整個連起來,上經講“道”,勉強給它一個範圍,是講“道之體”,講“道”的根本。下經講“德”,“德”是講用,在古代文學上解釋“德”為“得”,好像一個東西得到手裡,所以是“德者得也”。現代的名詞是說其成果、效用。

下經開始講“德”,就是講“道”的用,以及它的現象。下面很多的話,看起來是一樣,仔細研究起來,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上經講“體”,下經講“用”。舊的觀念說,上經講“道”,下經講“德”。所以,同樣的字句,從“道”的角度看,與“德”的角度看是不同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礼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下德 上仁上義上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上品的道德,以現在觀念而言,就是說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一個大善人,並不以為善是了不起的好事,他做善事,只是他的普通行為,表面看不出是在做善事。如果讓人看得出他是“善人”,是在做道德的事,這已經差太遠了。

上古的文化,對於道德的行為,始終注重四個字,就是“陰功積德”。主張做好事要“陰”的一面,不是“陽”的一面,要使人看不見;為別人做了好事,別人並不知道,幫助了別人,受幫助的人也不知道。這就是陰德,這也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以老子的觀念來看,所謂 “下德”,是不上品的道德。“不失德”就是已經被人看出來 的德行,那是著了相,所以是“下德”。依佛家來講,“著 相”就不高明了,《金剛經》也是叫我們不著相。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這句話是解釋上品的道德行為,是說做了善事,看不出來他在做善事。“上德無為”是說上 德的作用,是合於形而上的道體;“而無以為”是說他在作 用的時候,是自然的,不會給人看出來,沒有一個目標,也是很輕松地把一件事做了。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等而下的“下德”,就差一點了,是有所作而有所為的,看起來孜孜為善,人人知道他是好人,又做好事。這是劃分“上德”與“下德”的原則標準。

下面解釋“德”字的無為,繼續說到“仁”。“上仁為之而無以為”,這個“仁”字的說法,與“德”字一樣,如果重複起來,亦有四句,這就不重複了。“仁”字之後就是“義”,“上義為之,而有以為”,解釋這句話,與前面相同:上品的仁義,是看不出仁義,看得出來所做是仁義的事,已經差得多了,所以那是假貨,伪造的假藥。

“上礼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仁”、“義”過了就是“礼”,真正的“礼”並不是代表礼貌,礼貌是中國文化“礼”的一種,“礼”字是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中華民族被稱為“礼義之邦”,並不是說中國人看到人就作揖叩頭才叫作礼,那只是礼仪、礼貌。真正的“礼”是高度的文化,以現在的觀念而言,文化包括一切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歷史文化,乃至個人做人做事的原則規律等等,所謂政治、軍事、教育、經濟、社會等等一切都包括在內,這都是“礼”。

老子說,“上礼為之”,真正的“大礼”,所注重的文化究竟是什麼?那是形而上的基礎,那個最高處“而莫之應”,那是看不出形態的。所以,我們中國自己認為文化衰微的時候,會給自己粉飾門面,去把老子這句話解釋成我們的文化沒有衰微,“莫之應”,只是你們看不出來而已!

其實,真正的“礼”,看不出“礼”的作用,普通的人更是不懂,所以“攘臂而扔之”,膀子一舉就把它丟掉了。大礼看起來好像是礼一樣,其實真正的礼貌,在鄉下偏僻的地方可以看到,人們表示歡迎的方法,不懂得叩頭作揖,更不懂得握手鞠躬,只要一看到人就叫:“哦!客人來了!”這就是礼。可是我們都市中講究礼貌的人,看到這種礼“攘臂而扔之”,揮手丟之,認為鄉下人沒有受過教育,不懂礼貌。其實,那才是對的,那是至誠自然的礼。甚至他只說一聲:“嘿!你來了!”真不曉得有多麼親切!那是真正的礼。只不過我們在都市社會搞慣了,看到這個情境“攘臂而扔之”,覺得自己倒霉,碰到這個沒有教養的人。這都是因為我們不真正懂得礼的原故。

這一篇文字雖然很淺,意義卻頗深,因為老子講到了道、德、仁、義、礼等五個階段。上經已經講過了“道”,這裡不再講了。這一篇他究竟說些什麼呢?這與《易經》的《係傳》一樣,就是一篇人類文化進化史的描述,也可以說是對人類文化進化史的感叹。嚴格地說,他是感叹人類文化的退步。站在東方道德文化的立場來看,乃至以西方宗教文化的道德角度來看,人類沒有進步,只有退步;也就是,物質文明是越來越進步,精神道德的文明越來越退步,越衰弱。假使我們不仔細留意去讀,會覺得老子這些文章沒有什麼道理,何必啰唆!實際上,這裡《老子》所說的,等於《礼運·大同篇》孔子感叹人類文明的退化一樣。

德仁義礼失後該若何
“故失道而後德”,上古的人個個有道,只要講到道,大家都是有道之士。時代嚮前,“道”漸行消失,才產生了“德”,用“德”作為行為的標準。“失德而後仁”,時代更嚮前走,到孔子的階段,拼命提倡“仁”。到了孟子戰國時代,“仁”又靠不住了,又提倡“義”。每個時代產生的思想主張,所表達、號召的都不同,所以說,“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礼”。到了“礼”這個階段,包括有了法制,“礼”與“法”是連在一起的,因為社會人心壞了,所以在文化教養方面,希望個個有“礼”。

“礼”是屬於教化方面的,教育亦難成功,人長大後進入社會,競爭使彼此相互傷害。所以,只好構成法律,就是“礼”而後有“法”,“法”沒有效用之後而有“刑”,不守法的人,只好把他抓來用刑了。若連刑都不起警嚇作用時,那就無法講了。所以說,老子這裡是一種感叹。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在老子的時代,社會已經退步到提倡“礼”的階段。我們要如何讀老子的書呢?我們看人類社會,整個世界科學文明的發展,在工商業發達的國家,教育跟著也普及了。照說,教育越普及,人應該越好啊!可是,事實上天下思想反而越亂,社會的犯罪行為越多。反轉來看鄉野的地方,鄉野之人沒有受過教育,他卻不敢犯罪,行為比較朴實。所以說,人類缺乏忠信才需要“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一生從事教育的,深深感覺到所謂教育,不知究竟是過還是功,教育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人讀書是為了多得知識,不過,是有知識好呢?還是沒有知識好?在我個人來說,現在深深感到,當年如果不讀書,現在不曉得多舒服!很後悔自己年少的時候,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不去學耕田?春天種田多舒服啊!知識越多痛苦越深,學問越渊博煩恼越大。所以很多人對道德學問的觀念極為擔忧,不但忧國忧民,學了佛的人,還要擔忧眾生。你說,這個知識對我們有好處嗎?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就是預知,等於西方宗教說的“先知”,東方稱之謂“神通”,也就是未卜先知。一個人坐在那裡打坐,希望能曉得明天的事,曉得前世的事,可是老子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有了神通的人,最後家也丟了,都變成了精神病。不要以為有神通就有好處,其實有了神通,智慧越大,痛苦越大;沒有智慧的人,還只是擔忧明天怎麼吃飯;有了智慧的人,要擔忧未來的世界怎麼變,又要忧愁社會怎麼變,也就是擔心這芸芸眾生要怎麼變。自己肚子都度不了,還要度眾生,這就是“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從老子這個論點看來,他好像是一個笨人,而且越來越笨。但是,不必驟下斷語,再看他下面的說法。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老子說真正的大丈夫,走實在的路子,只有修道。道是什麼?無為。依照佛家來講,就是“萬缘放下”,大丈夫不走微末的路子,要走實在的路子。“道”就是把所有的知識,一切統統丟開了,聪明智慧都丟掉,回歸到朴實無華。“去彼取此”,去掉那些外表的華丽知識,找回自己生命本來的朴實。老子的榜樣是什麼呢?就是“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回歸到在媽媽懷抱時期那個狀態,什麼都不知道。你罵他時是笑笑,那多好啊!罵與贊揚都差不多,沒有分別。牛奶與剩菜混在一起,他也不分別,那都是“朴”,回到那個朴實的身心。

从格的综合看法

古书所列的从格都是一些很有成就的人,而这些有成就者大体均有很好的用神或调候神,若是用神无力或不见调候神,特别格局往往比普通格局的命更差,所以,千万不要误认为从格就一定很有成就。

从格的本质是日主无依要从一种势,所从的是越大越好,越纯越好,而不是日主越衰越好。日主无根无生扶者从。日主有根无生扶,但根被坏掉者从。日主无根但有印,印也无根者从。何为根被坏掉?其根要么被强有力的邻支冲掉,要么其根通过合会局转化,失去原性。再者根近差别很大,年支最远,月支略近,日支最近,时支次近。根远者日主无法依托,往往会从。看从格有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说法是讲从弱格,即所谓日主越弱越好,不管日主从什么;另一种说法是讲从格的还原,是另一种思路。

所谓从格:日元失令,出生之月支,不是印星或比劫,而且八字里面不见比劫印星等来助日元,假使有一颗助星(比劫或印星),亦须受到克制,且须阳克去阳或阴克去阴,(若阴克去阳是,则难以尽弃,不以从格论,须论用神无力,非假从,似此类型之八字,其命格皆极差)才能算是从格,假若八字里面,若有二颗生助星,即是无比劫印者,不管其是否受到牵制,克住,都须以正格看用神忌神。

不管是从杀格、从财格、还是从儿格(从食伤),实际上就是弃命从势的格局,即顺从命中旺强之神。这种人多数是为人精明能干,善于顺应潮流,善于抓住机会,对于各种复杂的环境适应力很强,也容易受到贵人或上司的提拔而平步青云。另一方面,日主弱极,命主一般大都不很安定,如一叶孤舟,在波涛汹涌的诡谲人潮里,随波逐流;外表时常强颜欢笑,而内心却有难言之委曲;虽容易得到富贵,但是福份很难齐全,必有某些方面缺欠,如六亲、健康、寿命等。

真从格,格局纯粹,大多生于富贵之家,若行运生扶四柱中旺神,命主多数能飞黄腾达。即使遇到逆运,只要不是太过旺强,命主也能履险如夷。

从格不真的命局,逢岁运时易起变化。假从格格局不纯粹,命局中日主所从之旺神,被其它五行干支克耗泄,这种人多生于普通家庭。日主虽然假从,一旦行到真从之运,其行运五行生扶命局中的旺神,日主也可以发富发贵。可惜这种富贵相对来讲比较短暂,其运程一过,命主很可能一落千丈,或遇凶祸病伤或回复原来的地位。假从格虽然较普通格局易于发富发贵,但所遇的困难、所冒的风险也比较多。一般来讲从旺格成功,喜行扶助旺神的岁运,忌见克耗旺神的岁运

乾造:庚辰 戊寅 丁亥 戊申   丁火生寅月,伤官与财星偏旺,看似要取火作用神,实际因亥水合寅,亥将寅中之火合灭,湿木无法生火,日主极衰无依,此命必从,要么从伤官,要么从官星,因寅亥之合将亥水合去,故不会从官。从与不从要看日主之意向,月令被坏不能生日主,再见满盘克泄自然会从,当然阴日干也是从的一个重要原因。五阳从气不从势,五阴从势无情义。阴日主若有强旺的外势,会不顾生身之印绶而从。

真从与假从:专旺格有真专旺格与假专旺格之分,从格也是命局里除日主外还有一粒是自党(主气)。基本规律是:①天干只见一粒自党而虚浮。②地支只见一粒自党而不透。③月提(主气)绝对不能是自党,若被夹克,又有可能成为假从势格。④还有,例如命局出现两粒自党,其一又被合化为异党(即只余一粒自党)等等。

标准的从财格,是除日主外,命局全是财才,但是这种命局很少。其次的命局除日主外,其他干支的主气全是异党,但以财为主,即财星秉令透干而不被克。若月支不是财星,但与邻支合化成财,会成财局亦可。若财星秉令透干,而命局出现一粒自党,这一粒自党又能合化为异党者,亦算是真从财格。若财星秉令透干,天干有一粒自党而虚浮,即不通根于地支任何一支主气,则为假从财格。若命局有两三粒自党,不管位居天干还是地支主气,即使是财星秉令,透干多朋,也不能入从财格,连假从财格都不入。天干只有一粒印,而直坐官杀者,亦不能从财。虽然天干只有一粒虚浮的自党,但地支自党余气太多者,亦不能从财。月支坐劫比,或日支坐劫比,绝对不能从财。日支坐印,印可生日主,本不能从。但若印星被二财夹克,则又可从。从财格当然最喜财星,财者钱也,行财运便有钱来,但不论什么格局,都怕喜神孤露。喜神孤露,命局富贵层次就降低了。以从财格为例,怕天干只见财星不见官杀;或只见财不见伤食。因为财才怕劫比,若无官杀克住劫比,护住财星,一行劫比大运,便克破财星。有财无官,则要伤食。有伤食通关,则劫比不克财才,方能安全。

从财格的个性和六亲:从财格以财为用神。这种命造善经商、善销营,爱财如命。有时爱财胜于爱命,只要他认为有利可图,就可以不惜生命去博一博。财官并见,富贵双全。伤财并用,名利双收。命局从财,若大运尽是印劫比,即是说,此人只有大志,而无大本事。不但不能发财,还会志大财疏,因财闯祸。人际关系方面,因为印(母)劫比(兄弟朋友)均为忌神,必与财(妻)才(父)冲突,故弃命从财的人,优丧多早,雁侣必稀。商人重利轻别离,从财格的人每喜别井离乡、天涯飘零,常常因此忽略了家庭,忽略了人际关系。凡命局五行偏枯,个性方面,必定不能执中,心态上必定有所遗憾。故从格的人,即使发达,常常内心空虚,孤寂落寞。

标准的从杀格,是除日主外,命局全是官杀。其次是命局除日主外,其他干支的主气全是异党,但以官杀为主,即杀星秉令透干而不被冲克,若月提不是杀官,但与邻支合化成官或杀,或会成杀局亦可。若官杀秉令透干,命局出现一粒自党而虚浮或不透,这一粒自党又能合化为异党者,亦算是真从杀格。若官杀秉令透干,天干有一粒自党而虚浮,即不通根于地支任何一支主气,则为假从杀格。若命局有两粒自党,不管位居天干还是地支主气,即使官杀秉令,透干多朋,也不能入从杀格,连假从杀格都不入。天干只有一粒印,而直坐官杀者亦不能从杀。虽然天干只有一粒虚浮的自党,但地支自党余气太多者,亦不能从杀。月支坐劫比,或日支坐劫比,本不能从,但劫比被夹克,则又可作假从格论。从杀格是从官从杀的统称,所以命局如果只有官星而无杀星,只要坐月提透干而局中无自党的话,也叫从杀格,不叫从官格。

真假从杀格的喜忌:从杀格是弃命格中之一种,所以也是只喜异党,不喜自党。不过与从财格略有区别。从杀格最喜行官杀运,行运见官杀则贵,可掌大权,尤其是杀星。从杀见财,财生杀旺,富贵双全。从杀无财,运见伤食,喜神孤露,大凶。干支伤食同见,局破身亡。故从杀格仍以见财为佳。有财通关,伤不克官,食不制杀,伤食财才官杀皆可为用,即名誉财富权力集于一身,大富大贵之造也。运见劫比,泄官杀之气,仕途多舛,恐指挥不灵,或被部属高高架起,或虽居高位,并无实权。运见正偏印,亦泄官生日主,贵人变小人,提防有倒戈之事发生。凡特别格局,均怕月支逢克冲刑。从杀格而月柱逢冲刑,空易破局。若刑冲叠见,多死于兵刃之下。从杀无财,不能用印护杀以抵抗伤食。因为印为忌神,杀来生,杀本身也会由喜神变忌神,引起回克。这回是忌神回克食神,大凶。

标准的从儿格,是除日主外尽是伤食。其次是命局除日主外,基他干支的主气全是异党,但以伤食为主,即伤食秉令透干而不被冲克。若月提不是伤食,但与邻支合化成伤或食,或会成伤食局亦可。若伤食秉令透干,命局出现一粒甚或两粒自党而虚浮或藏支不透,而这些自党又能合化为异党者,亦算是真从儿格。若伤食透干,天干有一粒自党而虚浮,即不通根于地支任何一支主气,则为假从儿格。若命局有两粒自党,不管位居天干还是地支主气,即使伤食秉令,透干多朋,也不能入从儿格。天下只有一粒印,而直坐官杀,亦不能从儿。虽然天干只有一粒虚浮的自党,但地支自党余气太多者,亦不能从。月支或日支是印绝对不能从儿,因为伤食最怕印,故不能从儿。

真假从儿的喜忌:原则上也是只喜异党,不喜自党,不过与从财格、从杀格略有不同。从儿格最喜财才。因为从儿格的伤食本来已经很旺,伤食代表荣誉,若再见财,则伤食生财,因名得利,而且是大利。从儿格无财星,只见伤食,清贵而已。而且从儿格行伤食运的贵,主手握大权。但从儿格行伤食运的贵,只贵在名誉。从儿格命中伤(食)财(才)官(杀)俱见,大富大贵之造。伤食主名,财才主富,官杀主权,三者俱备,或富商巨卖,或仕途大器,总之必是社会的上层人物。从儿见官杀,只要有财通关,反而是大富大贵之造。若从儿无财而见官杀的确不好。从儿格最怕见正偏印。伤食逢偏印,叫做“枭神夺食”,轻者损誉破财,重者破局。若杀偏印同见,杀生偏印回克伤食更忌。若原局有财,克住印,使伤食得到保护,喜神得救,为害减轻。假从儿格行印运更忌。假从儿格因为命局已见印虚浮,或藏支不透,祸根暗伏,岁运再见印透干或补根,即使轻入命也作重入命论。从财从杀都不喜劫比,但从儿格则不太忌劫比。真从儿行劫比,无疑仍是穷运。但劫比可生伤食,对名誉有益。劫比加伤食,应该理解为虽穷却有名望,从儿格最怕杀印相生,伤食克官杀,官杀生印回克,损誉败名,官非讼狱难免了。凡特别格局,均怕月支逢克冲刑,从儿格亦无例外,月柱逢冲刑,容易破局。从儿格若原局无劫比,最怕印。运见枭夺食,就会损誉破财。或者是聪明一世,笨极一时,兴起贪念--贪财、贪色、好大喜功等等,做出违法乱纪的笨事来,以致后悔莫及。

有印星不被制死的不能入从格。日元弱地支有根,根不受伤不从弱。弃命从财要身弱,四柱中全无印绶,比肩扶助,天干透财,地支会财。如乙日,见辰戌丑未,天干透戊己,没有一点壬、癸、亥、子、甲、乙、寅、卯,才能弃命从财,从格的成立条件是很严格的。

例:戊子 庚申 乙酉 甲申  “乙庚化金格” 要生于庚辰时,柱无丙、丁、寅、巳,喜金、水、土。本造稍接近弃命从杀格,但其八字时干透甲木助乙,乙木阴柔之性变为阳性。阳干是从气的,只要有气就不能从,原造申中藏壬水,子中藏癸水,是木的印星,是绝处逢生,不能作从杀格,当身弱看。

从势格之六亲:多以日主转换看,原来的日干已变,以变化了的食财官中最旺的那种五行论日干,再以最旺的那种五行论六亲吉凶。

 从与不从的界限

从旺从强命格:干生于禄月,日柱中一片比劫印绶,毫无克泄耗日干的财官食伤,日干一定从旺从强。日干生于禄月、印绶、比劫禄刃在命局占两个以上,而财官食伤无气无根,日干一定从旺从强。日干生旺于月令,四柱中印比禄刃较多,虽有克泄耗日干的财官食伤,但均被冲克伤尽时,日干一定从旺从强。日干虽很旺,可四柱中有财官食伤通根有气或得生助,此时日干不能从旺从强。

从弱命格:日干对于月令衰弱,财官食伤在四柱中占两者以上,扶助日干的印比禄刃无根无气,或有而受制服时,日干一定从弱。日干衰弱至极,逢生而不受生,日干一定从弱。天干虽有比勃,但比劫在地支无根气,此时比劫帮身无力,日干一定从弱。阴日干衰弱时极易从弱,可只要印星有根也不从弱。日干虽较衰弱,要印比禄刃通根有气或逢生时,日干不能从弱。日干虽很衰弱,但局中有羊刃,羊刃不受制或受制不严重时,日干不从弱。日干得自坐印星生助不受伤时,日干难从弱。日干自坐库根不受伤时,日干难从弱。对于从格,没有几个能富贵的。

益西彭措堪布:
由梦可以了解
三大真理

1 、由梦了解万法唯心

汉地净土宗的祖师彻悟大师这样说:
“ 诸喻之中,
梦喻最切。

如梦中所见山川人物、
万别千差,

皆不离我能梦之心,
离梦心外,
别无一法可得。

即此可以比喻,
而知现前一切万法,
但唯心现也。”

( 他说,
在一切比喻当中,
梦喻最亲切。

比如,
梦中见到的山川人物、
万别千差的景象,

都不离开能梦的心,
离梦心之外,
得不到一尘许的法。

由这个梦喻就知道现前一切万法,
都只是自己的心显现的。)

这是由梦而了解到第一大真理 ——
万法唯心自现。

智慧高的人由这个启示,

就恍然明白山河大地、
情与无情、
色声香味、
亲怨恩仇、
升沉苦乐,

无一不是自心的显现,
离开自己的心没有丝毫许的法。

这样贯穿到三界六道,
可以见到无一不是虚妄分别心的现象,
探究它的根源就是分别心,

所以说
“ 三界无别法,
唯是一心作 ”。

往上看,
声闻、
缘觉、
菩萨、
佛,

也无一不是心显现的。

2 、由梦了解万法皆空

阿底峡尊者说:
“ 梦的比喻很殊胜,

通过白天对梦境中
色、声、香、味、触、法的观察,

得出其为虚假的结论,
由此进一步观察,

发现白天的
色、声、香、味、触、法的
显现也同样虚假不实。”

这是由梦可以了解到第二大真理 ——
万法空相。

所以这第二个妙处,
就是从梦入手,
展开来遍观一切有为法,
可以见到万法皆空。

我们想想,
梦中的色声香味触法是不是
“ 似有实无 ”,

似乎是明明在显现,

森罗万象、
纵横变现,

真正往里面观察,
其实全然无有。

所以这个梦是那么明显的说了

“ 现即是空 ”、
“ 缘起性空 ”的妙法,

但是世上知音难遇,

有耳如聋、
有眼如盲,

都听不懂、
看不到。

其实这又是一大暴露,
具慧的人抓到这个线索,
一探就探到了万法一味的大空性。

再往当前一看,
遍天遍地都在演说
“ 诸法如梦如幻 ”,

正当显现的时候,
就是
“ 有即非有 ”,
和梦没有任何差别。

这个地方的重点是
“ 正现的时候实际是不存在的 ”。

随便观察梦里的一个法,
比如梦里出现一座山,

缘聚则有、
缘散则无,

因缘聚合的当下现了,
缘一散就了无踪影,
聪明人马上就知道这是假的,
没有一点实义可把捉。

梦里样样是这样,

醒时的显现哪样不是如此呢?

醒时,
我们眼睛正见色法时,
一刹那就没有了,

这和梦有什么差别?

与此相同,

耳听声音、
舌尝味道、
鼻辨气味、
身作运动、
意作思维,

都是因缘聚会时的幻像,
刹那就没有了,

这不是如梦吗?

请问,
这里面有什么实义呢?

能捉住一点东西吗?

这样也是由梦这一法推开来就见诸法空相。

所以,
梦的比喻是何等重要,
它是一把钥匙,
借它就可以打开真理的大门,

懂得梦就懂得佛法、
懂得人生、
懂得轮回、
懂得世俗和胜义、
有法和法性。

刚才第一层讲了,
要了解万法唯心,
梦是最切要的比喻,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梦里都有对应,
而且梦很明显的告诉我们,

这所有的一切确实是从心自现,
而不是在心外的显现。

有了它,
再看三界六道的大梦,

只是境界更宽广、
更持久、
更复杂、
心识更明利,

但万法唯心的妙谛确实是一以贯之的。

现在这里,
要体会缘起性空,
这也是借助梦喻来通达。

在诸佛菩萨的经论中,

虽然讲到
幻化九喻、
幻化八喻、
幻化六喻等等,

但首要的比喻就是梦喻。

比如鸠摩罗什大师译的
《 金刚经 》中
最后一偈有六个比喻,
梦喻是第一。

宁玛派全知无垢光尊者的
《 大圆满虚幻休息 》,
主题就是讲幻化八喻的修法,
其中梦喻是第一个。

佛经讲了很多有为法的比喻,
除了梦喻,

还有
乾达婆城、
水月、
影像、
空花、
绳蛇、
兔角、
龟毛、
石女儿、
二月、
阳焰等等,

讲这些比喻的用意何在呢?

就是显示万法皆空。

以一个比喻就可以表示一切缘起生的法,
当体就是空的,
连一微尘的实质也没有。

这是告诉我们,
一切有为法都不可当真,
从这里观照就可以放下分别执著。

在这一切比喻当中,
梦喻是总的比喻。

前面说过,
利根者由一个梦喻就可以透入一切佛法,

但是根性不利的人还不能悟入,
那就再举其它种种比喻,
进行多方面观察,

或者某个比喻能和他相应,
或者几个比喻合起来能把他点醒,

但不管怎么说,
这些无一不是在讲述梦的涵义。

3 、由梦了解不生不灭的法性

请大家观察,
梦里境界起起灭灭、
人来人往、
忽东忽西、
时苦时乐,

有生灭、
有增减、
有染净、
有时空、
有自他、
有色声香味触法。

现在问 :
这些是真的吗?

其实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在梦心的角度看是有,
但在真实中,
确实是一点也没有。

其实,
真实当中,
从来没有动摇过,
没有生灭过。

尽管在梦里千变万化,
可是那个真人
( 比喻法性 )
是没有生灭的。

另一方面,
这些假相在醒来时一无所有,
在这时不生不灭的面目就显出来了。

这里有两点 :
一 、梦里的有为法,
醒来就消失,

从这一点就了知它是本来没有的,
本有的法是不可能消失的;

二 、醒来见不生不灭,
既然它露出来了,
这个就是本有的无为法,

而且即使在做梦时,
也一样是不生不灭的,
只不过当时没有觉悟到。

这就是由梦喻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第三大真理 ——

诸法的法性本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

我们以这样的眼光来看醒梦辩论歌,
就能从一个极微尘里剖出三千大千世界的经卷。

这才知道在这篇道歌中演唱了无量无边的佛法。

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观察体会,
就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都在道歌里揭示无余。

关键是要有
“ 举一反十 ”的
智慧力,
那就能一通百通,
万法汇归于一梦。

我们回顾醒梦十番辩论,
确实处处体现了这一点。

比如,
“ 现前显现 ”和
“ 现量亲见 ”,

是讲一切醒梦显现,
正显现时,
一个心识上就有现前的相分和了别的见分。

又如,
“ 自心迷现 ”
是讲一切有为法都是从内的心识显现的。

“ 待缘方生 ”
是讲醒梦都是缘起生的法,
由现象都是偶然性,

就知道这决定不是无因生,
因为如果是无因生,
就可以恒时有。

我们观察到显现平等是缘起生,
从这里去看,
醒梦的显现都是缘聚则有,
缘散即无。

在这上面一观察,
就见到平等都是似有实无
( 好像是有,
实际没有 )。

由此就知道任何有为法一定都是空相。

再下来,
一切显现都是梦,

梦里的
山川、
人物,

梦里的六道,
这些是假相,

所以当它一消失,
就显露出原本不生不灭的法性,
这就是无为法。

以这个原因,
道歌说
“ 此后二者融为一,
一亦融入虚空里 ”。

大家想想,
梦一醒来,
假相完全消失了,
只留下一个觉悟。

这是比喻现前了不生不灭的无为法。
幻是可以离的,

非幻怎么离呢?

幻是心造作的,

那个不生不灭的怎么是造作的呢?

这就是所谓的胜义。

再看,
梦里的境界正在纷纭幻变时,

一观察就知道实际是无有的,
所以叫做
“ 无而现 ”。

另一方面,
那个不生不灭的法性,
一直就在那里,

哪怕梦里再现多少生灭、
有多少显现,

它是始终没有生灭的。

等到梦的迷乱一消除,
本有就显现。

这样去体会
《 辨法法性论 》的
有法和法性,
从一个梦喻就可以深入进去,

所谓的
迷乱、
无迷乱、
轮回、
涅槃、
杂染、
清净、
转依,

由此都可以得到了解。

4 、一切皆由心造

第一要知道,
除了心之外,
不可能还有其他作者。

蒙昧的人啊,
这么明白的事你还不知道,
天天都只是自己的心在动,
除了这颗心之外,

还有什么作者呢?

道理是太真太平常了,
自己心心念念在动,
还说作者在心外。

第二要知道,
既然一切唯心造,

心造出来的现象会在心外吗?

这也是很明白的,

心怎么能造出心外的东西呢?

所以都是由心自己造、
自己现的。

第三要知道,
这心正现的时候,
它不是石头,
它是明知的。

这个心识既然是一种明知的体性,
我们就知道它一出来就是既有相状又有了别的。

没有相状,
能说了别吗?

想想看,
没有五颜六色能说有眼识的了别吗?

所以了别就是对相状了别,
不是像石头那样什么不知道。

再看,
离开了别,

能说心前有相状吗?

没有了别,
就是什么也不知不见,

怎么会有相状呢?

所以相状就是了别的相状。

所以,
心一起来必然是有相、
有了别的。

从这点去看醒梦,
都只是一个分别识,

既有心识的现相、
又有心识的了别,

完全是平等无差别的。

第四要知道,
“ 一切唯心造 ”

就是说心上的缘起,
在这个心里不论现什么,
不论色受想行识,
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意,

从“ 它是缘起 ”
这一点作为方便,
下手去观察,
就知道这些都是本来没有的空相。

这也是完全平等的。

凡是由心造作的有为法,

在实相中如石女儿、
如空中的毛发一样,

完全是不存在的。

梦里是这样,
醒时也是这样。

第五要知道,
既然这一切内外显现都是本来没有,

这些所谓的
生灭、
来去、
一多、
人法、
六根、
六尘,
此种彼种,

实际中是没有的。

由此就了解到这个心的实相,

远离生灭、
来去、
一多、
人法、
根尘等等,

它就是离戏的大空性。

这也是醒梦平等的。

我们很多人就是满世界跑,
住了这座寺庙又到那座寺庙,
住了这座山又住那座山,

外表上又是念、
又是说、
又是修这个修那个,

又是做这种行为那种功夫,

剃了头、
穿了僧衣,

又是敲打唱念,
又是这里辨一通那里说一顿,
都是要学佛修行。

但是普遍的状况是,
很多人都在外面找佛法,
心里始终没个着落。

这样流浪奔走,
何时是归家的时候!

5 、佛法在吾心

其实,
佛法是原原本本现成的,
佛法就在你的心里。

如果有智慧的话,
天天都是在佛法里,
佛法就在你的心里。

佛法千言万语、
说东道西,

其实都在你心里。

如果你能把这首道歌弄通弄透,
那就能以一字法门把握关要,

这个叫
“ 一字大法门 ”,
这一字就是
“ 梦 ”。

以上七穿八露地让你明白,
这首道歌是这样不可思议,
但归起来只有一字,
舒展开,

时时处处、
开眼闭眼都是讲这一字法门。

你这就体会到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大智慧、
大慈悲,

给了你一个精要的法,
把一切一切的佛法都融合在这首道歌中,
为你作了极具窍诀性的开示。

这是不是总一切法、
持一切义的微妙章句呢?

是不是每天都应该去体会、
须臾不能离的法呢?

是不是一生修行中最重要的一个法呢?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真正的智者能够节制自己的脾气,使自己活得更轻松。真正的智者在饮食方面会把握一个“度”使自己变得更自律。
  • 啊我就知道虽然你说我汉服照像容嬷嬷,但你心底一直知道我是这里最温柔的老师……他又说,你是男的当时我刀就握不住了,过程就不说了反正他后来说我是小仙女明明一晚上像打
  • #年轻人用车厘子谈恋爱#所以,不要再在被动下去了,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认知,平衡在感情中的索取和给予,才是你挽回过程中最大的支撑。但现实的情况是,“忍”也是需要
  • 和绝大多数北京人一样,多杰老师小时候最早接触的茶,也是茉莉花茶。多杰老师也把自己对于花茶的爱,写到了去年年底出版的《中国名茶谱》里。
  • 在和塔克一家生活的过程中温妮发现了他们长生不老的秘密,原因就是那泉水!3.11后,本来打算接受赠送的大熊猫来着,有一阵都在征集熊猫的名字了。
  • 因为这样,所以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个净土法门,根本是没有人请问,他自己说出来的;其它的法门或者经典都是有人请问,然后佛才说这个法门。是当初有一位比丘叫法藏,他发了四
  • 复杂的社会,看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牵挂,经历不完的酸甜苦辣,走不完的坎坷,越不过的无奈,忘不了的昨天,忙不完的今天,想不到的明天,最后不知道会消失在哪一天,这就
  • 卡斯帕尔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心离家出走,然后就,坐上了大家都知道的那列电车……在整个过程中看到西蒙就会看到过去的自己所以反而根本没法拒绝他,甚至还因为能够高度共情
  • 依佛法的教义来说:一切众生与我,皆具佛性无二无别,只因宿业深重,不幸沦为异类傍生,一旦业障消除,同样可以证成佛果;今朝放生,等于救一未来佛!依佛法的教义来说:一
  •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蒙古称之为托尔格勒特汗,年号道光,是清朝唯一
  • 为ggdd流的眼泪,藏的真情……曾经的美好是永恒的,也相信陪伴自己的岁月不会空无,因为刻骨铭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永久的承诺……只相信内心的美好,也相信自己的眼睛
  • 。佛神通力无限量,充满无边一切劫,假使经于无量劫,念念观察无疲厌。
  • 其实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对喜欢自己的朋友特别不公平,我们总是爱关注那些讨厌自己的人,而忽略了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其实这对他们特别不公平!我喜欢〈奇葩说〉这个舞台,是因
  • 何思云也曾三次报考教师资格证考试,但是都没有通过,什么原因没合格不重要,没合格这个结果很重要。另一个证据就是她在2014年报名特岗教师时,因为教师证不是必要条件
  • 宝藏品牌 | 可爱到爆的花童礼服VEDETTEDRESS,让婚礼可爱满分传统的西式婚礼,除了备受瞩目的新人外,为新娘新郎抛洒花瓣,祝福婚礼的小花童算得上最吸睛的
  • 你看看,如果没有慈悲心、没有智慧,你到了寺院也一样,还会有看不惯的事,还会有看不起的人,一样有烦恼、有痛苦。如果你放不下、还执着、牵挂的话,你一切一切都要放弃,
  • 你看看,如果没有慈悲心、没有智慧,你到了寺院也一样,还会有看不惯的事,还会有看不起的人,一样有烦恼、有痛苦。如果你放不下、还执着、牵挂的话,你一切一切都要放弃,
  • 就像是说我在所有老去的时光里,热爱天真又温柔的你。就像是说我在所有老去的时光里,热爱天真又温柔的你。
  • ”还让我对比我20几岁的时候,然后跟我说:“你自己看你之前的照片和你现在的样子,你还敢承认你没老吗?你们的老公会夸自己年轻漂亮吗?
  • 【国家卫健委:2月24日新增确诊病例7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经观快讯#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消息,2月2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